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逻辑
2022-11-22李维军
李维军 ,黄 珊 ,董 平
(1,3.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2.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2019年3 月18 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讲话深刻明确了优秀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而红色文化是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文化经典,其不只是一种文化形态,更是一种博大的社会发展思想和磅礴的社会发展潮流,镌刻了中国共产党百余载的光辉印记,留下了昭示古今的革命足迹。红色文化集物态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于一体,是大学生的精神食粮,是大学生补充精神之“钙”的重要内容。
关于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利用,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12 月视察南京军区机关时就明确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党的十九大以后,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数次强调:今天之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各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模和数量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更加复杂和庞大。深入发掘红色文化的时代教育价值,将其通过一系列途径融入大学生成长发展之中,有利于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为当代大学生精神家园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人才,为大学生筑牢精神支柱。
一 价值逻辑: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与价值耦合
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斗争的艰苦年代,其价值成为人们今天的现实需求,因红色文化的无产阶级属性与人民立场,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逻辑关系上的耦合性。
(一)教学需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所有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红色是生命、热情、活力的象征,红色文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在面对外无话语、内无人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逐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一路风景。它饱经历史风雨的沧桑巨变,蕴含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镌刻了血与火的革命印记,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深化。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理论课以其真实可感的现实性吸引了大学生的求知注意力。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深度提炼有余,而实践效力不足,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较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学生在思政课上“低头一片”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既是任课教师要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里的顽疾。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注意力。红色文化内容丰富,既有现实可感的红色器物、红色革命遗址、红色人物等,也有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将这些物态、精神以及制度层面的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顿“菜品丰富,营养可口”的文化自助餐,满足了相同人群的不同需要。关注人文精神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制度层面的红色精神提高自身的价值修养,而关注实践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红色文化旅游与研修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通过这些互动交流、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下沉”和“接地气”,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实效性。
(二)文化传承:灌输革命文化,提增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益培植土壤
中国共产党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中,在呼唤群众同心协力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色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红色文化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镌刻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抵御外敌侵略、推翻国内压迫的重要历程;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文化成果、中国近现代史实践历程的精神凝结、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基因。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红色文化以其精神之深远,品格之高尚,向前凝结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精华,向后彰显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时代精髓。作为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历史足迹,革命文化就是我们今天不忘历史、开拓创新的根本和源泉。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明的现代创新之“果”,革命文化以无数共产党人理想为高度凝结,贯穿了实事求是、执政为民、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与价值内涵,具有完整的思想脉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发挥着桥梁作用,是连接传统与现代文化的重要纽带。
2016年5 月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追解时代前沿问题,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性使命,传承革命文化于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更是文化自信总体要求的题中之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所进行的伟大斗争与奋斗凝结了五四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优秀品格,使红色文化具有了丰富内涵以及强大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这些优秀的斗争与奋进品质共同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文化基础,也是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优质资源。
(三)方向确证:保证大学生思政教育与高校办学政治方向的关键一招
1978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指出:“教育工作放在首位的必须是正确的政治方向”[4]。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其首要的政治原则便是要确证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依据,坚持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全面领导地位。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赢得人民解放、争取民族独立、推翻独裁统治而遗留下来的重要历史轨迹,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受压迫的人民群众所进行的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战争,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驱离帝国主义的丰功伟绩,写下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站起来之后的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不朽诗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政治方向的确证有着内在的耦合逻辑。
首先,红色文化可以促使大学生政治信仰从抽象理论向内心感悟转化。政治信仰是特定政治形态的心理基础,但却具有抽象理论性的现实隐喻。将红色文化以艺术化加工手段与形式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以红色文化物态化的真实可感性加深大学生对中国近代遭遇的理性感知,从而以红色文化的多种主题教育促使大学生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筑牢精神层面的政治意识。
其次,红色文化能够促使大学生政治信仰向实践行为转化。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今天之中国,坚定的政治信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坚定不移的忠诚,但社会主义伟大目标的实现不是简简单单地敲锣打鼓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数代人为之不懈奋斗与努力。红色文化的烽火印记典藏了无数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奋力拼搏,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恰能以革命先烈的历史足迹促进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向具体的实践过渡。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定党在教育事业中的全面领导地位,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的接班人。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追解了“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筑牢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逻辑[5]。
(四)精神育人:促进大学生精神成长与精神成人的重要良方妙法
大学生的精神成长、精神成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教育方式,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衡量标准。精神成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全新视域,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它有其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空间的理论蕴含,也有在实践操作中必须遵循的指标与价值体系。
关于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标准与范式,学术界争论莫衷一是,但也尚能得出一个为大众所遵循的基本范畴,即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成熟之表达。大学生精神成人需要放在高校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之中,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关键一环。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独有价值理念恰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之“钙”、信念之依。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集体主义思想中的纪律和看齐意识可以促进大学生的道德成长,帮助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要而论之,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性优质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代之需,也是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之要。红色文化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扫除惶惑、浮躁、狭隘的消极情绪,从而坚定理想信念,从容不迫地应对各种挑战,虚怀若谷地倾听各种声音,继而照亮人生航道,不断坚守自己的初心与使命。
中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新场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国内外挑战日益严峻,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有国际眼光,更要有中国立场。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唯有把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成效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考核之列,着眼全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才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效力,助推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化。
二 问题逻辑: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存阻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作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等重要指示以后,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得以广泛传播,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也加强和改进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与方法,教育成效良多,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创新性思维与视野。然而,看到成效的同时也要明晰伴随的相关问题,当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存在较多的阻碍,如保障体系分散、挖掘整合不够、内核吸引不强、精准定“形”不当等。
(一)保障体系分散:红色文化常态化教育机制松散,核心凝聚力不强
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任何宏伟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一定的保障体系与后勤支援,纵观中国历史的伟大事件,都不是个人脱离群体、脱离组织,凭借一己之力就能取得成功的。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十分光明的前景,然而相应的体制保障仍然滞后于现实,给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创新性应用带来了一定阻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红色文化教育具体保障单位缺失。近年来,有相当数量的高校都设立了红色文化教育研究中心,这是一件可喜的事,给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的融合教育带来了利好春风[6]。但也要看到有的高校依然对红色文化的相关教育浅尝辄止,既未开展相关的具体性实践教育,更没有设立相关的协同保障体系,红色文化进入思政理论课的机会也是微乎其微。
其次,各个保障单位之间相互独立没有形成联动的机制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其性质上而言本就是全天候的多“频道”主题教育,而不能单一依靠思政理论课教师解决所有问题。在高校,除了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外,学生工作部和研究生工作部等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但在现实操作中,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沟通机制并不顺畅,大多各自为政,缺乏协同育人的整体思维,虽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理念,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大打折扣。因而,相关保障机制的缺失以及现有各保障单位之间的孤立运作模式是导致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践效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挖掘整合不够:显性红色文化资源条块分离,缺乏系统整体性
红色文化之于受众最明显的特征即是红色器物、红色革命遗址、红色人物纪念馆等的真实可感性。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的奋斗轨迹造就了红色文化资源于今天的现实存在,红色文化不仅包括真实可感的物态化存在,也包含着深度提炼的精神文化。就其实际而言,物态化的红色文化资源给予人们的教育作用更加明显和直接,而且也受用于各个知识层次的不同人群,教育形式也更加直接和便捷。
因其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特性,真实可感的红色物态文化的分布并非是均衡的。因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活动轨迹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因而造成了红色文化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如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机关常驻地延安、西柏坡等,其红色文化的分布就要远远大于其他地区。
现在许多高校将红色文化纳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仅仅是依托当地便于利用、应用成本较低的红色资源。因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不同阶段任务目标不同,其所形成的红色文化现代教育价值也不尽相同,故而其现代的应用也要统筹规划、分门别类,针对不同的教育群体采取具体的教育方法,而不是简单一刀切式地笼统对待。总而言之,高校在利用显性红色文化资源时更多采取简单的参观红色革命遗址等形式,没有将全国的红色文化进行整合,以系统性的教育载体助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三)内核吸引力不强:隐性红色文化教育缺乏实践效能,同振共鸣乏力
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自身的内涵。红色文化内涵丰富,意蕴深厚,不仅有遍布祖国大地的各种红色器物、战场遗迹等物态表现,也有在革命过程中所逐渐形成并凝练的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隐性表现。物态层面的红色文化应用比较容易,而精神和价值层面的隐性资源多为凝练的意识理念,其应用相对较难。在红色文化的应用形式上,最终的目的在于红色精神的宣扬、红色品格的继承,然而当前的红色文化教育恰恰失去了其本真之义,教育过程中往往注重其物态形式的走马观花,将其隐性的精神与品格教育放置其次,失去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
隐性的红色文化是特定器物和场域的符号建构,其总是依托特定的历史场域而存在,是对特定的标的物和情境的整体把握,故而具有难以捉摸性[7]。而红色精神教育恰是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与难点所在,红色文化资源中“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实事求是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救国救民,无惧艰难险阻”的长征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不畏困难、拼搏实干”的北大荒精神、“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西柏坡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科学高峰”的“两弹一星”精神等核心价值深刻凝练,但在教育中的实践运用效能不足,红色精神的形成年代与当代大学生的认识在链接上具有一定的错位性,因而如何将红色文化精神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受教育者能够读懂、听会、产生共振合力是当前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点难点所在。
不管是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抑或基础教育阶段的道德教育,如果在应用红色文化之时轻精神塑造而重物态参观,这恰恰失去了红色文化主题教育的初衷。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调整认识,转变观念,既要重视红色文化的物态教育,更要重视红色文化的精神熏陶,二者并用,方能达到最优的思政教育效力。
(四)精准定“形”不当:应用方式过于单一,常囿于既定思维
首先,红色文化课堂应用局限于“填鸭式”的层面。近年来,红色文化虽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但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教授理论知识点时,仍是侧重于对红色大事件的简单罗列,缺乏对红色知识系统化的深挖整合,也未能将红色经典事迹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地灵活讲解,只是结合了多媒体教学的表层运用,将红色图片、红色视频在课堂上展示。红色文化进思政课堂本是极好的教育素材,但方式上的简单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的直观印象依然是传统思政课的空洞、笼统。
其次,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形式单一,鲜有创新之举。高校思政教育在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时仍多囿于既定思维,实践教育形式上多为参观红色战场遗址、著名将领故居、重大节日祭扫烈士陵园、观看红色影视作品、听取相关专家主题报告等,这样的教育方法固然无可厚非,但教育成效却乏善可陈,难以实现红色文化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创新目标,只能停留在表面上的感性认识,无法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更高层面。
三 实践逻辑: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符合时代教育发展的有力举措,是对标高校立德树人核心价值逻辑的有益实践。为强有力推进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逐步创设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体系,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建设红色文化的校园静态教育场域,从而将红色文化融会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要素与环节之中。
(一)顶层规划:建章立制,创设立体化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保障体系
思想政治工作过程可以简单划分为计划制订、方案实施、评估反馈3个环节[8]。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首要之义就是要对其进行精心谋划,合理分配人力财力物力,科学规划、互为补充,发挥综合集成效应,将其变为学校的文化资源优势,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体系之中。组织保障理念也要随着时代和问题的更新而不断优化调整,一是要积极研判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靶向定位。二是要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他物融合发展的内在规律。质言之,就是在尊重红色文化所蕴藏的客观事实与时代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创新完善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体化机制保障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在思想和行动上强化“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价值理念,高效率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的各项日常教育中,实现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紧密相联。
高校教务、科研部门要在红色文化课程建设方面下功夫。在实际操作中,给予红色文化精品课程建设、红色文化教改项目立项等特别支持,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科研经费支持与严谨的教学制度安排[9],使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方法优势。除此之外,高校还可建立由辅导员负责的红色文化第二课堂实践机制,将红色文化与学生社团等活动接轨,开放视野,取长补短,不断在体系和机制上创新。
建立红色文化教育教学信息反馈机制。红色文化的教育效果需要不断获得反馈信息,通过分析反馈结果,科学评估之前教育方式与路径的效果,不断优化保障体系,从而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二)精神熏陶:以红色文化价值理念内化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精神塑造
红色精神是与中国共产党相关的物质行为现象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征途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建设精神和改革精神的总称,将红色文化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触及灵魂的党性教育新形式。开新、刚毅、自省、奋进、图强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必胜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历经血与火的洗礼而铸就的可贵品格,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要“制胜基因”之一。
利用红色文化精神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内化教育主要是指对校风、学风、教风以及人际关系等进行塑造培养。精神文化因其内隐性和渗透性,能够起到濡化大学生人生态度、道德情感、政治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功能。在红色文化的实际应用中,高校应把红色资源所蕴含的革命精神融入校园精神文化之中,让大学生得到相应的心灵感召和精神激励。
加强校园红色精神文化熏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术科研之中。高校承担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进行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社科研究本就是红色文化进高校的应有之义。在实际操作中,高校相关部门可以邀请红色文化研究的专家对红色文化的前沿重大问题作讲座,此举既有利于描绘高校的学术底色,也有助于提升高校教师的科学研究视野,从而增强大学生对红色革命精神的认知与认同。其二,以学生工作部门为主导,定期召开红色文化精神相关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此类活动不断对红色文化教育进行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形式创新,使之成为占领大学生心灵的强大精神力量,升华大学生的思想。其三,梳理整合,以红色制度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道路的历史脉络。在制度形态上,红色文化资源主要表现为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思想理论、纲领政策、方针路线、规章制度等一系列规范体系和行为模式,其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可行性,高校可将其梳理整合,编撰成册,以红色文化制度的演进理路增强大学生对中国道路的强大自信。
(三)行为体悟:平台搭建,以实践行为外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对话”
社会实践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方式之一。思政教育社会实践即教育主体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困惑,通过具有现实性和鲜明时代性、且容易为客体所接受的具体行为方式解答客体的具体问题[10]。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不仅可以应用到课堂教学,还可以更好应用于实践教学,而且教学效果会更佳。通过加强红色资源的实践教学,能够提高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从而找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把资源优势转换为教学优势,让大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巩固和深化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感悟,让党性教育入脑入心,现场的实践教学不只是让学员“流泪”,还要让学员在“流泪”之后有所思考、有所改变。
实践的主客观活动比抽象的理念教育要更加直接和有效,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在实践行为和机会的创造。教育主体要善于利用情感共鸣规律,通过内涵的挖掘、形式和手段的创新,以贴近受教育者心理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多样化的手段来展示红色文化。一方面,高校与相关红色基地联动,利用其优势资源禀赋构建红色文化主题教育常态化机制。资源的优势并不等于教育的优势,只有将优势资源禀赋转化成教学优势才是教育基地设立的旨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这些基地在教育形式上的衔接优势,将其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联,创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模式,以大学生的实地感观增强其对红色文化的实地感悟与主客体对话,从而达到教育目标。
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依托红色基地资源优势,积极规划红色文化学生课题,培育红色文化学生社团,加深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感观体验。红色学生社团和红色文化学生课题能够通过共同商讨、集体理论学习、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极大地增强大学生的理论素养,达到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目标,同时还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大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感悟红色革命精神,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逻辑[11]。通过上述形式,能够改变传统红色文化教育“一次新鲜,两次平淡,三次便没了兴趣”的固有思维,继而用新的形式、吸引当代大学生。
(四)物态感染:以实物形象营造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静态场域
思想政治教育物态环境是相对人的主观世界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而言的,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外部客观存在,具有感染、激化及舒心功能[12]。现代高校因其组织庞大,占地面积广阔,有开展红色文化物态教育的天然优势,用红色实物形象进行物态教育就是要让大学校园里的雕塑、道路、墙壁等也能“说话”。
搭建校园红色文化教育阵地,营造良好的实物育人环境就是要围绕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来设计校园景观,实现对大学生的教育和激励。高校要重视校园景观的布局,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校园物质文化之中,此举既有助于加深校园文化底蕴,又提升了红色文化的实际效用,实现了一举两用的价值目标,从而让学生在举手投足之间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
具体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结合高校和地方红色文化的具体特点,在校园景观中布置物态文化资源。可在校园内的适当位置摆放与国家发展、高校教育有着密切关联的革命前辈或者英雄人物的雕像,在学生宿舍、食堂、教室等场所悬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名言警句或英模挂像,在校园报刊橱窗开辟专栏宣传红色人物以及讲解英模事迹,让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举手投足之间认清历史、铭记历史,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从而形成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其二,高校依托校园物质景观,传播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在实际操作中,可在教学楼和校园道路的命名上下功夫,适当以红色人物和红色精神主题对相关校园楼宇与道路命名,巧妙实现校园物质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完美融合,在高校学生举手投足之间营造出一种拼搏奋进、敢为人先、进取图强的校园文化氛围,促使大学生于无形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3],促进大学生形成对中国近代革命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高度认同,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感悟,进而培养立志高远、脚踏实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 结语
2019年10 月31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是我们的显著优势[14]。而红色文化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而不懈奋斗的产物,是近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胜利的精神总结,是以红色革命道路、红色革命文化和红色革命精神为主线的集物态、事件、人物和精神为一体的内容体系[15],是我们今天利用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凝聚人心的显著资源优势。
红色文化流淌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基因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严密的逻辑耦合与历史关联,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为使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效与魅力。首先,要以价值逻辑为出发点,充分理解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意义。其次,要以问题逻辑为着眼点,充分厘清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存阻碍。最后,需要以实践逻辑为落脚点,深刻把握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位一体”优化路径,多措并举,从而创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配方”新颖、“工艺”精美、“包装”时尚的多样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