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及应用方法研究

2022-11-23张经伟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13期
关键词:抗病林区虫害

张经伟

(灵石县林业和草原发展中心,山西 晋中 031300)

在当前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的形势下,对林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林业生产活动除了要保障经济效益以外,还需达成良好的生态效益。然而,在林业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威胁不可忽视,其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也十分突出。而我国目前的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还不够完善,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建议相关的林业生产和管理人员能够积极借鉴先进的病虫害防治经验,打造起林业病虫害监督预警机制,通过对病虫害的合理控制来促进林业生产效益。

1.林业病虫害的危害及特点

1.1 林业病虫害的危害

我国的林业病虫害集中分布于林业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究其原因是由于此类地区的林地分布较为集中,为林业病虫害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且该部分地区的林业经济价值较高。在受到病虫害威胁的情况下,会造成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林业病虫害的主要危害体现在影响树木长势、造成树木减产或者导致林木枯死等方面。但林业病虫害在林区内大范围传播的情况下,还会对林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主要是由于林木资源被大范围破坏,难以为各种生物提供生存环境,导致林区物种多样性降低,造成极为恶劣的恶性循环。其中,林业虫害的危害主要体现在生物入侵方面,部分外来虫害是导致林区林木长势不佳,影响林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性因素。

1.2 林业病虫害特点

1.2.1 普遍性

其中的虫害属于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将虫害划分为生物灾害的范畴。因此,在开展林业建设活动时,出现虫害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认为,林业虫害数存在普遍性特征。现阶段来看,虫害问题已经成为威胁林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要想降低虫害威胁则需找准虫害防治措施。

1.2.2 规律性

现有的林业病虫害种类相对较多,致使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难度增大。但纵观病虫害的发展历史来看,其存在一定的规律,病虫害问题呈现出区域性的特征。为此,在进行病虫害防治时,可以先对其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并且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从源头上对病虫害问题加以控制。从理论层面来讲,如能掌握病虫害的发展规律,做好源头控制工作,则能有效降低病虫害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威胁。

2.林业病虫害问题的常见诊断方法

2.1 观察林木症状

在长期的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已经总结出了一系列经验,可以通过对患病树木症状表现来判断病虫害类型。其中,因真菌引发的病害其病灶位置通常在叶片部位,呈现出明显的粉状物以及霉状物。而因细菌、线虫或者病毒类微生物所引起的病害则会呈现出流胶、腐烂或者分布小的斑点等特征。受到环境因素和土壤条件所引发的生物性病害,会呈现出叶片变色矮小的症状。虫害特征则更为明显,会在叶片上出现明显的缺损或者在树干部位产生蛀孔、蛀屑等。蚜虫以及螨类等会使叶片褪色或出现卷叶问题。通过对上述症状的了解,可以通过观察林木生长症状的方式来确定病虫害类型,并且及时确定防治策略,降低病虫害威胁。

2.2 根据病株分布诊断病因

结合以往的病虫害防治经验,可以通过对林间病毒的分布状况来明确病因。通常情况下,因生物入侵所引发的传染性病害其病症表现为呈现出零星分布的状况,并不会出现成片感染病害的问题。而因环境和条件生成的生理性病害则会出现成片感染的状况,且树木的病症表现相同。当林区边缘出现严重的病害威胁时,则需要考虑周边作物是否存在病虫害问题。在树木培育过程中,也需对树木种源和栽培管理状况进行细致了解,分析其是否存在气候反常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当出现气候反常问题时,则易引发病害。而为了提升病害诊断的可靠性,除了通过分析病害分布状况来确定病因以外,还需通过标本采集的方式进行试验分析,明确病源和病害威胁,争取确定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3.常见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

3.1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指的是,借助生物抑制的方式消灭病虫害的一种防御手段,较为常见的生物防治技术包括如下几种:第一种,为微生物防治。主要是借助细菌、病毒等所分泌出的抗生菌来达成防治目标,较为典型的防治策略为利用泰山1 号防治天牛线虫,利用白僵菌对马尾松毛虫进行防治等;第二种,为天敌防治措施。即根据生物之间的食物链规律对害虫进行有效防治,常见利用肿腿蜂防治天牛的现象。第三种,为通过捕食性天敌对虫害加以防治。其中鸟类通常被作为主要的捕食防治措施,山雀以及啄木鸟等以虫为食,在林区内饲养大量山雀和啄木鸟有助于达成良好的虫害防治目标。

3.2 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技术指的是利用特定的化学试剂达成病虫害防治目标,化学防治虽然具备防治效率高的特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为,采用化学防治措施时,可能会产生农药积累对土壤质量构成影响。同时,可能会消灭部分有益生物,严重影响林区物种多样性。在反复使用同一类型的农药时,可能会使病虫产生抗体,致使其难以发挥应有的防治作用。其应用优势表现为药物作用快,可在短时间内降低病虫害威胁。另外,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面积使用,防治范围较广,且支持远距离运输和大面积防治,符合规模化生产的需求。结合上述内容,在采取化学防治措施时,需要做到对药物用量的科学控制,并合理选择农药类型,尽量降低对土壤条件的影响,减少土壤中农药毒性积累量,并且科学选配农药类型,还可以减少抗药性,提高化学防治效果。

3.3 Bt 细菌杀虫剂防治技术

Bt 细菌杀虫剂,属于生物杀虫剂的一种,其虫害防治效果较为突出,且由于其对植物和人畜无害的特性已经成为现阶段林业生产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主要推广技术之一。在国外,该类技术也取得了较好的虫害防治效果,在北美区域有效防治了130 多万公顷的舞独蛾。由于Bt 细菌杀虫剂在虫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已经不断加大对Bt 细菌杀虫剂的研发力度,现行的微胶囊原粉以及微胶囊悬浮剂可以作用于十余种林区害虫,在当前,已经被作为重点推广的防治技术措施。总体上来看,该种防治技术具备良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4.林业病虫害的成因分析

4.1 造林因素影响

病虫害问题的爆发与造林工作存在一定的联系,如在人工造林过程中,并未对树种进行科学选配,而是采取单一的树种造林作业,则会为病虫害营造良好的生存条件,致使病虫害发生的频率增大。尤其是在造林工作中,由于树种配置不合理,其自身的抗病虫能力较弱,且缺乏修复功能,则会受到外来虫害的严重威胁,致使林业经济受到一定损害。在营造林工作时,需要结合林区特点以及当地的气候条件等,对树种进行科学选择,才能保障树木长势,提高其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反之,则会加大病虫害的威胁。虽然,我国已经强化了对人工造林工作的重视,并且推出了大量的技术和政策扶持造林活动的开展,但还有部分地区的营造林工作不力,致使其抗病虫能力减弱,使其在后期发展中,需要面临较为严重的病虫害威胁。

4.2 人为因素影响

我国目前对林木资源的需求量较大,林业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通常会采取大规模砍伐林木的措施供应市场需求,致使林区环境遭受破坏,林区生态平衡被打破,这将对林群的修复能力造成极大威胁。尤其会增加病虫害发生的几率。此外,受到人为因素影响,存在林木过量砍伐的现象,也会影响林区物种多样性,这为外来物种入侵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且单一的树种也更容易繁衍虫害,使得虫害威胁进一步增大。在前期的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对于农药的依赖度较大,导致农药使用过量,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影响土壤条件,同时也会造成虫害对农药产生抗药性,失去化学防治作用的后果。为了提高林木资源的产能,会出现大量繁殖林木的现象,致使林区始终处于负载状态,为病虫害的扩散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总结上述问题可以发现,人为因素是导致病虫害滋生的关键性因素,且未能遵循林业发展规律进行树木采伐也会增加外来物种入侵率,对于林业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4.3 管理因素影响

林业管理工作中,对林业经济的管理相对重视,而忽视了病虫害防治管理的重要性,致使在林业建设过程中没有详细的病虫害防治体系作为支持,只有在爆发大面积的病虫害问题时,才采取措施进行病虫害防治,事后弥补的方式虽然能够遏制病虫害威胁,但还会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对树木生长的影响也是不可逆的。部分林区开展的病虫害防治管理工作也存在避重就轻的状况,很难从根源上对病虫害问题进行控制,导致病虫害防治效果不佳。

5.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5.1 加强抚育管理,提升林木抗病能力

在营林工作中,要想实现病虫害防治的目标,则需遵循适地适种的原则。即根据当地的林区特点、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等,选择适宜的树种,并且优先选用长势好、抗病虫能力强的品种进行培育。在提高苗木成活率的同时,增强林木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此外,要采取科学的林分设计方式,以达成增强物种多样性的作用。在营林工作中,还需做到对林木的有效养护与管理,定期完成施肥、翻土和除草等工作。通过对虫害生活环境的破坏来降低虫害威胁。另需对乱砍滥伐现象进行严厉阻止,谨防一切危害林区生态平衡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才可保障林木的健康生长,当林木长势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可增强林木的抗病虫能力,有助于从根源上降低病虫害威胁。

5.2 建立病虫害监测预警机制,提升防治工作时效性

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林自身的抗病虫能力较差,且自我修复能力较差,要想提升人工林的抗病虫水平,则需在完成抚育管理工作的同时,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病虫害监测预警机制,通过对病虫害发展的有效预测和发展规律的有效分析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水平,使病虫害威胁得到有效遏制。为达成这一目标,要求相关的林业人员能够制定科学的巡逻制度,针对林区条件、土壤情况以及气候条件等进行分别统计,结合以往的病虫害发展经验,对病虫害发生几率进行有效预测,一旦林区条件满足病虫害的发生条件,则需制定合理的病虫害管控措施,从源头上对病虫害问题进行控制。针对已经爆发的病虫害来说,需及时清除病枝,且做好隔离措施,谨防病虫害问题得到大范围蔓延。同时,通过病虫害监测预警机制的建立,还可提升病虫害防治的时效性,增强病虫害治理的响应速度。

5.3 加强苗木检疫,做好源头控制

针对苗木进行检疫的主要目的是从源头上控制病虫害威胁,即通过提高苗木的存活率和苗木长势来强化苗木抗病虫能力。除此之外,通过有效的检疫还可以去除带病苗木,从源头上遏制病害威胁。在苗木种植时,则可通过对种植方式的有效选择和苗木品种的合理配置来创造更好的林分条件。通常情况下,混合栽种可以营造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有助于降低同类病虫害威胁。结合以往的造林经验来看,混交林的病虫害暴发频率较低,且病虫害发生后的辐射范围较小。因此,可以考虑在人工造林时,采取混交造林的措施来控制病虫害影响。

5.4 科学造林,营造健康生长环境

相关研究显示,天然林的生态系统修复功能较强,且具备较强的抗病虫能力。因此,天然林分布面积较大的林区病虫害威胁也相对较低。但在近些年的发展中,由于木材市场需求量较大,存在过度砍伐的现象,致使部分天然林被大量砍伐与破坏,林区内天然林的分布率降低,使得林区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病虫害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基于此类问题,要求林业部门能够加强对林木资源开发和利用工作的管理,争取结合林木长势以及林区条件制定合理的砍伐策略。在保障木材资源合理供应和利用的基础上,降低对天然林的威胁。另外,还需加强林区管理工作,及时将林区中的枯木和杂草清除。通过改善林区生态环境来增强树木长势,提升林区抗病虫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病虫害问题是制约林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为使林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促进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则需从营造林工作和抚育管理等方面分别入手,实现对病虫害问题的有效控制,并且采取合理的苗木检疫措施,从源头控制病虫害威胁。此外,可以通过建立病虫害监测预警机制的方式,及时洞悉病虫害发展规律,并制定可靠的响应策略,提高对病虫害问题的防控效果。可以认为,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是保障林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议相关林业管理人员提高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度。

猜你喜欢

抗病林区虫害
气候变化下的林业虫害防治对策分析
气候变化下的林业虫害防治对策分析
我国小麦基因组编辑抗病育种取得突破
苦参碱对小麦虫害的防治效果试验分析
植物细胞内存在“自杀神器”
浅谈大兴安岭林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油梨虫害进一步加重
浅析造林整地与植树造林的方法
张学勤:我为林区建设“鼓与呼”
2007年上海生物高考卷部分遗传题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