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附与自主: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再认识

2022-11-23高世伟刘金柱

关键词:平民教育

高世伟, 刘金柱

(1.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 450000;2.河北大学 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2)

近代以来,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传统乡村金融枯竭、危机加剧,农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面对如此状况,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众多知识分子、实业家、爱国人士都纷纷呼吁救济乡村、复兴农村。在乡村现代化进程中,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改良主义知识精英,希望通过平民教育建设乡村、振兴中国。改良主义知识精英大多留学欧美,他们不但有渊博的知识、先进的思想,还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晏阳初毕业于耶鲁大学,学贯中西,目光敏锐,见识深刻,平生致力于平民教育,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杰出教育家。晏阳初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平民教育是活的实验,并以实验-推广的方法推进平民教育。

晏阳初先生开展的平民教育运动是民国时期乡村教育主要流派之一。目前,关于民国乡村教育的研究基本都会涉及晏阳初先生,对他的专题研究都集中在晏阳初平民教育的某一方面或其当代价值。总体来讲,对晏阳初改良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平教运动中的艰难抉择、思想困境等方面缺乏全面系统的论述。本文拟就晏阳初改良主义教育思想的历史起源、时代背景、联络政府与士绅进行实验推广,以及改良主义教育思想的困境、历史教训等方面做探索,为我们今天的乡村建设提供借鉴、取长补短。

一、时代背景与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历史起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民族危机日益加剧。面对乡村危机,知识阶层积极化解乡村危机难题,但缺乏科学有效的路径。晏阳初认为:“至于怎样做法?什么人做?做些什么?从这些方面去研究的人实在太少了。”[1]392当时人们对乡村危机缺乏科学研究和正确认识。晏阳初认为要拯救中国,首先要改良和革新教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正由农业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实用主义是美国社会的主流思潮。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希望通过教育解决变革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晏阳初在美期间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加之,杜威自1919年5月至1921年7月在中国讲学,其实用主义思想在中国产生了广泛、深刻、持久的影响。正如其学生胡适在《杜威先生在中国》一文中说:“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先生这样大的。”[2]杜威从政治的角度提出了“教育即改造”“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主张,其目标是“发展个人的首创精神和适应的能力”[3]164。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给民国时期的知识精英通过教育救国进行社会改良在思想上提供了理论依据。

杜威以实用主义为教育的出发点,他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3]111896年,杜威创建了“芝加哥实验学校”,提出“思维五步教学法”,概括为情境、问题、假设、推论、验证五步,将自己的教育思想付诸实践[3]331-332。在欧美实验主义思潮兴起的背景下,实验学校迅速发展,教育实验区国际化趋势日益扩大。深受实用主义影响的晏阳初以“提高平民素质,解决实际问题”为教育的出发点。1922年,晏阳初在长沙开展平民教育实验,毛泽东曾经作为义务教员在平民教育运动中开设“补习班”,公开招生,注重讲授知识,宣传革命理论,提升学生觉悟。

1923年,晏阳初与杜威的学生陶行知等人一起创建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并提出实验-推广教育模式。晏阳初认为:“平民教育既是要从基础上改进整个的民间生活,县是最合宜的单位。”[4]738定县远离都市,处于平汉铁路沿线且有士绅支持,是典型的具有乡村社会特征的平民社会生活,所以晏阳初选择定县为实验点。晏阳初心怀赤诚之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平民教育运动,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知识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晏阳初不仅受到欧美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还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滋润。晏阳初5岁开蒙,熟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深受儒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影响,因此他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1903年晏阳初入保宁府中国内地会创立的西学堂求学,1913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后转美国耶鲁大学,在美期间深受美国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基督文化的洗礼[5]。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人们认识到西方文化的危机,来华讲学的罗素、杜威等哲学家深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出“东方文化救世论”,把解决世界问题寄希望于中华文明。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晏阳初深信中华文化可以拯救世界。

“杜威所有思想的一个基本范畴就是经验。”[6]他主张从实践中学习的教育理念为同时代学者所认可,在知识界倡导“化解乡村危机”的号召下,晏阳初在定县进行平民教育实验,陶行知在南京郊区创建晓庄师范学校,梁漱溟在山东邹平筹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黄炎培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组织农村教育研究会,高践四建立无锡民众教育实验区。一时间平民教育广泛展开,在国民政府的倡导下,乡村教育实验区广泛推行。“据国民政府实业部调查,全国乡村工作团体有600个,先后设立各种实验区193处。”[7]平民教育已成为这一时期救国、救民的重要社会理念。

民国时期的改良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梁启超先生主张汇通中西,变法改良,他说:“舍西学而言中学者,其中学必为无用,舍中学而言西学者,其西学必为无本,无用无本,皆不足以治天下。”[8]杜威同样主张改良,认为“阶级斗争的精神和方法是反科学的”[3]305。他期望“以合作的智慧的方法,来代替暴力冲突的方法”[3]305,而这种智慧的方法即是用教育改良社会。晏阳初的改良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

二、国情体认与平民教育的实验推广

在传统的中国政治经济环境中,没有国家的支持,即使是有益的事业,也难以有持续成长的动力。晏阳初对传统中国的政治、社会、国情、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认为“欲将研究所得推广出去,则非借政府的力量,政治的机构不可”[9]。1923年创立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以下简称“平教会”)由熊希龄夫人朱其慧任董事长,朱其慧给平民教育以很大的支持。1926年,晏阳初开始在河北定县开展乡村教育实验,他说:“不进行建设的教育,是要落空的,是无补于目前中国农村社会的。”[1]246晏阳初认为中国的农民是“苦力”,苦力不仅是苦,更重要的是一种潜伏力,这种潜伏力通过教育可以挖掘出来。平教会制定了平民教育的六年计划,分三期进行,由村、区、县逐步推进。晏阳初开展的“四大教育”“三大方式”被称为定县模式,他希望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以此振兴乡村,达到救国目的。

晏阳初把社会建设计划比喻为“就像一张只有三条腿的方桌一样,这三条腿是教育、经济和卫生,还缺一条腿,那就是政治。有了它,这张桌子才能支得起来,才能立得稳”[10]621。要实现政治学术化,学术实验化的任务,他认为必须建立“科学化、现代化的政治新方向”。传统中国是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乡村改造是实现政治现代化转型的有效路径,而政治的改造是“一面有了由上而下的组织机构,一面又有了自下而上的组织机构,两者合流起来”[1]391,即由政治层面的自上而下和学术层面的由下而上合力推动。

晏阳初认为平民教育是推动各国和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是中国融入世界的必由之路。“平民教育即是平民的政治教育,也唯平民教育,教育全国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才能救中国。”[10]157对于应该如何推进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晏阳初提出:“抓住一个可以代表的县去认识问题,找寻问题,研究问题,建设问题,找到普遍性、共通性,同时跟农民有关系的问题去研究它,以便将来别的县、别的省也可以采用。”[1]432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鉴于教育对推行训政及地方自治的重要性,对于晏阳初等知识精英倡导的业已产生较大影响的乡村教育引起了国民政府的注意。1930年,国民政府派人到定县考察,对定县平民教育实验颇为满意。1930年3月4日,国民党三中全会第三次大会通过由胡汉民、刘庐隐、陈立夫联合提出的《实施三民主义的乡村教育案》,国民政府明确提出乡村教育要与农民的实际需要相结合,积极发展乡村教育。随后,国民政府行政院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1931年,蒋介石邀请晏阳初到中央军校演讲,非常赞同其提出的关于实现三民主义的方法。1932年,内政部长黄绍竑、次长甘乃光到定县视察,对平教会定县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年,国民党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通过晏阳初提出的“县政改革方案”[11],以河北定县为实验区,并任命晏阳初担任河北县政研究院首任院长,开启“学术政治化、政治学术化”的新纪元。1933年,平教会会员霍六丁出任县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加速了平教会乡村改造的展开。

三、民众需求与公民教育的实践落实

平民教育重在建设,激发平民的自主性。晏阳初认为平民教育“担着‘民族再造’的重大使命”[1]294。面对乡村社会存在的问题,晏阳初主张乡村教育首先在于宣传平民教育的理念,宣传民主思想。晏阳初坚持“科学简单化”思想,“研究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应有之公民道德、知识与技能,征订公民教育材料。一方面调查实际公民生活,搜集历史乡土有关系的材料,比较研究各国公民教育,讨论实际公民生活上要求的问题,并随时实验研究所得的方法”[4]753。

“教育是最切实最具体的活动,必须足踏实地,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形,人们的实际需要,有一定的步骤与方法,才真能救济生活的缺憾。”[4]734从事乡村调查的人必须深入民间才能了解民间疾苦,才能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晏阳初号召广大知识分子“走出象牙塔,住进泥巴屋”,他以身作则,举家从北平迁到定县,一大批知识分子随之而来,以“培育国本,振兴民族”为宗旨的乡村教育运动迅速展开。

社会调查是乡村建设和平民教育开展的前提。晏阳初在定县社会调查序中提到社会建设“必须有事实的依据”。社会调查分普通调查、产业调查和农业经济调查,调查首先要解释农民的疑惑,平教会联系农民、解释困惑,取得农民的信任。社会调查注重调查各家庭的人口、职业、教育、疾病等情况,注重导致愚、穷、弱、私现象的各要素。晏阳初认为愚、穷、弱、私是人们生活的特点,要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穷,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四大教育的基础工作是平民识字。

对广大民众来说,“吃饱饭”是头等大事,是实际需求,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平教会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使品种的改良、灌溉工具的改良、乡村保健室、乡村建设合作社成为农民识字的载体。初级平民学校依据不同群体的需要,编辑出版《市民千字课》《农民千字课》《士兵千字课》等课本,高级文艺课本在基础字上增加通用字1000个左右。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戏剧、小说、故事等形式记载志士仁人史实,培养平民纯正品质,出版发行《农民旬刊》,提供平民必要的农业、卫生等方面的知识,既有实用知识,又进行了教育[4]746-748。艺术教育从历史风俗、自然科学与音乐三方面入手,绘画各种教材,运用幻灯、电影机器、留声机实施四大教育,并建立平民游艺场、博物院、美术馆,增加平民知识。生计教育是根据农民需要,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有育种、畜牧、园艺等项,分组进行。卫生教育分预防、治疗、训练三项,逐渐完善农村医疗制度[4]748-752。平民教育的根本是“保持和发展中国社会民主哲学的宝贵财产,引进和实行西方政治民主思想的精华,以此奠定现代民主中国的基础”[12],同时也在于养成公民的公共心和合作精神。

在具体实践中,平教会坚持公民教育与农民实际需求相结合,注重“用表证的方法使平民确证确信科学方法之优良,与合作组织之经济”[4]735。四大教育的实施方式有三种:家庭式、学校式和社会式。家庭是公民教育的主要平台,主要内容有儿童教育、家庭经济、家庭卫生、家庭道德、家庭和乡村关系、家庭和国家关系等。学校教育是农民接受最低限度的文字教育和最基本的生计、卫生及公民教育。社会教育有实施的组织、方法、活动,以此推动四大教育。公民教育重在实施,实施的方式为“四大教育连锁的实施法、家庭联络的实施法、平校毕业同学联合实施法、村民团结实施法、个人指导实施法、娱乐场所实施法、逢节遇会实施法、学校式的讲授”[4]754。

实践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制度才能深入民间,普及知识。平教会组织生计巡回学校,生计巡回学校就是把全县划为几个区,由平校毕业生接受训练,训练方式是实地教学,以此推广表证训练制度。例如白菜的种植方法、储存方法、运销方法,让学员即学即用,受训学生必须遵守训练员的指导,并把知识传授给附近的民众,表证完毕必须报告成绩[10]43-44。棉花是定县主要的经济作物,类似的农业推广方式同样适用于棉花。在农产品丰收的季节,组织信用合作社和销售合作社,实际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引导农民识字,加入同学会,进行继续教育。这样的实践方法效果好,有力地推动了乡村建设。

四、思想局限与改良主义思想的困境

1927年晏阳初在“乡村改造运动十大信条”中写道:“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要建国,先要建民;要强国,先要强民;要富国,先要富民。世界上无论任何国家,都是一样,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国势强大而人民衰弱与人民贫困。”[10]557平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农民,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成为具有主动性和创新性的主体,用晏阳初的话来讲叫享有“民治,民有,民享的民主政治”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尚未建立有效的基层社会控制机制,传统的士绅阶层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国民党加强对基层社会控制的政治企图与知识界平民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平教会注重联络当地士绅。正是由于当地士绅的支持,平教会在定县的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平教会在争取地方士绅支持的同时,注重培养自己的力量——平校毕业同学会。在定县,“同学会有8万以上的青年男女会员,该会有两个目的,首先是继续学习;其二是组织起来,服务社会,改造环境”[10]186。成长起来的平校毕业同学会成立了乡村建设委员会,加强廉政,整顿高利贷,成立信用合作社,维护平民利益。平校毕业同学会日益增长的权力严重威胁到士绅的生存空间,平教会与士绅的矛盾日益加深,这种矛盾的深层含义是国家政权与士绅争夺基层控制权的博弈。但是,弱势的国家权力并不能使传统习俗在短时间内消除。面对乡绅的激烈反对,乡绅人选吕复出任县长,这是中央政府与士绅在博弈中的妥协。

面对来自外界的压力,晏阳初认为“平教运动的前途,殊栗栗危惧”[13]。可以看出,晏阳初对平民教育的前景也颇为担忧。事实的确如此,1935年千家驹的一段记述表明了定县当时的情况:“前五年定县的乞丐是凤毛麟角,上年冬季增至三千左右。民国二十年内定县因债务破产而为债主没收一切家产之家数不过五十家左右,二十一年增至三百家左右,二十二年内竟达两千家之多。破产之主要原因为重利盘剥者超过破产之家者总数之半。此外之破产原因为人口众多而收入不足。经商赔累,养蜂赔钱,兵匪抢劫,婚丧耗费,不良嗜好,疾病等项。”[14]从千家驹的这段描述可以看出,20世纪30年代后,受高利贷盘剥、兵匪抢劫、民间恶习等因素的影响,乡村破产速度加剧。从这些现象来看,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岌岌可危。

晏阳初所主导的平民教育是在政府和士绅的支持下才得以开展,在平教思想与政府和士绅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平教会则选择逃避。以晏阳初为代表的改良主义者并未认识到导致中国农村愚、穷、弱、私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定县实验花了那样多的人力物力,即便产生出若干精密的原则方法、技术与制度,但不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这一套原则、方法、技术与制度对全国的广大农村也是无济于事的,必然得到落空的结局。”[15]

晏阳初的乡村教育理念缺乏乡土社会的认同,正如舒新城所言:“在国内的生产制度,仍以小农为本位,社会生产制度未变,即欲绝尘而奔,完全采用工商业社会之教育制度,捍格不入,自系应有的结果。”[16]1936年,寥泰初对山东汶上县的社会调查同样发现:“老百姓们的无意无准备接受西洋文化,正如他们无意无准备接受‘洋学’一样,他们的家族组织经济机构还不容许他们那么办。频年的革命只是及于几个城市,内地仍然在换汤不换药的境况中。”[17]改良主义宣扬阶级合作,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制度,人民经济状况的改变、思想观念的改变自然是失败的。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共产主义战士深入基层,宣传共产主义思想,主张革命教育贯穿平民教育,对农民进行彻底改造,从而实现民族振兴,他们把中国的教育从学校带到了民间。

五、结语

晏阳初先生是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先生学贯中西,少年时便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浸润,“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晏阳初民本思想的哲学基础。晏阳初毕业于耶鲁大学,在美期间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加之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的担当与责任,形成了其改良主义教育思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民政府内忧外患,乡村社会成为重灾区。面对日趋严重的农村危机,晏阳初以平民教育为手段,为农民、为国家寻找出路。

1923年8月,晏阳初与朱其慧、陶行知等人创建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晏阳初任总干事。平教会以农民的需要为第一位,以定县为实验基地,以国家的发展强盛为根本,建立了集研究、训练、推广为一体的乡村建设机制。文字是求知的工具,是进行乡村建设的基础,平教会使农民的实际需求成为平民教育的载体,真正做到教育和群众打成一片。教育问题与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关系密切,互为关联,晏阳初一方面赴美募捐筹集资金,另一方面争取政府的支持。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以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为纽带,不仅教授农民改造生活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教育救国在行动上的落实。先生注重培养自己的核心力量——平教会同学会,使之成为乡村改造的核心力量,通过开展平民教育,农民成为具有民主意识的公民。平民教育的归宿不是为读书而读书,重要的是致力于民族复兴。晏阳初在定县的平民教育实验在提高农民的识字率、种子改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平民教育是在国民政府和当地士绅的支持下开展的,国民政府希望通过平民教育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当平教会的教育理念与国家的理念相悖,并与士绅利益发生冲突时,平教会则选择逃避,从这个角度来讲,平民教育无疑是失败的。改良主义者并没有正视中国乡村问题的根源,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毛泽东、刘少奇等革命家深入基层,宣传共产主义思想,主张对农民进行彻底改造,成为救国救民的唯一出路。回顾这段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或许能为我们今天的乡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猜你喜欢

平民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乌克兰战火未息,平民在帮助平民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SINS OF the Flesh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平民领袖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