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22-11-23张小宇
文 张小宇
资源是组织幼儿活动的基础。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幼儿生活环境中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才能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发展。我园拥有充足的户外空间、丰富的树木资源,仅“思趣园”就有32 棵树,包括橘子树、山楂树、木瓜树、石榴树等14 种品种,且这些树木相对集中,便于师幼探究。
一、盘点现有资源,加强特性分析,深挖其蕴含的教育价值
园内的一物一景都是促进幼儿发展最便利的教育资源,为幼儿提供了学习和探索的机会。教师需要用资源开发的视角,看待幼儿园的景和物,给幼儿更多亲近的机会,让他们带着兴趣去探索隐含的秘密,丰富其情感。
(一)组织资源盘点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我园组织教师、幼儿、家长等不同人员参与课程资源种类、名称、数量、位置等内容的全面盘点,以便管理者面对后期的幼儿园课程创设时,能够更好地统筹规划。首先,教师走进思趣园,利用资源清单,对园内现有的树资源进行收集、记录,绘制成教师版课程资源地图,以便教师面对园内树木资源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为生发活动奠定基础。同时,教师将课程资源地图布置于思趣园内,以期通过环境的隐性影响,激发幼儿对树木的探究欲,也可为全园教师共享;其次,幼儿和家长也可以成为资源盘点的主体。只要幼儿走进思趣园,关于树的观察、探究活动便拉开序幕。幼儿和同伴对树干、树叶进行比较;幼儿和父母一起查找树的名称,并制作树木名片;幼儿和教师一起统计各类树木的数量、绘制成资源地图等。纵观整个过程,幼儿产生疑问、尝试判断、进行推理等举动,让教师惊叹不已,他们的行为是自发的,他们的状态是专注的。
(二)分析资源价值
教师在开发资源时,要站在广阔的角度,探索资源特性,对价值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开展相应活动。
我园成立资源开发学习共同体,对思趣园的树木资源特性进行深入研究。首先,教师分组寻找14种树木的基本信息,利用形色、百度等软件对树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分布范围、主要价值等进行全面收集与记录;其次,学习共同体成员结合思维导图,对树资源的价值展开“头脑风暴”,从树的局部和整体两种角度,分析思趣园各类树的属性和价值,并对树的价值进行分类。一类是树木的特有价值,如樱桃树属于风媒花,在无叶时利于授粉成功,所以是先开花后长叶的;另一类是共通于其它事物的一般价值,即不着眼于树本身的特征,而是其作为替代物可以发挥的价值。在生活区,教师可用树枝替代筷子,让幼儿练习捆的动作,并通过提高操作难度,发展幼儿的精细动作和协调能力。
二、立足儿童视角,把握发展水平,审议由资源引发的活动
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必须站在儿童立场,针对资源价值进行活动审议和筛选,将成人思路的专业经验与幼儿学习特点相匹配,从而转化为尊重和促进幼儿发展的丰富活动。
(一)遵循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审议各年龄段活动
基于对思趣园树资源的价值分析,学习共同体教师开展了深度审议,最终确定不同年龄段幼儿活动和发展侧重点:小班幼儿侧重对树木的亲近,可利用日常生活活动,通过观察、触摸,让幼儿对树产生好奇心,初步感知树的多样性和显性特征;中班幼儿侧重用树培养学习、游戏的乐趣,可进行售卖果实、制作果茶等角色游戏,也可通过写生拓印、观察比较等明晰树的更多独特性,初步认识树与树、树与人、树与阳光之间的关系;大班幼儿应关注树木隐形特征的体验和深度探究,可通过统计、采摘、称重等活动,帮助其形成对果树及思趣园整体性的认识,也可开展堆肥、嫁接、授粉等养护活动,让幼儿学会关爱自然中的一草一树,萌发保护树木、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审议活动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逐步递进、有效衔接,注重学习发展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促进幼儿与资源互动,使其逐步建构有益经验。
(二)追随幼儿兴趣和需要,筛选适宜的班本活动
教师要注重对本班幼儿行为的观察,根据幼儿的兴趣、问题和表现,筛选适宜的班本活动,让课程更贴近本班幼儿的心灵。首先,不同年龄的幼儿进入思趣园,他们的兴趣点、需求点是不同的,开展的活动也各不相同。以树叶为例,小班幼儿对树叶的形状、颜色等产生好奇心,教师就和幼儿一起开展树叶收集、树叶拓印画、形状分类等活动;中班幼儿则会关注树叶叶脉、不同树叶的差别等问题,教师可以开展制作叶脉书签、树叶树木配对等活动;其次,同一年龄段幼儿兴趣有差别,活动也会各有特色。大(七)班对果树的花有浓厚兴趣,师幼一起围绕花深入探究,观察记录各种果树的花期、制作干花、泡花茶等就应蕴而生;大(五)班喜欢研究果实,自发地商讨采摘方式、采摘工具、如何计算果实总量等一系列活动要素。
三、注重经验梳理,鼓励灵活生成,引导幼儿走向深度学习
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是幼儿增长经验的过程。活动后,教师要注重梳理幼儿获得的经验、了解经验变化的过程、看清幼儿经验建构的脉络,从而生成新的活动内容,让幼儿的学习走向深入。
(一)回顾反思,梳理幼儿有益经验
回顾思趣园树资源开发和利用活动,幼儿从“思趣园有哪些树”这一话题入手,通过观察、比较、记录、讨论、实践、创作等丰富的形式,主动建构学习经验。学习共同体教师对幼儿核心经验的建构进行梳理,并通过实例对照(见表)、活动再审议,发现幼儿对树和自然的认识和理解是层层递进、深化、拓展和重组的。
(二)灵活生成,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教师借助经验梳理,对已开展的活动形式和内容进行价值判断,变单一活动为动态多维的递进活动,使资源不断再生,活动更加丰富,促进幼儿在活动中深度学习。幼儿在解决“思趣园由多少棵树”的问题时,学习了统计树木种类和数量,积累了数量概念,习得用简单的记录表、统计表等表示数量关系的经验。当有幼儿提供“我们的幼儿园里总共有多少棵树、多少种树”时,教师给予幼儿语言和行动上的支持,新的活动就此生发:教师鼓励幼儿自由分组,制定分区域进行树木统计的计划;幼儿利用现代工具和家长一起认识树木,制作树木名片;幼儿尝试汇总、整理各组统计的数据等。幼儿初步学会了用简单的统计分析资料,用实物图示、图表和数符号等记录方式表征统计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每棵树都成为幼儿学习的资源。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幼儿不断获得数量概念、统计表征等经验。
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的经验是和环境、资源的互动中来的,其接触的环境越广,获得的有益经验可能越多。”幼儿园课程资源建设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需要师幼一起学习、探讨资源的价值,一起挖掘、寻找适宜的课程内容,一起分享、反思活动过程,将资源最终转化为幼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