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育猪的饲养管理

2022-11-23张会蓉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断奶消化日龄

张会蓉

(仪陇县行政审批局,四川 南充 637676)

断奶仔猪在进入保育阶段后,由于饲料、环境等的变化,以及母源抗体的下降,仔猪会出现采食量减少、消化能力减弱等各种应激反应。因此养殖户在断奶仔猪进入保育阶段后,要做好饲养管理工作,为仔猪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并从饲料、饲养方式等多个角度出发,为保育猪的健康生长发育提供支持。

1 保育猪的生理特点

保育猪是指断奶70日龄的仔猪,这个阶段保育猪的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1)抗寒功能差。保育猪适宜生活的环境温度以24~26℃为宜,如果在生长过程中温度长期处于18℃以下,就会诱发疾病,影响仔猪生长发育;(2)生长发育快。在这个阶段仔猪食欲旺盛,每天可增重达到400 g以上。但在这个阶段仔猪的消化系统发育并未完善,生理变化较快,且在饲养管理期间,对饲料较为敏感,所以要求饲料具有较高的营养,且易于消化。

2 保育仔猪面临的问题

2.1 断乳时的应激

规模化养殖场仔猪断奶较常采用的方法为一次性断乳法,母猪由分娩舍转入配种或妊娠舍待配,仔猪在进入保育舍前需在原圈饲养一周。仔猪在离开母体后,遇到新的环境变化,会给仔猪的正常生理活动产生影响,产生巨大应激。

2.2 消化机能的应激

仔猪在未进入保育室前营养供给主要是通过母乳和少量的进口料实现的,但进入保育猪阶段,饲料从液体形式转变为固形饲料,由于保育猪消化功能尚未完善,要对饲料营养成分和其中一些特殊过敏因子有一个适应阶段。对于仔猪而言,这个阶段是比较严峻的考验。

2.3 环境变化的应激

规模化猪场在饲养过程中,分娩舍和保育舍间存在较大的环境差异。仔猪在进入保育室后围栏结构、供水系统、温度等都发生变化,当失去分娩舍原有环境后,需要对保育舍环境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要求仔猪能建立起新的生活方式,对仔猪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影响。

3 保育猪的饲养管理策略

3.1 断乳时的应激应对策略

保育猪日粮成分、日粮模式和饲喂方式都要保持科学合理,能帮助仔猪提早进食,避免发生肠道疾病。保育猪营养和饲喂程序需科学制定,这样可以让猪仔顺利进食,也能减少各类问题的发生。营养和饲养管理要求相对较高,尤其是对于日龄较小的仔猪,更要科学管理。

3.1.1 群体采食

群体采食是保育猪的采食习惯,新断奶仔猪为顺利过渡到固体日粮,可以利用群体采食的这一特征。要求仔猪在断奶后便开始群体采食的饲喂方式,设置适量的采食位,让仔猪群体进食。断奶后的24 h内,在木板上采食次数需控制为每天3次。如果对仔猪的饲料或饮水予以限制,会增加仔猪的争斗行为。

3.1.2 消化酶系统

仔猪在断奶前母乳是主要营养供给源,但在断奶后突然停止母乳,营养供给为固体日粮,在短时间内可能会引起仔猪拒食的情况。仔猪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饥饿后,采食量大增,可能会引起下痢情况。机体复杂的消化酶系统是营养物质消化的主要方式,在仔猪出生后就有脂肪酶、乳糖酶和简单的蛋白酶,并且在生长过程中会快速增加,为新生仔猪母乳的消化提供了保障。但消化固体饲料相比于消化母乳更加复杂。断奶日龄和断奶前的接触饲料是影响消化酶分泌的关键因素。仔猪在断奶前要进行固体饲料的诱食,能逐渐感受到饲料的芳香,而且在这时仔猪的消化系统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消化酶。胰腺分泌的淀粉酶和麦芽糖酶是消化复杂营养物质的重要方式,这两类物质在接触碳水化合物后才开始产生,因此要求日粮营养在早期断奶猪的供应中要与母乳接近。

3.1.3 腹泻的防治

饲料突然转换或霉变等都会让断奶仔猪出现腹泻,接种疫苗是主要预防手段。产前母猪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二价菌,能让仔猪的免疫力得到有效提高。当保育猪出现腹泻后,需使用抗菌、补液的方法进行治疗,还要增加生理盐水的使用量。

3.1.4 饲料形状

保育猪的采食量和生长会受到饲料形状的影响。颗粒料的使用较为常见,要控制颗粒料直径,以2.4 mm为宜,不仅能增加保育猪采食量,还会促进其生长。早期断奶仔猪的饲料形状更要得到重视,在料槽中由于高水平乳制品的存在,会让粉料的流动性较差,造成饲料的极大浪费。颗粒料能有效降低浪费,增加饲料消化率。

3.2 消化机能的应激应对策略

保育猪的营养要求:(1)能量饲料。油脂、糖和淀粉是能量饲料的主要成分,所以在保育猪饲养期间,要在饲料中增加乳糖和葡萄糖。乳糖含量较高,能对保育猪的采食进行刺激,加快增重速度。淀粉在饲料中提供碳水化合物,要求在保育猪饲养期间能量供给饲料以淀粉为主。胰腺的淀粉酶和肠内的双糖酶不足会对保育猪的生长产生影响,导致生长迟缓。乳糖、葡萄糖、植物油等是早期断奶猪料中的主要成分,以此来为其提供能量。对谷物通过热处理能裂解淀粉,常见的有热制粒和膨化等。(2)蛋白饲料。动物蛋白鱼粉、奶制品等是常见的蛋白饲料成分。(3)氨基酸。将氨基酸添加到保育猪日粮中,具有较强的经济效益。在饲料中添加蛋氨酸、赖氨酸等氨基酸,能为保育猪提供平衡的氨基酸,植物蛋白用量和粗蛋白水平能有效降低。当蛋白水平较高,或者不平衡时,保育猪的采食量会下降。(4)非营养性添加剂。非营养性添加剂在保育猪饲料中也需得到重视,常见的非营养性添加剂有香味剂、风味剂等。为改善饲料气味,增加保育舍仔猪采食量,可添加风味剂、香料等,但由于成本较高,所以需适当合理添加。(5)酸化剂。乳酸和胃壁分泌的盐酸由乳酸菌产生,能让胃维持较低的pH值,使在胃和小肠中有害细菌的增殖得到降低。乳酸菌数量在断奶时大量下降,需一段时间才能增加盐酸分泌量,因此将胃内pH值维持在较低水平相对较难,将有机酸在断奶后的7~14 d添加到日粮中十分关键。(6)抗生素。微生物的增殖会受到抗生素的有效抑制,对于各类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效果显著。但小猪与大猪、环境差别等都会影响抗生素的治疗效果,且抗生素的种类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需合理选择抗生素。(7)治疗性的微量元素。将一定量的铜添加到日粮中,添加量需控制为200~235 mg/kg,添加的微量元素为硫酸铜或氯化铜,添加这些微量元素能刺激脂肪酶和磷脂酶的活性,对脂肪的消化予以改善,促进保育猪生长。

3.3 环境变化的应激应对策略

3.3.1 保育舍消毒

做好保育舍的消毒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要求断奶仔猪在转入保育舍前,养殖户做好保育舍的彻底清理与消毒。将保育床、食槽、地面等彻底清洗干净。然后将火碱喷洒在用具、栏舍等表面,在浸润一段时间后使用消毒液彻底消毒。在消毒结束后对保育舍闲置净化3~5 d就可以进猪。要求养殖户在消毒期间严格按照消毒制度开展工作,彻底消毒,避免保育猪之间发生交叉感染,减少疾病的产生与传播。

3.3.2 保育舍设施安全

养殖户需对保育舍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风险并做好应对措施。对保育猪所使用的保温箱、照明设备、窗户等进行系统检查,确保能正常、安全使用。对饲喂槽、饮水器等进行定期检修与更换。

3.3.3 保育舍温度与湿度

进猪前要做好保育舍温度控制。舍内温度需严格控制在28~30℃之间,可针对气候与环境变化,适当调节保育舍内的小气候,在冬季需做好增温保温工作,日常管理期间需做好通风换气工作,将有害气体排出保育舍。如果保育猪舍内粉尘较多,也会影响仔猪的生长。当空气过于干燥时,仔猪的呼吸道黏液分泌加强,鼻涕、痰液增多。这时其为将异物排出,呼吸系统工作量增加,病源就会乘虚而入。尤其是秋冬季节,更要重视湿度控制。但当环境过于潮湿时,会引起保育猪腹泻问题。所以饲养管理过程中,需注意湿度的控制,再搭配上温度控制,为保育猪创设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

3.3.4 分群

分群工作也是保育猪饲养管理期间必不可少的环节,尽量将体重相近、同窝同圈的仔猪分在一起,将体重较小、生长发育较弱的仔猪挑选出来单圈饲养管理。这样分群的好处是能减少仔猪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精神、情绪上的刺激与不稳定,也能对相互之间的咬斗进行控制。同时,对体重较小、生长发育较弱的仔猪单圈饲养管理,可具有针对性地开展饲养,提升这部分仔猪的生长发育水平。规模化养殖场保育舍内的仔猪数量需合理控制,一般以15~20头为宜。

3.3.5 调教

保育猪在分群后需做好调教工作,便于后期的饲养管理工作。由于保育猪并未形成良好的采食、排泄、睡卧习惯,所以在分群后做好仔猪的调教与训练工作,要求保育猪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做有助于减少有害生物的繁衍,也能确保保育舍的环境卫生保持清洁。

3.3.6 驱虫

蛔虫、疥螨、虱等是保育猪体内外的主要寄生虫,驱虫的对象也是这些,猪龄以35~40日龄为宜。伊维菌素搅拌料是体内驱虫的主要方法,使用12.5%双甲脒乳剂兑水喷洒猪体是体外寄生虫驱虫的主要方式。

4 疫苗接种及疾病治疗

4.1 疫苗接种

在保育舍中仔猪要完成各类疫苗接种。要求在每栏仔猪需挂免疫卡,对专栏日期、免疫情况等进行记录,在猪群的转移过程中免疫卡也要随之转移。为防止引发免疫工作的混乱,要求不同日龄的猪群不能随意调换。疫苗的免疫注射是保育舍工作的关键所在,要求在注射疫苗期间,需将仔猪固定好,精准注射,尽可能不要两种疫苗同时注射。

4.2 疾病治疗

(1)气喘病的防治。胸腔注射疫苗是预防气喘病的重要方式,需注意的是不能肌注。疫苗注射前的15 d和注射后的2个月,不能给保育猪饲喂或注射卡那霉素和土霉素等,这类药物对疫苗有抑制作用。当仔猪出现气喘病后,可使用氟苯尼考、林可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为防止产生耐药性,要求使用交替给药方式。

(2)猪副嗜血杆菌病的防治。在饲养管理期间,猪副嗜血杆菌病的预防十分关键,要求养殖户能对生物安全措施予以完善,对各种应激因素的产生予以预防。将替米考星和氟苯尼考等添加到饲料中,实现药物保健。在免疫预防时可以使用副猪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菌苗,仔猪7日龄首免,按1 mL/头肌肉注射,28日龄二免,按1.5 mL/头肌肉注射。当仔猪发病后,治疗的药物有头孢菌素、氟苯尼考等。由于猪副嗜血杆菌对抗生素存在耐药性,所以在治疗前做好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3)水肿病的防治。水肿病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产生毒副作用引起的,发病后保育猪会产生抽搐、眼睑水肿等各种症状。在预防时,注射水肿病疫苗是主要方式,需在14~18日龄注射,对保育猪的保护率能达到95%以上。当有保育猪发病时,肌肉注射抗生素是治疗的主要方式,可选择的抗生素有卡那霉素、大霉素等。同时,也要配合消肿、强心补液等药物。

5 结束语

保育猪的饲养管理,要求能从各个环节与细节入手,加强饲养管理,为保育猪创设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也要做好饲料、环境卫生、疾病治疗工作,确保保育猪的健康生长发育。养殖户做好饲养管理工作,能降低保育猪病死率,提升经济效益,同时也能为我国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支持。

猜你喜欢

断奶消化日龄
仔猪断奶后消瘦应采取哪些措施增肥
“胃不舒服”未必都是消化问题
提高仔猪断奶窝重的方法
不同初配日龄对二元杂种母猪繁殖成绩的影响
仔猪断奶前阉割好处多
26日龄肉鸡腹胀后死亡怎么办
不同去势日龄对保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食物是怎么消化的
高锌在断奶仔猪日粮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