APP下载

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2022-11-23刘林娟

南方农机 2022年16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服务金融机构

刘林娟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4)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自此我国农村的发展踏上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金融的支持对于乡村振兴至关重要,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无论是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农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抑或是绿色金融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服务到位,质量高,乡村振兴才可以事半功倍。

1 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可行性

传统的金融服务主要依靠资金优势、物理网点的铺设、大量人员的投入,但是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不少农村地理位置偏远,路况较差,传统的金融服务成本高、效率低,对于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不大。只有改变传统的金融服务才能实现突破,金融行业必须升级转型,才能更好地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银行等金融机构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空间不断收缩,走出城市走向农村,扩大金融服务的领域是突破传统金融的一条很好的道路。我国农村地区地域辽阔,人口较多,又恰逢国家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因此,抓住乡村振兴的契机大力发展“三农”金融是金融发展的一片蓝海。农村相较于城市各方面金融条件都相对较弱,只有依靠“互联网+”思维在农村发展金融科技,才能促进农村金融取得较好效果。因为金融科技依托于先进信息技术,如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不仅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拓宽金融服务的产品供给,扩大金融服务的受益人群,而且可以大大削减金融服务的成本,便利性非常强。因此,乡村产业振兴必须结合金融科技,如此可以显著地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大大提高效率。我国乡村振兴已经搭上了金融科技的快车,金融科技对于乡村产业振兴的促进作用已初显端倪[1]。

2 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短板

2.1 网络基础设施不健全,金融组织体系不完善

农村基站少,信号差,大大制约了金融科技的运用。金融科技打破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前提是良好的网络基础设施。要向推动农村金融发展,必须大力推广互联网技术。

农村金融机构少,国有银行和全国股份制银行很少在农村设立网点机构,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更是寥寥无几。农村金融机构大多是农村信用社或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金融组织体系单一,且金融产品较少,可办理的业务基本集中在最常见的存取款业务和贷款业务。如此一来,需要金融服务的农村客户选择性少,极大地影响了金融服务效果[2]。

2.2 农民对金融科技认识不足,金融意识不强

众所周知,衣食住行方面的物资是生活必需品,而金融服务在农村感觉更像是一种奢侈品。农民潜意识里认为金融机构是为有钱人服务的,除了偶尔存取款,自己也不需要什么金融服务,更何况金融科技涉及先进的技术,于是更觉得其遥不可及[1]。相较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知识匮乏,且安于现状,对新生事物有天然的抵触心理,接受金融科技的意愿和能力低。除此以外,农村居民对金融产品、政策、流程的认识不足[3]。综上所述,这些因素使得农村的金融服务需求大大降低,借助互联网实现金融服务更是少而又少,严重阻碍了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推广应用。

2.3 农村金融科技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新时代金融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传统的金融理论知识体系,还需要具备适应当前金融业发展的业务素养和能力,更需要熟悉业务操作,善营销,懂风控,吃苦耐劳。金融科技基于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从业者应具备一定的互联网知识,能够在金融服务中熟练应用新科技。现实情况是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环境比城市艰苦许多,且路途遥远,薪资福利较差,晋升发展机会较少,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选择机会多,自然理性选择在城市安身立命,更何况城市金融机构条件好,对人才吸引力大,更能留住人才,众多农村金融机构的招聘起点放宽到大专及以上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3]。综上所述,留在农村金融机构工作的人员各方面素质相对偏低,业务能力相对欠缺,金融服务质量不高,影响了金融促进乡村振兴的效果[4]。

2.4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落后,征信平台不健全

农民和农村是金融机构下的“漏网之鱼”,金融交易品种少,金额低,数据不足,即便是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农民对网络交易依然不信任、不熟悉,网络交易依旧很少。征信系统是基于交易数据建立的,交易数据不足造成征信体系准确性不高,可参考性不强。要显著发挥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功效,大数据是必不可少的,农村金融交易的大数据也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而农村现在的征信制度达不到农村经济主体需要的高层次金融征信服务,征信体系亟待完善[5]。

2.5 农村产业风险分散机制缺失

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看天吃饭,周期性较长且不稳定,涉农金融服务风险相对较高。另外,农业经营者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小,信用意识不足,整体抗风险能力差,需要通过强担保等措施来控制风险,但是农村土地的估值、交易流转等不顺畅,极大地制约了担保措施的落实。银行的业务和风险相伴相生,银行等金融机构天然地要控制风险,足值的抵押物是银行的天然屏障,资产抵押物不足导致银行等主要金融机构风险大,不敢大力支持农村产业。

完善的农业保险能够对农民增收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也是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市场进步很多,但还在起步阶段,不够完善。现有的保险品种单调,保费收入较低,赔付率却不低,甚至较高,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尚未建立[6]。农民购买保险的意愿差,保险意识不足,而政府的财政支持又非常有限。如此一来,保险公司发展农村保险的困难重重,积极性受挫,严重制约了农村保险的发展。

2.6 支持农村金融的顶层设计不到位,财政配套制度不健全

农业是国之基础,也是弱势产业,农民投入多、收入少,农业生产、自然灾害等都会影响农业经济。此外,农业经济主体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对经济形势判断的能力不足,洞察力相对较差,金融机构涉农的贷款或投资风险较高。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天然地会优先支持别的行业,在涉及农业贷款时积极性低,非常谨慎,支持力度小,即便是引入了互联网金融,依然达不到金融促进农村产业的理想效果[7]。

3 金融科技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的建议

3.1 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互联网金融以互联网为基础,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以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基础。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公共网络的帮扶力度,重视物联网设备和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建设,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加大对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鼓励运营商增加农村移动通信基础覆盖网、服务营销网、农业信息网,为农民提供完善的通信信息服务,同时降低农村通信资费。

一方面,扩增金融机构网点。国有银行和全国股份制银行应发挥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领头羊”作用,将服务网点下沉到农村,保险、债券等金融机构应适当在农村增设服务机构,同时创新各种适合涉农企业和农民的金融产品,建设起完备的金融体系,丰富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对农村传统金融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大力发展农村金融科技服务网络,如手机银行、手机保险、智能化银行、智能化保险等,扩大金融科技的服务范围,拓宽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

3.2 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培养农民的金融意识

现代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科技,金融科技的实现要求人们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农村居民需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首先,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坚决落实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并定期对农民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以此提升农民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成正比,随着农民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的提升,其对新事物的态度也会变得更开放,有利于其接受与金融科技相关的产品。其次,通过各种人才引进政策鼓励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层次人才返乡工作,并在农村安身立命,长期驻扎在农村,为振兴乡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8]。再次,向农民科普金融知识,包括金融常识、互联网金融知识、产品宣传等,用老百姓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宣传活动。最后,大力宣传与金融有关的法律法规,重点培养农民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对于失信的后果广而告之,提前规避不良行为的发生。

3.3 提高农村金融科技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提升金融工作者的综合素质需要从即将从事和已经从事农村金融工作的人员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注重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高校是人才的摇篮,是高素质从业者的输出机构,高校应主动承担起培养农村金融科技人才的责任。高校要主动布局金融科技相关专业,个别专业在培养过程中注重结合“三农”相关的知识,专门培养农村领域的金融科技人才,国家需在教育政策、资金、师资等方面支持农村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对于已经从事农村金融工作的从业者,应加强专业培训,增加培训次数和培训内容,尤其是针对农村金融科技的业务知识、风险管控的方法、与农民沟通的技巧、互联网相关知识等。通过增加晋升渠道激励员工自发地持续学习,提升学习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搭建科技人才和农村业务人才沟通交流的平台。

3.4 健全征信服务平台,建设农村征信数据库

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与征信有关的法律法规,为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保驾护航。金融科技要想健康发展,必须有与金融科技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有力保障,可以考虑在《征信业管理条例》的基础上,探索大数据征信发展的规律,规范征信数据的获取和使用[9]。另一方面,农村征信数据库基于农村农业农民,应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等信用服务机构全面搜集各种与“三农”相关的数据,为农村经济主体建立信用档案,构建面向“三农”的信用信息和征信系统,从而控制风险、减低风险,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3.5 建立健全风险分散机制

众所周知,与农村相关的金融业务风险较大,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对大力拓展农村金融业务的意愿不强,必须建立健全风险分散机制。可以考虑发挥保险的作用,强化农业保险科技赋能,涉农企业、保险公司、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相互协作,共同建设风险分散机制。涉农企业、银行、保险公司和科研机构相互合作,创新金融科技的模式,如“金融科技+银行+龙头企业+保险+电商”模式,很适合农村产业发展,是合作共赢的模式,也大大分散了各方的金融风险。政府部门应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出台奖励政策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加入农村产业的阳光大道,鼓励保险公司利用先进信息技术积极创新。保险公司也应扛起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大旗,投入资金大力支持涉及农村保险科技的研发工作,持续推进保险科技关于农村产业保险产品的设计、承保、理赔、防灾减损等的运用。同时,想方设法提升涉农企业和农民的保险意识,增强其投保意愿,使其积极用保险保障自身的权益,从而有效促进多元化农村保险服务体系的发展[10]。

3.6 加大金融的财政支持

农民在我国总人口中的占比依然很大,农业是农民赖以生存、安身立命的根本,农村产业是国家经济的地基,地基打不稳,国家经济的高楼大厦砌不高,而且也不稳固。农村产业经济不稳定,可变因素多,受先天环境、自然灾害、农产品交易行情等多重因素影响。不确定因素多意味着风险大,因此,金融机构发放的涉农贷款相较于其他行业的贷款逾期概率大,遭受损失的风险相对较高。这就需要政府大力发挥利息补贴、财税减免等政策的作用,加快构建涉农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营业收入中关于涉农贷款的部分,进行税收优惠甚至直接减免,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放开手脚加大农业领域的贷款投放,对于金融机构涉农的不良贷款给予部分风险补偿金。此外,对涉农经济主体可以给予贷款贴息,或者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鼓励发展涉农经济,促进涉农经济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中央银行可以给予商业银行一部分低息贷款,专门用于支持农村农业经济。政府部门对于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关于农业金融科技的投入支出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总之,政府部门要把税收、补贴、奖励等各种优惠政策全部用上,全力支持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金融服务金融机构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