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和普高对经济的贡献孰高孰低?
——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投入对经济回报的影响研究

2022-11-22苏荟张月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27期
关键词:居民收入教育经费中等职业

苏荟 张月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总体放缓,经济发展步入“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的新常态[1],如何合理规划教育投入,平稳度过这一特殊时期,关系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能否顺利实现。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改革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机制,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提高经费使用效率[2],这表明突出经费投入“重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今后构建现代化教育经费分配体制应努力的方向。

在当今“后4%时代”应如何合理分配教育经费,有必要从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中进行探讨。有研究表明,中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最大[3]。我国政府也多次强调中等教育阶段中职教育的发展。200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扩大中职招生人数,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比例大体一致[4],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提出,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5]。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引导下,各省份逐渐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8年我国财政性中职教育经费投入为512.1亿元,到2018年上升到2038.9亿元,2008年普高教育经费投入为794.8亿元,2018年增长到3560.3亿元;对比省际间经费投入数据,2008年财政性中职和普高教育经费投入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分别为41.0亿元、81.2亿元,2018年经费投入极值差分别为202.7亿元、317.9亿元;可以看出,中职教育经费投入有所增长,但中职和普高教育经费投入差距出现逐渐扩大的趋势。由于我国尚未把中等教育阶段纳入义务教育范畴,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经费总量有限,关于确定中职和普高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仍有待商榷。

鉴于此,本文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出发,分区域及个人收入分析中职和普高两种教育类型投入作用效果的差异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教育投资收益理论

20世纪中叶,西方国家转向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研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增加教育投入,希冀于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同比例增长,但实际并未收到预期效果。西方经济学家研究表明,当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超过工作岗位需求时,反而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无论以任何形态存在的社会都呈现出金字塔式的人力需求,即对高层次人才需求较少,对低中层次人才需求更多,见图1。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力需求更偏重于低中层次人才,教育投入也应趋向于金字塔结构。在合理的金字塔结构规划之下,任何层次的教育经费投入增加,其边际收益均相等[6]。教育投入布局与全面普及初等教育、大力发展中等教育相一致,才能促进教育投入总收益最大化。中等教育阶段,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协调,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能够推动经济增长,提高居民收入;相反,若经费规划不合理,则导致“用工荒”问题进一步加剧,见图2。由此,基于教育投资收益理论,如何合理规划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经费投入,最大力度促进经济增长,仍需进一步探究。

图1 金字塔式人力需求结构图

图2 教育投入对劳动力市场影响作用图

(二)文献综述

1.教育对经济的贡献

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一书中,初步提出人力资本概念,并探讨了人力资本或教育培训的投资回报问题[7]。之后,关于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不断深化,如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舒尔茨通过计算得出,美国从1929年到1957年,教育对其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3%,提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发展教育[8]。被誉为增长核算之父的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经过进一步精密运算发现,美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达到35.3%[9],学者Romer、Lucas以及Blankenau也都从不同角度出发,论证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10][11][12]。

我国学术界也相继展开了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学者们最先从局部出发,考察中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如李长惠等人以重庆市为例,发现在2001-2005年期间,重庆GDP增长量中有2.14%是中等职业教育所带来的[13]。张洁利用贵州省中职教育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进行检验发现,中等职业教育投资额每增加1%,GDP将增加1.0905%,西部欠发达地区中职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14]。王建华等人研究得出陕西省中职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和格兰杰(Granger)关系,陕西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每增加1个百分点时,经济将会增长0.47个百分点[15]。区域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增长,学者们基本达成了共识。但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从整体出发,是否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学术界逐渐将视角转向全国,使用不同计量方法和样本,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我国著名教育经济学家王玉昆在《教育经济学》一书中,借鉴前苏联学者的劳动简化法计量了1964-1982年间我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计算结论是:小学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初中其次,高中次之,职业教育最低,分别是13.9%、8.3%、2.9%和1.6%[16]。进入21世纪以来,杨梓樱基于我国1985-2017年数据,得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33%,中等职业教育为2.595%,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整个教育贡献率的一半,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17]。国内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都肯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目前仍存在财政投入不足、经费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王培俊等人讨论了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和人口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政府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的增长影响显著[18]。蔡文伯等人通过建立投入产出指标,研究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效率,发现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高增长型、徘徊型和低增长型三种关系,且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具有空间依赖性[19]。

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关于教育对经济增长以及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均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对比分析以及如何合理规划教育投入比例的相关研究仍较为匮乏,且对于普通高中教育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存有欠缺。由此,本文基于我国现存不同教育类型经费投入的数据,建立理论模型,考察普高和中职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比例的不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并提出本文的第一个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1:与普通高中教育投入相比,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对经济的贡献较强,且存在地区差异性。

2.教育对个体收入回报的贡献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运转,而中职毕业生的质量也成为国际上“发展中国家要不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争论的关键[20],评价标准最主要是看他们与普通高中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表现。目前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比较主要聚焦于个体的收入回报。有研究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带来的个体增收作用远高于普通高中,如Jonathan Meer从工作匹配度角度出发,认为职业教育的学生通过接受技能培训,与工作匹配度高度一致,进而在经济收入方面的回报优势明显[21]。周洁等人以中等教育分流为背景,比较普高和中职毕业生的收入差异,发现中等职业学历所带来的个体收入远高于普通高中学历[22]。个别研究采用局部抽样代表性数据和全国数据比较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的收入回报,如栾江等人基于甘肃、陕西两个西部省份大样本农户调查数据,发现与普通高中相比,中等职业教育对西部农村劳动力的非农收入贡献更高[23]。祁占勇等人依托CFPS调查数据,根据明瑟方程实证结果显示,中等职业教育对劳动者收入增收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个体选择普通高中的收益低于中等职业教育的24%[24]。也有研究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收益相对于普通高中的优势具有时效性,如陈伟和乌尼日其其格讨论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收益时发现,1978年之后的一段时期内,与普通高中相比,接受职业教育者具有较高收益,1990年之后则已不具有显著优势[25]。梁彦以改革开放为切入点,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回报率的变化,发现2000年以来选择中职教育的回报率高于普通高中,在2015年之后有所下降[26]。王奕俊等人在解释中职教育招生下滑以及升学热现象的同时,发现中职毕业生在初入职时,相对于普高毕业生具有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优势逐渐消失[27]。

由上可知,学者们对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对个体收入回报的贡献进行了诸多研究,大都揭示了中等职业教育对个体增收作用更强,但以往研究仅关注个体的工资性收入,且缺少普高和中职对个体结构性收入影响的城乡对比分析,由此提出本文的第二个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2:与普通高中教育相比,中等职业教育对个体结构性收入回报较高,且存在城乡差异性。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构建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结合本文需要及现有数据基础,最终设定如下计量模型,如(1)所示:

其中,i代表第i个地区(省份),t代表第t年,ZDJF代表中等职业教育投入,PDJF代表普通高中教育投入,Labor代表劳动生产率,Industry代表产业结构,People代表总人口数量,RD代表科研经费投入。εit代表误差项。

(二)变量解释

1.被解释变量

(1)经济回报

经济回报反映了一个地区中职教育经费投入和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对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生的贡献,GDP作为衡量国家经济体系发展的核心指标,体现了一个国家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相比于GDP,人均GDP能够更为直观地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能够对单个投入产出变化进行有效解释。因此,在这里,采用人均GDP的对数形式,即Lngdp。

(2)居民收入

各个地区教育投入不同所产生的教育收益率也不同,居民收入的变化能够从微观视角探究教育投入对其产生的影响。同时,中国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和特有的户籍管理制度也会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存在差距。鉴于此,本文主要采用收入这一评价指标,选取城市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划分标准,将其分为工资收入、经营收入、财产收入和转移收入四种类型,进而揭示收入的结构性差异。

2.解释变量

衡量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教育发展水平,主要有在校生人数、教育质量、经费投入以及生师比等指标。本文使用教育经费投入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与普通高中教育投入的代理指标,并取对数形式。

3.控制变量

(1)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一个地区劳动生产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劳动生产率越高,代表该地区生产效率越高,地区经济回报更有效,计算方法为第三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的比值。

(2)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代表一个地区不同生产部门的组合与构成情况,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通常计算方法为第三产业产值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比值越大,反映该地区产业结构配置越合理。

(3)城乡收入差距

在我国现行城乡二元分割的经济体制下,城乡收入差距体现了我国财富分配的公平性,衡量城乡收入差距的指标主要分为两大类,主要为绝对收入差距指标和相对收入差距指标,基于研究目的与数据的可得性,此处采取相对收入差距指标,计算方法为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之比。比值与财富分配的公平性呈负相关,比值越大,代表财富分配公平性越差,反映出城乡收入差距越大。

(4)总人口

人口数量代表着国家的核心生产力,是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潜在生源数量和市场的容载量,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里主要以《中国统计年鉴》中提供的各个年份各省份的人口数量为衡量指标。

(5)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有利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学者们已达成共识,借鉴以往的研究,采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各省“R&D经费支出”作为衡量技术创新的指标。本文数据来源于2008-201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为了便于数据可计算,对个别变量进行取对数处理,各个变量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N=341)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以及政策实施重点的不同,我国东、中、西部之间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教育投入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并不相同,出于对研究结果准确性的考虑,将我国各个省份根据经济区域划分标准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区进行分析比较。面板数据主要分为混合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为进一步精确选择合适的模型,需要通过F检验与Hausman检验来判定模型选择,如表2所示。其中,东部、中部以及全国地区F检验与Hausman检验中p值都小于0.05,说明在本文所使用的面板数据中,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更适宜,西部地区的Hausman检验中p值大于0.05,接受原假设,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更为合适。

表2 面板数据的F 检验和Hausman 检验

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全国及各个区域的模型构建良好,能够解释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从全国来看,中职教育经费投入和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均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与以往的研究结论基本符合,且中职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高于普通高中教育,表明我国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这一特殊时期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投入,实行“职普比大体相当的政策”具有历史必然性。尤其在我国实行高校扩招政策,教育水平整体提升的背景下,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引领中职教育的发展,促进中职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满足了当下社会发展对高质量技能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适应时代需求。

表3 中职教育与普高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回报的影响

东部地区中职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系数为正,但并不显著,这可能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职业教育发展从数量取胜转向人才质量培养提升有关,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高质量劳动力人才的要求。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发展影响显著,东部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高于我国其他地区,教育资源优质,相对于其他地区,政府财政投入和家庭教育投资更高,普通高中教育综合发展水平高,培养的优质人才资源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

中部地区中职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中职教育经费投入每增加一个单位,人均经济产出就增加0.247个单位,且高于东部与西部地区,这表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部塌陷”的现象有所改善。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传统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中部地区中职教育培养的技术人才,与东部地区转移产业进行合理衔接,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系数为负,且不显著,这可能是受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中部地区近年来的本科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就业竞争加剧,学历成为劳动力市场更为看重的硬性条件,普通高中教育为知识性人才培养,高中毕业生与经济需求不一致,在与本科毕业生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未形成对经济发展的强劲驱动力。西部地区中职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普通高中教育投入,表明国家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卓有成效,同时职业教育带来的回报率更高,劳动力更愿意选择中职教育,进行人力资本积累,承接了东部地区的产业,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对于控制变量,可以看出:(1)劳动生产率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系数均为正且显著,劳动生产率越高,越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2)产业结构系数均为负且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经济转型升级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第二产业占经济产值的比重很高,过快发展第三产业,不利于经济持续平稳发展,要警惕服务产业过快发展对经济的负面影响。(3)城乡收入差距为负。城乡收入差距在全国及东、西部地区显著为负,差距越大,越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程度高,涌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其缺少文化背景,只能从事底层工作,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从而提高其收入,促进社会稳定发展。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小于东部地区,但仍出现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对于西部南疆地区,应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发展。(4)人口数量影响系数为负,在全国及东、西部地区显著,说明我国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提高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实行的“三胎政策”则有利于改善我国目前所处的不利地位。(5)技术创新对全国及东、中、西部显著且为正,东部地区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系数最高,主要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基础发展良好,科研经费投入比重高。

(二)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投入对城市居民收入回报的影响

表4呈现出两种不同教育类型的教育经费投入,对城市居民收入影响的模型选择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此次研究在总收入、工资收入、经营收入以及转移收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更为合适,而在财产收入上,通过F检验显示出在混合效应和个体效应中,存在个体效应,Hausman检验表明在个体效应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中,存在随机效应,F(P>0.05),因此对财产收入的实证分析,适宜采用个体随机效应模型。表5展示了中职和普高教育投入对城市居民收入的影响。

表4 城市居民收入F 检验和hausman 检验

表5 中职和普高对城市居民收入的影响

具体而言:(1)从总收入来看,中职教育经费投入和普高教育经费投入对居民收入回报的贡献系数为正,均有利于促进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对比农村数据,中职教育经费投入对城市居民总收入的贡献系数为0.118,对农村居民总收入的贡献系数为0.117,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对城市居民总收入的贡献系数为0.190,对农村居民总收入的贡献系数为0.174,与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相比,中职教育经费投入对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总收入的影响差距较小,表明中职教育经费投入对促进乡村经济建设发展具有一定作用,有利于巩固脱贫成果,同时,仍需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促进其发展。(2)从工资收入来看,中职教育经费投入对城市居民收入的影响高于普通高中教育,这可能是由于城市产业的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量大,普高教育培养的大多为通识型人才,因此对工资收入的贡献较少。(3)从经营收入来看,中职教育经费投入对其影响为负且不显著,普高教育经费投入影响系数为0.410且显著,这可能由于经营收入对个体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教育和普通高中培养目标定位不同,中职教育更偏重于实践性、技能性的培养,后者更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发展。(4)从财产收入来看,中职教育投入系数为正且显著,表明中职教育投入可以促使更多人参与到金融活动中,培养理财观念,普高教育投入并不显著,这可能是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个体,仍需继续求学,不具备投资理财的条件。(5)从转移收入来看,中职教育投入贡献系数为正,并不显著,普通高中教育投入贡献系数为正,且显著,与普通高中相比,中等职业教育仍受困于负面影响,其接受专项拨款、捐赠等额外支持较低。

关于控制变量,可以发现:(1)劳动生产率仅在总收入和财产收入方面影响显著,但影响系数较低,在此不做过多详述。(2)产业结构在总收入、工资收入、经营收入及财产收入方面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对城市居民收入具有促进作用。(3)城乡收入差距在总收入、工资收入以及转移收入这三种类型的收入方面,系数为正,说明城乡收入差距越大,越有利于城市居民这三种类型收入的提高,在经营收入和财产收入方面系数分别为-0.365和-0.979,说明城乡收入差距越大,越不利于城市居民这两种类型收入的提高。(4)人口数量仅在经营收入上显著,且系数为负,说明城市劳动力人口比重较低,老龄化问题突出。(5)技术创新对总收入和工资收入影响显著且系数为正,在财产收入上影响显著,系数为负,说明技术创新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总收入和工资收入,不利于其财产收入的增加。

(三)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投入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

表6呈现了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投入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结果显示,在总收入、工资收入、经营收入、财产收入及转移收入上固定效应模型更为适用。中职和普高教育经费投入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如表7所示,具体而言:(1)从总收入来看,与普通高中教育投入相比,中职教育投入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程度较低,但两种类型教育经费投入均有利于促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与城市的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对居民收入所产生贡献相比较,中职教育对农村地区的长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仍需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2)从工资收入来看,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贡献系数为0.323,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对农村居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低于普通高中,其贡献系数为0.136,说明在农村地区,受限于经济基础较差,产业不发达,中职毕业生的优势无法体现。(3)从经营收入来看,中职教育经费投入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显著且系数为正,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系数为负,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我国财政部门对农村支持力度加大,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补贴增多有关,中职毕业生通过技术的学习,为投入到农村生产活动中奠定基础。(4)从财产收入来看,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显著且系数为负,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系数为0.439,且显著,这与我国农村地区传统观念有关,认为职业教育是差生的教育,与普高毕业生相比,中职毕业生在农村地区也能发展更为有限,普高毕业生无法考取大学,之后在农村地区也能得到不错发展,从而积累更多收入,进行金融投资。(5)从转移收入来看,中职教育经费投入仍不显著,普高教育经费投入影响显著,系数为0.269,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区普高教育经费投入同样显著,这与我国近些年对农村地区进行专项支持有关,而中职教育经费投入对城市与农村的转移收入影响均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对中职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有关。

表6 农村居民收入F 检验和hausman 检验

表7 中职和普高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

从控制变量可以看出:(1)从劳动生产率看,仅有总收入和工资收入显著,但影响系数过小,在此不详细分析。(2)产业结构在农村居民总收入及各类型收入上均显著为正,说明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有利于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3)城乡收入差距在总收入、经营收入以及转移收入上显著且为负,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差值与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呈负方向变动,城乡收入差距差值越大,越不利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4)人口数量对工资收入影响显著且为正,工资收入多为固定性资产,农村地区青壮年人口的增多,有利于其工资收入的提高。人口数量对农村居民的经营收入和转移收入的影响系数都为负,可能与从事农产业活动的人数减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有关。(5)技术创新对农村居民总收入及各类型收入均显著为正,说明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对提升农村居民收入具有一定意义。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我国2008-2018年31个省市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探究中职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回报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就经济回报而言,从全国来看,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东部地区普高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显著,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更依赖中职教育,西部地区两种教育类型经费投入均显著影响经济增长,验证了研究假设1。二是就居民收入而言,发展普通高中更有利于提高城市、农村居民总收入,发展中职教育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的提高也更依赖于发展中职教育,验证了研究假设2,中职和普高教育对居民的结构性收入存在差异,但与普高相比,中职教育对居民总收入的影响较弱。

基于以上结论,可以得到以下政策启示:

(一)因地制宜,均衡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需求具有地区差异性,应认识到职业教育和经济回报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时因地动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现阶段,由于教育的滞后性导致中职教育毕业生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无法完全匹配,人才培养跟不上产业的发展与调整。由此,教育经费投入比例的制定要考虑地区经济增长、居民收入需求,合理满足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确定具体投入目标时,根据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构成,推动中职发展规模与经济需求相匹配,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毕业生;完善中职经费投入比例时,应拉平补齐体现公平,针对不同地区教育回报贡献的差异,重点支持发展薄弱的地区,向农村、边远地区倾斜,发挥中央财政支出的“明灯”作用。

(二)区域引领,做好示范作用

在目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大批量高技术人才的背景下,中职教育的发展迫在眉睫,作为经济发展“领头羊”的东部地区,每一项教育政策的推进都离不开在该地区进行的试点工作,东部地区要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首先,通过加大中职教育经费投入,建设具有特色的院校,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产业升级过程中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其次,建设地区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加强校企合作,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优化专业设置,开展基础性课程,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一致性,改善普通高中的办学压力。最后,做好宏观管理,包括招生目标的确定、教学质量的提升、校企合作的开展、毕业生后续跟进工作等,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对于经费投入比例合理、经济回报高的省份给予奖补,进而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推动各地中职和普高规模发展与经费投入水平适宜,为其他地区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三)构建动态体制机制经费监测制度,推进中职和普高差异化协调发展

由实证结果可得,中职和普高的教育投入对部分地区的经济产出和居民的收入回报影响并不显著,说明两者的资源优势并未得到真正的利用。《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普通高中教育财政投入比重自2013年稳定在0.43%左右,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比重却稳定在0.26%左右,说明中等职业教育财政经费投入仍与普通高中教育具有很大差距,政府应创建财政教育经费使用管理信息化平台,明确资金流向,合理规划教育经费,建设财政预测机制[28],为不同地区中职和普高教育经费投入提供理论指导,改善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教育经费支出不足的现象,激发资源优势。坚持“职普比大体相当”的政策,优化普职融通,防止出现“层层克扣”现象,从各省拨款制度的构建、预算安排、财政教育资金的下放等方面,加强对中职和普高经费投入情况的监督。推行两条线管理,财政教育经费收支行为通过中央财库统一进行,资金来往透明化,实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检测体系[29],防止出现中职和普高经费投入比例不均,中职教育经费被挪用的现象,促进经费管理科学化,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促进资源充分利用。

猜你喜欢

居民收入教育经费中等职业
中国整体与区域居民收入周期的协同效应分析
新疆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实证分析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及消费习惯转变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及消费习惯转变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