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乍得Bongor盆地Mimosa稠油区块油藏地质特征

2022-11-22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内江科技 2022年10期
关键词:质性稠油油层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傅 巍

本文利用老资料和新的测井和地震资料对Bongor盆地中部Mimosa稠油区块Baobab组稠油层的构造、储层、油藏油层、油藏流体性质等进行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Baobab组油藏类型为层状边水岩性构造油藏。Baobab油层可划分成BⅠ、BⅡ、BⅢ三个油组,三套储层砂岩的非均质性较强。Ⅱ油组油层厚度最大,发育面积最广,是主力目的层。Mimosa4块BⅡ油层原油为普通稠油Ⅱ类;MimosaN-2块BⅢ油层原油为普通稠油Ⅰ类。

Bongor盆地是中新生代形成的陆相箕状断陷盆地,断裂非常发育,构造复杂,盆地可划分为上、下两套构造层,下构造层为白垩系地层,上构造层为古近系地层,两者之间发育有大规模的不整合面,地化分析认为剥蚀厚度达1000m以上[1]。盆地主体为下白垩世断陷沉积体系,沉积地层主要为下白垩统和新生界的碎屑岩。本次研究的主要目标层属于下构造层的白垩系地层。Mimosa油田首钻井Mimosa1井,于2004年1月26日完钻,从而发现了Mimosa含油气构造,此后部署并实施了多口预探井。截止2017年,该区完钻井中共有探井16口,开发井16口,其中有13口井进行过试油工作。本文利用老资料和新的测井和地震资料开展Mimosa稠油区块的油藏地质综合研究,总结油气富集规律。

1 构造特征

Bongor盆地位于乍得南部(图1),是受中非剪切带右旋走滑诱导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该盆地近东西向展布,是一个形态比较宽缓的盆地[2]。Mimosa断块构造上位于Bongor盆地中部,南邻盆地的主凹陷,Mimosa断块构造整体上为一个轴向近北西西向的断背斜构造,以背斜圈闭为主。

图1 工区位置图

2 储层特征

根据盆地完钻井资料分析,结合地层岩性、电性标志特征,揭示该区主要发育有下白垩统的Cailcedra、Mimosa、Kubla、Ronier和Baobab五个组,本次研究主要目的层为Baobab组稠油层。根据对所收集到Mimosa4-1取心井和少数井壁取心井分析化验数据分析,Mimosa块下白垩统储层岩性以长石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较低,其长石含量在18%-60%之间,平均约30%-45%,长石颗粒多呈板状、长条状,以钾长石为主,常见长石颗粒被溶蚀及高岭石化。石英颗粒约占50%-65%,以单晶石英颗粒为主,也见少量岩浆岩成因的多晶石英,石英颗粒表面较光洁,常见I-II级加大边。岩屑约占5%-10%,以岩浆岩及变质岩为主,见碳酸盐岩颗粒,岩屑中也出现溶蚀作用。

综合钻井、测井、录井等数据分析了主要含油层系的储层特征。Mimosa块整体砂岩厚度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由此可说明该区物源总体上来自西北向。该区Baobab组储层总体上为高孔、高渗、高泥质含量,储层物性中部最好,东部区域次之。

BⅠ油组:砂岩厚度一般在50-100m,砂地比一般为0.3-0.5,孔隙度一般在27.5%左右,全区发育稳定,渗透率一般在500-2000mD。泥质含量呈西高东低的特点,一般在5%-15%。渗透率变异系数Vk平均为1.29,渗透率突进系数Tk平均为5.33,渗透率极差Jk平均为124,储层为强非均质性(表1)。

BⅡ油组:储层砂体发育程度优于BⅠ组,砂岩厚度集中在75-125m,砂地比一般为0.3-0.5,孔隙度一般在25%-27.5%。渗透率一般在250-1000mD。泥质含量总体上呈西高东低的趋势,一般在4%-15%。渗透率变异系数Vk平均为1.5,渗透率突进系数Tk平均为6.63,渗透率极差Jk平均为153,储层为强非均质性(表1)。

BⅢ油组:储层砂体发育一般,大部分地区砂体厚度在75m以下,砂地比一般为0.2-0.6,孔隙度一般在15%-22.5%,工区储层整体渗透率较低,平均在250mD,泥质含量一般在4%-22%,呈西高东西的趋势。渗透率变异系数Vk平均为2.2,渗透率突进系数Tk平均为9.9,渗透率极差Jk平均为129,储层为强非均质性(表1)。

表1 Baobab油层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参数统计表

三个油组渗透率变异系数均大于0.7,渗透率突进系数均大于3,渗透率极差均大于100,故非均质性较强。

隔层是发育在含油层系内或复合油气藏内能分隔上、下油气层或上、下油气藏的非渗透岩层。一般发育在相邻两砂层间。平面分布稳定多呈连续状展布,特别是油藏在开采过程中,当两套开发层系之间存在一定压差时,隔层要起到阻止油气水发生窜流作用。

Baobab组隔层岩性主要为灰色、深灰色泥岩,BⅠ- BⅡ油组间隔层最大厚度为33m,最小为1.9m,平均10.3m。其中最厚部位发育在中东部井区,最大可达25m以上,北部和西部隔层相对不发育,厚度在5m以下。BⅡ- BⅢ油组间隔层最大厚度为56.4m,最小为0.9m,平均11.8m。其中最厚部位发育在东北部MimosaN-2井区,最大可达30m以上,中部主力井区隔层相对不发育,其中Mimosa1-3井区附近隔层最不发育,厚度在5m以下。整体上看主力砂岩组间隔层的封隔能力较强。

3 油藏特征

Mimosa块Baobab稠油层主要分布在断层相对复杂的构造主体部位,油层顶面埋深400-850m,含油层段长130-200m。按照该区油层发育特征,研究中将工区分为Mimosa4和MimosaN-2两个目标区,本次工作重点对其开展油藏特征研究。

3.1 油藏类型

Mimosa块Baobab油层油气受构造因素控制,主要聚集在断背斜构造高部位,向构造低部位逐渐过渡为水层,油层多呈薄互层发育,具备多套油水系统。MimosaN-2块BⅢ组油层属于单砂体成藏,总体上Baobab组油藏类型为层状边水岩性构造油藏。

3.2 油层特征

根据Mimosa块储层旋回性和标志层特征将Baobab油层划分成BⅠ、BⅡ、BⅢ三个油组,其中BⅡ油组油层厚度最大,发育面积最广,是本次研究的主力目的层。

Mimosa4块目标区井控程度较高,油层较发育,以薄互层为主,油藏埋深370-475m,含油幅度80m,油水界面为-150~-240m。油层平均厚度16.5m,单层油层厚度1-3m,最大为7.4m,最小为1.2m。其中BⅡ油组油层发育较好,工区中部井位密集区油层发育厚度大,可达35m以上,为主力层位,BⅢ油组油层不发育,不含油。

MimosaN-2块井控程度较低,油藏埋深420-440m,含油幅度190m,无统一油水界面。油层主要分布在BⅠ和 BⅢ油组,BⅡ油组油层不发育。

3.3 流体性质

Mimosa4块BⅡ油层原油20℃时地面原油密度0.984g/cm3,50℃时地面脱气原油粘度平均7853mPa·s,为普通稠油Ⅱ类,MimosaN-2块BⅢ油层原油20℃时地面原油密度0.93g/cm3,50℃时的地面脱气原油粘度平均273.3mPa·s,地层温度下原油粘度会降低,分析油品性质可能属于普通稠油Ⅰ类(表2)。

表2 Baobab油层原油性质参数表

4 结论

(1)Baobab组油藏类型为层状边水岩性构造油藏。

(2)Baobab油层可划分成BⅠ、BⅡ、BⅢ三个油组,三套储层砂岩的非均质性较强。BⅡ油组油层厚度最大,发育面积最广,是主力目的层。

(3)Mimosa4块BⅡ油层原油为普通稠油Ⅱ类;MimosaN-2块BⅢ油层原油为普通稠油Ⅰ类。

猜你喜欢

质性稠油油层
相变换热技术在油田稠油开采中应用
肿瘤科护士对临终护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护士工作安全感及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大庆油田井网加密调整效果及其发展趋势
稠油热采区块冷采降粘技术应用
女性自杀未遂患者自杀动机的质性研究
深层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转汽驱实验研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稠油降粘的有效方法探讨
聚合物驱剩余油油层挖潜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