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提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恰切之道
2022-11-23赵永明周培培张游游
赵永明,周培培,张游游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新征程提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恰切之道
赵永明,周培培,张游游
(阜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在新征程中,探寻提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恰切之道,任务艰巨,意义深远。提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要坚定不移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要紧扣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工作导向,要以文化守正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矢志不渝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高质量文化发展的始终。
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这一时代课题置于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并进一步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换句话说,在未来奋进征途上,文化建设比重将会凸显,文化教育作用将会尽显,文化精神威力将会彰显,而这一切都要牢牢建立在对自身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4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挂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上。”[3]由此可见,提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宣传,更是行动上的自觉。因此,在新征程中,探寻提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恰切之道,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意义深远。
一、新征程提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时代意蕴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4]11提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首先要阐释好“为何”的关键问题。新征程中,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变化,而识变、应变、求变,迫切需要凝心聚力、激浊扬清、纠偏引正,提振文化自信,正是破解矛盾,探寻路径的关键所在。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然之需
文化可以强国、文化能够强国,但并不是有了文化,就可以顺其自然地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如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没有清醒的理论自觉、没有自信的立场姿态,不知文化是何、不明文化为何、不懂文化如何,文化强国将无从谈起。在中国,重塑民众对中华文化及其发展前景的自信心,畅通以文兴邦的大国、强国建设之路,既是近代以来文化建设的必修课,也是党领导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5]13。可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振文化自信,激发满足亿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创新创造活力,才能为建设文化强国助力蓄能。创新创造活力源于物质文明达到一定高度时催生的精神文明及其相对独立的主观能动性,而由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其发挥着引航掌舵、凝心聚力的关键作用。虽然精神文化的历史是丰富实践历史的反映和产物,但文化品质一旦形成、精神能量一旦激活,又会产生强大的实践功能,进而转化为实践的进展和成果。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如期推进,就要以提振文化自信为着力点,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切入点,在激发全民族的智力活力潜力的基础上,开辟新局,探寻新路,展现新貌,进而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内生动力。
(二)守牢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之要
提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与守牢意识形态安全是一致的。文化自觉自信最为根本的要义就在于把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做细做实做好。社会意识形态不仅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文化之魂、信仰之源。马克思曾强调“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6]170。新征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能否牢牢守住、守好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7]103,而守牢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就是要积极维护意识形态场域应然的思想秩序和舆论走向。如果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被弱化或丧失殆尽,其直接后果就是社会向心力大打折扣,党的长期执政、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局面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破坏。在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坚守文化初心使命的基础上,着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大力赓续革命文化中的红色血脉、全力激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强国因子,进而“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更大的贡献”[8]。坚定的理想信念、执着的信仰追求既是意识形态生命力、凝聚力的内在体现,也是意识形态“立心、立魂”的外在表征。因此,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提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筑牢广大群众的精神之基,强势回击错误思潮是当前守牢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之要。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然之举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除了要发展硬实力,文化、精神、道德等软实力也不可或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立住、站稳,文化上自信、创新,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9]3而具有鲜明历史关照和时代特征的精神文化,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通过思想舆论场域以救国、立国、兴国、强国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输入不竭的力量。而提振文化自信恰恰就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脊梁。文化的作用往往通过人的知情信意行和整个民族的风骨风貌风气呈现出来。环顾世界大国之兴衰沉浮、国力此消彼长,这些都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密切相关,而这种积极作为的意识和意志的产生离不开文化的涵蕴和精神的给养,换句话说就是文化对人的熏陶和塑造。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延绵不绝,历久弥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着巨大凝聚力和超强生命力的精神文化力量的引领和支撑。为此,提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汇集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智力保障、汇聚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是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然之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提振之道
(一)培元固本: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每种文化都承载着一定的意识形态,都有占据统摄地位的灵魂和旗帜,而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和灵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从思想层面的柔性要求提升为制度层面的刚性约束。“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0]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更是未来的昭示。奋进新征程中,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才能立足五年、谋划十五年,着眼百年,进而确保道路不走偏、制度不动摇、理论不模糊、文化不迷向。
马克思主义始终“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11]9,用今天的话说,马克思主义从成立的那天起就是一门致力于让人民大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那天起就秉承着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12],坚守着初心和使命。在百年探索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赋予马克思主义最鲜活的民族本色和时代特色,也亮出了其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底色。
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建设是提振文化自信的关键,因此,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聚焦重大现实问题、解析重点理论问题、总结重要实践问题,进而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成为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主旋律、最强音。一方面,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文化地位绝不可替代、文化作用绝不可低估,文化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新征程提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最终目的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勇气和底气恰恰来自于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和人民性的政治立场这一本质上,在今天就是要始终不渝地坚定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坚守初心使命、做到固本开新、永葆生机活力。新征程中,要理直气壮地加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2]26的自信,亮出马克思主义“最鲜亮的底色”[13]9就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懂弄通做实,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另一方面,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创新发展。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不停歇。十多年来,“马工程”勇立时代潮头、勇担责任使命,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中取得显著成果,在精准回答时代课题的基础上,起到统一思想、汇聚力量、激发行为的作用。当下亟需立足新征程实际,扎根新时代沃土,在总结“马工程”建设经验得失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铸就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2]26塑造接班人、指引新征程、筑梦新时代。
(二)凝魂聚气:坚定不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每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都是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思想积淀和精神标识,而每种文化都有其特色和内核,这个内核就是彰显文化立场、文化性质、文化理念的核心价值观。“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14]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其中在文化建设上就指出“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2]45。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鲜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厚重的文化脉络和价值传统,是凝聚中国力量最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踏上新征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高质量发展实践相契合,不断吸纳新发展阶段的内涵和精神,使之切实成为提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定盘星”。
价值观是文化的精神核心与最高形态,一种文化能否挺立、强盛、红火,关键取决于承载其中的最深层次的要素即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究其根本是对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因此,提振文化自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仍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价值追求,坚持文以载道、弘道兴文。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核心价值观不仅蕴含着现代化强国所需的价值取向,而且是知民情、赢民心、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新征程中有新发展、新气象,就必须着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充分发挥其立心塑人的作用。一方面,要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作为铸魂、固本的基础工程落细落实;把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抓紧抓好。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和道德滋养的同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导航仪”指引文化建设的方向和路径,尤其要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对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精准引导、精心栽培。另一方面,要切实用好各级各类文化载体,加强“四史”的宣传与教育,并在强化教育导引、完善制度体系、注重实践养成等方面着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渗透到现代化强国建设方方面面,贯穿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各环节各领域,进而形成与新发展阶段相契合的精神风貌、文明风尚、行为风范。
(三)初心不改:紧扣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工作导向
新征程中要紧扣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工作导向,不忘文化为民初心,切实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进而形成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建设文化强国,在建设文化强国中提振文化自信的良性互动图景。新发展阶段,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高,文化消费需求越来越大,这给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而满足新要求最为关键的着力点就是要聚焦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这样才能有效保障人民一系列的文化权益。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411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是无产阶级运动的价值追求和根本立场。自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无不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文化建设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邓小平提出培养“有文化”的公民,并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可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始终紧扣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新征程提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仍要秉承这一根本立场,用高质量的文化发展成果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在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同时,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提振文化自信。
提振文化自信,要聚焦文化领域的主要矛盾,合力解决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倾力提升人民文化福祉,着力深化文化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文化工作者要固守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持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15],用心用情用爱走基层、察民情、搞创作,多出快出既能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又能激发群众无穷精神潜能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文化职能部门要集思广益、创新思路,在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发展不充分问题上铆足劲,补短板、强弱项,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乡村文化服务体系,有效激活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
(四)突出重点:以文化守正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以文化守正创新助推文化强国建设是新征程提振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文化守正创新是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永立不败之地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没有文化守正创新,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也不会形成驱动文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更不可能建成文化强国。因此,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的统一,不仅在把方向、强服务的基础上,还要在传承和创新上下足功夫。
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守正创新、推陈出新的过程。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若违背传统、不思创新、忽视文化,这个国家或民族不仅不会发展壮大,反而会被多元文化侵蚀,失去其独立性,沦为他国的“思想附庸国”,并会在政治和经济上迅速产生连锁反应,成为实践层面的“政治附属国”或“经济依附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在永葆独特魅力和时代活力中吹响新征程阔步前行号角,就要既守根本又要与时俱进。
“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4]6因此,要在提振文化自信中坚守文化守正创新之道,在文化守正创新中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这样才能为建成文化强国积攒力量。首先,要认准新发展阶段特征、瞄定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对现代化强国建设有利的精神文化因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46,激活中华文化所具备的超越与创新特质,进而为人类文化创造新辉煌。其次,要秉持开放包容、互学共鉴的理念,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集中发力,在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上深度用力,在创新推进国际传播上精准着力。换言之,要用国外民众能听到、能听懂、能听进的话语体系和表述方式,向世界讲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的同时,实现软实力和硬实力相得益彰。最后,还要推动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完善“互联网+文化”的产业体系,使用新技术、利用新载体、应用新方式进行创意、创作和商业化运作,推动文化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模式系统创新。
(五)引航掌舵:矢志不渝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于高质量文化发展的始终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9]11,更是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者、践行者、引领者和创新者。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位居“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各项原则之首,也是新征程坚定文化自觉、提振文化自信、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坚守的首要原则。
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28年的革命岁月中,坚定信念、不怕艰险、浴血奋战,形成了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开天辟地、披荆斩棘、开拓创新的历程中,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无论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还是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以及新时代铸就而成的伟大抗疫精神,都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绚丽的底色。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100年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历史、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史上镌刻下的精神坐标,是激励人们奋力前行的强大力量。
党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百年来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的关于革命斗争和治国理政经验,积淀的厚重文化底蕴和雄浑深厚的精神力量,早已铸就了中国共产党自身鲜明独特的价值文化。而在这种价值文化的自觉自省中,党的全面领导成为文化自信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牢记初心和使命,围绕目标任务,结合时代课题,从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上赋予思想文化工作应肩负的使命任务。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一方面,党要时刻牢记和主动担起文化“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思想理论上要把好党性原则的“定盘星”、在制度政策上要种好高质量发展的文化“责任田”,在价值导向上要守好网上网下“方向盘”,扎实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使全体国民在观念和信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党的全面领导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及军事、外交等各方面制度前面,这充分表明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统领地位。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不仅重要、必要而且紧要,尤其面对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6]的现实背景下,提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就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识和多元多样多变的文化生态中,辨别主流和支流、识别正确和错误、区别积极和消极,有效应对西方意识形态入侵,这就必须有一个“主心骨”确保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方向,确保中国特色意识形态安全,进而才能永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勃勃生机。而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正是战胜错误观点、增强政治定力、传播先进文化、提振文化自信、固本培元筑根基的锐利武器。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习近平.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21(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徐龙建. 文化自信问题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19.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8]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 -23(1).
[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0]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05-05(2).
[1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2]习近平.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人民日报,2021-02-21(1).
[1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2).
[15]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12-15(2).
[16]习近平.顺应时代潮流 实现共同发展——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7-26(1).
The Appropriate Way of Enhancing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Journey
ZHAO Yong-ming, ZHOU Pei-pei, ZHANG You-you
(School of Marxism,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41, Anhui)
It is an arduous task with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to find the appropriate way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journey.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should unswervingly adhere to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firmly lead cultural construction with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losely follow the people-centered cultural work orientation,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a strong socialist cultural country with cultural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and stick to the overall leadership of the CPC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culture.
new journey;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2.03.14
G122
A
2096-9333(2022)03-0096-06
2022-02-21
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攻关研究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研究”(2020CX001);安徽省高校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新时代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SK2020A0326)。
赵永明(1976- ),男,安徽阜阳人,副教授,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周培培(1996- ),女,安徽阜阳人,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张游游(1997- ),男,安徽阜阳人,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