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战国至汉代弩机的发展及特征
2022-11-22陈利纬
陈利纬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弩是一种由复杂机械结构组成的远射型武器,《武备志·军资乘》卷103记载:“中国之利器曰弓与弩,……唯弩之用为最。”其拥有比弓更加强劲的杀伤力,成为战国至秦汉时期最有威力的武器之一。弩由弩机、弩弓、弩臂三部分组成,《吴越春秋》把弩的特点归纳为“横弓着臂,施机设枢”,其中的“机”与“枢”指的就是关键构件弩机。弩机可以将张弦上箭和瞄准发射分解成两个单独的动作,提高了箭矢的命中率,是古代工程技术的杰出成就之一。
1 弩机的起源
弩是由弓发展而成的武器,其将弓横置于弩臂前端,通过弩机控制弦的回弹。《说文解字》就将“弩”释为“弓有臂者”,因此弩及弩机的出现时间必然晚于弓。三国谯周所著的《古史考》称“黄帝作弩”,把弩的出现时间上溯至远古时代。宋兆麟、何其耀等学者结合纳西、独龙、哈尼等少数民族弩的结构,推测我国新石器时代不少遗址中发现的带孔长条形骨片,可能为原始弩上的扳机①,但这一推论还缺乏直接证据。从《周礼》《战国策》《孙子兵法》《吴越春秋》等古代文献材料来看,弩至迟在春秋时期就广泛运用于战争中。高至善等学者主张弩是春秋时期楚人的发明。②朱凤瀚先生认为铜质弩机约出现于春秋晚期,其前身木弩机的出现时间则应更早。③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铜弩机的普及是在战国时期,河南、陕西、湖南、四川等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现。山东曲阜鲁国故城乙组M3、M52墓出土的铜弩机为已知最早的实物例证,其已经具有悬刀、牙、望山等核心部件,表明最迟至战国早期,古人就已掌握铜弩机的制作技术。
2 弩机的结构与功能
弩机是装置于木制弩臂后部的发矢部件,由悬刀、望山、牙、牛、枢及机郭组成(图1)。汉刘熙《释名》中对弩机的各组分有详细解释:“弩,怒也,有势怒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钩弦者曰牙,似齿牙也;牙外曰郭,为牙之规郭也;下曰悬刀,其形然也。合名之曰机,言如机之巧也,亦言如门户之枢机开阖有节也。”从现代机械工程的角度来看,铜弩机中的悬刀就是机构中接收外部给定运动规律的原动件。可以通过向后扣击悬刀,使其以枢轴作圆心转动,起到控制弩机状态的作用。牛和牙作为从动件,是机构中随原动件运动的活动构件,牙的升降可以控制弦的回弹。枢是销连接零件,郭则是起到支承作用的部件,枢和郭共同约束构件的相对运动。
图1 弩机的结构
弩使用时,先拉弦触望山,将其后压。因望山与牙为一体,顺势将牙顶出,弓弦即被牙钩住。牙上升时,两牙连接处相咬合的牛被带起,其下齿与悬刀上端的刻口卡合,使弩机成为稳定的关锁状态。射击时以望山瞄准,扣动悬刀,牛即下滑,牙亦随之下撤,箭矢被弦快速弹射出去。弩较于弓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待机而发。使用弓射击时,必须在张弦上箭的同时瞄准,因人的臂力有限,不能持久,故瞄准也十分仓促。而弩可以延迟发射,预先将弦钩于牙上,有充分的时间瞄准目标,有效地提高了射击的命中率。《孙膑兵法》中称弩“发于肩膺之间,杀人百步之外”,正是因为普遍装备了强弩,才使步兵在野战中的作用日趋重要,这也是以步兵为主的野战能够取代传统车战的原因之一。④
早期的弩多为臂张弩,即以手臂之力张弦。这种弩便于集中作战,选择有利时机张弦以待,一声令下,万箭齐发,使敌人猝不及防。《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就记载了一则以弩破敌的突出事例。公元前343年,齐魏马陵之战,孙膑令齐军众弩手夹道设伏,趁魏军轻敌冒进之时,突然万弩齐发,使魏军大乱。齐师乘胜追击,大败魏军,主帅庞涓自杀身亡。除臂张弩外,汉代还出现了以脚踏之力拉张的弩,称为“蹶张弩”。唐代颜师古为《汉书·申屠嘉传》中的“蹶张”作注称:“今之弩,以手张者曰臂张,以足踏者曰蹶张。”这种张弦方式提高了臂张弩因臂力限制的有效射程,同时也推动了有郭弩机的出现。铜质弩机装备弩兵器以后,弩的强度有了很大的提升,汉代常用“石”来作为计算弩强度的单位,有一、三、四、五、六、七、八、十等几种。据孙机先生考证,三石弩的有效射程约为189米,四石弩约为252米。⑤战国时期,弩机开始随葬于墓葬之中,置于椁室一侧,或作为装备随战车一起下葬,两汉时期这种葬俗更为流行,随葬弩机是“葬以殊礼”的体现。⑥
3 弩机形制的演变及特征
3.1 郭
郭是弩机的外壳。战国时期的弩机多无郭,将望山、牙、悬刀等部件用枢直接固定在木臂的机槽中。如山东曲阜鲁国故城乙组52号墓(图2∶1)、湖南长沙扫把塘138号墓、河南洛阳中州路战国车马坑⑦(图2∶2)、陕西临潼秦兵马俑1号坑等,所出土的均为无郭弩机。从无郭到有郭是弩机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革新,铜质的郭能承受更强的后掣力,有效增强弩的杀伤力和射程。近年在山西屯留后河19号墓出土了一件有郭弩机⑧(图2∶3),形制上与汉代有郭弩机有明显差异,将铜郭的出现时间上提至战国晚期。两汉弩机多有郭,但在形制上有明显的不同,主要有三种类型。
A型郭,郭面前端收束,呈斜肩状,后端方正,箭槽为单道。A型郭在秦代就已出现,流行于西汉时期,如江苏徐州黑头山刘慎墓弩机⑨(图2∶5)、河南洛阳春都花园小区IM2354西汉墓弩机⑩、河北中山靖王刘胜墓弩机(图2∶10)、安徽肥东县小黄村M5西汉墓弩机⑪、陕西西安南郊西汉晚期墓弩机⑫(图2∶6)等。
B型郭,郭面呈凸形,箭槽为单道或一正二副的三道。这种形制的郭至迟在西汉早期就已出现,如山东淄博西汉齐王墓随葬坑弩机⑬(图2∶7)、江苏徐州黑头山刘慎墓弩机(图2∶9)等。断代为西汉早期的江苏徐州宛朐侯刘 墓弩机⑭(图2∶4),郭面呈凸形,但其前端有明显的收束,恰好呈现出过渡的特征,表明B型郭可能由A型郭发展而来。
C型郭,郭面也呈凸形,前端渐宽,后端增长,箭槽为单道或一正二副的三道。这种形制的郭可能由B型郭发展而来,主要流行于东汉时期,如浙江长兴弩机⑮(图2∶11)、灵宝张湾汉墓弩机⑯(图2∶12)、安徽寿县弩机⑰(图2∶8)等。
3.2 悬刀
悬刀为弩机的击发部件,其功能如同现代枪械的扳机。战国时期,悬刀主要呈细长条状,下端渐窄,有一定的弧度(图2∶1),也有比较方正、上下同宽的长条形(图2∶2)。秦至西汉时期,悬刀的形制出现明显的变化,渐阔渐厚,远牙侧较平直,近牙侧上部弧出或凸出,握手处呈凹弧状(图2∶10)。东汉后,悬刀有增阔增厚的趋势,呈长方形(图2∶12)。此时不少弩机在悬刀下端近牙侧增铸衬垫,有的呈简单的长条状,有的呈渐次加厚的二层台,末端有一或两个圆穿(图2∶8)。这种增铸的二层台衬垫,其造型可能是模仿贴敷的皮革衬垫。山东淄博西汉齐王墓随葬坑出土的弩机(图2∶7),其悬刀上有并列的八个圆穿,作用可能也与包覆的衬垫有关。悬刀上的衬垫可以增加悬刀与手指的接触面积,增大摩擦力,改善扣击时的手感。
图2 战国至汉代的弩机
3.3 望山
望山为弩机复位的触发键,也兼具协助瞄准的作用。战国时期,望山较矮,仅稍高于牙,上端为弧面,呈尖角状(图2∶2、图2∶3)。秦至西汉早期,望山逐渐变高,由尖形变成长方形(图2∶5、图2∶7、图2∶9)。西汉中晚期,望山渐阔渐厚,整体呈现瘦高的长条状,或两侧倾斜的梯形(图2∶6、图2∶10)。东汉以后,望山更加高耸,呈梯形或弧度较小的长条状(图2∶8、图2∶12)。箭在由弩射出后,由于受到地心引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其运动轨迹会呈抛物线。如以箭镞直接瞄准目标,势必不能准确命中,弩力越强,射程越远,误差也会越大。古人很早就总结了根据勾股法来提高射击精度的经验,即使用望山辅助瞄准,通过调整弩臂上扬的角度,使箭矢呈抛物线轨迹射向目标,有效降低了误差。因此,有的弩机还在望山的侧面增加了刻度,作为射击时判断目标距离的参考,起着现代枪械射击表尺的作用。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曾提及了望山的这一特征:“其望山甚长,望山之侧为小距,如尺之有分寸。原其意,以目注镞端,以望山之度拟之,准其高下,正用算家勾股法也。”目前的考古资料表明,至少在西汉中期,望山上就已经出现刻度,河北保定中山靖王刘胜墓就发现了带有刻度的弩机(图2∶10),其分为五个刻度,每个刻度间又有半度线,比较精密。1976年浙江长兴县出土一件错银铜弩机⑱(图2∶11),其望山上的刻度分为六度又半度,每个刻度又四等分,更为复杂而精密。河北燕下都遗址发现一批铜弩机⑲,其望山上带有乳钉状凸起,推测最迟在战国晚期就已出现用作标识的标尺,可能是协助瞄准技术的早期尝试。
3.4 牙
弩机的牙与望山连铸,形制为一对并排的双齿,主要作用是将弓弦钩住,使用时必须保持牙两侧的弦均衡,才能保证发射的准确性。弩机两牙的连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两牙下端与牛咬合处以圆柱体相连,同时作为牛的限位轴;二是在下端柱连接的基础上,在枢孔上方增加弧形面相连。两点连接增强了牙的强度,也降低了钩牙片脱落的风险,战国后逐渐成为主流。
3.5 牛
牛即棘轮,又可称为“钩心”或“机塞”。牛的平面呈凹型,上、下有两个齿,与两牙连接处的圆柱相咬合。在闭锁状态时,牛的下齿顶住悬刀,起着限制牙转动的作用。牛的形制在战国至汉代变化不多,保持了上齿短、下齿长的特征。有的牛会在枢孔处做加厚处理,以增强牛的强度。
3.6 枢
枢又称“枢轴”或“键”,相当于螺栓。弩机有两根枢,其主要作用是将望山、牙、悬刀等构件固定在郭或机槽中,形成一个紧密的整体。枢轴的主体为圆柱形,一端有帽,帽呈圆形、方形、六角形等多种形态,远帽端常开有小孔,通过插入销来防止松脱。战国至汉代弩机的枢从形状看基本属于同一种类型。
3.7 铭文
我国古代兵器的生产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最常见的方法就是“物勒工名”,即将工匠和监造官吏的姓名刻在器物上,以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和考察工匠的绩效。弩机的刻铭始于战国时期,《贞松堂集古遗文》《三代吉金文存》《周金文存》等均收录有战国时期弩机的刻铭。战国至西汉时期,弩机的刻铭比较简略。陕西宝鸡凤阁岭曾出土一件秦代刻铭弩机,望山上刻有“丞广”二字,“丞”应指弩机的监造官吏,“广”是其名字。东汉时期,弩机铭文的字数增多,内容也更为详细。东汉永元六年考工弩机⑳,郭铭:“永元六年考工所造四石机郭。工袁□作。造工王小,太仆护工掾□、令共、丞霸、掾珍、史咸主。”东汉元初二年中尚方弩机㉑,郭铭:“元初二年四月造作偿边发八石机郭千八百廿四具辈。工史伯。令福、垂游、缘庆、史种、虎晋、猛别监。”刻铭涉及年号、制作单位、弩机强度、工匠、监造官吏等信息,反映了东汉时期兵器生产及管理情况。
4 结论
弩机是弩的发矢部件,最迟至战国早期,铜弩机的制作技术就已成熟。纵观战国至汉代弩机的形制特征,可以总结出其发展演变的脉络。战国时期的弩机多无郭,望山较矮,呈尖角状,悬刀细长。秦至西汉时期,有郭弩机开始流行,郭面呈斜肩或凸形。望山渐高渐厚,出现刻度。悬刀上部多弧凸,握手处多内凹。东汉时期,铜郭多为凸形,望山高耸,悬刀增阔增厚,呈长方形。弩机的刻铭始于战国,东汉时期发展至比较完备的形式,对研究古代兵器生产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战国至汉代,铜弩机的结构原理和制作工艺逐步成熟,后世的弩机基本沿袭了这一时期的形制构造。此外,铜郭及辅助瞄准刻度的出现,有效提高了箭矢的射程和命中率,使弩成了两汉时期最先进的作战武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