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围术期疼痛评分及预后质量的影响
2022-11-22翟芳芳
翟芳芳,蓝 天
(1.赤峰市宁城县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内蒙古赤峰 024200;2.赤峰松山医院重症监护室,内蒙古赤峰 024005)
创伤性颅脑损伤是常见的脑外伤疾病,主要指因钝器、锐器等导致的硬脑膜、颅骨损伤,导致脑组织直接或间接和外界相通的颅脑损伤[1]。手术是治疗创伤性颅脑损伤的主要方法,术后常发生疼痛、躁动等并发症,影响预后;因此,术后常采取镇痛、镇静方式以减轻术后应激反应,保护脑组织。由于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受伤部位特殊,故需要严格、谨慎选择镇痛、镇静药的的种类和特性。丙泊酚属于烷基酸类短效镇痛、镇静药,常用于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具有半衰期短、苏醒快等特点[2]。瑞芬太尼属于一种μ型阿片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效果强,起效快、维持时间短等特点[3]。基于此,本研究探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联合麻醉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围术期疼痛评分及预后质量的影响,旨在为治疗创伤性颅脑损伤术后镇痛、镇静提供参考依据和指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8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时间: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地点:赤峰市宁城县中心医院。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23~59岁,平均年龄(39.18±2.74)岁;体质量指数(BMI)18~21 kg/m2,平 均BMI(20.18±0.37)kg/m2。研究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1~58岁,平均年龄(39.41±2.87)岁;体质量指数(BMI)18~21 kg/m2,平均BMI(20.19±0.33)kg/m2。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开展后续研究对比。本研究经赤峰市宁城县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允准开展,患者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外科学》[4]中关于创伤性颅脑损伤的相关诊断标准者;②美国麻醉师协会[5]分级中属于Ⅰ~Ⅱ级者;③对本研究中出现的药品均无不良反应者。排除标准:①伴有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②非创伤性颅脑损伤者;③伴有血液系统疾病者;④伴有精神障碍者等。
1.2 术后处理方法 手术完成后,将患者送至ICU病房,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处理,口气管插管并呼吸机辅助呼吸,实时检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给予对照组患者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国药集团工业有限公司廊坊分公司,国药准字H20123421,规格:2 mg)0.2 μg/(kg·min)持续静脉泵入,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患者接受静脉推注丙泊酚乳状注射液(四川国瑞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 字H20030115,规 格:20 mL:0.2 g),首 次0.5~1.0 mg/kg,推注30 s;之后以1.0~2.0 mg/(kg·h)持续静脉泵入,推进30 s。两组均随访3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循环、呼吸参数:术后使用生命体征监测仪(广州希科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型号:aVS 2000)监测用药前、用药后1 h时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②疼痛、躁动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6]评价两组患者用药后1 h、12 h、24 h的疼痛程度,总分0~10分。评分高低与患者疼痛程度有一致性;采用Ricker镇静-躁动(RSAS)[7]评分评估两组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用药后1 h、12 h、24 h的躁动程度,总分1~7分,评分高低与患者躁动程度有一致性。③预后质量:术后3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GCS)[8]评估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总分5分。1~5分分别代表死亡、植物生存状态、重度残障、轻度残障、可以正常生活、工作。总预后良好率=预后质量良好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予以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予以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予以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循环、呼吸参数比较 用药后1 h,两组患者HR、RR、MAP水平均低于用药前,SpO2水平均高于用药前(均P<0.05),但两组患者间比较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循环、呼吸参数比较(±s )
表1 两组患者循环、呼吸参数比较(±s )
注:与同组用药前比较,*P<0.05。HR:心率;RR:呼吸频率;MAP:平均动脉压;SpO2:动脉血氧饱和度。
组别 例数HR(次/min) RR(次/min) MAP(mmHg) SpO2(%)用药前 用药后1 h 用药前 用药后1 h 用药前 用药后1 h 用药前 用药后1 h研究组 40 86.33±4.72 71.46±3.22* 22.19±2.05 16.21±1.57* 88.42±4.73 79.21±4.15* 93.41±0.22 98.77±0.62*对照组 40 86.27±4.81 71.56±3.81* 22.16±2.08 16.34±1.51* 88.51±4.69 79.34±4.62* 93.38±0.34 98.69±0.71*t值 0.056 0.127 0.065 0.377 0.085 0.132 0.469 0.537 P值 0.955 0.899 0.948 0.707 0.932 0.895 0.641 0.593
2.2 两组患者疼痛、躁动评分比较 用药后24 h,两组患者VAS、RSAS评分高于用药后12 h、1 h,用药后12 h高于用药后1 h,而研究组患者用药后12 h、24 hVAS、R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疼痛、躁动评分比较(分,±s )
表2 两组患者疼痛、躁动评分比较(分,±s )
注:与同组用药后1 h比较,*P<0.05;与同组用药后12 h比较,*#P<0.05。VAS:视觉模拟评分法;RSAS:Ricker镇静-躁动。
组别 例数VAS RSAS用药后1 h 用药后12 h 用药后24 h 用药后1 h 用药后12 h 用药后24 h研究组 40 2.11±0.36 2.95±0.62* 4.87±0.91*# 2.39±0.15 3.11±0.62* 4.21±0.57*#对照组 40 2.14±0.37 4.68±0.71* 6.96±0.82*# 2.34±0.18 3.52±0.60* 4.64±0.53*#t值 0.368 11.608 10.791 1.350 3.005 3.494 P值 0.714 <0.001 <0.001 0.181 0.004 0.001
2.3 两组患者预后质量比较 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预后质量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预后质量比较[例(%)]
3 讨论
创伤性颅脑损伤是指脑部遭受外部暴力冲击造成的严重脑损伤,具有致死率高、预后质量差等特点[9]。脑外科手术操作复杂、难度大,且术后疼痛是应激反应的重要刺激源,会导致心动过速、呼吸功能及免疫功能异常。因此术后镇痛、镇静药的选择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减轻应激反应的意义重大。有研究表明[10],瑞芬太尼半衰期短、起效快,镇痛效果强;而丙泊酚麻醉诱导起效快,在镇痛的同时可降低颅内压,可作为术后持续镇痛药。本研究为明确丙泊酚与瑞芬太尼联合镇痛镇静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围术期疼痛评分及预后质量的影响,选取8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研究。
本研究发现,用药后1 h,两组患者HR、RR、MAP水平均低于用药前,SpO2水平高于用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丙泊酚与瑞芬太尼联合镇痛镇静,可调节呼吸、循环参数,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分析其原因可能为,盐酸瑞芬太尼是芬太尼类阿片受体激动剂,可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的应激反应水平,调节患者循环参数;该药可在血液及组织中快速水解产生药效,体内不积蓄,药效持续时间短,且大剂量静脉输注不会对患者苏醒质量产生影响,从而可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另外,本研究还发现,用药后24 h,两组患者VAS、RSAS评分高于用药后12 h、1 h,用药后12 h高于用药后1 h,而研究组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两组预后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丙泊酚与瑞芬太尼联合镇痛镇静,可有效缓解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围术期的疼痛程度和躁动状态,具有良好的持续镇痛、镇静效果。分析其原因可能为,瑞芬太尼能舒张脑部血管,加速血液流动性,使机体脑组织血流动力学状态趋于稳定,与丙泊酚协同作用,可扩张脑周边血管,降低静脉张力,避免血压大幅增高,起到脑保护的作用[11];还可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提高镇痛效果和延长药效持续时间,并可降低谷氨酸浓度,从而保护脑组织,抑制脑组织代谢,减少氧自由基产生,降低脑水肿、颅内高压并发症发生风险,加速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丙泊酚与瑞芬太尼联合镇痛镇静可缓解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围术期疼痛、躁动,调节患者呼吸、循环参数,还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保护脑组织,提高患者预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