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2例儿童近视特点分析及相关环境因素影响研究
2022-11-22李富馨
王 旸,李富馨
[1.吉林省人口生命科学技术研究院(吉林省生殖保健医院)眼科,吉林长春 130000;2.吉林省妇幼保健院(吉林省产科质量控制中心)眼耳鼻喉科,吉林长春 130061]
近视为目前患病率最高的一种屈光不正,在临床中可分为病理性近视与单纯性近视,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1]。据相关统计学显示,儿童近视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眼疾病,且发病年龄有趋于明显低龄化趋势[2]。许多儿童在学龄前或早期就可出现近视,导致高度近视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相应的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落等疾病发病率也随之增加[3]。为进一步了解儿童近视情况及相关环境因素影响,为及时做出干预、降低近视发病率,本研究通过收集342例近视患儿临床资料,了解其近视特点,并分析相关坏境影响因素,为合理防止儿童近视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吉林省人口生命科学技术研究院和吉林省妇幼保健院行眼科常规体检儿童612人,均进行视力检测,经视力检测后结果发现有342例儿童有近视。儿童一般资料见表1。本研究经吉林省人口生命科学技术研究院和吉林省妇幼保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患儿符合《儿童青少年近视成因及防治指南》中近视诊断标准[4]:使用国际标准的视力检测表及电脑验光仪(日本NIDEK公司,型号:AR-1)进行检查。7岁以下儿童检查使用阿托品眼膏(沈阳兴齐眼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295,规格:5 g∶50 mg)进行睫状肌麻痹充分散瞳,3次/d,一共使用3 d,在第4天后需要复诊检影验光,在3周后进行复光检查;7~12岁儿童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天津金耀集团河北永光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6782,规格:5 mL)或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山东博士伦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166,规格:5 mL);12岁以上儿童用托吡卡胺充分散瞳1次/5 min,连续滴用4次后30 min进行屈光检查,在第2天进行复光检查。诊断标准:-1.00 D~-3.00 D为轻度近视,-3.00 D~-6.00 D为中度近视,-6.00 D以上为高度近视;②临床检查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存在青光眼、眼角膜、白内障等原发性眼部疾病;②明确外伤引起近视者;③存在精神或智力障碍者。经后视力检测结果发现有342例儿童有近视。
1.2 调查方法 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学习阶段、年龄、家庭经济情况、睡眠时间、每周户外活动时间、每周课外辅导时间、父母对近视的认知、父母亲近视情况、光线或照明不足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经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研究因素,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儿童近视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近视与未近视者相关环境情况比较 近视组儿童学习阶段为小学、年龄阶段为≤12岁者占比高于未近视者,家庭经济情况好、平均睡眠时间≤8 h、户外活动时间≤1 h、父母对待近视认知缺乏者占比高于未近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不同性别、课外辅导时间、父母亲是否近视、光线或照明不足情况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近视与未近视者相关环境情况比较
2.3 影响儿童近视相关环境因素分析 将表2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代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发现,年龄(OR=1.666)、学习阶段(OR=1.677)、睡眠(OR=1.647)、家庭经济情况(OR=1.658)、每周户外活动时间(OR=1.500)、父母对待近视的认知(OR=1.488)为影响儿童近视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影响儿童近视相关环境因素分析
3 讨论
据相关研究显示,儿童近视对发生不仅与其自身遗传因素有关,同时也与周围环境、用眼卫生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5]。因此,了解影响儿童视力的环境因素对护眼早期干预措施制定有积极参考意义。
在本研究中可知,612例体检儿童中有342例(55.88%)发生近视。随着现在电子科技发展,儿童接触电子设备年龄提前,时间延长,看电脑、手机的时间也逐渐增加,儿童年龄低,自制力不佳,在此过程中出现不良用眼习惯发生率也为上升趋势,进而影响到视力[6-7]。上述结果也提示家长并未养成关注儿童视力的好习惯,没有养成预防为主的概念及意识。
本研究通过分析影响儿童近视的相关环境因素可知,年龄≤12岁、学习阶段为小学、家庭经济情况好、睡眠时间≤8 h、平均每周户外活动时间≤1 h、父母对近视的认知缺乏为导致儿童近视的危险因素。具体分析:本研究显示近视年龄逐渐低龄化,在以往研究中也显示,年龄越小近视速度发展越快,近视增速峰值年龄提前也将导致近视进一步低龄化[8],提示我国学生预防近视的防控关口需要进一步迁移。儿童睡眠时间在8~9 h为宜,睡眠时间不足,自主神经可出现功能紊乱的现象,会直接影响到眼内睫状肌的收缩,眼轴也随之变长,进而发展成为近视[9]。有研究显示,长时间的用眼使处于近距离工作、学习状态下睫状肌呈持续痉挛状态,睫状肌的收缩可引起临近巩膜牵扯,导致角膜的巩膜环变小,角膜变陡,角膜且屈光力也会随之增加[10]。而研究分析学习阶段为小学儿童近视率发生更高,分析原因为小学时期,儿童无法控制自己日常生活习惯,加上学业任务,控制力欠佳,故易影响视力。香港6~8岁儿童近视发病率很高,研究显示与教育程度相关,父母学历与社会阶层越高,其本身与孩子的近视患病率就越高[11]。家庭经济状况在影响受教育程度的同时还影响着孩子的生活学习习惯。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儿童户外活动较少,与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相比,呈现出更高的近视患病率[12]。中国农村儿童近视的患病率相对较低,而在经济发达的中国香港和广州,12 岁儿童近视的患病率分别高达53.1%和49.7%,提示家庭经济决定的物质环境对近视有很大的影响[13]。有研究指出,儿童户外活动时间可促进孩子多看远处的物体,睫状肌也处于放松状态;同时,在户外晒太阳促使人体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多巴胺可以减慢眼轴长度的伸长,从而可以延缓近视的发生和发展[14]。也有研究发现,户外活动减少的儿童视力不佳者居多[15],与本研究结果一致。随着近视患病率的上升,父母对近视原因和近视控制认识的重要性不可低估。任何要求改变儿童不良用眼行为或接受新的儿童近视治疗方案的成功,很可能取决于父母对这种状况的了解,以及他们是否接受所提议的干预措施作为一种必要的治疗选择。
综上所述,儿童近视发生率较高,而年龄、学习阶段、日常睡眠时间、户外活动时间、家庭经济情况、父母对近视的认知与儿童近视的发生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