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直向家世考略与爱国行止述评
2022-11-23李卓,高远
李 卓,高 远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
钱直向先生是法国老一代著名侨领,他的刚毅风骨、品格操守、教育风范、仁爱观念、援乡义举、爱国行止为旅法侨界的表率和典范,使人怀念和敬仰。
一、故乡燕赵
钱直向先生家乡在徐水县(今保定市徐水区),位于河北省中部,地处太行山东麓,毗邻“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荆轲别太子丹之易水河畔。钱直向一生慷慨侠义、肝胆相照的性格与舍生取义的风骨,皆源于古地燕赵、易水清流的滋润,这也奠定了其人生基调。
钱直向1912年5月29日出生在徐水县源头村,父亲钱文斋,兄弟四人中排行老小。母亲安氏,家中三姐妹中排行第二。钱先生兄妹四人,他排行老三。关于名字的由来,钱直向在其个人材料《问答录》①钱直向先生自传《问答录》未曾正式出版,但他将原稿第一手资料交于笔者。文中引用部分除特别标注外,均来源于《问答录》。中《关于我》的章节这样写道:“在上小学的时候,学堂的先生因为我的兄长学名是:庆翔,所以给我起名为:紫翔。但后来别人经常误写为子翔,我自己就更名为:直向。”钱先生改名还有另一个原因,他认为做人首先要真诚、磊落,所谓“真诚相见,金石为开”。
钱直向出身于满族家庭,自幼家教严谨。按他的话说:“小时候学习上取得好成绩时,父母是从不给予奖赏的。”尤其是母亲的影响和教育,“使孩子们懂得要做正直的人、要强的人”。钱先生在本村学堂上小学,学生有三四十人,全是本村子弟。他喜欢文学、书法,作文“也比别人好”,经常得到老师的褒奖。小学毕业后,便到离家约一里路的巩固庄读中学,那里还可以“学习简单的英文。是英文的启蒙教育”。根据钱先生记述,他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就想着要到很远的上海去读书。他认为:“一个青年人要有闯世界的雄心,应该‘不知深浅’,应当‘异想天开’,否则是没有什么出息的。”他是家中的小儿子,父母虽舍不得孩子出远门,但也通情达理,同意了他的想法。中学毕业后,钱先生独自一人离家,坐船去上海,从此开始了长达七十余年的异乡闯荡生涯。
在家乡的这段时间里,乡人的淳朴、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的影响,培养了他读书上进,做事刻苦,一生正直刚毅的品性,形成履仁蹈义的行事风格,也使他具有了“出门闯世界的雄心”。故园情节在他的内心定格,无论何时,走到何地,魂牵梦绕的都是家乡。
二、忧患家国
在上海读书①关于钱直向先生在上海就读的具体学校,在笔者与其交往及钱先生个人回忆资料中均未提及。笔者撰写此文时专门与钱直向先生长子钱法仁先生沟通,关于学校具体名称,他称父亲也没有详细提到过。期间,钱直向开始关注政治,对社会、对时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经常给《大公报》《益世报》投稿发文。钱直向最引以为豪的笔名有两个,一个是“燕赵青年”,“表示了对北方青年的身份而自豪”;一个是“守拙园主”,这个笔名他在青年时期发表文章时使用。中年阶段定居马赛给自家宅院也取名“守拙园”,老年在报刊发表文章取名“拙翁”。以个人理解,“守拙”既含有老庄哲学思想拙朴自然的情境,又具备陶渊明怡淡旷远的追求,不仅是钱直向人生处事所持操守的表征,更将其思想追求和品德操守化作家训一脉传承。
钱直向大学毕业后到上海,在“世界社”找到一份抄写文书的工作。在这里,他结识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起人之一李石曾。据钱直向记述,当时“世界社”需要抄写的文件很多,李石曾共有四名秘书,钱先生担任秘书助理。那时,他“是一名无名小卒,是秘书的秘书……更没有资格同李石曾接触”。与李石曾的机缘,是从学习打字开始。当时,“世界社”的文件都是由毛笔抄写,因为文件多,买进了一台中文打字机,但很少有人会用。钱直向便利用晚上休息时间练习打字。一次,被很晚回来的李石曾先生听到,把他叫到办公室,闲聊起来才晓得两人竟是同乡。李石曾家在距徐水不远的高阳县。由于钱直向毛笔字写得又快又好,加上会打字,不久“就由助理升为了秘书”。1936年,钱直向经李石曾举荐赴法留学,从此与法国结缘。到法国之后,钱先生一边在巴黎大学读书,一边遵照李石曾的委派继续开展中法文化交流和筹备创办巴黎“世界社”分社等工作。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消息传至欧洲。钱先生抱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毅然报名回国参战。因他通晓法语,办事干练,具备留法经历,了解国际事务,遂以中国驻欧代表团团长李石曾机要秘书的身份又被派回巴黎,协助李石曾进行诸如争取欧洲国家援助中国抗战工作,参与管理里昂中法大学、巴黎华侨协社,创建日内瓦中国图书馆等事宜。钱先生以特殊的外交身份,身体力行支持法国人民阵线抗敌斗争。诸如将法国人民阵线部分经费安全转移至瑞士银行;法国维希政府(德国法西斯扶植的傀儡政权)高压统治时期,携带盟国反抗德意法西斯轴心国的机密文件,机智巧妙通过道道盘查,使文件完璧归赵。当德军下令搜捕法国著名抗德人士时,法国下议院议长将写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亲笔信托付给来探望的钱先生,请他转交出去。钱先生设法将信件转与法国抗德组织和美国驻法机构,使得法美双方迅速达成协议,实施营救计划。德军占领法国时期,中国留学生被关进集中营。钱先生不顾个人安危,前往德军司令部交涉,据理力争,营救出遇险同胞。
如果说青年时期的钱先生沪上写文投稿,发表对社会、对时事的看法观点,表现出他忧民怀世的报国意识,那么,赴法留学后身体力行的社会活动,则彰显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钱先生无论在抗战时期义无反顾、回国报效,还是在法国白色恐怖之下舍生忘死之行止,均显示出其牵念山河桑梓、满载赤子之心的家国情怀。
三、儒商好义
1945年,钱直向圆满完成中国使团工作,继而弃政从商。当时海外华人都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钱直向一开始经营茶叶、丝绸,后专注餐饮生意,他始终坚守“做商务不做商人”的信条。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越做越大,很快覆盖全法。钱直向遵循孔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信仰,经常给予手下人资助,支持他们发展创业,很多人后来成为法国颇具名声的华商。钱直向帮助困顿中的同胞排忧解难,与使馆沟通解决其生活与生意纠纷等问题。了解钱直向的人说,他帮助过的同胞不下数百,很多人多年后仍不忘记这份恩情。
钱直向事业发展最为兴旺之际,他却将所有产业或低价或免费分散给手下的华人伙计,在巴黎十三区的旧宅里享受起安静的晚年生活。笔者问起钱先生此念动因何来?他说:“我信奉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主张,作为一生追随的准则。我姓钱,但不贪图钱。‘外圆内方’就是做人的底线,自己的原则不能改变。”①根据钱直向先生的口述整理。他还补充说:“孙中山先生提倡‘耕者有其田,务者有其业’。我有点力量,愿意以身践行。因为我是中国人,我做的产业也都是为中国人服务的。所以分散给他们,也是为同胞谋一份福利。”谈及钱直向先生的德操和品格,他的好友与亲家、英国著名侨领单声先生这样评价:“钱大哥很了不起,他有自己的追求。他对钱看得很淡很淡,却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礼仪看得很重很重。年轻时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并投身其中,因为时局和时代的关系,没有发挥全部政治才华,但他把自己的理念实行给了身边的同胞,实行给了家里的孩子们。他的追求与做派言行一致,这一点我非常敬佩他。”诚然,由于种种原因,钱先生的宏伟抱负没有得以充分施展,但他一生磊落,信行如一,将人生大追求与现实真作为结合在一起。思想所及,实干施行,是他品格精神的具体体现。
四、文以载道
钱直向另一重要贡献,即文以载道,执笔醒人。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欧洲华人开始陆续办报。钱直向遂应邀在各中文报刊撰文,发表了《沉痛悼念邓公有感》[1]等。钱直向所写文章多以倡导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为主旨,在侨界积极宣传中华文化。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传承与华人社会生存现实紧密相关,这不仅是华人族群巧妙化解与所在国矛盾和危机的依托,更是海外华人长期生存发展的根基命脉所在。钱直向积极倡导华人团结,强调“越是在异域中艰难生存就越要看中集体意识”。他认为,无论哪个协会、团体,必须要以维护中国人荣誉为共识。他还撰文解析华裔子弟的身份认同问题,认为:“不论持有法国籍还是出生在法国的华裔,对人说时,不应该自称‘法国人’,而应该说是‘法国籍’。因为无论法律如何规定,种族是改变不了的。”这在当时的华人世界,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钱直向不讲究吃穿享受,却喜读书旅游,至去世前,往返中法二十余次,将中国之行的所观所感记录下来,发表了《我的故乡》[2]、《塞外风光动人心》[3]等,为与祖国暌违许久的海外华人华侨打开了一扇领略祖国风貌的窗口。
钱直向在海外华侨史的记载方面功不可没,他以翔实材料和亲身经历,论述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展过程,记载华侨协社与中法大学的创立以及孙中山在法国的考察足迹,各行业旅法华人的创业侨事,如《我的点滴回忆》[4]、《法国中餐馆兴旺简史》[5]、《法国马赛华侨之变迁》[6]等,方方面面,林林总总,人情百态,无不入笔。他的笔下既涵盖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儒家思想的敬重与弘扬,又释放出对中国文化深刻的怀恋情结;既对海外华人普遍缺乏政治关注度进行探源与反思,又言明异域文化背景下海外华人的生存特质与生活规范;同时分析海外华人随着时代和身份的变迁,在多重文化与多元种族社会中产生的隔阂与解决方法,解读如何从被边缘化的现实窘境中化解危机的文化认同思维。
钱直向的文章特别对比较中国与所在国社会形态、政治理念、宗教信仰、文化差异、家庭观念、个人和集体的身份归属问题等方面给予关切。他以其个人独特经历,在引导特殊境遇下华侨华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方面着力最多。钱先生的笔触延伸至华人社会的各个角落,所记所述引人思考,雅作德馨,难能可贵。在法国华人有如此经历又作如此详尽记述者,唯有钱先生一人。
钱直向以笔为犁,化纸为田。但由于诸多原因,也存某些遗憾。从史学的角度看,钱直向青年至中年时期,先后任职中国驻欧代表团,参与“二战”期间欧洲国家援助中国抗战工作,担任李石曾机要秘书多年,深谙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特别是“二战”期间,以特殊的外交身份与法国人民阵线以及各国驻法机构和中法高层有过深层接触。如果能言尽其行写出发表,其价值不必言说。只是由于所处时代的特殊性,此方面的记述相对较少,是遗憾之处。
钱直向在报刊执笔写文,为保证讲述的真实性和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介绍评说同代人创业事宜时一般不避讳,均使用真名实姓,这偶尔也会给他带来麻烦。一次,他写了一篇介绍某华侨年轻时为人处事的文章,该华侨后辈找来理论,认为将其祖辈写得不够崇高。此后,钱直向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就较少写文了。钱直向二三十年间刊载的文章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体现了当时法国社会独有风貌。
五、捐资助乡
钱直向对家乡援助义举,应是在当地华侨中最早之一。1974年,钱先生阔别四十载后回到家乡,他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但跟法国相比还有差距,决定捐资助乡。他先出资为家乡源头村装配自来水井,家家伸手可得甘泉;又出资钻深井,灌溉村中旱田,增产增收;还出资修整公路,使村里人出入畅通。他为村里捐助修建校舍,设立奖学金,只要乡里子女考入大学,不限人数,不论科目,全部费用由他提供至毕业,一时间形成乡人向学之风。钱先生对家乡真情回报,可谓寸心不可限,至今仍被家乡人铭记。
钱直向一生为人低调,乐于助人是其一贯秉承的处世原则。他写的《告诫家人处世之道》第一条便是:“对人施有好处或帮助,切忌显示,须忘记,更不可重提。”可见慷慨助人的信念在他心中位置之重。只要与钱先生有交往的,直接认识、间接认识的甚至毫不相识者,他都能帮则帮,助人不求回报。过境的同胞有困难,他也都有求必应,提供无私帮助。如果不是多年后当事人或其后人主动提起,他根本不讲。有一个现象是,仅在同胞过境方面,他帮助过的人到目的地之后,绝大多数会想尽办法很快联系上他,寄回垫资并寄谢忱。钱先生为同胞的诚信和感恩之举动容,他始终认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的陶染使然。由于钱先生助人不需说的观念,连他的后人也很难了解他到底帮助过多少人,没有具体数字,也许永远是个谜。
六、昆裔庚续
钱直向育有两子,长子钱法仁,取“法外施仁”①钱直向先生在其《问答录》“我的孩子们”中对两子取名作此自述。之意;次子钱祖武,取“恢复祖宗武功”的寓意。钱先生家教甚严,长子钱法仁毕业于法国排名第一、世界闻名的巴黎综合理工学院(École Polytechnique)。次子钱祖武就读于巴黎著名的亨利四世中学,后考入法国排名前三的巴黎中央理工学院(École Centrale Paris),毕业后赴美国达拉斯大学攻读经济学。
值得一提的是,钱法仁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中法两国经济交流中作出巨大贡献,被称为“法中经济文化交流第一人”[7]。他从巴黎综合理工学院毕业后,受父亲嘱托回北京外国语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任教。后担任法国“亚义赛”(AEC)公司总裁,该公司是改革开放后与中国最早进行贸易交往的欧洲跨国企业之一。钱法仁作为法中委员会副主席、外贸顾问亚洲部副主席、法国荣誉军团勋章获得者、法国中国经济研究首席专家,曾陪同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萨科奇等访华,并多次受到中国领导人接见。此外,钱法仁当为改革开放后最早与河北省进行经贸合作的法国专家和法国对华企业界领袖。
家族犹如一根纽带,牵引着大国与小家,赓续着血浓于水的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钱家便是优秀代表。钱法仁曾表示:“家父热切希望我们为祖国出力。而我们也是多受恩于法国的。因此,我通过日日不屑的劳作……尽力促成两国企业密切关系,让双方合力创新,共同前进。”[8]正如钱直向先生所述:“我二十二岁到法国,虽在法国生活七十年,但始终如一地热爱着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