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区稻麦轮作田草害减药增效防控技术
2022-11-23王健
王 健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施河镇综合服务中心,江苏 淮安 223229)
近年来,因种植方式、栽培技术和品质更替影响,水稻、小麦的病虫草害变化显著。整体趋势是杂草问题加剧,恶性杂草比例加重;虫害稳中下降,部分虫害存在巨大威胁。同时,农药用量增加,导致病虫抗性上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度加大[1]。
一、淮安区稻麦种植草害发生特点
1、主要杂草发生规律
稻麦种植方式不同,主要杂草发生规律不同。
水稻直播田主要存在2 个出草高峰,第1 个在播种后5~15天,第2 个在播种后20~40 天。
水稻移栽田移栽后3~5天见草,出草高峰期在栽后5~20天。
稻麦轮作小麦田适期播种田块,播种后7~20 天出现第1出草高峰期,主要是禾本科杂草和阔叶类杂草。小麦播后第2 年2~3 月,出现第2 个高峰期,主要是阔叶杂草[2]。
2、杂草发生总量
据调查,2020 杂草发生总量较往年有所上升,全区平均总草量为264.78 株/m2,其中阔叶草242.46 株/m2,禾本科杂草22.32 株/m2。上述数据表明,阔叶草发生量明显上升,禾本科杂草发生量显著下降,草害发生面积有所下降。草相方面,禾本科杂草以菵草为主,看麦娘、硬草有一定的发生比例,恶性杂草日本看麦娘在渠南片部份田块也有发生;阔叶草总体上以猪殃殃、繁缕为优势种,荠菜、婆婆纳等少量发生。
据调查,免耕覆盖稻草、免耕不覆盖稻草和深翻等不同耕作方式杂草发生程度不同。3 种耕作方式下,田间杂草都是越年生杂草,种类相同,但杂草的总量和比例不同。翻耕田杂草总量高于免耕不覆盖稻草,免耕覆盖稻草杂草数量最小;免耕禾本科杂草发生较多,免耕覆盖稻草可减少杂草发生总量。由此可知,耕作会较大程度影响土壤结构,杂草危害更严重。
二、淮安区稻麦轮作田草害发生原因
1、复耕复种与农田改造
复耕复种稻田积存大量草籽。因种植时间有限,机械设备操作不正确、复耕复种或农田改造等因素,导致田块田面不平整。改造深翻农田时,严重破坏犁底层,导致田块渗漏,保水能力降低,破坏化学除草条件,加重杂草问题。
2、水稻水浆管理与化学除草之间的矛盾
机插稻田施用化学除草药物后保水5~7 天,小麦秸秆全部还田,积水发酵形成大量废气,栽后立即脱水露田透气,缩短了保水时间,若增加露田频率,将严重破坏土壤封闭药层,非常容易产生杂草。
3、秸秆还田
(1)影响种子发芽
如果还田稻草秸秆较长、无法挑匀、量较多、土壤不能满足深翻20 cm要求、覆土不充足,会严重影响麦种发芽,甚至不发芽,不利于麦苗前期生长,从而加快杂草生长速度。
(2)化学除草难度加大
土壤干燥且稻草全量还田时,杂草延迟了出草时间,容易造成冬前防治失时。此外,因秸秆阻碍,土壤无法较好吸收封闭药剂。
4、其他农业措施
若未进行麦-油、麦-经或其他形式的轮作,则会积累大量草种;精选种子把关不严格会混入草籽;田间管理不到位,田埂、沟渠周围杂草种类多,发生严重,杂草种子会随风等媒介进入田内。
5、除草剂应用不科学
(1)药剂使用时间
全部麦田应在播后开沟覆土盖籽后半个月内,在草龄小时抢墒使用土壤封闭处理剂。稻草还田数量偏多、沟浅覆泥少时,出草时间相应推后,造成种植户无法准确把握化学除草的较佳时机。部分农户不了解土壤封闭药剂使用的必要性,仅开春后实行茎叶剂处理,此时草龄偏大,不利于茎叶处理剂发挥正常的防除作用。目前,6.9%精恶唑禾草灵水乳剂施用要求是禾草3~5 叶期,5叶以上,菵草存在一定抗性,会影响使用效果。机插秧移栽后3~4天需施用30%苄.丙草胺可湿性粉剂喷雾土壤,若处理延长5 天,则草籽快速发芽,防除效果大大降低。
(2)药液浓度与所用器械
说明书明确规定了药剂使用浓度,部分种植户未根据说明配置药剂。此外,如需使用雾点细的喷雾设备施药,但有人使用了粗点喷雾,则会造成植物基部药液沉积,茎叶难以完全吸收,影响了使用效果。
三、淮安区减药增效防控技术
1、加强监测草害
科学监测草害,调查田间杂草种类和生长特点,精确、全面了解田间草害发生情况,为应用减药增效防控技术奠定基础。
2、科学选择药剂
化学除草应遵守安全有效的原则,按草种类型采取对应药剂[3]。尽量使用安全高效的新型药剂,禁用违规药物。结合天气、作物生长特点和土壤情况科学用药,保证施用方法正确,严控药物用量。交替轮换应用药剂,尽可能降低药物使用频率。
以硬草、看麦娘为主的小麦田,亩用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125 g+15%炔草酯乳油40~50 g 防除;以日本看麦娘为主的田块用4%啶磺草胺油悬浮剂20 mL+专用助剂15 mL+50%异丙隆粉剂125 g 或25%环吡氟草酮异丙隆125 g 防除;以菵草、雀麦为主的田块用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125 g+15%炔草酯乳油50 g+70%氟唑磺隆水分散剂3~5 g,或用30 g/L 甲基二磺隆油悬浮剂30 mL+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125 g 防除。如果对草相不熟悉,可用5%唑啉草酯乳油100~150 mL+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125 g 防除,以上配方需兑水40~50 L 喷雾。
以猪殃殃、繁缕、大巢菜等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亩用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30~40 mL+5%双氟磺草胺悬浮剂15~20 mL,兑水40 L 喷雾;荠菜、婆婆纳较多的田块可用36%唑草苯磺隆可湿性粉剂7.5~10.0 g,或5%双氟磺草胺悬浮剂20 mL+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40 g,兑水40 L 喷雾。
3、加强绿色防控
以农业生产基本制度整体预防草害,挑选优良的水稻与小麦品种,减少使用除草剂。绿色防控降低了除草剂使用频率,防止过度消耗土壤,有利于农作物快速生长,达到减药增效目的。还可以利用生态调节、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等措施取代除草剂,不仅避免了除草剂危害环境和农作物,还可以增加农作物产量。
4、监管农药包装及废弃物回收
现代农业大量使用的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等都是工业化学合成药剂,若长期任意丢弃或处理不当,会严重污染地下水。
5、推广杂草化学除草技术
(1)机插秧田
栽前3 天或水稻立苗后,亩用10%苄嘧磺隆(或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20~30 g+50%丁草胺乳油120~150 mL,拌潮细土10 kg,均匀撒施。
秧苗活棵后亩用30%丙草胺100~120 g 喷施,或亩用53%苯噻苄可湿性粉剂50~60 g,或50%苄丁异丙80 g+10%吡嘧磺隆10~15 g,拌细土或肥料后均匀撒施。施药时田间要有水层,并保持浅水层5 天以上,切忌水淹过秧苗心叶。
零天化学除草技术。机插秧整地质量好的田块,可在水稻机插时使用专用施药机械边机插边施药,亩用19%氟酮磺草胺(垦收)12 mL+35%丙恶丁草胺(秋之宝)80 mL,或30%丙苄油悬浮剂120 mL,在水稻机插时滴施。施药后要保持浅水层7 天左右,只灌不排,但要避免水层淹没稻苗心叶。
(2)直播稻田
水直播田。稻种先浸种催芽,播后2~4 天,亩用30%丙苄乳油120~150 g 兑水喷雾。水稻3~5 叶期、稗草3~4 叶期,亩用10%恶唑酰草胺乳油90~100 mL 或50%二氯喹啉酸悬浮剂40~50 g+10%苄磺隆可湿性粉剂20~30 g,兑水喷施。
旱直播田。水稻播种盖土后,亩用40%丁恶乳油150 mL 或33%二甲戊灵200 mL+10%苄磺隆可湿性粉剂20~30 g,兑水喷雾。水稻3~5 叶期、稗草3~4 叶期,亩用10%恶唑酰草胺乳油90~100 mL 或2.5%五氟磺草胺悬浮剂60~80 mL 喷施。千金子、稗草等杂草混生为主的田块,亩用36%二氯苄磺隆可湿性粉剂60~80 g+10%氰氟草酯乳油60~100 mL,兑水喷施。
6、统防统治
在使用化学药剂防治草害时,推广应用性能良好的喷药机,可以使用无人机喷药,从而确定药物的用量和施加范围。与普通喷药机相比,性能良好的喷药机误差率极低,可避免药物浪费,不仅保证农药利用率,还可减轻农药污染。
开展稻麦轮作田无人机化学除草施药技术,制定稻麦轮作田无人机除草技术规范,填补无人机化学除草空白,推动植保无人机在稻麦田化学除草中的普遍应用。选择具有智能飞控和喷施系统的植保无人机,药剂剂型为水基型SC、EW。选择无雨天气,作业时风力需在3 级以下,施药后24 h 内无降雨、温度不超过30℃,药液量按1.0~1.5 kg/亩设定,飞行高度保持在1.6~2.0 m。
7、查治补治
个别2 次用药后草量仍较高的田块,要及时采取挑治方法,茎叶喷药补除。千金子严重发生地段,放干田水后用氰氟草酯配方喷雾防除。稗草严重发生地块,放干田水后用34%敌稗乳油200~300 mL、或2.5%五氟磺草胺80~100 mL、或10%噁唑酰草胺120~150 g,对杂草喷雾防除。个别野荸荠、野慈菇等阔叶杂草严重发生地块,放干田水后亩用48%灭草松水剂150 mL 或46%二甲苯达松可溶液剂150 mL,兑水30 L,对杂草均匀喷雾防除。田间抗性杂草青稗发生较多田块,可直接用灵斯科或敌稗防除。
8、优化技术服务
(1)建立基层公益性植保技术推广队伍
植保员通常身兼数职,特别是农忙时节工作量较大;部分编外人员工资待遇低。需做好基层植保员的新老交替工作,有效递延业务。同时,严格考核植保员,提高其业务水平。
(2)完善植保技术推广过程
当前技术推广时主要是植保员在各村开展用药会议,由村、社长为农户提供用药指导。由于村、社长不具备专业植保技术知识,传达技术信息极可能有疏漏,不能为农户及时解决问题,降低了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率。建议基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直接开展技术指导培训会议,节省中间传达过程,保证技术服务质量。
四、结语
农作物草害防控是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措施。绿色综合防控是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有效降低粮食农药残留、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必然技术途径。绿色综合防控体系优先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环境友好技术措施控制农作物草害,协调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以确保粮食生产、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