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对青年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2022-11-23■刘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办刊问卷

■刘 冰

1)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东河沿街69号 100052 2)医学期刊知识挖掘与服务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东河沿街69号 10005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七部委于2019年启动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要求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核心目标,围绕变革前沿,强化前瞻布局,针对中国科技期刊在编辑、出版、传播、服务全产业链上的关键短板,精准施策,系统构建支持体系[1],推动中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服务科技强国建设。在推进世界一流期刊建设的进程中,人才是极为重要的因素,青年编辑的成长尤其值得关注。

国际上目前还没有编辑方面的职业赛事。国内方面,截至2020年,上海举办了4届“上海市期刊编辑技能大赛”,中国出版协会和韬奋基金会举办了7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2017年,为响应业界呼声,培养更多优秀的科技期刊后备人才,加快我国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步伐,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以下简称“青编赛”)适时推出。实践证明,青编赛为青年编辑搭建了展示和交流的舞台,检验了编辑的出版水平和实战能力,对编辑的职业发展有促进作用,是发现并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在中国科协的指导和支持下,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于2017—2019年连续举办了三届青编赛;2020年,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主办、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承办,举办了第四届青编赛。历届青编赛决赛均在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期间举办。已有研究认为编辑赛事是编辑拓展视野或展现个人实力的渠道[2-3],本文拟通过对青编赛进行全程、多维度分析,并根据赛后反馈来探讨青编赛对青年编辑培养的促进作用。

1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2021年5—7月,通过问卷了解青编赛获奖编辑的参赛获益及成长情况。问卷设计参考了国内有关编辑成长、职业素养、编辑培训等方面的文献[4-8]。征求相关编辑同行及专家意见,综合评估后形成最终问卷,包括3个部分:(1)问卷背景及目的,介绍研究目的及问卷填写要求;(2)基本信息,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学历、所属期刊、工作地域、从事编辑工作年限、编辑工作方向、职称、职务、收入与职业发展、社会兼职、科研及学术发表情况、参与行业协会工作、成长目标等情况;(3)对大赛的评价与反馈,主要包括参加大赛的收获、对大赛改进的建议等。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和开放性问题3种类型,问卷共设置36道题目,包括5道填空题(3道开放题)和 31道选择题 (24道单选题,7道多选题)。依托“赛事星”形成在线问卷《2017—2020年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获奖选手调查》(https://saishi.cnki.net/exam/wj/cover/wja5cb3cf6-5cd6-4af3-8ad5-490aeea47722)。

2017—2020年,共有704人入围第一至第四届青编赛。本次调查面向获得一、二、三等奖的152名获奖选手发放问卷。问卷通过“青编赛工作群”“青编赛复赛群”“青编赛决赛群”以及个人邮箱等渠道宣传发放,限定同一手机号码或计算机IP填写一次。调查时间为2021年5—7月,回收有效问卷78份,回收率为51.3%。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进行统计学描述。

2 青编赛目的及赛事设计

2.1 青编赛目的

开展青编赛的目的是引导和服务青年编辑群体成长成才,培养造就一批能力强、业务精的科技期刊编辑人才,促进青年编辑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办刊理念的创新,提升编辑职业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激发编辑群体的创新能力,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储备人才,进而促进科技期刊的持续发展和质量提升。

2.2 青编赛设计关注的维度

青编赛内容关注编辑个人业务素质、信息素养和人文基础,通过笔试、主题演讲和答辩、情景再现以及“导师制”等模块设计赛制,对青年编辑的编辑理论知识、基础业务技能、综合素质、进取精神、创新意识和格局视野进行全面检视,通过赛题设计与比赛实施,引导青年编辑深入思考编辑工作本质,同时通过优秀编辑的示范效应激励广大青年编辑积极规划个人职业发展。

3 由青编赛获奖编辑问卷分析探讨赛事对人才培养的效果

从4届赛事整体举办情况及获奖选手反馈信息看,赛事对编辑人才培养和编辑成长发挥了以下积极作用。

3.1 促进青年编辑的全面展示与跨界交流

3.1.1 青年编辑踊跃参赛,编辑素养多方面展示

回收的78份问卷显示,55人次(70.51%)选择“更加认可中国科协和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的活动,愿意参与”,54人次(69.23%)选择“希望继续在编辑行业内提升自己,参与行业学(协)会工作”。总体上,青年编辑对中国科协主办的青编赛认可度很高,青编赛参赛规模从第一届300人报名发展到第四届超过1000人踊跃报名。此外,38人次(48.72%)选择“大赛达到了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目的”,61人次(78.21%)选择“大赛可以遴选出综合素质高的青年编辑骨干,获奖人员素质普遍较高”。从青编赛获奖编辑展现出的当代优秀青年编辑状态来看,良好的业务能力是编辑工作的基础,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思考、辨识、沟通能力是优秀编辑的必备素质,面对突发状况临危不乱、应对有方的素质更能显现编辑的水平担当和责任。

3.1.2 不同学科编辑之间、不同类型编辑、不同语种期刊编辑之间跨界交流

回收的78份问卷显示,按照获奖编辑所在期刊的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期刊2种(2.56%),自然科学综合期刊18种(23.08%),理学期刊7种(8.97%),工学期刊10种(12.82%),农学期刊7种(8.97%),医学期刊31种(39.74%),科普期刊2种(2.56%),其他期刊1种(1.28%)。可见,医学和自然科学期刊编辑数量占比较高。

从获奖编辑所在期刊语种看,中英文期刊7种,英文期刊9种,中文期刊62种,参赛的中文期刊编辑占主体。

获奖编辑工作涉及编辑出版、校对发行、市场运营、品牌关系等方面,较好地实现了大赛广泛覆盖不同领域青年编辑的初衷。

不同学科、不同语种、不同职业类型编辑纵向比赛、横向借鉴交流,起到了互相促进的作用。

3.2 提升青年编辑的职业认可与业界地位

获奖后编辑在省级及以上社会团体(例如省级科协、期刊编辑学会等)的兼职情况如下:18人(23.08%)的社团职务增加,26 人(33.33%)的社团职务无变化,33 人(42.31%)未担任社团工作,1 人(1.28%)挂职锻炼。虽然晋升、获得社团兼职、发表论文数量增加等选项未必与大赛获奖直接相关,但调研显示这些编辑的自身素质很高,积极参赛并获奖以及在岗位和学术组织工作方面的进步发展都是自身素质高的具体体现。获奖编辑在地市级以上编辑类行业组织任职情况如下:2人(2.56%)担任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理事或委员,8人(10.26%)担任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3人(3.85%)担任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其他专业委员会委员;11人(14.10%)与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有过项目合作,53人(67.95%)与其他学(协)会有过项目合作。总体上看,青编赛获奖编辑在行业组织的任职比例不高,当然,这也与当前相关行业组织成员年龄偏高有关。因此,有待进一步通过活动推进组织建设,以活动吸引青年编辑积极参与,吸收新鲜血液充实和支撑相关学术组织的发展。

3.3 增强青年编辑学术研究能力

对青编赛获奖编辑发表编辑学论文、参与国际会议表现及开展研究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位(15.38%)青编赛获奖编辑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CSSCI)来源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篇,18位(23.08%)获奖编辑发表论文2~4篇,11位(14.10%)获奖编辑发表论文5篇以上。大赛入选编辑为年龄45岁以下的在职编辑,53%有过发表科研论文的经历,反映了青编赛获奖编辑群体有一定科研实力。

17人(21.79%)参与期刊所在学科相关专业研究,27人(34.62%)参与有关期刊出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13人(16.67%)平均每年参与1~2项学术研究,3人(3.85%)平均每年参与3项及以上的学术研究。编辑开展或参与编辑学研究以及期刊所在学科专业的科研工作对编辑的职业发展有助益和提升作用。

青编赛获奖编辑积极参与研究,发表学术论文,进行学术交流,展现了新一代青年编辑工作和科研全面发展的良好风貌,对学者型编辑发展方向的推进有很好的助力作用。

3.4 青年编辑与所在期刊互促互进、共同发展

被主要数据库收录情况反映期刊的质量,78位青编赛获奖编辑所在78种科技期刊中,超过70%的期刊被国内主要期刊数据库收录。2020年12月,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选育高水平办刊人才子项目—青年人才支持项目遴选50个项目,7位青编赛获奖编辑获得了该项目的支持[9]。在2021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选育高水平办刊人才子项目—优秀编辑、优秀审稿人案例遴选汇编项目中,有5位参与过青编赛的编辑入选[10]。优秀编辑是出版优秀期刊的重要条件[11-12],优秀的期刊能给青年编辑提供良好的工作和成长环境,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4 青编赛的效果及青年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

4.1 青编赛的效果及其优化

青编赛是对全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检验,为青年编辑的成长和成才搭建了平台,展现了青年编辑的青春活力和时代风采,在全国科技期刊界受到广泛关注,引起较大反响。但青编赛需要与时俱进优化赛事项目,未来的赛事需要更加关注和推动编辑走向多元专业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设,比如:随着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将替代技能型编辑工作(如文字校对、学术不端检测);期刊的出版范式变化对编辑素养提出新的要求等。

4.2 青年编辑发展与培养中的一些问题

瑕不掩瑜,赛事及赛后调研反映出青年编辑成长中的一些困境和遇到的问题。

4.2.1 编辑缺乏国际交流

本次问卷调研结果显示,青编赛获奖编辑参加国际会议或在国际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身份发表专业论文数量情况如下:发表1篇论文有10人(12.82%),发表2~4篇论文有7人(8.97%),发表5篇以上论文有3人(3.85%),未曾发表论文共58人(74.36%),在国际会议交流和交往上整体表现偏弱,在国际会议上或国际期刊有过论文发表经验的主要还是英文期刊编辑。这可能和国内英文期刊总体数量占比较少,高质量英文期刊数量少有关。中国科技期刊编辑要想走出去参与国际交流,尚需进一步提升语言能力。从当前表现优秀的英文期刊发展情况看,拥有海外科研经历的青年学者全职从事编辑工作,对期刊的快速发展有明显助推作用。

4.2.2 编辑一人身兼数岗

调研显示,编辑工作涉及稿件策划、组织,稿件审理,稿件编辑加工,期刊数字化、新媒体、富媒体运营,联络与服务专家(学者、编委等),集中在传统编辑、校对以及新媒体运营工作方面。国内单刊编辑部的编辑大多身兼数岗、一人多用,甚至有一人撑起一刊的情况。从国际出版经验来看,编辑和出版分离,保持编辑工作相对独立,保障出版伦理要求,进行专业化人才培育非常有必要。

4.2.3 科学编辑培养亟待加强

国际上一流科技期刊编辑一般都具有特定学科的专业背景和较高学历,一些科技期刊的编辑在从事编辑工作的同时,仍从事科研工作,具有较强的学术判断力和洞察力,且能不断跟踪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国内有些新创办的英文期刊已经在朝着科学家办刊的方向发展。比如,科学出版社2017年招聘英文编辑中已经要求具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有开阔的科学视野,对科研前沿有敏锐的洞察力[13]。在这方面,中文期刊编辑职业岗位要求相对不高,发展需要有长远考虑,也有必要开展系统的中英文期刊间对比研究。

5 加强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当前,我国科技期刊“小、散、弱”的现状未根本改变,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分布比较分散、在工作单位处境相对边缘化,编辑行业整体社会认知度不高,社会关注度不够,待遇偏低,对优秀办刊人才凝聚和培育存在困难。根据对青编赛获奖编辑的调研结果,笔者建议中国科协在青编赛择优选强的基础上,进一步和相关管理部门共同推进、系统性实施人才培育工程,加大编辑人才培养力度,选育强刊人才。

5.1 建设系统性人才培育工程

为推进一流期刊建设和发展,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编辑人才培育体系,分别围绕具有科研背景的专科领域编辑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数字化技术人才、品牌建设与公共关系人才等方面制定专项工作计划。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可喜的是,2022年5月12日公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选育高水平办刊人才子项目—青年人才支持项目的子项目“青年办刊人才职业发展路径研究”,对青年办刊人才职业发展路径研究进行支持,支持青年办刊人才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职业规划,对比分析国内外顶级科技期刊办刊团队的岗位设置、工作内容、工作模式、培育机制和激励方式,探讨适合青年办刊人才的职位晋升、薪酬奖励、继续教育和职业发展通道[14]。在一流期刊建设的过程中,青年编辑特别需要培养支持,通过机制创新激活人才源头活水。

5.2 支持编辑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建议国家管理部门设置相关政策,支持学术期刊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学术交流和赴外业务研修,适度增加中长期业务交流培训占比。《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InternationalJournalofOralScience,IJOS) 编辑部连续多年由主编带领编辑赴国内外一流大学、研究院所交流组稿,并积极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向与会专家邀稿。编辑通过定期参加编辑行业培训班和海外研修班,了解出版前沿,提升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15]。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出版机构应支持青年人才跨国/境进修学习,参与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选派重点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到集群化、创新转型发展期刊单位,数字技术创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创造条件推动跨区域、跨学科开展合作。

5.3 选育强刊人才,提升专业素质

在面向世界一流期刊的建设进程中,加强各类编辑专项人才培育,提升专业能力素质。根据现代企业管理集群化、集团化发展的需要,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梯队建设中实施“企业经营者素质提升计划”,加大对新生代经营管理者的培育和培养[16]。2019年,四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创造条件吸纳高水平国际编委和经营人才,构建新商业模式,提升现代出版传播的核心竞争力。

5.4 实施创新型青年编辑项目

优化政策、社会和工作环境,探索新模式,实施创新型青年编辑人才培养计划,推出配套支持项目。2021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建设编辑人才队伍,必须深入开展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实践,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水平办刊队伍。完善学术期刊负责人岗位培训和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等人才培养项目中,加大对科技期刊从业人员的培养力度。支持办刊单位出台政策措施,探索编研结合模式,将优秀学者和科研人员引入办刊队伍,支持教育科研单位教学科研人员与办刊人员双向流动[17]。《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提出建议,通过社会相关基金支持设立科技期刊的“青年千人计划”[18]。各类编辑学(协)会也应不拘一格降人才,推选青编赛获奖选手作为青年工作委员会的新鲜血液。

6 结语

本次调研样本局限在青编赛获奖编辑,但获奖编辑距离参赛时间跨度较长等,导致样本量回收不太理想,样本数量不足以反映青年编辑全貌,期待未来有更大样本的研究。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办好科技期刊的关键。活跃在办刊一线的青年编辑富有活力和创新意识,他们的成长事关我国科技期刊事业的未来。期望以青编赛为契机,政府、行业学会为青年编辑提供更多政策支持,搭建更多成长平台,支持青年编辑培养和职业发展,合力造就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梯队好的高水平办刊队伍,进而支撑和推进一流期刊建设。

致谢感谢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及其青年工作委员会任胜利、栗延文、任延刚、李宏伟、蔡斐、魏星、张彤、李明敏、唐栋等专家和编辑在问卷设计工作中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感谢唐栋编辑在问卷发放和整理过程中的协助;感谢同方知网王玮及其团队在电子问卷录入与管理中给予的支持。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办刊问卷
数字化出版对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影响探究
第五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在长沙举办
《心理学报》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版
第六届陕西省科技期刊评优结果揭晓《西北园艺》荣获特色科技期刊奖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办刊育人”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重要预告
坚持依靠青年办刊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