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语篇分析下的实用文文本解读策略
——以《敬业与乐业》《诫子书》为例
2022-11-23鞠婷
鞠 婷
(南京市钟英中学 江苏南京 210000)
韩礼德创立了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出构成语篇的语言有三种意义:概念意义,表达观点立场,反映事物逻辑关系;交际意义,用自己的观点态度影响别人,实现交际目的;语篇意义,通过语言组织语句,使语篇保持前后连贯、完整和一致。根据这三种意义,语篇就具备了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以及成篇功能。也有学者简明指出,“功能语篇分析主要是从语场、语旨、语式三个脉络变量来探讨语言的运用[1]。”其实,语场即对应概念意义,语旨对应交际意义,语式对应成篇意义。特级教师薛城则更加明确指出,语场、语旨、语式是在情景语境(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下的视角分析,“情景语境是构成语篇的直接环境,包括事件性质、参与者的关系、参与地点、形式等[2]。”
实用文(如简单的议论文、说明文、新闻、演讲词等)相较文学作品而言,其写作目的意识和读者意识应该更为鲜明,对话性更强,运用功能语篇分析理论对其进行解读,有其科学性和必要性。本文试以教材中的几篇实用文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彰显该理论的强大功能。当然,为了论述的聚焦深入性,本文仅就实用文文本于情景语境下的解读。
一、语场:深入解读的不变前提
语场的感知,是在初读文章后对其主要内容和逻辑关系的初步把握,这符合读者进行文字阅读的一般规律。对语篇语场的整体认知把握,是继续深入文本研读的不变的、重要的前提。当然,这种解读策略也存在于文学类文本中。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中有一篇文言文《诫子书》,如果对其进行细分,可将其归入书信这一实用类文本。该篇课文的“思考与探究”第一题提出“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教材课后习题的安排顺序,也能帮助我们明确一篇实用文解读的起步是怎样的。很显然,教材编写者同样认为可以借助翻译,粗略知道这篇书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的课后“思考与探究”第一题也提出“认真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的”,也是要求对语篇语场的把握。可以说,无论是结构主义,还是语篇分析理论都强调对于篇章内容阅读之初,对于篇章的整体感知。因此,语场不作为本篇文章重点阐释的内容。
二、语旨:准确解读的必要层面
语旨层面解读,是功能性语篇分析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能真正地把语言放在语境的运用中去研究。语旨层解读,主要是分析作者在使用语言时,所表现出来的和读者、听众之间的关系,这种交际关系往往通过语气、情态、语调三个语义系统去体现。比如,通过演讲词语旨层面的解读,便可还原演讲者现场演讲时的情绪感染力,从而把学生较为顺利地带入到曾经的演讲现场,从而为接下来的演讲活动环节蓄势。下面依然以部编教材九年级上的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为例。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接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唯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部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应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领导者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当领导者的人,要实实在在做事;拉黄包车的人,也要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这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就叫作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唯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全看我的才能如何,境地如何、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在这一段,梁启超首句便简要明确地提出“第一要敬业”的观点,“第一”“要”两个词充分体现出作者对于敬业重要性的首肯。为了将这层意思表达到位,梁启超在演讲现场必须采用一定的语气、语调去强调到位。先关注2、3两句主要强调“敬”字的核心要义,演讲者通过“最简易、直截”“可惜”“唯有”“最好”“一点不”这些语气副词,不断强调“敬”字的核心要义便是将全副精力集中到一件事上,而且因为这些语气副词的高频率使用,作者现场演讲表达的那种不容置疑的判定显得尤为突出,也将梁启超作为当时富有影响力、号召力的身份表现一斑。如果不去关注演讲这种实用类文体对于现场听众的吸引力度的高标准,不去重视语旨的解读视角,那么此类文本的教学必然是程式化的,只能再一次落入普通议论文有关“论点、论证、论据”的窠臼,这也彰显出了功能性语篇分析理论的强大和科学之处。
继续关注此段文字剩下的部分,可以通过句式来还原演讲者现场的交际情绪。“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业呢?”结合下面的内容,我们很容易发现这是两句设问句,作者先自问敬业的“什么”和敬业的“原因”;然后自答,即“凡是为一件事的”,都可敬,敬业的“原因”是人类需要劳动和生活,这是天然需求,因此需要实实在在地把自己该做的“业”做到圆满。设问是一种很特别的句式,演讲者在演讲中特别喜欢使用。因为,一问,可以现场引起观众的思考;一答,又将自己的想法第一时间抛给现场听众。这样能在最快的时间内,抓住听众,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问题的提出和答案地给出还能启发听众的思考。这里,从演讲者的角度出发,他试图带着听众跟随他,所以需要听众的参与,如果和2、3两句一样,只考虑自己观点的输出和情绪的施加,那么听众便不会有参与的主动性。试着看4至9句,便会发现这一部分表示强烈情感的语气副词几乎没有了,这几个小句子以非常柔和的语气、语调彼此连接着。至此,我们似乎看到了梁启超语重心长的一面,结合他前面对“敬”字近乎坚定的内涵阐释,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师长站在面前。结合这篇演讲稿的创作背景可知,这是梁启超1922年8月14日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演讲。当时梁启超已经结束了欧洲的实地考察,了解到了西方文明的诸多问题,希望中国学校的学生能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重视理论和实际的联系,重视教育和社会的联系。这样一来,我们便能明白梁启超在文段中语气副词和句式运用特殊性的缘由了。
当然,一番循循善诱之后,作者再次运用双重否定句式“没有不是……没有不是……”以及语气副词“唯其”“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将其提倡“敬业”的严肃态度和坚定立场再一次提出,作为临时的收尾,令人信服,感染力很强。
再看诸葛亮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篇文章两个发语词“夫”,将作为父亲的语重心长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四个“非……无以……”的双重否定句式又同时将父亲严肃、郑重的语气得到充分体现。
其实,不难发现,上述《敬业与乐业》的片段和此片段在语气的表现上趋于同一,都是郑重严肃中有些平和的慨叹,因为两位作者都是长者的身份,而一位长者如何能和晚辈更好地实现言语对话,两位也做出了表率,即恰当运用语气词和句式,将长辈的坚定和可亲同时表现出来最佳。
三、语式:语篇研究的本质要津
语式,对应语言的成篇功能,即语篇意义。语篇意义是由主位结构和衔接系统体现的,这也是功能性语篇分析理论的核心。
韩礼德认为,语言中的信息,分为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而主位和述位是根据语言中的这一信息结构出现的。“主位和述位以其交际发展的不同贡献来加以区别,即它们在句中具有不同的交际动力。在这个意义上,主位就是言者和听者共有信息的出发点,而述位是言者向听者传达信息的目的地。”而主位推进模式主要有四种基本模式:主位同一型推进模式、延续性推进模式、述位同一型推进模式、派生型推进模式。
而衔接系统也是韩礼德功能语言学对于语篇分析的重要贡献,衔接通过语法和词汇具体实现包括照应、省略、替代、连接、词汇组织。
主位结构和衔接系统为语篇分析提供了可操作性极强的分析理论,能帮助读者更加明晰作者的心理图式,从而更好地理解语篇主题和意义,和作者形成更深层次的共鸣。
仍然以梁启超《敬业与乐业》的上述片段分析其主位推进模式。该片段从整体来看属于派生型推进模式,前一句的主位派生出后一句的主位,并且后面各句的主位共同从属于这个超主位。“第一要敬业。”是超主位,后面敬业的内涵、敬业的原因以及最后有关“敬业”小结的主位都从属于这个超主位。但是从局部看,则显得较为复杂。所以,有些派别对主位推进模式会有更多样的划分。以该片段的第2、3句为例,分析其主位推进模式。
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接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唯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T1——R1(敬字——为法门)T1——R2(敬字——被说得太精微)T1——R3(敬字——变得不适用)T2——R4(=T1)(朱子——敬字)T2——R5(=T1)(朱子——敬字)T3——R6(现在的人们——讲)T3——R7(现在的人们——做一件事)T3——R8(现在的人们——忠于一件事)T3——R9(现在的人们——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T3——R10(现在的人们——一点不旁骛)T4——R11(=T1)(上述具体表现——敬字)
整体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每一句的主位处于平行关系,使得语言表达条理清晰,角度更为丰富,而局部有主位重复,起到强调意义的作用,即突出强调所引朱子之言去更加有力地阐释“敬字”的内涵。而这几句中“敬字”反复出现在不同句子的“主位”和“述位”,可以发现该层次主要论述的重点内容。如果对该片段接下来的文字内容进行主位结构分析,会发现和这一层次有明显不同。由此可以见,对于句子的主位结构分析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清语篇结构,聚焦语篇的主题。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总是对《诫子书》的记忆效果颇感不满,大多数学生能在很快的时间内记住这篇课文,又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忘记这篇课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深感这篇课文的每一句更适合以单句的形式成为名言警句[3]。这些学习和教学感受,源于没有厘清改语篇的主位结构,我们可以试着分析一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T1——R1(君子——行)T1——R2(君子——静以修身)T1——R3(君子——俭以养德)
T2——R4(淡泊——明志)T3——R5(宁静——致远)T4——R6(=T3)(学——须 静)T5——R7(=T4)(才——须学)T6(=T4)——R8(学——广才)T7——R9(=T4)(志——学)T10——R10(淫慢——一不能励精)T11——R11(险躁——不能治性)T12——R12(子——年与时驰)T13——R13(子——意与日去)T14——R14(子——遂成枯落)T15——R15(子——多不接世)T16——R16(子——悲守穷庐)T17——R17(子——将复何及)
据此分析可以发现,前三句和后六句是主位同一型推进模式,但这两个主位是平行的关系即分别是“君子”和“子”。中间的6、7、8句是主位推进型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更加深入严密地论证观点,根据“学”不断地在不同句子的主位、述位变化出现,也能发现这几句主要是围绕“学”的角度进行阐释,第11、12句则是从反面去论证淡泊、宁静的重要性。总之,《诫子书》这篇书信,经过主位结构分析,不难发现,总体诸葛亮想借君子的行为来劝诫儿子不要荒废学业,从而悔恨终生。
如果从语篇衔接的角度进行分析,也能解释为什么这篇短小的书信不太容易长久记忆。先看“省略”的形式大量存在,我国文言文语篇中经常省略主语,主语往往暗含在上下文中,如第1、2、3句共用一个主语“君子”,以及最后六句的假设共用一个主语,这些都对现在学生的阅读提出更高的文言阅读语感要求。再看“连接”几乎只存在局内,句间连接的逻辑松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都是体现条件关系,但是句与句之间的连接关系却不明显。“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都体现因果关系,但是句与句之间的连接关系也不明显。
不难发现,对语篇的成篇意义进行解读,能让我们对作者语言运用的具体行为有更为深入的认知,是解读语篇的本质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