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效益提升策略
2022-11-23戴玉清
戴玉清
(盐城市射阳县农牧渔业总公司,江苏 盐城 224000)
为了提高水稻种植产量,有的农民一味加大肥料使用量,或者在防治病虫害时滥用农药,这样不仅对土壤结构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还致使水稻中有药物残留,造成食品安全问题,进而给农业健康发展和人类生命安全带来威胁。为此,农业技术人员必须优化水稻种植技术,通过选择优良品种和培育壮苗,结合科学栽培和种植技术,尽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从根本上提高水稻种植效益。
1 选择优良水稻品种
根据种植水稻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选用适宜生活环境的水稻品种。首先要求种子产量高、抗倒伏能力强、抗病力强、品质优,并且稻谷适口性好,米质符合一级米要求,尤其不能被病菌或虫害侵扰。其次要求水稻种子籽粒饱满、颜色纯正。只有选用优质种子来栽培秧苗,才能为获取优质高产奠定基础。充分发挥种植水稻的技术水平是提高种植效益的关键环节[1]。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对选用的水稻种子进行预试验,借此检验水稻品种是否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并且确定水稻的产量和质量,这样可以帮助农民选择更加放心的优质品种,更加实际地实现水稻的增产。
2 培育健壮秧苗
提高水稻种植产量和效益,技术要点是培育健壮秧苗,并且在培育秧苗中必须遵循以土保苗和以肥培土的原则。
2.1 准备苗床
首先选择地势高、阳光充足、土壤肥沃、浇灌和排水方便的地块作为苗床。在选好地块后需要进行精耕细作,减少大土块对种子发芽产生的影响。为了满足秧苗生长对营养的需要,在育秧前需要给苗床施足基肥[2]。建议每亩施用2 000 kg农家肥、50 kg的普钙和10 kg的钾肥,在施用前3周先将其充分混合均匀,在进行生物发酵后才将这些肥料均匀撒入田间,结合耕作与田间土壤均匀混合在一起,为秧苗生长提供充足的肥力,并且腐熟后的肥料还可以减少病虫害污染土壤或危害秧苗的风险。
2.2 种子处理和催芽
为了减少病虫害对种子或秧苗产生的侵害,在栽种前需要对种子进行处理。先将种子晾晒1~2天,然后用3%的菌灵药液浸泡6 h~7 h,再用清水反复冲洗。最后对种子进行催芽:一般使用50 ℃的温水浸泡种子,让种子预热后再维持在30 ℃~35 ℃温度下,最好用湿麻袋进行包裹,有利于保温和保湿。通常经过2天的催芽时间,种子就可以发芽,此时根据环境条件进行降温[3]。
3 优化水稻栽培技术
3.1 根据茎叶生长情况采取优化栽培技术
在实际生产中,通常根据水稻生长规律,再结合水稻秧苗叶片的生长情况,确定水稻生育阶段,实施有效的高产栽培技术。在整个栽培过程中,实施科学的肥水管理,促使水稻高产、优产。这种栽培技术应用创新的种植观点,结合水稻自身生长发育特点进行优化栽培,从根本上保证水稻生长在舒适生活环境中,促使水稻茎叶健壮生长,在能够充分挖掘水稻生产性能的同时,还能保护生态环境,最终达到理想的种植效果[4]。
农业技术人员应该根据当地土壤结构、气候条件、水肥情况等,在实施优化栽培技术的过程中,充分调查往年水稻种植效益,正确掌握原有的种植方法和技术,了解影响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常见因素,最重要的是认真分析病虫害对水稻造成的危害,这样才能对种植水稻的地区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同时根据优质水稻自身生长规律和特点,与当地原有的水稻栽培管理经验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水稻生长茎叶情况采用优化栽培技术,有利于形成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将每个管理环节更加细化,尽最大努力提高水稻种植产量。
3.2 重视不良因素和播种时间
在优化栽培水稻过程中,自然环境变化或者水肥管理不当等会影响水稻的健壮生长。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和防控措施,尽量减少上述不良因素对水稻植株产生的危害。同时应重视播种时间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农业技术人员只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水稻播种时间,才能保证水稻高产优产。因为播种过早时,外界温度较低或温差较大,秧苗容易受到冷冻而死亡。而播种时间过晚,就会缩短水稻的生长期,不利于形成饱满的稻谷,对产量带来极大损失。另外在播种过晚的情况下,还会推迟下个季度的播种,进而带来一系列的麻烦或负面影响。
3.3 加强稻田管理
为了保证水稻丰收,应该加强稻田管理,一般根据当地情况采用机械化管理。例如:在播种前对地块进行深耕细作,避免田间土块过大对秧苗产生不利影响。然后让太阳光对田间进行充分照射,太阳光的紫外线可以对土壤中的病虫害起到消杀效果,还可以消除病死草根的影响。这样处理后,可以明显减少水稻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5]。经过一段的暴晒后就可以抛秧。在田间管理过程中,各个管理环节必须合理且操作正确,同时在操作时应消除人为原因,切忌因人为因素降低水稻栽培技术水平,最终影响水稻种植产量和效益。
4 科学实施优化种植技术
4.1 合理控制肥料施用量
虽然水稻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肥料,但是一味增加肥料施用量,尤其是化肥的使用会带来严重的土壤板结问题,并且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平衡,因此需要合理控制化肥施用量。控肥的基础是充分发挥氮肥的利用率,同时要有效减少农药的用量。
采用传统的水稻种植技术普遍存在施肥过多的现象,有的与生产实际情况相差很大,不仅大大浪费了肥料资源,还会引起病虫害问题。在种植水稻时,并不是使用氮肥越多越好,而是需要合理掌控氮肥施用量或施用比例,这样才能保证水稻种植效果最佳。如果施用氮肥不当,就会增加病虫害感染风险,同时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和成穗率会降低,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水稻的健壮生长和产量。
建议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施用氮肥时,应该根据土壤肥力,在刚开始时先施用少量的氮肥,随着水稻植株的生长,根据长势适当增加氮肥施用量,这有利于提高水稻对氮肥的吸收能力。通过科学控制氮肥施用量,能在减少氮肥成本的同时,提高水稻对氮肥的利用率,实现高产优产的目的[6]。
在施用肥料时不加以控制主要表现在施肥种类繁多和施肥过量两个方面,并且没有系统数据和准确的数量。建议技术人员大力宣讲控制氮肥施用的重要性,让所有种植水稻的农民都能够正确掌握施肥技术,根据田间肥力和水稻长势合理施肥,确保施肥最优化,进而提高水稻产量和种植效益。
4.2 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水稻抗病力和产量
为提高水稻个体或群体产量,在水稻生长过程中需要实施控苗技术,这样可以提高水稻有效分蘖量。因为在水稻分蘖阶段,虽然分蘖的数量很多,但是只有很少的分蘖能够长大成穗,而大部分属于无效分蘖,对水稻产量不会有任何好处。如果不采取控苗技术,任由水稻增加分蘖量,就会消耗大量水分和养分,最终降低水稻产量。对水稻实施控苗技术,也就是控制水稻的无效分蘖,能增加有效分蘖数量,促使分蘖后的成穗率提高,保证每株水稻生长茂盛且产量较高,突出水稻优生优产的特点,达到高产和丰产效果[7]。
水稻在种植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扰,这也是导致水稻产量低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水稻发生病虫害主要是由倒伏、无效分蘖多等引起的,因此控制无效分蘖对防控水稻感染病虫害也非常有利。科学控制水稻植株能够抑制无效分蘖、消除弱苗和死苗,不仅能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病率,还可以将大量的肥力供给优质稻苗,增强水稻抗病力和消除自然灾害的影响,为水稻实现高产保驾护航。
4.3 科学预防病虫害
如果水稻种植密度过大,通风和透光受到影响,就会给病菌或害虫的繁殖创造良好条件,导致水稻感染病虫害。要想更好地预防病虫害,需要有效消除无效分蘖,抑制无用茎叶生长给整个植株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根据田间肥力合理种植,尽量加大稻苗之间的株距,这样可以增加通光性和透气性,抑制病菌或虫卵繁殖,有利于稻苗更加健壮生长。另外,稻苗株距加大后,一旦有的稻苗发生病虫害,还不容易传播给其他健康稻苗,防止病虫害大面积流行或扩散。
通过调整稻苗的种植密度,保证稻苗之间通透性较好,在消除病菌和虫卵生活条件的同时,还大大减少了病虫害在稻田的发生面积,再加上合理施肥和优化管理技术,促使水稻的种植结构有明显提升,对水稻健壮生长和预防病虫害有重要意义[8]。
5 灵活运用田间诊断技术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田间环境与水稻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例如:土壤肥沃能够为水稻良好生长提供丰厚的养分,这就属于良好的田间环境。为了确保水稻生长健壮和获取优质高产,需要及时了解水稻生长情况,对田间环境进行诊断,在保证水稻肥力充足的前提下,还可以预防病虫害的发生,且避免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在生产实践中,需要灵活运用田间诊断技术,结合水稻长势和土壤墒情、肥力等,及时调整或改善种植技术,选择更加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从根本上提升水稻产量,最大程度地提高水稻种植效益。
6 适时浇灌和收获
6.1 适时浇灌
种植水稻的田间需要具备充足的水资源,因为水稻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但是在对水稻进行浇灌时,也需要科学管理,以满足水稻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要。1)在育苗过程中需要浅水,促使幼苗尽快出土生长。在抛秧时需要薄水,促进根部尽快扎根发育。2)在分蘖期水稻茎叶生长速度较快,需要大量水分[9]。3)在水稻有效分蘖完成后,需要将田间积水尽快排出去,对稻田进行充分晾晒,一直到田间土壤裂开小口为止,促使水稻根部尽快发育。4)水稻孕穗期需水量增多,应该立即进行浇灌,以保持稻田积水达到3 cm为宜,满足水稻孕穗阶段对水分的需要。5)在水稻结穗且穗部散籽后,为了增加水稻根系的活力,促使根系吸收更多的养分供给穗部籽粒生长,需要根据田间土壤墒情适时浇灌,一般要求在田间没有积水时,就开始下一次的浇灌,不仅满足水稻籽粒对水分的需要,还促进水稻根部的健康生长。
6.2 及时收获稻谷
在水稻成熟后及时收获,可以减少籽粒脱落现象,这也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环节。水稻成熟后及时完成收获任务,还可以避免稻谷发生霉变的情况,保证稻谷质量良好。在收获后需要对稻谷进行晾晒,有利于今后保存。在晾晒稻谷过程中,注意不应摊晒过薄,否则会增加稻谷碎米率而降低其质量。而应该在篙席上晾晒,并且不断翻动,这能够有效提高稻谷质量[10]。
7 结语
总之,为了提高水稻种植产量,实现最佳种植效益,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需要优化和完善种植技术,并且结合实际情况,保证优化种植技术能够更好地推广和落实。农业技术人员应该根据土壤肥力,合理控制肥料施用量,提高水稻对氮肥的利用率,并且通过控制稻苗来减少无效分蘖,结合合理控制种植密度来预防病虫害发生,保证优质稻苗健壮生长并减少农药使用量。这样不仅有利于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促使优化种植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还能提高水稻种植产量和效益,为提升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作出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