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下国际医学期刊出版在同行评议和开放科学中的应对和变化

2022-10-11沈董霞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评议期刊学术

■沈董霞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期刊中心《实用肿瘤杂志》社,浙江省杭州市解放路88号 31000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具有公共性、紧急性、突发性、破坏性和突变性的大型公共卫生事件。医学学术期刊和相关出版平台所输出的学术内容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在这场全球危机应对和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次疫情下,国际医学学术期刊出版在各方面做出了积极应对,以满足全球对相关学术内容的需求,其应对措施也具有长远意义。

疫情暴发以来,不少学者总结整理了国内不同领域学术期刊在疫情下的响应对策,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1-3]。周华清等[4]分析了我国科技期刊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开放获取(Open Access)出版的应急能力及问题。很多学者分享了疫情下各编辑部的组稿、审稿和出版经验[5-7]。许洁等[8]通过调查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下各国政府、图书馆、基金会和出版商对学术资源的开放获取政策。林春香[9]认为疫情下新冠肺炎学术内容通过多样的创新表现方式和多媒体技术实现二次传播,有效提升了知识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王福军等[10]认为新冠肺炎疫情中,医学期刊应从转变出版思维模式、优化出版生产流程、精心策划抗疫专题及专刊、开展线上抗疫科普知识及借助网络首发平台等践行社会责任。目前相关研究仍以国内期刊实践经验为主,侧重于新冠肺炎疫情下组稿策略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探讨,对国外相关经验的探讨不多,尚缺乏针对疫情下国际医学学术期刊与各出版平台在同行评议、开放科学和数据挖掘方面共同应对策略的系统性研究。

本文通过全面检索和梳理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至今的学术出版相关的国外英文文献和行业报道,对国际医学学术期刊在本次疫情下从投稿、审稿、出版、内容获取和内容挖掘层面的应对策略进行了汇总分析。本研究发现,本次疫情中国际医学学术期刊主要在同行评议提速、开放获取和数据挖掘3个层面进行全面调整,以满足新冠肺炎疫情下各界对新冠肺炎学术内容激增的需求。这些调整涉及期刊、出版商、出版平台、行业协会、企业及各级社会组织等。本文总结相关应对策略,并分析其成果和引发的问题、长远影响,以期关注后疫情时代医学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通过比对国内期刊的应对措施,为中国医学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并为中国医学期刊将来应对类似公共卫生危机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及概念界定

1.1 研究方法

笔者于2021年11月在Web of Science(www.webofscience.com)数据库采用publish、publication、journal、COVID和pandemic等关键词检索标题,在谷歌学术(scholar.google.com)网页采用publish、publication、journal、COVID和pandemic等关键词检索,通过细读论文标题、摘要和全文,筛选得到与新冠肺炎疫情下学术出版应对策略相关的有实质性内容的文献58篇。对文献中新冠肺炎疫情下医学学术出版的应对策略按照内容生产、内容加工和内容输出3个层面进行梳理后发现,疫情下医学学术期刊的应对策略主要集中在同行评议和开放科学提速方面。笔者进一步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采用peer review、open science、COVID和pandemic关键词检索标题,在仔细阅读后筛选得到医学学术期刊出版在同行评议和开放科学方面的相关文献15篇;整理疫情期间与医学学术期刊出版相关的同行评议和开放科学方面的重点新闻内容;访问各大新冠肺炎相关国际数据库(如LitCovid)、预印本平台和其他学术交流网站(如Retraction Watch等);浏览国外出版行业相关协会官网及疫情期间线上会议视频。通过全面、系统地梳理上述信息,概括总结国际医学学术期刊在同行评议和开放科学方面的短期应对策略和长远计划。

1.2 概念界定

(1) 同行评议(Peer Review)。学术内容的同行评议是由一名或多名与文稿作者具有相同研究领域的专业合格成员对作品进行评审以确定论文是否适合发表,以此维护学术出版内容的学术质量并维护出版平台的学术可信度。同行评议可分为传统同行评议和开放同行评议。目前学术期刊主要以传统同行评议为主,典型代表是单盲和双盲评议。

(2) 开放科学(Open Science)。开放科学的目的是使全社会公开获取和重复使用所有科学知识,以提升科学信息的贡献并促进科学合作,从而形成开放的科学内容创造、评估和传播的进程。开放科学包括开放获取科学出版物、研究数据、教育资源、开源软件和源代码以及硬件。

(3) 预印本(Preprint)。预印本是指未经同行评议的科学手稿。作者可以将预印本上传到预印本平台,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布文稿(一般在1天以内),无需经过正式的外部同行评议。发布预印本使研究人员能够“声称”发现研究成果的优先权,这对于竞争激烈的研究环境中的早期职业研究人员特别有用。一些预印本平台还为每份手稿提供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igital Object Unique Identifier,DOI)。

(4) 预出版。预出版是指论文经过同行评议后被期刊录用,经编辑加工后,提前在互联网平台刊出,后续再正式刊出在期刊纸质版中。在纸刊正式出版前,允许编辑和作者进行简单修改加工,内容以最终纸刊版为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同行评议提速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下,新冠肺炎相关的来稿数量激增,导致医学期刊编辑的工作量持续攀升。编辑需要对稿件进行初审、分流和送审,工作量在疫情期间可达以往的数倍。激增的新冠肺炎类稿件因其时效性强需在短时间内进行同行评议,因此需要大量审稿专家对这些稿件进行评审,且要求专家在极短的时间内返回审稿意见。如何快速且高效地审稿是很多编辑部面临的难题。

2.1.1 提速策略

截至目前,国际各大编辑部应对审稿压力激增的情况主要采取了以下对策:

(1) 细化编辑分工(专人负责新冠肺炎类文稿)和招聘兼职编辑。规模较大的出版集团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增强了工作流中的全局观念。针对新冠肺炎类来稿,出版集团安排专门的编辑进行初筛,再分配给对应期刊的编辑,以提高工作效率。如Lancet集团成立了“Surge Capacity”编辑组专门处理每天30~40篇的新冠肺炎相关来稿。规模较小的独立期刊如Neurosurveillance则分出1位编辑专门负责新冠肺炎相关来稿处理。由于人手紧张,很多期刊的编辑部会邀请有经验的自由职业者和退休编辑等兼职辅助其编校工作,而像Lancet集团这样的国际化期刊出版单位,其聘用多国多时区的编辑和审稿专家,需要对编辑工作的时长进行更多弹性化的安排[11]。

(2) 对非重点文稿类型进行取舍。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编辑和审稿专家精力有限,很多编辑部只能侧重于重点栏目稿件的加工,舍弃部分非重点栏目内容。TheLancet期刊为全力应对原创研究,减少了新闻和评论类栏目的论文数量;Neurosurveillance期刊将新冠肺炎相关来稿局限在公共卫生决策方面的原创研究,主要录用模型类(Modelling)研究论文,暂不接收述评和观点类来稿[11]。

(3) 期刊和出版集团组建审稿专家团队。Anesthesia和MedicalJournalofAustralia等多种期刊编辑部开通新冠肺炎相关来稿的绿色审稿通道,组建专门的快速审稿专家团队(专家承诺规定时间如48 h内审回文稿);Lancet和Royal Society Open Publishing等大型出版集团专门设置集团层面的新冠审稿团队供旗下多种期刊共用[12-13]。多数编辑部放开审稿专家团队的纳入标准,广泛吸纳新的审稿专家,允许部分优秀的低级别专家(即资历和学术影响力尚未达到期刊审稿专家标准但是具有科研潜力的中低资历专家)进入团队,如Nature公开邀请具有新冠肺炎方面专业知识的可提供快速同行评议的审稿人,eLife出版社动员博士、博士后或参加研究工作年限较短的研究者成为审稿编辑和审稿专家[13]。此外,为帮助新成立的审稿专家团队开展工作,编辑部会制定符合新冠文稿特征的同行评议标准,对团队进行培训。

(4) 机构和协会联合预印本平台提速同行评议和论文发表流程。预印本平台是数字服务平台,供作者发布未经同行评议的文稿。新冠肺炎疫情前,预印本已在少数学术领域(如物理学)中被学者广泛使用和认可,但在多数领域尤其是医学领域中仍未被接受;而疫情期间,预印本平台在医学领域开始被广泛使用,很多高影响力期刊接受已在预印本平台发布的投稿,如TheLancet、BMJ、JournalofVirology、PLoSONE和ScientificReports等[13-14]。WHO和一些期刊甚至要求文稿先在预印本平台发布后再接受期刊同行评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和Wellcome基金会允许使用预印本平台发布的文章申请基金。PubMed也发布尚未经过同行评议的预印本文章,但仅限于NIH基金支持的文章。

预印本平台中很多学者自发组织对文章进行同行评议,医学学术领域的审稿机制从过去较为单一的期刊+传统评议模式,逐步发展成新的预印本+自组织评议模式。2019年12月9日EMBO Press和非营利性的ASAPbio机构推出一个同行评议平台Review Commons:作者可为预印本文章邀请同行进行评议,并将文稿、审稿意见以及作者针对审稿意见的回复内容整合为一个参考预印本(Refered Preprint),该参考预印本可投给eLife、EMBO和PLoS旗下的17种期刊,而无需重新启动审稿过程[15]。这种预印本+自组织评议模式的审稿机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得以迅速发展。

2020年3月Nature发文称,由Wellcome慈善机构资助的Outbreak Science Rapid PREreview平台建立,可供有ORCID的学者对预印本文章(限于MedRxiv、BioRxiv和arXiv平台)进行快速审阅和标注,审稿意见一般仅包含简短的是或否选项和可选的简评选项,以帮助其他学者和机构快速筛选有用的新冠肺炎相关文章[16]。

2020年4月,开放获取学术出版协会(Open Access Scholarly Publishing Association, OASPA)发起新冠快速审稿倡议项目(The C19 Rapid Review Initiative),初始集结的成员包括eLife、Hindawi、PeerJ、PLoS、Royal Society、F1000Research、FAIRsharing、Outbreak Science和PREreview这9家出版社和学术交流机构。在该项目的倡议下,新冠肺炎相关稿件在投稿前和投稿期间放在预印本平台如bioRxiv或medRxiv等;全球专家受邀加入预印本平台的新冠审稿团队,并遵循预印本平台制定的规范审稿流程,项目下的合作期刊可共享审稿意见,期刊之间可互相推荐文稿;专家受邀自发审阅预印本文章并高亮标注优质文稿,出版社可参考这些审稿意见[17]。该项目在2020年8月又吸引了MIT Press、Springer Nature、UCL Press和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等加入,出版社和机构数量增至20家,背书机构除了OASPA,又增加了RoRI、SSRN和AfricArxiv,共吸引了来自全球80个国家的2000余位快速审稿专家[18]。该项目效果明显,审稿效率明显提升,但也存在快速审稿专家使用效率不高(仅10%)和作者对期刊间互推不满意等问题。

2.1.2 同行评议提速成果

基于全球期刊在新冠肺炎相关文稿出版加速战的努力,各大数据平台都发表了大量新冠肺炎相关文章。新冠肺炎疫情期间NIH建立的新冠肺炎相关文章数据库LitCovid的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相关文章的每周发文量自2020年2月起快速增长,持续至2020年6月,其后多数时候保持在周发文量2000余篇的高位(图1)。

图1 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LitCovid统计的新冠肺炎相关文章的每周发文量变化趋势(资料来源:https://www.ncbi.nlm.nih.gov/research/coronavirus)

新冠肺炎相关文章正式发表的周期极大缩短,主要原因是审稿周期缩短。截至2020年4月,疫情期间CORD-19数据库中新冠肺炎相关文章从投稿到发表的时间较疫情前平均缩短了49%,主要是同行评议时间缩短了(51.0天 vs 95.9天)[13];PubMed数据库中多数新冠肺炎相关文章在疫情期间和疫情前从投稿到录用的中位时间分别为6天和93天[19]。

2.1.3 存在的问题

疫情期间,各种提速同行评议的应对措施被广泛实施并颇具成效,但是在提速的同时,同行评议的质量也出现下滑。大量学术质量不达标的文章在各大期刊得以出版,其中包括不少高影响力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撤稿问题非常严重,呈现出撤稿数量多、波及期刊面广、社会危害严重和发表至撤稿间隔时间短的特点。根据Retraction Watch网站的数据,截至2021年10月17日,已有149篇新冠肺炎相关文章被撤稿。截至2020年6月8日,新冠肺炎相关文章的撤稿率为0.097%,远高于其他疾病相关文章的撤稿率(埃博拉:0.024%;H1N1:0.023%;HIV:0.023%;癌症:0.039%;免疫疾病:0.037%)[20]。撤稿事件在高影响力期刊中也有发生,撤稿作者中也不乏具有高学术影响力(高h指数)的专家[20]。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PubMed数据库68篇被撤销的新冠肺炎相关文章中38篇来自SCI、SSCI、SCIE和ESCI等收录的期刊(平均影响因子为10.5),22篇来自20种JCR Q1区期刊[21]。2020年PubMed、Medline、WHO和Google Scholar数据库中高影响因子期刊撤销的新冠肺炎药物研究文章从发表至撤稿的平均时长小于14天[22]。撤稿原因包括研究违反伦理、研究设计不合理、数据错误、重复发表、抄袭、涉及隐私问题等重大学术问题[20,22]。

预印本的广泛使用也带来非常多的问题:(1)信息污染问题。因预印本文章内容尚未经过学术审核,原则上不应该应用于指南制定、临床应用指导、科研方向参考和媒体新闻信息发布,但这些情况在疫情期间持续发生。大量低质量文章被广泛传播、进入各大新闻平台甚至被其他同行评议的文章引用,错误信息影响国家防疫政策的实施,后续大量撤稿等也引起学术混乱。(2)预印本平台审核政策的公平性问题。预印本平台为防止伪科学的、不符合学科分类的文章发表,会有审核员对投稿文章进行初筛,拒绝不符合要求的文稿。而这些审核员存在较大的国籍和性别分布失衡,从而给审核过程的公平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最早创立的预印本平台arXiv的审核员中,约90%来自美国和欧洲国家的机构,且87%为男性,而该平台发文数量排名第二的中国机构却在审核员队伍中缺席[23]。(3)预印本出版对作者而言存在一定的风险。首先,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科研前沿领域,预印本平台提前发表的研究成果可能被别人参考甚至抄袭,而后利用不同期刊审稿和出版的时间差来抢先发表,导致原创作者丧失了成果的所有权。其次,因为缺少传统同行评议中对文稿质量的把关和再三审核修改,一些研究者会将不成熟的存在较多科学错误的文章在预印本平台发布,对于经常发表这类文稿的作者而言,其在同行中的信任度可能下降。最后,文章如在预印本平台面临大量质疑和讨论,可能影响文章在期刊的发表,甚至导致已录用文章在正式发表前被撤稿。

2.1.4 相关思考及长远影响

如何解决同行评议提速带来的稿件质量下滑、学术出版把关放松的问题,是学界需要进一步思考的。

同行评议提速带来的文稿质量下降的可能原因如下:(1)新冠肺炎相关文章快速发表的急迫性造成编辑和审稿专家的学术判断力出现盲区,无意识中放宽了审稿的严谨性;(2)部分期刊有意识地放宽甚至放弃同行评议以便抢先发表;(3)审稿专家团队吸收了低于原来标准的专家进行同行评议,评审质量下滑;(4)投稿前已在预印本平台上发布的新冠肺炎相关文章,其缺陷被较高的点击量和转载量掩盖,从而影响审稿专家的学术判断。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学术内容的加工环节大幅提速,审稿流程得到优化,稿件处理和同行评议的提速潜能得到开发,这种提速是医学学术期刊一直关注和需要的,因此,疫情发生以后,这种快速的同行评议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留和改进,对出版内容加工提速产生长期影响。如何平衡审稿提速和学术把关从而在不牺牲质量的前提下提速同行评议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国际经验来看,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制度性优化:(1)从目前发现的主要撤稿原因入手,在伦理、科研数据和学术不端方面规范审稿标准,并制定编辑部或出版集团层面的流程化审稿制度;(2)针对可能因紧急事件引发的学术判断盲区,制定标准化专家审稿细则,尤其是针对比较常见的学术审稿重点和错漏点,对专家团队进行定期培训和讲解;(3)建立长期的专家团队预备队伍建设机制,培养优秀的低级别专家,以备应急和未来之用;(4)针对预印本热度对专家的影响,在审稿阶段收集审稿专家是否已在其他平台提前知晓该文稿的相关信息,并根据情况适当增加审稿专家数量,以消除可能存在的审稿不客观的情况;(5)在期刊队伍允许的前提下,对专业领域进行细分,对于投稿量较大的专题内容,可设置专门的负责人,以提高审稿效率;(6)加强期刊集群化建设,协会和各级机构应该加强统筹作用,提高各平台间的合作,组建集团化、跨平台的审稿模式,提高审稿流程的细分粒度。

此外,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学学术内容在创造、加工、出版和获取等层面上的公众参与度都史无前例地得到加强。学术内容在出版前和出版后持续地在预印本平台和社交平台获得了广泛的开放自组织评议。未来学术内容的分享方式可能不再局限于出版社和编辑部,不同学术分量和不同时效性的文章可以考虑不同的加工和出版途径,学术内容多渠道的、更通畅的流通方式可能在未来得到快速发展。因此,期刊和出版单位如何更好地与预印本平台合作,适应预印本+自组织同行评议和出版后同行评议的新审稿模式,行业规范中如何防范预印本可能引起的信息污染问题,以及预印本平台如何提供更为高效和公平的审核流程,都是值得思考的。

2.2 开放科学提速分析

2.2.1 开放获取进程提速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相关研究的开放科学化显得极为迫切,研究内容的全球化开放获取势在必行。社交隔离措施也使很多非新冠学术内容的开放获取进程得以提速,以便研究者居家办公使用。新冠肺炎疫情已成为开放科学的催化剂。

全球慈善组织Wellcome 2020年1月发文支持新冠肺炎相关学术文稿和研究数据开放获取,并将相关内容及时免费提供给WHO。该声明的签署合作机构包括全球著名的各大基金会、协会、高校、大型出版社和数字服务平台等164家机构,其中Elsevier、Science Press、Springer Nature、eLife、EMBO Press、BMJ和Lancet等40家出版社和协会同意将新冠肺炎相关文章和研究数据第一时间在PubMed Central (PMC)上开放获取,并提供相关再使用授权[24]。2020年2月初 Free Read发起Unlock Coronavirus Research运动,全球知名医学出版社包括Elsevier、Taylor & Francis、Wiley和Springer Nature等迅速响应并建立独立的网站入口对其下相应的文章进行开放获取[14]。2020年3月13日,来自十几个国家的科学顾问在公开信中紧急倡议学术出版商免费提供与冠状病毒和新冠肺炎相关的所有研究,超过50000篇研究文章因此迅速公开。2020年5月28日,七国集团科技部长(G7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nisters)发表了关于COVID-19的宣言,承认开放科学对政府资助的流行病学和相关研究的重要性[25]。EDP Sciences和Berghahn Journals出版集团等在疫情期间将其所有学术内容设为免费,以便更多居家办公的研究者使用[26]。各大学术社交网络也建立新冠肺炎相关的用户社区以促进学术交流。Kudos平台在2020年5月宣布将其最主要的科研交流学术平台Kudos Pro向全球学术界免费开放60天。学界发起了众多倡议(包括OpenSAFELY等)要求研究者在遵守医疗数据规范使用等法规的前提下提供相关的医疗数据等资料,以促进开放科学中开放数据的进程[27]。开放数据是将研究数据纳入永久科学记录的策略,在开放获取许可下发布。数据可存放在专门的存储库中或作为支持信息和研究文章一起发布。新冠肺炎相关的开放数据以多种模式如病毒信息库数据开放模式(https://ngdc.cncb.ac.cn/ncov/)和论文共享数据模式(https://www.scidb.cn/en/detail?dataSetId=fc6f5ffac82843fe9734dff4b795e827)等公开,以确保研究数据保持可访问性和可发现性,用于验证、复制、重用和增强对研究的理解。

2.2.2 大型数据集与数据分析平台和工具应运而生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多个免费的相关大型数据集(Dataset)得以建立。面对海量的学术内容和研究数据,数据库分析工具和检索技术的研发需求吸引了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团队和互联网相关企业的加入。目前,已建立了多个大型新冠肺炎相关的数据分析库,包括全球最大的数据集之一COVID-19 Open Research Dataset (CORD-19)和欧盟委员会推出的COVID-19数据共享平台European COVID-19 Data Platform等[14]。 CORD-19数据库项目的实现通过Google、the 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和the Allen Institute for AI的技术公司与NIH等机构合作,采用人工智能进行文献检索,从而覆盖所有新冠肺炎相关内容,并将PDF等不易读取的数据转化为机器学习算法(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可提取和分析的数据类型。跨出版平台的检索引擎也在疫情期间发展起来。如ReadCube在疫情期间开发了打通Springer Nature、Wiley等几大出版平台的新冠肺炎文献检索系统[26]。

基于CORD-19数据内容,目前已启动超过1500个数据分析工具的研发项目,例如:(1)Kaggle在线中心(online hub)的“AI-powered literature review”项目使用算法从CORD-19的17个主题的830多篇论文中收集数据点,并为每个主题提供一个网页以展示数据表和更多信息的链接;(2)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Allen Institute for AI)的“SciSight”项目通过自动推荐相似论文和绘制相关论文的可浏览地图来帮助研究者搜索CORD-19数据库中感兴趣的文献;(3)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Grabowski 团队的2019 Novel Coronavirus Research Compendium (NCRC)项目组建50多人团队进行文献的人工梳理以弥补自动化的不足,截止到2021年5月底,已经总结了疫苗和治疗等8 个主题的120多篇论文,删除了大量劣质论文。

LitCovid是由美国NIH开发的新冠肺炎相关文献中心,为PubMed中所有新冠肺炎相关文章提供访问通道。文章可按不同的研究主题和地理位置进一步分类,以便于读者检索阅读。

iSearch COVID-19 portfolio是NIH开发的由专家组织整理的综合性学术内容集,包括来自PubMed和几大预印本平台(arXiv、bioRxiv、ChemRxiv、medRxiv、Preprints.org、Qeios、Research Square 和 SSRN)的文章,读者可以使用iSearch平台的尖端分析、搜索和数据分类分析功能对学术内容进行检索分析。

加拿大McMaster University开发的COVID-END数据库为世界各地决策者寻找最佳综合研究证据来为疫情应对提供信息。数据库可对文献进行热点分析,根据公共卫生措施、临床管理决策、卫生系统安排以及与这些措施和安排相关的经济和社会反应,对新发布的证据进行综合分析,并提供热点报告。

2.2.3 存在的问题

全球虽在全面实现新冠肺炎相关文献的开放获取,但仍有20%的新发布文献需要付费,并不对研究者和AI分析系统开放。目前数据挖掘分析项目还在初级阶段,因为付费文献的存在,数据挖掘仍有困难。而非新冠肺炎文献中开放获取的文献占比则更不理想。研究者对基于机器学习的相关项目和新的技术工具的信心尚未建立,更多人还是采用传统的检索方式,如阅读科学协会和一些主要期刊的公报(Bulletin)以及同行之间的推荐(包括推文)来筛选文章。

2.2.4 长远影响

从全球医学学术期刊的内容出版、发行和获取3个方面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将明显提速开放科学的进程。疫情期间,出于全球健康安全的重要性考虑,新冠肺炎相关的学术内容需要快速实现共享并在全球施行普及教育,亟须消除不同的年龄段、专业、国家、文化和语言之间的跨界信息壁垒。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大学、研究资助组织、慈善组织、图书馆、知识库、数据中心、学术出版商和研究者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来承担起新冠肺炎相关内容开放获取的特殊责任。各种生物学和医学相关的开放平台应运而生,相关医学学术内容的挖掘和出版技术获得快速发展。事实上,开放科学的概念已经在学术界被提出很久,但其推广一直遇到各方面的阻力,此次疫情下,开放科学的理念得以广泛普及,相关技术的研发得到了各大企业和机构的支持,相关平台获得了研究者的广泛使用和认可,相关数据挖掘技术和工具以及数据库平台的开发建立也不会随着疫情的结束戛然而止,其影响将是持续性的。后疫情时代,更为开放的科学研究和出版环境是可以预见的。

2.3 同行评议和开放科学提速的关联分析

开放科学运动一直致力于提高科学知识生产的透明度,并使科学成果可以更广泛地被使用。迄今为止,开放科学运动已从开放获取扩展到开放数据、软件和硬件等的共享。目前开放科学已逐步扩展到开放同行评议 (Open Peer Review, OPR),即将传统的隐藏或匿名的同行评议过程公开化。开放同行评议包含对同行评议流程规范的开放透明和对同行评议过程及内容的开放。开放同行评议可以推进同行评议向更严谨、更透明、更高效的方向发展。同时同行评议中作者和审稿专家交流探讨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有助于促进一流学术内容的传播。

新冠肺炎疫情下,学术研究成果的快速出版需求促进了同行评议的提速,自组织的同行评议平台开始为主流学界所接受,预印本平台+自组织评议模式开始发展并普及,文稿的同行评议历史(包含审稿意见和作者回复)以完全公开或选择性对部分期刊编辑部公开的方式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开放同行评议。

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已有很多期刊致力于促进开放同行评议的普及,如PLoS在2019年开始已经在获得作者同意的前提下,将部分文稿的同行评议历史与文章一起出版。在疫情期间,伴随期刊和预印本平台、自组织同行评议平台以及学术交流社区的合作日渐紧密,传统期刊也在尝试更多的开放同行评议方式:(1)部分传统期刊开始采纳预印本平台上的自组织同行评议的审稿意见,并鼓励更多专家投入预印本平台的自组织和开放同行评议中;(2)通过预印本平台鼓励不同领域的专家对文稿的不同层面(如统计学、研究手段或代码等)进行评审,借助这种多方位的公开同行评议来弥补传统期刊送审时由专家数量局限引起的偏漏,同时平台多人员开放同行评议包含多元化的审稿人,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审稿专家背景失衡引起的审稿偏倚,保证审核流程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开放的审稿信息也促进了读者和作者的学术修养的提高,促进了研究阶段多方面细节的品质把控;(3)传统期刊尝试加入Review Commons等公共审稿平台,审稿专家在平台上的审稿意见可对不同的期刊公开,使得期刊之间可以互用审稿意见,期刊间的局部开放同行评议减轻了疫情下审稿专家紧缺的压力,促进更高效的同行评议[28]。

此外,同行评议可以促进研究过程的开放,并减少疫情期间相关资源的浪费。针对疫情期间很多新冠肺炎相关研究从研究设计阶段就存在重大错误从而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的情况,期刊采用注册报告(Registered Reports)的发表方式,对文章进行两步骤同行评议。首次同行评议在研究初期,对研究方案进行同行评议,这种方式要求作者提供有关研究问题、假设、方法、统计分析和报告策略的详细信息,实现相关内容的开放,保证研究的可重复性。由于在参与者注册和数据收集之前对协议进行了同行评议,因此可以在使用任何实质性资源投放之前纠正研究方案中潜在的遗漏或错误,减少科学浪费[29]。

3 中国医学期刊的工作及国际经验、启示和建议

3.1 同行评议的启示

3.1.1 国内应对策略

不少国内医学期刊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建立了快速审稿响应机制,开设了新冠肺炎相关文章的绿色通道,提速了同行评议和出版流程[2]。很多期刊对新冠肺炎相关文章采取热点选题策划+专家组稿策略,重点攻关高质量稿源[5]。对重点文章采取提速处理,提速方式有:举全刊之力,假期加班和彻夜奋战以提速文稿处理流程[6];通过微信和电话等和已有专家库成员快速沟通以快速审稿;调整工作流程如审稿和修改环节并行,多编辑并行处理同一文稿等;编辑部和编委会组建微信群以快速共享信息。同时优化出版编校流程,借助软件和云服务等技术手段提速出版流程[5,30]。多数期刊以单刊奋斗模式或小规模出版社的若干期刊整合模式为主。除了中华医学会为其系列期刊制定了疫情下应急审稿流程制度并提供学会层面的审稿辅助和监管外,多数期刊缺乏统一而高效的应急审稿标准和审稿流程。

在审稿模式层面,国内尚缺乏预印本+自组织评议模式。国内预印本平台主要有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rXiv等,医学类预印本可在该平台发布,但专门的生物学或医学类预印本平台尚未建设。与国外主流预印本平台相比,国内预印本平台的发文数量偏少,发布时间相对滞后[30],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影响力一般,合作期刊数量少。目前国内预印本平台的自组织同行评议模式尚未建立,期刊间互推互用审稿资源的模式也未建立。各期刊同行评议依赖期刊+传统同行评议模式。

3.1.2 国外经验的启示

与国际知名期刊相比,国内医学期刊提速审稿和出版的手段较少、时滞较长,缺乏多平台合作机制和资源优化策略,单篇文稿的人力成本消耗大、工作效率低,可持续性差。短期内编辑和审稿专家可配合,但一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持续时间长,需要承受的稿源压力加大,则他们的耐压能力变差。缺乏长效持久的制度支持,也缺乏制度性优化调整空间。此外,以组稿和专题文稿为重的应对措施下,也出现了对其他类型稿件重视程度不足导致的刊发比例失衡的问题。

目前,国际期刊与国际预印本平台仍是研究成果发表的首选,因此国际期刊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承受的稿源压力远高于国内期刊。但随着国家政策对国内期刊支持力度的加大,国内期刊影响力将提高,稿源数量和质量也将提升,可承受的稿源压力将会增加。此外,本次疫情使全球同行评议多刊合作以及期刊和预印本平台等学术平台之间的合作更为深入,生物学和医学预印本平台的发展势头迅猛,全球医学出版的同行评议提速进程正在加快,未来国内期刊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同行评议提速压力。

为应对国际期刊出版的新变数以及预备未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更大的稿源压力,建议国内期刊参考国际同行评议的策略,建立多学科分支的专通道专家团队,对具有潜力的低资历编辑和研究者进行储备,制定伦理评审、统计学方法和代码等多方位的专家审稿细分标准,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专家审稿流程应急标准;政府、学会、高校和其他社会机构等应从更高层面对期刊进行集约化建设,整合资源,建立多刊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加强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创建期刊和平台之间的合作模式,通过多刊多平台合作整合审稿专家、作者和编辑等人力资源以及数字化编校出版等技术资源,建立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同行评议提速模式。

国际预印本平台发展势头迅猛,医学领域的预印本+自组织同行评议模式已经兴起,文献出版后的同行评议模式正在形成,同行评议已经逐渐从投稿后的传统评审逐步演变为投稿前的预印本自组织同行评议+传统同行评议+出版后同行评议的全方位学术质量监管体系,国际期刊已经开始实现专家资源平台化共享,逐步尝试多层面不同领域专家全方位自组织审核一篇稿件的新模式。国内期刊应该对这些变化有所准备,国家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应协助搭建相关平台,实现资源整合。

3.2 开放科学的启示

3.2.1 国内应对策略

国内期刊学术内容的主要传播渠道是期刊官网、中国知网等传统数据库,以及微信和新冠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实现预出版和开放获取[1]。一些期刊增加开放科学计划(Open Science Identity,OSID)媒体融合平台,实现期刊轻量化媒体融合转型[6]。各医学协会设立了新冠肺炎论文专栏,收录协会下属或非下属期刊新冠肺炎相关论文并进行集中推送宣传。

在开放科学平台建设方面,科技部、国家卫健委、中国科协和中华医学会共同组建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http://medjournals.cn/),该平台整合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政策、指南和期刊出版的学术内容等,并汇集国外权威期刊出版的论文[10]。科技部要求新冠肺炎应急攻关项目科研成果及重要进展通过该平台发布。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实验数据等科学数据和信息要汇交到相关科学数据中心,以实现数据的开放使用[31]。此外,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以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的联合倡议下,中国知网启动了新冠肺炎专题研究成果网络首发平台(https://cajn.cnki.net/xgbt),提速国内相关论文的预出版和开放获取,并与国外出版集团合作,增加国外论文的双语开放获取出版[2]。万方医学网也策划了新冠肺炎专题,对新冠肺炎相关论文实行开放获取出版。

在政策层面,2020年2月科技部下发通知要求各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对项目承担单位提交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技攻关研究成果与数据需要提供给相关项目承担单位和攻关团队等共享使用。中国科学院积极组织搭建和参与搭建各类信息数据共享平台,以开放获取的方式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科研攻关工作。通过行政手段汇集科研论文,共享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的有关核酸序列和菌毒种信息等科学数据资源,面向全世界提供开放式浏览、检索和共享服务[8]。

在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层面,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联合开通新冠肺炎科研动态监测平台及科研快报服务,按病毒溯源、流行预测、病毒检测和疾病诊断、药物研发、机理研究、政策法规等领域分类整理国内外重要机构的新冠肺炎相关成果[8]。

3.2.2 国外经验的启示

相较于国际期刊,我国医学期刊多数仍主要依赖于自建官网和各大数据库平台,学会虽然开办新冠肺炎疫情专栏来共享研究成果,但是平台之间缺乏合作,行业协会参与度弱,研究者缺乏跨平台检索和分析开放获取学术内容的途径。与国外同类型平台相比,我国现有的新冠肺炎相关大型平台,存在平台数量少、规模小(参与期刊数量和载文量少)、撤稿较多等问题,缺乏相关社会组织和慈善机构的协助和资金支持。国内现有平台在数据分析和整合方面仍落于与国际水平,在多语种服务、数据整合挖掘和数据分类等方面仍有待提高,文献开放获取的比例仍需提高,需要更多的互联网、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公司和团队以及学术界专家团队加入学术数据挖掘分析的研发中,建立国内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和分析平台。国内学术出版业应考虑从政策或协会层面着手实现各数据库平台之间更好的跨平台合作和开放科学,建立更多针对重点学术内容的跨平台检索和数据挖掘平台,加强顶层设计,基于标准化接口与各类平台开展深入合作,以便为研究者提供更快、更精准、更个性化的学术内容获取服务[32]。数据管理与挖掘应用应成为国内科技期刊未来发展的重要模块并形成核心竞争力。

4 结语

本研究对新冠肺炎疫情下国际医学期刊出版在同行评议和开放科学方面的应对策略和长远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文献梳理和汇总分析,并对比分析了国内疫情应对措施,探讨了国内期刊在同行评议和开放科学上需要学习的地方。疫情促进了国际医学学术出版在同行评议和开放科学方面的全面提速,国内学术出版业应该在平台建设尤其是开放获取平台建设、跨平台检索、数据挖掘、预印本平台建设和自组织同行评议平台建设等方面全力加速发展,以适应急速发展的国际学术出版业需求。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虽然对疫情期间国际医学期刊出版的应对策略进行系统性整理和汇总,但是缺乏对各层面更为深入的分析,对国内和国际期刊间的差距缺乏深入细致的对比分析。当前,我们应当意识到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同行评议模式和开放科学运动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同时疫情冲击尚未结束,未来可能有更多需要面对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更大的挑战。中国学术出版业应积极融入全球学术出版业发展进程,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平台建设和技术支撑,以扩大中国学术期刊在国际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评议期刊学术
期刊简介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生态学术名家薛富兴
《防爆电机》期刊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人大“评议+询问”:助推漯河转轨发展“快车道”
期刊审稿进度表
某市委宣传部遴选公务员试题
学术出版创新:基于大数据的知识服务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