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境与路径:新时代高职院校审美教育探析*

2022-11-23冯宝晶王雅昆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院校

冯宝晶 王雅昆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北京 100029)

一、高职院校开展美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美育即审美教育,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个人情操和内心世界。合格的美育教育,在提升受教育者审美素养的同时,还能起到激励鼓舞人的精神、温润净化人的心灵的作用。高职院校的美育教育能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成为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奋发有为的时代新人。

(一)美育是树立正确审美观的必要途径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提高学生鉴赏美的水平的课程,是创造美的能力的重要依托。“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曾指出,‘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近几年热议的‘低美感社会’‘审美匮乏症’等,反映出当下人们对美学的认知缺失。美是一种看不见的竞争力,审美能力已成为衡量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1]分析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发现,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具有思维活跃、爱好广泛、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特点,倘若他们没有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作为行为举止的指导,很容易分不清社会事件中蕴含的本质,模糊真善美与假恶丑,不知不觉中陷入困惑与茫然。这就对学校美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在思想、精神层面给学生及时正确的引导。

美育教育重“育”而非“教”,它将高雅的审美情趣“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没有美育,就不可能有个性充分的全面发展。然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录取分数比较低,学生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大多数学生有一种自卑心理,进入学校后,如果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而陷入迷途。因此,高职院校的美育教育绝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或者激发学生灵感进行艺术创作的职业技能教育,而是为了使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情感、美化行为,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励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二)美育以塑造“美丽心灵”为根本目的

一切美的照耀,都来自心灵的素养。心灵美、精神美,从本质上可以认为是一种对生命的爱惜,对人生的珍视。这样的“美丽心灵”可以成就其精神上的崇高与伟大。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涌现了一大批甘于奉献、舍生忘死的英雄模范人物,在他们身上彰显了伟大的抗疫精神,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就是现实中“心灵美”的范例。当前,高职院校的美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不论是开设具有“民族审美特质”的课程,还是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教育,不论是学习艺术经典,还是探索美的秘密,都是为了引导广大高职院校学生去积极主动寻找人生的意义,去勇敢追求更高深、更远大、更本质的东西,从而让他们不必囿于别人或社会为其设定好的人生历程。也正是在这种可感可知的审美中,美育充分塑造着受教育者的灵魂,引领其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最终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世界的各种有益养分。

(三)美育是培养全方位杰出人才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特别谈到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一批“巨人”,还引用恩格斯的话说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2]。当前,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的时代需要培养大批全面发展的人才。然而,传统的高职教育一般偏重于培养应用性、技术型人才,主要是知识灌输、技能训练,没有把引导学生去寻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摆放在一个合理的位置上,采取顺其自然或是漠视的态度,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学生的同情心、道德感、审美感难以得到启迪。这样的职业教育很难培养出真正的杰出人才、一流人才。这就要求美育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标,坚持科学与艺术相结合,不仅要让学生具备高远的精神追求和高尚的人格修养,还要提供人文精神关怀,让他们站得高、看得远、行得正、做得直,进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四)美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育精神的强大支撑

从古至今,美育精神都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赓续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论语》有曰:“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将“美”与“善”相提并论,提倡审美境界与道德境界的统一。《礼记》中记载:“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这句话高度概括了“礼”与“乐”对个人“化育”塑造的作用,提倡“礼”“乐”精神相融合。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曾说过“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3],深刻阐述了美育的意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4]因此,高职院校审美教育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中,获得生命方向的引领;在“礼乐教化”的熏陶中,获得“尽善尽美”的蓬勃情感与高尚修为;在“耕读传家”的传承中,获得家风的滋养和书香的化育,使中华美育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二、高职院校美育面临的困境

(一)高职学生对美育缺乏一定的认知

一般来说,新时代大部分高职学生其实已经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可以一边学习专业技能,一边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然而,部分高职院校由于美育手段和美育机制方面的不到位,使得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美,对于进一步如何表现美和创造美更没有建立起认知。一方面,他们缺乏足够的审美意识,对于鉴赏美不太在行。由于美育知识的贫乏,部分学生难以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造成以美代丑、以丑代美的奇葩审美,被物质的感官享受占据心灵,基本放弃精神上的熏陶滋养。另一方面,他们缺乏正确的审美态度。部分高职学生眼光不够深远,信奉“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利己主义人生观,把以自我为中心当作人生信条,甚至丧失顾及他人感受的能力,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还有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玄幻爱情小说之中,对于经典著作知之甚少;陶醉在网络游戏的厮杀之中,无心参加校园里高雅的艺术展演。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高职学生既缺乏正确的审美态度,又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严重影响着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美育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美育属于交叉性学科,美育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而且必须要加强学习培训,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知识储备,才能保持课堂的吸引力和良好的美育效果。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当前高职院校美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方面,美育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有待完善。近年来,高职院校高速发展,学校重在加强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但对美育教师队伍建设重视不够,这导致教师教学动力热情不足,教学积极性不高。一旦教育者缺乏努力进取的动力,教学效果就必然大打折扣,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美育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亟待改进。由于高职院校对美育重视不够,对美育教师缺乏专门的系统培训,致使大多数美育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老套陈旧,无法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美育老师对知识脉络的把握缺少系统性和整体性,一知半解或知之甚少,只能照本宣科,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更谈不上对学生的审美素养培育了。

(三)美育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美育课程具体如何设置,如何改革建设,这些是学校开展美育工作的关键环节,美育课程的效果直接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大部分高职院校设置的美育课程,都能够坚持以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一体化设定美育课程目标。同时,将美育纳入教学计划,实施课程化管理。然而,在调查中发现,还有部分高职院校的美育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一方面,美育课程数量少、课时少,难以实现全覆盖。高职院校一般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如音乐、美术、影视等美育基础课程,课程门类数量不多,对上课人数也有一定的上限要求,尤其是当下新冠肺炎疫情下,更是严格限制选修课人数。因为选修课程人数有限,选课学生常陷入“一票难求”的尴尬,这就无法满足广大学生对美育课程的期待和需要。另一方面,课程内容略显陈旧,吸引力不强。调查中得知,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美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意义重大,但在实际上课时教学效果却常常令人失望,不尽如人意。教学内容干干巴巴,空洞无味,理论性过强,实践性不足,无法发挥出美育“育人育情”的作用。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美育的实现路径

(一)与时俱进,牢固树立新时代美育观念

新时代美育观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为根本遵循和理论指导,同时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培养具有崇高审美意识和优秀审美观的时代新人。因此,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审美意识。高职院校可以引导学生广泛涉猎科学、文学、戏曲、美术、音乐、电影等领域,鼓励学生在全身心投入中体验各种美好与快乐,使其在科学美、文学美、艺术美等多种美的形式中感染熏陶,达到自觉树立审美观念、提升审美意识的目的。另一方面,要进行德育和美育的融合教育,力争塑造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全人格。高职院校的美育应当主要靠美的形象来感染受教育者,提倡寓教于乐,逐步净化心灵;而德育是通过以逻辑说服人、以情感打动人,实现学生道德情操的陶冶和升华。美育与德育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都是加强高职学生人格观、价值观塑造的重要内容。要把德育与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善的行动和美的形象逐步教化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具备辨别美丑善恶能力的同时,改变其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和思维方式,让他们从善近美、离丑去恶,使他们成长为具有高尚品格的时代新人。

(二)立德树人,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不仅要传授美育知识,还要播撒美感。要将美育成功融入现有的教学课程,教师的主动作为至关重要。在高职院校中,美育必须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一批能够担负学生成长成才责任的大先生、大老师。习近平指出:“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5]“在高职院校,面对学生审美情趣多样化、校园生活网络化的现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树人、育美’的教育目标,践行美育,真正实现以美育人,培养出新时代政治立场坚定、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技术人才。”[6]其次,美育教师自身要不断加强学习。“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理念,保持求真务实态度,永葆创新创造的激情,不懈追求、积极进取,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学校也应积极策划,主动安排,加大培训力度,使美育教师有更多机会、更大可能充实、提高自己,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接受更多新鲜的知识、理念。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效果,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再次,积极践行“大美育”理念。要结合不同专业课程,广泛开展审美教育。如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教学及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活动、比赛中,自觉把美的元素和美的理念融入到教学课件、微课、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及创意作品中,美育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同向同行,打造专职美育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发力的“大美育”教师团队,全方位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坚守阵地,构建完善的美育课程体系

美育课程体系设计是美育工作落实落地的关键,目前高职院校美学课程设置上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学校应在整体上综合考虑,优化教学设计和课程结构,设置内容丰富的美育课程,如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设音乐鉴赏、美术欣赏、文学作品欣赏等选修课,并限定每个学生至少选修其中的一门,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允许广泛选择。其次,把美育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中,保证美学教育的下限。如其它专业课程一样,确保充足的课时,设置相应的学分,并安排合适的考核制度。此外,高职院校的美育课程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自主建设的参与意识。美育教师应该创造一种师生平等、关系融洽、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观察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进而提高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对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肯定和激励。要更多借用多媒体技术,运用情景式教学方法,将艺术作品直观立体地展现给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实现抽象的审美理论与学生的审美体验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知行合一,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

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开展美育活动。因此高职院校不仅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还要结合学生特点、关注点、需求点,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可以邀请艺术家进校讲座、组织参观各类艺术节、举办校园歌手大赛、组办书画展等全校性审美教育实践活动,使广大学生在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提高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甚至是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升华其精神境界。还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定期组织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中,领略各种美好的事物,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需要强调的是,开展各种美育实践活动,需要提前计划,加强指导,不能流于形式,否则就会失去活动的意义。在活动前,向学生说明活动意义、原则、任务和要求;在活动后,要及时进行总结,使美育活动落地落实,收到实效。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院校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