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推拉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常态化阅读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2022-11-22郑卫英
郑卫英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图书馆,浙江 绍兴 312000)
大学生常态化阅读是其积累专业知识、形成良好品德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方式。从甲骨文到电子纸张的出现,从发明印刷术到现代计算机的普及,阅读是人类古老而又方兴未艾的话题[1]。早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就将“开展全民阅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后经过2016年“十三五”规划、2018年“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倡议等[2],全民阅读逐渐成为一项国家战略。然而,目前大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借阅量从2006年到2014年下降幅度达42%[3]。对于高校而言,如何激发大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推动学生常态化阅读便成了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剖析大学生常态化阅读的影响因素,即认清谁才是真正促使学生进行阅读的动力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推动阅读的持续化和常态化。关于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均有研究:Gambrell、Palmer等认为个体在阅读期望、信心和目标的指引下,自觉参与阅读行为,是阅读行为产生的一种驱动力[4]。在此基础上,Guthrie(1997)开发出来的阅读动机量表,包括11个维度共53个项目[5]。而国内学者在国外学者的基础上加以实证说明,如:宋凤宁(2000)以353名学生为例,借用Guthrie《阅读动机量表》研究,认为学生的阅读是由内部动机、外部动机、社会动机和自我效能所驱动的[6]。欧继花(2006)通过对湖南省514名高校学生开展研究,认为性别、年龄、自我效能和人格可以影响大学生阅读[7]。蔡金燕(2019)通过对广东省280名大学生实证,表明阅读兴趣是大学生社会化阅读的最显著的动机,获取他人认同的动机相对最弱[8]。此外,李小巧(2020)也做过相应论述,认为个体的阅读动机以及对于阅读需求的差异性受到不同年龄段因素的影响[9]。师晓青(2020)引入契合理论,通过调查大学生个性化阅读需求和参与阅读推广活动情况,发现大学生个性化阅读需求与图书馆阅读推广之间还存在契合度改善的空间[10]。张卫(2021)以上海大学生为例,实证调研新时代上海大学生面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阅读状况,重点考察阅读动机问题[11]。通过上述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影响学生进行阅读的因素无外乎内部作用和外部作用两方面。戴逸飞(2019)将这些内外部的作用整合归结。利用“推拉理论”加以阐述[12]。朱菲(2022)也从这一视角来探讨高校图书馆对于读者的吸引力[13]。胡陈冲(2017)也从推拉的视角研究高校学生参与阅读推广的动因[14]。
可见,以“推力”和“拉力”研究大学生阅读的动机已成为学界的共识。但学者普遍定性描述了这一动力机制的作用,鲜见定量化分析论证。因此,本文从推拉理论这一视角研究大学生常态化阅读的动力机制,并通过指标选取、交叉分析和熵值法等计量手段将其定量化研究,以期筛选出真正影响大学生常态化阅读的因子。
一、理论模型
(一)推拉理论。推拉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城市地理学家拉文斯坦(E.S.Lee)所提出的,经过赫伯尔(R.Herberle)和博格(Bogue)等完善后形成了解释人口迁移动因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是在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推力是指迁出地中将居住者向外推动的因素,如生活成本增加等;而拉力是指迁入地中吸引居住者的因素,如更好的就业机会等[15]。此后,推拉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特别是心理学家托尔曼认为,个体的行为也是在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驱动形成的。这一思想的形成也为后来学者研究行为层面的动力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借助这一思想,来探讨影响当下大学生常态化阅读的驱动因素。
(二)模型构建和指标选择。将推拉理论运用于影响大学生常态化阅读的动力机制分析,理论中的“迁出地”“迁入地”“推力”“拉力”就相应也发生了变化。结合大量学者研究[16-18],笔者将迁出地到迁入地的转移认为是大学生从“没有进行常态化阅读”到“进行了常态化阅读”这一过程,其中的推力因素是大学生进行常态化阅读的内部推动作用,反映的是其进行主动阅读的内生驱动力,包括个体的基本特征、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而拉力因素则为吸引大学生阅读的外部引力作用,包括外部的显性条件和隐性条件。正是在内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使得大学生经历了一个常态化阅读的过程,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生常态化阅读动力模型
1.内部推动作用。这一作用为内部推动力,即驱动大学生阅读的个体内部因素,包括了个体的基本特征、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三个层面。基本特征方面选择大学生的性别、年级和专业三个指标。心理特征是行为的心理源泉,支配着个体行为的产生和发展。这一层面选取大学生阅读动机、兴趣、满意情况以及通过阅读所形成的获得感四个指标。行为特征方面选取阅读书籍的类别、习惯、数量和方式四个指标。正是由于这些个体内部因素的存在,驱动着大学生自发、主动阅读。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生常态化阅读内部推动和外部拉动的具体指标
2.外部拉动作用。这一作用为外部的拉动力,即外在条件对大学生阅读的吸引因素,包括了隐性条件和显性条件两个层面。隐性条件为疫情带来的压力、周围的阅读氛围、阅读交流活动情况以及学生对于相关阅读政策的认知四个指标。显性条件为阅读资源是否充足、渠道是否畅通、阅读场所和相关阅读成本是否满意四个指标。正是这些外部因素的存在,吸引了大学生持续进行阅读。
内部推动和外部拉动选取5个层次共计19个指标。
二、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本文研究的数据源自2021年7—8月对浙江省Y高校的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为该校大一至大三的学生。调查方法为抽样调查,采用纸质问卷和网上问卷星相结合的形式。由于Y高校为语言类院校,考虑其男女比例、语言和非语言专业等因素,故在问卷发放过程中有意控制发放对象,使得样本情况符合该校实际情况。问卷共发放404份,回收404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97份,有效率为98.3%。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浙江省Y高校大学生阅读抽样样本基本情况
(二)确定影响因子。通过对上述原始数据的录入和处理,并利用SPSS22.0软件进行交叉分析。通过公式计算,确定相应影响因子。
1.指标含义及赋值说明。将“大学生进行常态化阅读”认定为因变量,“影响常态化阅读的指标”为自变量。影响因素分为“内部推动”和“外部拉动”两个宏观动力,5组动力层和19个具体指标。每个指标的相关含义和赋值见表3。
表3 浙江省Y高校大学生常态化阅读内部推动和外部拉动的具体指标、相关含义及赋值
2.影响因子分析。将“您是否经常性阅读”作为本文研究中的因变量,答案为“A.经常阅读”“B.偶尔阅读”“C.几乎不阅读”“D.不阅读”。通过问卷收集,在397份有效问卷中,选择“A”和“B”的为274份,占比为69.0%;选择“C”和“D”的为123份,占比31.0%。可见学生普遍对常态化阅读具有一定的积极性。借用SPSS22.0软件将19个指标作为自变量,与因变量进行交叉分析,探求不同指标对于常态化阅读的显著程度,获得以下结果,见表4。
表4 浙江省Y高校大学生常态化阅读动力类型下各指标对常态化阅读的显著程度
(1)内部推力对大学生常态化阅读的影响。在基本特征层3个具体指标中,仅有年级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年级对于大学生是否进行常态化学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访谈,普遍认为随着年级增加,阅读也有所增长。特别是大三暑假着手各类资格证、研究生考试等备考复习,推动着持续性阅读。而性别和专业这两个指标显著性较低,表明其与常态化阅读的相关性较弱,不作为影响阅读的动力因子。
在心理特征层4个具体指标中,各指标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可认为这些指标均是推动常态化阅读的影响因子。其中,阅读动机的显著性最强,表明常态化阅读受到阅读动机影响的作用十分强烈。一般而言,具有强烈的阅读动机,如备考或增加知识面,可以更加自发地进行阅读。此外,阅读兴趣和阅读获得也具有强显著性,前者是内在的兴趣使然,后者通过阅读获得了相应的收益(如放松心情、丰富知识等),进而持续性阅读。阅读满意度也是显著相关性指标之一,阅读的满意程度越高,对推动自主阅读,形成常态化的阅读氛围也就越高。
在行为特征层4个具体指标中,只有阅读计划和阅读方式具有显著相关性。一般而言,学生对于书籍的阅读计划越多,阅读体验感和获得感越强,越容易产生持续性阅读。此外,阅读方式也具有一定影响,互联网发展使电子书获取的便利性增加,阅读出现便捷化和低成本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学生持续阅读。而阅读类型和阅读习惯相对而言影响作用不够显著,不能成为推动学生常态化阅读的内生动力因子。
(2)外部拉力对大学生常态化阅读的影响。在隐性条件层4个具体指标中,只有阅读政策这一指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意味着政府和高校对于学生阅读的相关激励政策并没有很好地推动其常态化阅读。在实际访谈过程中,学生普遍对于当下阅读的激励政策不了解,这是影响其阅读显著相关性低的主要原因。其余指标中阅读氛围和疫情影响的显著相关性较强。受疫情影响,特别是调研期间江苏扬州、上海等疫情相继暴发,部分学生被限制在家里或者学校,具有一定的宅家压力。通过阅读缓解压力、消磨时间也成为学生阅读的一大动力。此外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与周围亲朋好友之间相互交流、推荐书籍以及分享心得体会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进行常态化阅读。
在显性条件层4个具体指标中,所有指标均通过了显著相关性检验,表明这些指标对于大学生进行常态化阅读均具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阅读渠道和阅读资源这两个指标。学生普遍认为,阅读渠道越畅通、阅读资源越丰富,可以选择的书籍范围也就越广,进行持续性阅读的机会也就越大。此外阅读成本和阅读场所这两个因素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一般而言,学生阅读的成本越低,进行阅读的机会也就越大,也就越愿意进行持续性阅读。阅读场所主要包括借阅、购买书籍的场所,如图书馆、书店等设施环境、装修风格、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等因素,也影响着大学生是否进行常态化阅读。但从实际调研和访谈结果看,目前学生认为在疫情和互联网的作用下,阅读场所和阅读成本虽具有一定影响,但影响力在逐渐下降:疫情居家不出门的防疫政策使得图书馆借阅、实体书店买书的比例下降;互联网的发展又使得网上购书、下载电子书等方式更为常态化,从而降低相应的阅读成本。
3.影响因子的确定。通过利用SPSS22.0中的交叉分析法对内部推力和外部拉力共计19个指标进行了显著相关性分析,认为在这些指标中,性别、专业、阅读类型、阅读习惯和阅读政策对于学生常态化阅读的影响不大,故将其剔除。保留年级、阅读动机、阅读获得、阅读兴趣、阅读满意度、阅读计划、阅读方式、疫情影响、阅读氛围、阅读交流、阅读资源、阅读渠道、阅读场所和阅读成本等14个指标,内部推力和外部拉力分别为7个指标,作为大学生常态化阅读的真正影响因子。
(三)确定影响因子的权重。通过交叉分析,选取了14个指标作为大学生常态化阅读的影响因子。那么这些因子孰轻孰重?如何确定各自影响力的强弱程度?本节利用熵值法确定因子权重,用以说明上述14个因子的影响强弱。熵值法通过确定指标的离散程度确定权重大小,反映这个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程度,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具体公式为:
上式中,Wij为第i个系统第j个指标的权重值,dij为有效信用值。
通过上述公式计算,得到14个因子的权重,见表5。可以看出:(1)宏观层面上,大学生是否常态化阅读是在内部推动和外部拉动双方作用下所形成的。其中,内部推动力更具影响力,整体权重值为0.533,而外部拉动力的整体权重值仅为0.467,表明目前学生的阅读主要受到内生驱动力的影响,外部吸引力相对较弱。(2)内部推动上,心理因素层的作用最强,权重值为0.371:阅读动机(0.115)、阅读兴趣(0.102)和阅读获得(0.081)均具有较高权重值,前两者权重居于第一位和第二位,表明大学生的阅读动机和兴趣是真实推动其是否进行常态化阅读的动力机制所在,对其阅读的影响作用最强。行为特征层和基本特征层也具有一定影响,但弱于心理因素层。(3)外部拉动上,显性条件层(0.277)的权重高于隐性条件层(0.190),对于大学生常态化阅读的影响作用更强。特别是阅读资源(0.091)和阅读渠道(0.076)这两个因素,具有较强的影响作用;阅读氛围和阅读交流的影响作用也较高,权重值分别达到0.071和0.070,表明学生的阅读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作用也较大。
表5 浙江省Y高校大学生阅读动力机制中14个影响因子的权重情况
三、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本文将“推拉理论”引入大学生常态化阅读,构建内外推拉作用机制,并由此建立19个影响指标。通过对Y高校进行实证,对相应问卷数据进行交叉分析,最终确定了14个影响因子,并用熵值法确定了这些因子各自的权重,得到以下结论:
1.动力主体方面。常态化阅读受内、外动力机制相互作用,双方作用相当,但以内部推力为主要的推动因素,外部拉力相对次要。
2.动力类型方面。内部推力以心理特征推动作用最强,表现为阅读动机、兴趣等越强,对于常态化阅读的推动作用就越强;外部拉力以显性条件推动为主,隐性条件推力相对较小。
3.驱动因子方面。14个因子都对常态化阅读具有一定影响,但作用强度不同。在内推力上,阅读动机、阅读兴趣和阅读获得影响程度较大,年级、阅读方式等作用相对较小;在外拉力上,阅读资源、阅读渠道等相对影响较强,但阅读场所和阅读成本等作用较弱。
(二)相关建议。基于上述结果,笔者从高校视角对如何激励大学生常态化阅读提出针对性建议。
1.主体上,应注重阅读内在驱动。高校图书馆应循循善诱,推广政府、高校对大学生阅读的政策和激励机制,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通过视听等立体式的输入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通过交互式阅读增加学生阅读的获得感,提升学生对阅读的满意度,从而推动学生阅读的持续性与常态化。
2.环境上,应营造良好的外在氛围。对于阅读的外推力而言,阅读资源、阅读渠道、阅读氛围和阅读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提升软硬件设施,丰富阅读的资源与条件。如,引进多元系列丛书、报纸、杂志等;增设阅读的渠道,推进电子阅读、云阅读与纸质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馆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利用云计算等方式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阅读书籍的引入和推广应展示学校自身特色,避免同质化倾向。根据高校的具体培养目标、专业教学和研究特色等,高校图书馆应进行相应书籍的引入和阅读的推广。同时,也应该创新对外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如利用图书馆小程序、高校电台等途径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