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学徒制实践到工匠精神养成
2022-11-23薛剑符
薛剑符,王 振
(1.北京联合大学,北京 100101;2.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 10017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十九大报告还明确要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根据十九大报告精神,2019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和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深入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总结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在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支柱产业等相关专业,全面推广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学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2]该通知所强调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方针符合当前制造业人才需求的实际,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的运行实践也充分证明其有利于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的能工巧匠,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然而,从现代学徒制实践到工匠精神养成既需要师徒式 “传帮带”的实践磨炼,同时也离不开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精神熏陶。
1 相关基本概念的内涵解析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是我国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其核心要素与基本特征是校企一体,共管共育、育训结合、工学交替、岗位成才,在学校学历教育与企业工作本位、职业培训的紧密结合中,坚持德技并修、知行合一,强化产与教的深度融合。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职业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打造和弘扬工匠精神,推动新时代的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1.1 现代学徒制的内涵解构
通过解读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我们可以梳理出现代学徒制的基本理念与内涵。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融入现代学校教育因素,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赋予传统学徒以现代内涵的一种新形式。现代学徒制的核心要义就在于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完善培训体系,核心目标是培养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的技能型、知识型及创新型劳动者[3]。在现代学徒制实践中,一方面学生上学就直接关联着就业,另一方面对于企业工人来说,入职也就是入学,学员们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一部分时间在企业生产,甚至可以学习和生产同步或交替进行。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推广从解决青年就业问题入手,有利于培养新型技能人才,有助于保障企业获得高水平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1.2 工匠精神的本质解析
工匠精神是职业技术技能、专业精神和职业精神的综合体现,是对技术技能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一个总体性评价,是一种超越物质生产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4]。工匠精神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把握:从有形的物质层面看,工匠精神以物质创造和技术创新为基本依托,表现为通过敬业奉献的工作态度、技艺精湛的工作能力、精益求精的工作追求,努力打造本行业的精品。从精神层面看,工匠精神是以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为基础,从业人员对于自身工作始终保持认真负责、高度热爱的态度和精神。从行为导向层面看,工匠精神是以树立榜样、引领行动为目标,表现为勇于创新、持续专注、注重细节,从而做到不断地钻研、革新以及传承[5]。在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的过程中,能工巧匠必不可少,工匠精神不可或缺。
1.3 高校思政课的功能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6]这是对思政课功能的最准确定位,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旨在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政课在引领时代新人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一方面,我们需要现代学徒制培养出来的千千万万的能工巧匠;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以高校思政课强基固本,唤起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意识,培育、激发和弘扬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从而加速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
今天的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制造业大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大批现代式的制造业从业者。现代学徒制是适应这一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是我们通过规模化教育培养能工巧匠的基本途径。高校思政课是现代学徒制教育立德树人的必修课,更是现代学徒制培育工匠精神、打造领军人才,把能工巧匠培养为德业双馨的制造业大师的主渠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既定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景,需要高校思政课助力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培育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制造业从业者,三者之间的协同共进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关键。
2 在现代学徒制实践中高校思政课的困境
自现代学徒制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多成绩,它使技能技术类人才培养的质与量都得到了明显提升。然而,需要说明的是,现代学徒制的实践并不等于工匠精神的自然形成。在实践过程中,只有发挥好高校思政课的助力作用,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才能进一步提升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效果,这在相关高校中已经形成普遍共识。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学徒制的实践在客观上存在不利于思政课开展的问题,这给如何更有效地发挥思政课的助力作用提出不少挑战。
2.1 现代学徒制实践脱离了理论课教学的常规环境
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和价值导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一个逻辑严谨的科学体系,需要系统的理论讲授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从而确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念和价值导向。高校思政课的常规教学因其自身特点,一般在学校教室内进行,毫无疑问,理论的灌输和研讨一定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思政课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需要系统地通过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序地展示给学生;而学生也要通过认真听讲,认真反思每一次课堂教学内容,阅读相关典籍,形成对课程体系的整体认知,然后通过作业和考试反馈,教师才能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以及心理变化等,以便于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教学方案,这样的一种“双向互动”需要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来完成。而现代学徒制实践的场域更多的是企业工厂,面对轰鸣作响的机床、嘈杂的工作环境,很显然对常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宣讲和研讨都是一个挑战。工厂的环境和氛围看重的是工作效率和质量,需要的是工作人员全身心地投入生产。工厂无法完全满足思政课理论学时的要求,忙碌的实践学习节奏很有可能会打扰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反思。在这样的环境中,只懂思政课而不懂生产实践的教师往往不会被重视,而精通生产的车间带头人也未必都能谙熟思政课的运行规律,因此,在校企合作的实践环境中,常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课的难度非常大,期间的各种不利因素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2.2 现代学徒制实践占用了思政课教学的常规时段
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思政课教学贯穿于高校教学的全过程。一般的顺序是大一上学期开设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大一下学期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大二上学期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大二下学期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贯穿整个大学四年各学期的还有形势与政策课程。将思政课比较集中地安排在大学的头两年,既是考虑学生思想和心理成长的规律性,又尊重了思政课各门课程之间的逻辑关联次序,恰好给刚刚经历高考的学生一个平静地接受基础理论教育的机会。现代学徒制实践往往需要改变思政课的顺序和时间安排,可能会让学生从高考状态直接进入工厂工作状态,某种程度易于形成重视动手能力,忽视理论学习的思维倾向。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会挤占、打乱这种常规思政课的排课时段,对思政课程的前后衔接和逻辑贯通造成一定影响。在生产安全、效率和质量的多重要求下,初入工厂的学生们很容易手忙脚乱,忽视不与工作生产直接相关的理论课学习会是一种普遍性的常态,这会给以理论思辨为主要特征的思政课带来很大的冲击。对于这种思政课教学时间供给上的不足,以及学生主要精力的错位,都需要我们在现代学徒制实践中着力加以解决。
2.3 现代学徒制实践弱化了理论思维的重要性
现代学徒制的核心目标是批量化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强调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容易忽视对理论思维的培养。尽管动手能力的提升也要以相关操作性理论学习为前提,但是这种理论学习往往与促进实操能力具有直接的相关性。而在思政课的理论体系中,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还是具体到中国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课程、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直观地看都与提升学徒制的动手能力没有直接相关性。这些宏观理论尽管对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影响深远,但是在现代学徒制实践中却很容易被忽视。
3 现代学徒制实践中高校思政课的突破
现代学徒制实践首先要回应当前我国制造业一线劳动力短缺的紧迫现实需求,同时也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远规划,进行人才储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需要制造业工人,更需要能工巧匠,特别是技艺高超、品德高尚的技艺大师。在从普通工人发展成为名匠大师的过程中,以思政课培育其工匠精神是重要一环,所以,尽管在现代学徒制实践中开展思政课存在各种制约性因素,但是排除干扰,开好思政课仍然是当务之急,这需要因势利导、辩证地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3.1 以现代学徒制实践拓展思政课场域
一直以来,高校思政课以校内课堂教学为基本组织形式,通过系统化地宣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和意识形态引领,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也逐渐向纵深发展,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例如,与时俱进地整合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的方式方法,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这些教学改革在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提升了思政课的育人效果。事实上高校思政课改革没有仅停留在内容和方法上,因为尽管思政课是理论课,但是,它却始终是从实践中来的,最终也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其教学效果,因此,走出校门开展实践教学一直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学徒制实践恰好实现了思政课教学场域的全新拓展,学徒制中真实的工作场景就是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性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一刻也离不开真实的生活。这样的工作场域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物质和意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可以说明社会化大生产和流通过程,以及价值规律;可以讲清楚个人与集体、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等等。学徒制真实的工作场域给思政课教师提供了最鲜活的大课堂,是检验思政课理论联系实际程度的大考场,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契机,是时代发展给思政课改革创造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3.2 以现代学徒制实践激活思政课主体
从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看,在思政课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则是在教师的主导下积极寻求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提升。现代学徒制的实践对思政课教学来说实现了从教学的场域到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却增加了思政课教师主导教学的难度,思政课教师不但要更加完整准确地传授课本知识,还要熟悉工厂的环境和生产内容。对学生而言,学习环境的改变增加了干扰因素,要求他们有相应的抗干扰能力来集中精力学习,这就要求必须充分调动的激活思政课主体。激活思政课主体,一方面要求思政课教师勇于迎接挑战,积极适应教学环境的改变,主动熟悉现代学徒制实践的运行流程,深入钻研教育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起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思政课对自身成长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地完成思政课的学习任务[7]。此外,激活思政课主体还需要主导现代学徒制实践运行的各层级、各类管理者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思政课在学生从工人到大国工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带头重视思政课,给思政课创造良好的环境。比如,学徒制中的“师傅们”——企业导师,如果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他们能率先接受思政课的再教育,那么他们将成为学徒制运行中最具有权威性、最有说服力、最具活力的“思政课教师”,激活这部分思政课的教育主体,将是工匠精神培育和提升的关键。
3.3 以现代学徒制实践丰富思政课内容
列宁在《论策略书》一文中说:“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辩的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我的朋友,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8]思政课教材的理论内容是经过专家精心打磨的,强调规范性和统一性,是保证思政课教学方向性和科学性的根本依据。但是现代学徒制的实践却是更加丰富多彩的,这些鲜活的实践提供了思政课教学的丰富案例,便于充实、例证和拓展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现代学徒制开展思政课教学需要认真分析、研判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解释和说明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总结、反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成果、新经验,与时俱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实践的每一步发展都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加以解释和概括,思政课育人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解释和说明实践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这种持续不断的阐释、积累和反馈客观上看都是思政课内容的丰富和发展。现代学徒制作为新事物,在其运行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新现象、新问题,思政课在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完美地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工匠精神奠定思想基础,对于现代学徒制中的思政课而言,这既是内容的拓展,又是精神的超越。
4 工匠精神:现代学徒制实践与高校思政课的耦合与超越
工业现代化的迅猛发展要求未来的制造业从业者,不仅仅是“实践性、操作型”的人才,而且是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现代学徒制是实现这一核心目标的最佳途径。当前世界范围的工业现代化比拼的绝不仅仅是对物的精雕细刻,而应该是以人为本,对可持续发展等精神理念的践履笃行,这恰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是现代学徒制中思政课孜孜以求的一个重要目标[9]。
4.1 工匠精神:现代学徒制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耦合
工匠精神体现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体现了敬畏职业、执着工作、对产品与服务的完美追求,是从业者超越物质生产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学习、技能训练与工匠精神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将知识、能力与精神品质的养成结合起来[10]。技术技能、品德修养和责任心是影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思政课的功能正是推动现代学徒制中的学生从技术层面的纯熟,到精神层面的升华,引导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遵循“对产品精雕细琢、对技术精益求精、对人本理念至上”的工匠精神。现代学徒制、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工匠精神,三者在实践中从现实目标的设定,到教育模式体制的调适运行,再到精神理念层面的升华,通过耦合机制的增力作用实现了人们在物质生产、技能创新中提升精神境界的发展要求。
4.2 工匠精神:技能传承与职业道德培育的超越
工匠精神源于技术技能的传承,又因为技术技能与职业道德的耦合作用而超越了限于物质生产的技术技能,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深入发展的精神理念。首先,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既依托技能传承和职业道德培育,又超越了技术技能和职业道德,体现为一种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完美、崇尚奉献的精神品质[11]。其次,工匠精神是对技能传承责任和历史使命的高度自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立足通过技能传承来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素质,另一方面在思政课作用下产生的道德自觉让学生意识到作为时代新人而肩负的推进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历史使命,这是对工匠精神新时代特定内涵的深刻把握。强强对决的工业现代化发展,既是物质制造与创造能力的比拼,又是精神力量的张显与抗衡。推进现代学徒制实践,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劳动者,让工匠精神引领社会风尚,成为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创新能力的软实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