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扶贫时代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
2022-11-23朱怀荣
朱怀荣
(贵州民族大学 社会学院,550000,贵州贵阳)
2020 年底,随着贵州省最后一批贫困县宣布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全国脱贫攻坚任务已经完成,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的发布,标志着进入乡村振兴新的发展阶段,要求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1]。在后扶贫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关系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重点在于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同时也是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由此可见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政策实施带有引领性作用,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重点实施意见是农村工作发展的方向,乡村振兴需要政策的指导,乡村建设需坚持高质量发展。社会工作助力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主要在于促进乡村社区治理体系的完善,致力于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培育乡村社区组织、建设乡村人才队伍等层面推动乡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同发展,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组织和生态的全面振兴,积极营造乡村生活共同体,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政府在这其中,积极做到健全和完善兜底保障政策制度体系、优化协调政策资源、关注多维贫困问题、建立健全制度监测机制,彻底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推动乡村振兴起好步、开好头。面对乡村振兴进程的整体发展脉络,如何在后扶贫时代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挥专业社会工作优势推进乡村振兴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1 问题的提出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和农村工作,乡村振兴是继脱贫攻坚完美收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国家发展方向,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振兴是农村现代化建设新的战略规划,国家致力于乡村建设,解决乡村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和难题,旨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开展了广泛研究[2]。乡村振兴是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也是社会工作进行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国家和社会力量协同参与,才能更好实现政策既定目标。自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都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迈进了坚实的一大步。就目前而言,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乡村振兴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兜底保障政策,保障处于贫困线边缘的易返贫和易致贫群体,精准施策实时监测这类群体的脱贫情况,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在农村反贫困进程中,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社会救助制度共同致力于消灭贫困,其中精准扶贫战略目标的实现,在基础层面上主要依赖于社会救助政策的实施成效[3]。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环境的改变必然引起社会政策相应变化,目前主要是以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实施、引领和带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动乡村建设和乡村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有收成、农民有增收,并充分挖掘和利用乡村本地的特色元素,展现出乡村独有的特点和优势,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开篇。
各地在强化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功能的同时,也产生了为兜底而保障的瞄准偏离、资源溢出、功能异化等问题[4]。脱贫攻坚任务胜利完成,现阶段的农村发展呈现一个持续向好的态势。但脱贫之后各项服务保障政策是否落实?兜底性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是否健全?农村可持续发展及乡村振兴面临着艰巨任务。社会工作助力后扶贫时代乡村振兴,是现实的路径选择,更是社会工作本质的内在要求。在乡村振兴的发展环节中,社会工作何以可为?而又何以作为?王思斌教授提出了“韧性发展的经济-社会政策”的概念,从经济、社会、文化相融合的角度,对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全面振兴问题与共同富裕效应加以分析[5]。乡村振兴首要的是农村经济的发展,经济也是农村发展的根本,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亦是社会问题,最终是为了解决农村活力问题。社会工作于乡村振兴而言具有必要的联系,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需要社会工作的积极介入,生计则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也是社会工作介入的关键环节。“十四五”规划中,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兼具时代的伟大重任,对丰富和发展社会工作理论、推进社会工作本土化有着重要价值意义,同时也在助力乡村治理、协调乡村发展资源、培育乡村人才、推动乡村发展上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体现出社会工作在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中的专业价值和理论架构。因此,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具有较高的现实契合度,乡村振兴是社会工作在后扶贫时代具有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的重要领域,因而要推动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中有所作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方法与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要求也具有内在契合性,作为近年来不断发展的乡村社会服务主体之一,社会工作应承担起乡村振兴的时代重任。
2 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机制
社会工作是乡村振兴的积极推动力量,社会工作在推动减贫、脱贫攻坚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后扶贫时代的乡村振兴中也蕴含着重要的价值。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与乡村振兴战略总体目标具有内在契合性,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也提到要推动专业社会工作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的治理,服务于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为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契机[6]。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是现实的需求,亦是时代的任务,更是社会工作发展的本质,积极推动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对推动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具有重大意义。乡村振兴重点是实现农村农民共同富裕,做好乡村振兴需要构建新的乡村发展治理格局,推动乡村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富裕。发展型社会政策的核心理论是将社会政策看成是一种社会投资行为,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7]。乡村振兴需要政策的指导,更需要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积极推动。发展型社会政策可以说是从人的发展出发,强调从人力、人才资源的角度,提升个体能力和发挥主体能动性,推动社会的整体性发展。
2.1 政策实施:政府行政性的社会工作介入机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的发展任务,政府作为乡村振兴的实施主体,占据主导地位,政策的实施都是由政府负责和完成的。政策执行能力建设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具备政策执行能力才能科学有效且可持续地实施社会政策,推动实现制度层面上的功能发挥。在各地的乡村建设中往往都是通过政府的行政力量来实施社会政策,但就各地政策实施的反映来看,对政策的理解不足容易出现政策模糊、目标漂移的窘境,政策践行出现指向失误,背离政策实施的本来目标。可以看出在社会政策实践中普遍存在行政工序化和应急性[8]。行政体制下的社会工作服务是政府实施社会政策的常态,社会政策是政府的正确决策部署规划,都具有相应的政策指向性和目的性。乡村振兴涵盖的领域较广泛,单纯依靠政府的执行力,成效可能不很明显,政府重点在社会治理等宏观领域上,而在具体的社会服务领域有一定的欠缺。乡村振兴不是政府的单打独斗,而是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要发挥好政府主导下的多元社会服务组织的协助作用,所以,以社会工作为代表的服务型社会组织成为了乡村振兴中的重要社会力量。在社会工作领域,张和清、古学斌等学者提出了以“社区为本”的农村社会工作发展路径[8]。可以看出,社会工作不断深入农村,推动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积极致力于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从而出现了农村社会工作到乡村振兴社会工作的转变。政府行政主导下的社会工作介入推动了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乡村振兴,但由于政府行政工作任务繁忙,涉及领域广泛,系统做好乡村服务体系建设和乡村治理还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的参与。
2.2 专业契合: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的价值耦合
社会工作是为人服务的,遵循“助人自助”的核心价值,主要是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面临的问题,提升能力走出困境,以社会工作专业的影响提升村民的个体动能,提高服务对象在面对类似问题时的解决能力。乡村振兴是国家发展战略任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之一,同时也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布局。国家每年都相继出台中央1 号文件,旨在为农村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供理论和政策指引。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与农村农业发展的价值目标相一致,乡村振兴强调农村的全面发展,首先是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也是为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行,最终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乡村振兴本质上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要求,核心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是现实的发展要求,也是社会工作的内在遵循。建设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离不开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构建和创新与政府协同治理乡村的新模式。乡村振兴的首要涵义是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在这过程中,社会工作积极介入,将参与脱贫攻坚中形成的治理机制积极应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设和发展乡村,充分体现出社会工作的价值目标与乡村振兴的内在涵义具有较高的契合度,积极发挥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中的促进作用。社会工作在参与脱贫攻坚过程中,主要是服务于解决社会问题,帮助弱势贫困群体走出贫困,健全巩固脱贫机制,预防和解决地区的贫困问题,通过不断的赋权和增能,使贫困群体增强自己的能力,有力量去实现自主脱贫,从而激发农村地区活力,促进农村资源的充分利用,致力于乡村建设和推动乡村发展。社会工作在参与乡村振兴层面,更多的是在于乡村整体性的全面进步,主要是协调人与环境的更好适应,搭建乡村发展的平台,积极为乡村赋权增能,从而实现乡村振兴。因此,社会工作的价值目标可以延伸到乡村振兴。
3 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有其专业价值,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助人自助”发展理念,与社会公正价值观念相契合。从社会工作助力脱贫攻坚的驻村实践模式,发展到现在国家民政部所提出的“一村一社工站”的宏伟目标,各地都在因地制宜积极实施社工站项目,采用社会工作进村的服务模式,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社工力量。可以看出,社会工作逐渐成为乡村振兴中一支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专业性强的力量[10]。社会工作具有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加上近年来农村社会工作领域的不断发展,给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发展方向,因此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必将有所作为、大有可为,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乡村与城市共同富裕。
3.1 激发乡村活力,培育乡村人才资源
人才是乡村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而又通过人才振兴反哺于文化、组织、生态和产业振兴。在社会工作领域积极实施“一村一社工站”“社工驻村”等模式,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孵化乡村社会组织,培育乡村人才,构建乡村人才队伍体系,不断构建和创新乡村人才培育机制。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构建新型的乡村治理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这与农村社会工作具有价值亲和性和耦合性[11]。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主体是人才,农村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发挥资源整合和协调能力,建构多元化合作关系,拓宽服务领域,提升专业服务水平[12]。社会工作积极整合乡村社会资源,系统性培育乡村人才,扩大乡村人才队伍,服务于解决农村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注重发挥发展型社会政策的指导作用,促进人才资源储备,完善乡村人才培育的制度政策体系,将政策贯彻落实到具体的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的实践中。为了促进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乡村的内生动力极为重要,着重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这是推进乡村振兴更为有效的关键资源。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要从村民主体入手,着重提升村民自我发展的能力,挖掘村民个体能力,协助农村弱势群体提升能力,积极营造乡村村民增能环境。通过社会工作的促进作用,结合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念,挖掘乡村人才资源,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提高村民综合素质,从而加强乡村人才队伍体系建设,通过乡村的自主发展来推动乡村振兴,提高乡村自治发展能力来振兴乡村。
3.2 倡导优势视角,完善乡村社会组织
社会工作所倡导的优势视角,对于农村而言,是认为农村和农民都是有潜能和优势的,只是由于自身或外在环境的限制而未能有效挖掘和得到激发。社会工作应充分整合农村资源,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工作孵化下,鼓励和支持乡村社会组织的建设,积极组建各类文体类组织、老年人关爱协会、留守儿童关爱协会等各类服务型乡村社会组织。同时社会工作积极参与新的乡村社会组织治理体系建设,调动乡村社会组织的力量,通过集体的合力整合乡村资源,推动乡村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不是国家政府的单一行动,而需要乡村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发动乡村社会组织参与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农村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体现在强化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经济政策扶持作用,参与完善乡村社会组织之间的融合治理机制,不断促进和帮扶乡村振兴。当前农村易返贫和易致贫群体是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尽管脱贫攻坚任务已经完成,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依然重要,社会工作应积极挖掘农民优势资源,激发农民群体致富潜能,不断提升村民个体能力,推动发挥村民的自我发展潜能。乡村社会组织制度化和规范化参与乡村振兴,致力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的增收和共同富裕,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工作的内在要求。持续完善社会工作介入机制,构建新的乡村社会治理格局,积极推动以社会工作为代表的服务型乡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3.3 创新服务理念,激发农民主体能动性
社会工作作为专业性的社会服务组织,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也不免会在服务理念和工作方法上进行创新。传统的农村社会工作经验和方法难以有效满足新时代的农村发展要求,创新农村社会工作方法便成为了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前提。目前主要是以发展型社会政策的推动,不断创新工作理念,遵循政策导向性,在政策的组织框架下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工作的助人不是简单地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困难,而是提升服务对象的主观能动性、能力和自我意识,通过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的协调互动,链接社会资源推动服务对象走出困境。乡村振兴的难点在于村民当前的被动式参与,在面临较多问题时不知如何应对,包括政策上的问题也不知如何反映,只是简单听从基层政府的安排,而非是自身主体能动性使能。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以激发农民主体能动性为核心,使其在乡村振兴中,从自我意识觉醒和激发潜能出发,有能力、有动力去建设乡村和致力于乡村发展。作为社会工作者,在其中担当村民和政府之间的“中间人”角色,积极为农村发声,积极为农民的利益反映,积极为农村弱势群体增能,激发农村农民的主体能动性,核心就是通过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提高农民发展乡村经济和实现富裕的主体能动性,来促进农民本身能力的提升,促使农民有信心和有能力实现乡村的发展和振兴。社会工作更是要积极倡导建立健全发展型社会政策,积极为农村弱势群体寻求政策的保障和支持,创新农村社会工作介入模式,变革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途径,使其向乡村振兴社会工作过渡,推动农民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4 结语
在“十四五”规划开局的后扶贫时代,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抑或是新的时代任务。目前已有众多学者在该领域研究社会工作如何参与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充分为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导和路径选择。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规划,不仅是国家政府的单一行为,还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社会工作作为积极服务于人、服务于社会的专业或职业,其具备相应的参与机制和参与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将会有所作为。持续推动乡村发展和富裕,离不开政策的促进,也离不开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乡村人才资源的储备和乡村人力资本的投入;而后积极推动乡村社会组织的构建和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应有社会力量;还要发挥农民自身主体能动性,使其自我意识觉醒和自我能力提升促进乡村发展。现阶段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虽然还面临诸多困难,但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与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目标相契合,为社会工作在助力乡村振兴上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社会工作必将在新时代的乡村建设中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社会工作发展之路。乡村振兴是时代发展的总体目标,也是农村的发展方向,为社会工作开创了新的领域、新的模式和新的时代重任,要构建乡村振兴社会工作介入机制,推动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