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实验教具制作与创新设计
2022-11-23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新桥镇中心小学施晓益李玲红徐梦扬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新桥镇中心小学 施晓益 李玲红 徐梦扬
一、实验教具的创新设计
(一)空气占据空间塑料瓶演示器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中第六课《空气占据空间吗》的实验是:把纸团紧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置竖直压入水中,再竖直拿出来,杯中纸团不会湿,由此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图1 教材中的实验操作
实验存在的问题:
1.学生因操作方法不当:杯子压入水中和拿出来时没有完全竖直,导致水进入杯中打湿纸团。
2.学生触摸纸团时手部较湿润,无法准确感知纸团的干湿程度。
3.实验抽象,超出小学生的认知范围。
为了达到实验效果,我们利用3 个空塑料瓶、透明软管、穿板塑料接头、热熔胶棒、红色水等材料设计出了空气占据空间塑料瓶演示器。
例如在教授学生九年级《出师表》时,我在上课之初,直接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怎么看待《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个人物?”有的学生回答道:“诸葛亮很聪明,很有才华。”还有的学生说:“诸葛亮机智无比,雄才伟略。”“那我给大家讲一个和诸葛亮有关的故事,好吗?”学生们听到这里,开心极了,纷纷聚精会神地看着我,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将板擦儿往桌子上一拍,大声说道:“话说刘备死后,刘禅登上皇位,当时……”在我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学生们的情绪也忽高忽低,上下起伏。随着时间的流逝,板擦儿再次一响,我结束了这个故事。看到大家意犹未尽的眼神,我直接打开书,开始为大家讲述《出师表》里面的内容。
实验步骤:
1.将3 个空塑料瓶分别标记为①、②和③,用透明软管将①号塑料瓶和②号塑料瓶的瓶身下方的同一位置连通。在两个瓶盖上打孔,安装穿板塑料接头,用透明软管将两个接头连接起来(如图2)。
图2
2.往①号塑料瓶里注入红色水(如图3)。打开①号塑料瓶瓶盖,让①号塑料瓶的水顺着透明软管流入②号塑料瓶,直到①号塑料瓶与②号塑料瓶中的水基本持平,再用已连接好的两个瓶盖盖在②号塑料瓶与③号塑料瓶上(如图4)。
图3
图4
3.用力挤压③号塑料瓶,将③号塑料瓶中的空气挤入②号塑料瓶,②号塑料瓶中空气增多,所占空间增大,里面的红色水被挤到①号塑料瓶中,验证空气占据空间,如图5 所示。
图5
优点:空气占据空间塑料瓶演示器操作简单、取材方便,变抽象为直观,既便于学生理解,又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二)声音振动演示仪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中的实验是:用力弯曲钢尺,钢尺并不发声,而在桌子边缘轻轻拨动钢尺,钢尺却能发出声音。
图6 用手弯曲钢尺
图7 在桌子边缘拨动钢尺,听到钢尺用力撞击桌面的声音
实验存在的问题:
1.在操作过程中,钢尺振动时间短,振动一旦停止,学生就无法听到声音。
2.受教室周边环境噪声的影响,振动的声音听不太清。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用共鸣盒、钢尺、听诊器和不锈钢插销等材料制作了声音振动演示仪。
实验步骤:
用不锈钢插销将钢尺固定在共鸣盒上,一只手拨动钢尺一端,让其上下振动;另一只手将听诊头放在共鸣盒的出声口,如图8、图9 所示。将听诊器的耳塞放在入耳处,可以听到声音。
图8
图9
优点:改进后的教具让振动现象更加直观,振动发出的声音被扩大,不受嘈杂的环境影响,学生更容易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三)光和热实验教具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中有个实验:准备5 种颜色或材质不同的纸袋,把它们放在阳光下,再将温度计置于纸袋内,使温度计与纸袋充分接触,统计相同时间内5 种纸袋受热升温情况(如图10)。接着,选择其中一种纸袋,在阳光下分别摆放为与地面水平、与地面垂直、与太阳光方向垂直三种状态(如图11),比较3 种摆放方式下纸袋的温度变化,探究物体在不同状态下的吸热能力。
图10
图11
实验存在的问题:
1.实验只能在光照特别强烈的时候开展。
2.数据误差大,实验不够严谨。
为了凸显实验效果,我们用取暖灯、涂色金属盘、数显温度传感器和旋转底座等材料制作了光和热实验教具。
实验步骤:
把不同颜色的金属盘插在倒扣着的漏斗上,将漏斗等距离放在旋转底座上,在每个金属盘的背面都装上数显温度传感器。
先记录金属盘的初始温度,再打开取暖灯和旋转底座按钮,每隔一段时间记录每个数显温度传感器上的读数,比较不同颜色金属盘的升温情况,如图12。
图12
优点:
改进后的教具不受时间、光照强度的影响;采用数显温度传感器同步读数,减小误差;数显温度传感器金属探头直接接触涂色金属盘,受热均匀且传热速度快,实验效果明显。
二、总结
尊重教材,突破难点。实验既遵循了教材中的实验原理,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如声音振动演示仪扩大了声音的响度,让学生清楚地听到声音。
同步实验,节省时间。如光和热实验教具不仅避免了天气的影响,还能直观地展示实验现象,有助于快速得出实验结论。
取材容易,操作简便。如空气占据空间塑料瓶演示器的材料简单易得,实验效果明显,便于学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