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发展视域下高职生劳动教育研究
——以宁波部分高校为例

2022-11-23裴淑妍

关键词:高职生劳动院校

裴淑妍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宁波 315100)

一、当前高职生职业劳动观现状

本文选取了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药科职业大学、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四所在甬高职院校的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共分为两个主要部分。首先,受调查者的基本信息,涉及性别、专业、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等。其次,重点围绕劳动教育的认知理念(专业岗位劳动观、职业观)、师资力量(专业教学、劳育教师)、课程设计(劳育教材、人才培养)、实践平台(企业、家庭、社会、群团组织)等几大维度开展高职生职业劳动观现状调查研究,共设置18 个问题,共计收回有效问卷2696 份,虽然该调查的样本具有局限性,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在高职生职业劳动观的现状。

(一)劳动观念正向积极

学生的劳动观念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他的职业选择,尤其是高职生在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方面的特殊情况,不同的劳动理念会关乎其求职领域的差异化倾向。调查显示:共有89.47%的学生认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一样高贵的;分别有74%和52.15%的学生觉得大学生有必要参与劳动实践活动且劳动教育对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有帮助的;针对“劳动教育等同于实习和社会实践吗?”这一问题,选择有不同内容,且不可以相互取代这一选项的学生占到了63.87%。可见,绝大部分高职生的劳动观念是正面向上的,对于参与劳动实践的态度是较为积极的,也基本认可劳动实践对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对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也有较为清晰的界定,以上都为助推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职业态度趋于现实

在劳动观念引领指导下,学生的职业态度也会随之变化。有30.71%的学生认为今后所学专业从事的工作岗位是以技术性为主,兼具服务性的;有74.63%和68.32%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从事的工作收入一般,工作劳苦程度一般。对所从事的职业评价方面,45.18%的学生认为技术性强、工作环境良好,47.81%的学生认为技术和服务能力一般,两者基本持平。感到职业岗位偏重服务性行业、低人一等的占了7.01%,且认为所学专业从事的工作不能给他们带来职业荣誉感的学生占到了6.71%,这两个数据也是基本吻合的。对于职业的奉献度,尽管目前就业形势很严峻,仍然只有26.52%的学生选择愿意到农村或者偏远的基层地区工作,有20.47%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53%的学生觉得可以视情况而定。鉴于此,高职生对于所学专业本身的认可度还是较高的,定义也较为准确。但对于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奉献度和服务力等延展性的态度则更为现实。

(三)学校劳育实施较好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是直接影响学生职业选择的关键要素。调查显示:82.05%的学生所在学校是开设劳动教育相关课程的,这一比例是相当高的。但针对“你在学校接受过劳动价值观教育吗?”这一发问,经常接受的学生只有38.17%,有56.19%的学生是偶尔接受,还有5.64%的学生从未接受,说明学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课程与学生是否接受劳动价值观教育并不完全是一致的,背后折射的可能是教师教育传达或是学生对此理解上有差异。对于“教学过程中老师进行过劳动观的教育吗?”这一提问,学生的回答确实也部分印证了上述问题,52.04%的学生认为有些课程提到得较多,43.36%的学生觉得偶尔提到过,仍有4.6%的学生选择从未有过。针对劳动实践方式自主性这一问题,41.54%的学生是自愿去做的,31.82%的学生是老师要求去做,有26.63%学生是为报酬去做,可见,劳动教育还是存在一定的功利性的。

当然,劳动教育成效的体现不仅取决于学生劳动实践的自主程度,劳育的配套资源也很关键,调查显示:63.28%的学生表示除教室和学生公寓外,学校有其他的劳动实践活动场地,有10.31%和26.41%的学生觉得没有或者说不清楚。针对“当前大学生劳动素养如何?”这一自我评价类问题,认为良好和一般的学生分别占到了46.22%和49.15%。与此同时,也有74.78%的学生认为高校应该增加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说明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学习需求还是较为强烈的。

二、高职生职业劳动观问题分析

(一)内在原因

第一,高职学生成长发展特点。当前高职生基本以“00后”群体为主,其思想、行为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他们是互联网的土著居民,从小深受虚拟网络、互联网技术的影响,加之享受了新时代的发展成果,很少经历吃苦耐劳的打磨,因此,职业选择更倾向于借助新兴技术为载体的以脑力为主的工作岗位,间接影响着他们的劳动观念和职业态度。

第二,高职学生对“劳动教育”“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概念区分不清。通过前期的调研以及后期的座谈交流,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参加专业学习就等于是参与了劳动教育,其实三者存在重合、包含、交叉、差异的关联性,这也在某些方面混淆了高职生正确职业劳动观的确立。

(二)外在原因

首先,家庭教育缺位。家庭是个人成长发展的第一场所,“00 后”这一代高职生家庭成长环境普遍比较优越,调查数据中独生子女占到了64.06%。因此,这部分学生从小在家里接受劳动实践教育的观念引导、具体实施等机会较少,导致高职生对劳动本身所产生的价值感和荣誉感并不高。此外,部分家长出于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的教育理念,使得家庭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家长包办家务的现象较为常见,学生劳动自理能力相对弱化。

其次,师资课程不专。根据相关文件精神要求,大部分高校已开设了劳动教育相关课程,且基本以思政理论课教师为主、辅导员等为辅,这些老师普遍较为年轻化,他们自身是从校园到校园成长的新生代群体,没有参加过多少社会实践,劳动理念、经历不足,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为一体。同时,极少有高校有专门的劳动教育教材或者跟劳育相关的校本教材,尽管多数高校已经将劳动教育课程设为必修课,并赋予相应的学时学分,但只要学分够就可以顺利毕业,流于形式,缺乏劳育意义。[1]

再次,劳育资源拓展不足。校内的劳动教育资源和实践平台(包括实验室、学生公寓等场所)对于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需进一步发掘校外劳育资源。社区、企业、社会组织、农场等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劳动实践机会,将最前沿的劳动理念和最新的劳动技术介绍给学生,但由于社会主体多元,教育资源分散,且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又严峻复杂,校外的劳育资源很难得到充分的挖掘和有效的整合。

最后,劳育评价不够多元。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材和课程都还是刚上新的,教育实施还处在摸索适应阶段,相配套的评价体系也还在制定完善中,目前以参照专业课程的评价方式为主,以理论考试+实践考查相结合的模式居多,还未做到因材施教、因时更新、因事而异的过程性评价导向,结果性导向较为突出。

三、高职生职业劳动观提升途径

(一)抓好家校联动,严把劳育第一关

每到毕业季,各类互联网平台都会出现类似“长辈眼中的最好工作”的热点话题,在许多大学生家长心中,只有在政府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就业才是有出息的,对于需要出力流汗的体力劳动或者个体私营单位存在不屑态度,尤其近几年深受疫情影响,这类呼声越来越普遍。当然,此类职业观念的出现确实受到了当前社会大环境的制约,然而,家长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选择态度却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职业劳动观。

家庭理应充分发挥其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基础作用,注重为学生提供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家务劳动实践的机会。为此,加强对家长劳动理念的引导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家长更应起带头作用,树立劳动的优良道德家风,通过自身的劳动行为,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生活劳动能力的提升,以期改变学生今后的职业态度和选择,尤其是对“劳动光荣”“职业价值感”的应然认可。

(二)抓实师资建设,确保劳育核心力

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核心要义。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不够完善。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第一,强化劳育教师的劳动观念,成立劳育教研组,教师首先应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尤其是专职教师中的党员教师,要以自身的劳动实践经历为教育宣讲的重要内容。第二,采用“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在于考查专职教师的整体素质以及能否将专业课程知识与德智体美劳五育转化融合的教学能力;兼职教师则从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校企合作的指导教师中择优选拔,负责学生日常生活劳动和专业实训性的学习任务。此外,要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校友资源以及当地人力资源,通过设立劳模工作室、名师工作坊等方式,引进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来校担任劳动教育实践指导教师。[2]通过这种校内自我消化和校外吸收的方式,以实现劳动教育课程理论+实践、课堂内外融合的教育目的,真正健全劳动教育师资。

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必须以课程设置为载体。[3]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已经明确规定了职业院校应独立设置劳动教育课程,不少于16 学时,且为必修课程,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和校外实习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实习时长更久,例如医学类的高职院校,校外专业实习为10 个月到1 年,因此,在劳动教育课程学时设置上要根据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除了课程的学时要保证,课程的内容更要丰富多样,劳动育人是一项长期系统化的工程,教育成效是细水长流的,劳育课程的内容要有持续性和连贯度,避免浮于表面的学习分享,确保劳育课程质量。

(三)抓住资源整合,拓展劳育社会面

高职院校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学校周边的劳动教育资源。加强与校企合作单位的深度联系,以强化专业领域劳动实践;利用可供学生体验动手劳动的场所,例如纺织类专业的院校,可以联系服装厂等为学生提供展示专业技能的平台;借助能让学生提供劳动服务的基地(公共文化场馆的志愿者等),例如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人体生命科学馆,不仅契合医学生专业特点,还能让学生共同完成劳动任务,经历特殊的劳动体验。

总之,一方面通过走出去进一步开辟劳育场所,另一方面还要引进来丰富劳育资源。比如,社会上有许多劳动工作者的示范引领作用没有被充分利用,尤其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劳模、工匠,他们自身的劳动经历对大学生的劳育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学校刚好能为他们的劳动事迹宣讲提供广阔的平台。

(四)抓牢评价优化,完善劳育保障度

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主要体现在劳动观念、劳动行为、劳动能力、劳动品质等几个层面,学生劳动教育的评价标准也要相应地包含关于学生的劳动成果、劳动技能和劳动品质等方面内容,对于这些内容的综合评价才能全方位地反映学生的劳动素养。

劳动教育的实施和参与主体不仅有学生自己还有指导老师、同辈群体等,因此,劳动成果等的考评应将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起来,保证更客观和全面地对劳育成效做出评价。同时,从劳动教育考核的形式来看,对于劳动理论教育的部分,可通过一般的书面考试的形式进行,以分数为主,便于量化,如在学期中和学期末要求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以某劳动主题撰写小作文,或以小组为单位、制作PPT、拍摄短视频进行汇报展示。对于劳动实践教育的部分,一方面,安排校内外专兼职劳动教师共同记录和考评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出勤率、劳动过程的态度、完成劳动任务的质量,并作为最后评定劳动课程成绩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可通过举办劳动文化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等评比活动全方位考查学生的劳动素养。最后,应将学生的劳动成果纳入日常评奖评优、德育考核指标中,并在学生的毕业成绩单和个人档案中进行不同程度的体现。

综上所述,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还存在观念、举措、成效等有待提升的问题,高职院校要结合各校办学特色,基于学生职业发展,精准把握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内涵,依据高职学生的发展特征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打造具有劳模和工匠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助力。

猜你喜欢

高职生劳动院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与改善措施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关于高职生换元积分法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