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雅俗共赏

2022-11-22江苏省盱眙中学高二秦姝婧

新作文·高中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小吃店刘姥姥贾母

江苏省盱眙中学高二(7)班 秦姝婧

学校南门对面的那条街道上开着三家书店。六扇玻璃门大大方方地敞开着,阳光穿透明净的橱窗,偷偷藏进木色的书架里,油墨飘香的文字倾诉着暖意。书香裹挟着空气中的一丝薄凉,在尘埃落定中保持着原有的几分静谧与温婉。车流的喧嚣、人群的嘈杂,似乎在书店门前都融进了无言,留得沉寂在时间里的含情脉脉与彼此安好。书香养性,或许这便是最好的诠释,寻常巷陌因此多了别样雅致。

在书店的隔壁,同样开着两三家小吃店。招牌前的大音响里播送着“鸡柳降价了”“全场甜品五折起”的叫卖声,奶茶的浓香与炸串的烧烤味溢满了半条街,路边的各色小摊点前也聚集了不少下学的同窗。想象一下,当你搁下手中温暖的书卷,从油墨清香中走出,身心染满“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韵味,却在转角那一瞬间碰见过分香甜与油腻的气息,于是喧闹重扰耳鼓,驱散书香,俗意侵扰。

“雅”与“俗”以这最真实的模样共存,而人们仿佛已不以为意,进而形成了雅俗共赏的品位。其实,不仅是在当代的生活中,回望历史长河,“雅俗共赏”的现象也很普遍。翻阅《红楼梦》,有两个人物——“史太君”和“刘姥姥”算是对比最鲜明了。曹公在第三十九回写道:“刘姥姥进去,只见满屋里珠围翠绕,花枝招展,并不知都系何人。只见一张榻上歪着一位老婆婆,身后坐着一位纱罗裹的美人一般的丫鬟在那里捶腿,刘姥姥知便是贾母了。”虽全然不识,但凭屋内人物所坐的地位即可知是贾母了。同是老人,贾母生于富贵大家,遍身绫罗,山珍海味,侍女成群,受人尊敬;而刘姥姥却生于贫苦山村,终年劳作,麻衫布衣,粗茶淡饭,时打秋风。仅凭衣着与家境,大可知晓雅俗之别。在晓翠堂摆宴,贾母用的餐具是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刘姥姥哪里见过这些,不禁感叹:“这叉爬子比俺们那里的铁锨还沉哩!”在栊翠庵品茶,贾母饮了半盏老君眉后递给刘姥姥,姥姥当然不懂茶艺,当成喝粥一般生出个“要是再熬熬就更好了”的荒谬评论。处在社会中不同的阶层上,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贾母和刘姥姥,一个“雅”妪,一个“俗”人,雅与俗使得小说增添了真实感与画面感。我们在阅读《红楼梦》的同时,亦是在雅俗共赏中领略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深意,穿越百年看透人物背后的象征意义。

我读过清玄先生的散文《心有欢喜过生活》。佛门参禅乃是人心达到高觉悟,无视红尘杂念的干扰,脚步跟随心的指引,方可彻悟。这即是雅?这即是雅。去山林里漫步,沿着一条羊肠小径倾听鸟语,花香沁人心脾,自然物语虽无声,而在沐浴天然氧吧中,无意间便对她敞开了心扉。这即是雅?这即是雅。

时代乘着光速飞过旧年,城市的发展兴起使人们逐渐抛弃了对雅的追求。速食速饮速行、多油多盐多料成了主流,要么在环境卫生堪忧的小摊上吃得津津有味,要么在灯光昏暗的KTV里乱唱一通,这是新潮?这是俗。可以接受品茶读书的同时听着轻音乐,这是大雅;可以接受像李子柒一样身着古朴素衣在田园中静心制作美食,这是小雅;或许可以接受《红楼梦》里如贾母和刘姥姥这样的对立人物描写,这是雅俗共赏。但是诸如上述那般,我断不能接受,是彻底的俗了。

哪里有书店,哪里就有小吃店,知识和食物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我们可否换一种方式,让最原始的书香飘满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让最醇正的美食香气挑逗着人们的每一处味蕾。雅俗共赏,这即是大雅与小雅的融会贯通。

明灯点评:

作者观察独到,将“书店”和“小吃店”放一起,颇符合题目“雅俗共赏”的主旨。行文引经据典,更为文章蒙上了一层厚重感,可见作者非凡的文化底蕴。当然,我们的心态、境界和审美总不免因时代而异、因人而异、因人的不同阶段而异,年轻时或许会刻意穿凿附会,追求阳春白雪,年长时或许会发现通俗事物中的人间真味。雅俗共赏,落脚点终在以包容心态“共赏”人世百态上。

猜你喜欢

小吃店刘姥姥贾母
刘姥姥
论荣国府演《八义记》八出和贾母对“热闹戏”的态度
重识贾母
跟贾母学养生哲学
露天小吃店
贾母并非真心喜欢鸳鸯
左西右东
提前练习
提前练习
刘姥姥的公关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