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青年参与乡村治理的方式研究

2022-11-22董云宁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县域

董云宁

(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总结乡村治理经验,创新县域青年参与乡村治理的方式、方法和路径,开辟乡村科学治理途径,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自夏商周的乡里制度到今天全面乡村治理的开展,乡村治理模式在古人自治、德化、律治基础上增加了政治、智治,全面、系统的治理建立在众多人员的参与基础上,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无数青年的参与、奋斗、奉献和价值实现。

1 研究背景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人的问题是关键问题,解决好人的问题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尤其是县域青年问题成为乡村治理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中国社科院群体性事件研究专家单光鼐认为“县域青年”专指脱管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孩子,这类群体游荡散漫、无所事事、行为偏颇,极易破坏社会稳定。当然,县域青年的产生是由多重原因叠加造成的,他们的背后都有着复杂、心酸的经历,在他们身上曾经可能发生过许多负能量的事件,对社会造成了破坏或对他人造成了伤害。那么如何让县域青年化荆棘为鲜花、化坎坷为坦途,让县域青年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由劣势转变为优势,走出生活的阴霾,摈弃负能量的杂念,传播出正能量,成为乡村治理的主力,投身到改变家乡面貌、热心乡村事业的历史任务中,成为乡村治理的主要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研究现状

单光鼐[1]研究县域青年问题、特征、生存状态、困惑及整合,提出让县域青年平等就业并鼓励其发展;黄思[2]从青年干部群体角度研究县域青年问题,形成参与乡村治理的长效机制,有助于促进乡村振兴;崔宏瑜[3]研究了山东村级“青年参与乡村治理”案例,提出乡村青年流失问题,研究青年参与乡村治理的行为并提出建议;廖志辰[4]从嵌入式角度,选取具体案例,分析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治理的现状;袁剑等[5]对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形式进行分类、比较和归纳,提出围绕村庄引领青年同心发展,建立同心圆发展结构模式;刘浩[6]肯定县域青年、精英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畅通县域青年、精英生成与流动渠道,注重教育和就业公平,让更多县域青年、精英投身乡村振兴;胡述宝[7]通过对西方国家青年的研究,提出“县域青年”工作方法,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彭凯[8]从县域青年面临的问题和社会定位角度,呼吁社会关爱、政策帮扶其实现自己的梦想。

本文结合当前乡村治理和县域青年的问题、特点,认为县域青年在乡村治理中是大有可为的群体,也能够充分参与到乡村治理中,并提出了县域青年参与乡村治理的方式和路径。通过对县域青年的引领、教育、培养及帮扶,让县域青年利用其聪明才智,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与家庭、社会的关系,融入并服务社会,做家庭的顶梁柱、乡村的振兴者、发展的领头羊,为乡村振兴和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和力量。

3 县域青年在乡村治理中现状

近年来,县域青年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痛心事件频频发生,为青年自身带来巨大伤害,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子。县域青年参与乡村治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由于教育基础不牢、误解学习方向导致县域青年在中学就过早地离开学校,家庭管不住,社会无管束,辍学混迹于“江湖”,这个年轻群体自控基础差,思想极易偏颇。在乡野间好事不干、坏事不断,制造不安定因素,让本就治理薄弱的乡村增加了更多不稳定因素。

(2)往返于城市和乡村之间,学业不成就当“打工仔”,有许多抒发打工辛酸的歌曲、段子、故事等,表达着打工的际遇和挫折,在遭遇和挑战面前有“杀出血路”的强势者,也有一蹶不振而对社会心灰意冷的抱怨者。

(3)曾在城市里读书学习,感受到城市的繁华,体验了城市环境的优越,向往城市生活,想通过在城市的奋斗进入上流社会,心强命不强的“蚁族”,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最终蜗居在城市的角落里,表达着无奈和就业的不易。

(4)家庭疏于管束、娇惯无度,在乡村间“臭名昭著”,家人眼中的“异类”,错误的思想影响着有同样环境的群体,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胡作非为”。

(5)生于乡村,长于乡村,乡村的烙印根深蒂固,人生不济或没落,又得不到社会的怜爱,家庭关怀少,社会同情不够,久而久之形成心理落差,社会问题就会更加突出。

4 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青年参与乡村治理的方式

乡村治理离不开县域青年的参与,全国各地推进“五治融合”的全面乡村治理,那么县域青年在乡村治理中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怎么才能让县域青年的价值体现在乡村治理的社会实践中?根据目前县域青年的状况和乡村治理的方向,在此探讨县域青年参与乡村治理的方式、方法。

4.1 教育疏导式参与

从接受教育年限、收入水平、职业层次上研究发现,留乡务工者受教育年限少、收入水平低、多从事底层工作,而他们成为了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也是乡村治理的难点。一些是问题青年,他们遭受爱情、事业、家庭等方面的打击,改变了生活的方向;一些是学习基础薄弱,对学习抵触、厌恶,梦想着通过勤奋劳动改变生活面貌;一些是有学习基础而不得不辍学,他们有理想、有抱负,选择就近就业;一些是本身有一定的家庭事业基础,类似于继承式发展等。

基于以上背景,县域青年主要缺乏科学的教育,教授他们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其乡村治理的技能、内容等方面的培训。参与教育培训的县域青年,相关组织可为其颁发有社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从心理疏导、技能学习、教育引导等方面加强引导,重视县域青年的成长,增强对其的教育关注。促进县域青年学习成长,转变其思想观念,在能力、素质上得到提升,这本身就是乡村治理的进步,为乡村治理发挥了作用;另一方面县域青年得到了成长,投入到乡村振兴中,发挥青年人的激情。

4.2 家族启发式参与

每一个人都愿意为家人争光添彩,在家人朋友面前做一个有尊严、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县域青年虽然不同的境遇让当前的生活状态处于劣势,但家庭、家族的那些成功人士的启发能让县域青年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再次点燃。家人们的循循善诱,成功者的辉煌荣光,青年人的梦想愿望会不断放大,转化为乡村治理一种动力。

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从“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的古训到当今“百万买房,千万买邻”的共识,家庭生活水平、家庭教育、家庭氛围、邻里关系等环境都会对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影响。如今,在乡村治理过程中,许许多多家庭式参与、家族式互动带动了乡村振兴面貌的改善,这也是古人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自治,家族启发、村民自治实现“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4.3 社会激励式参与

乡村治理内涵丰富、系统复杂,“五治融合”,形成基层组织建设、智能化建设、法制化管理等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就需要采取激励措施,让县域青年投身其中,尤其是“蜗居”于城市的大学生,他们有知识、有梦想、有活力,而缺乏的是体制机制的引导和合适的平台构建。

一方面创建科学的社会平台,鼓励县域青年参与乡村治理,政策引导、创业扶持、就业助力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向乡村振兴一线倾斜,确保县域青年的晋升机制科学、岗位多样灵活、就业创业便利,让更多的县域青年返乡创业就业,增强城乡之间的流动。另一方面建立县域青年参与乡村治理基金、奖励、分红等激励机制,激发县域青年干事创业的激情,乡村治理实行特事特岗、一村一策,切实让县域青年感受到自己得到重视,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乡土乐趣。

4.4 兴趣爱好式参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参与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县域青年的兴趣、爱好更为广泛、更有创新性和引导性。“物聚于所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生于乡里、长于乡里,对乡村有着独特的感情,对乡村的事物有着独特的兴趣,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县域青年,增加双方的交集,形成朋友圈,一起参与到乡村振兴事业中。

兴趣、爱好最终将成为人生的追求、生活的方向,这些县域青年一旦投身乡村治理,将发挥出难以想象的作用,热爱才是成功的方向,对故土的爱、家人的爱、邻里的爱将化成无穷的动力,对乡村治理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4.5 城乡逆流式参与

近年来,许多青年打工者在城市经济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游走于城市边缘,严格的户籍制度、沉重的房贷负担、教育的区位限制等让更多希望在城市长久生活的人失望了、泄气了,最终选择由“海味儿”变“村味儿”,疫情常态化、社会变局的不确定性等加剧了“打工仔”对打工路的思考,打工只能是权宜之计,长远的发展和生活是根本。

懵懂少年走出乡村,成熟的青年回到家乡,乡村成了新的奋斗起点。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群众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振兴再掀篇章,各地各企业瞄准乡村发展机遇,纷纷推出“热土计划”“爱故乡计划”“乡爱计划”等助力乡村振兴,涌现出大量返乡创业就业青年,“逆流青年”怀揣着梦想,带着积攒的丰富经验和过硬技能回到家乡,点燃起县域振兴的星星之火,是县城社会转型变革的中流砥柱。

4.6 间接支持式参与

乡村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人才匮乏、技术短缺、资金薄弱、项目引进困难等都给乡村治理带来了难题,了解这些实际情况而又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就是一些乡村发展的早期开拓者和具有原始积累的人员,这些人大多离开家乡去谋求更大的发展,通过举行“乡村联谊会”“爱我家乡”“祭祀宗祠”等活动召集乡贤、乡绅为家乡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扶。

自古以来,乡贤、乡绅治理乡村比比皆是,由于早期积累或创业,具有为家乡出钱出力的条件和能力,他们虽不在县城,但关心、支持、帮助家乡发展,利用自身所具有的资源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在技术、资金、项目等方面解决难题,间接参与乡村事务,为乡村治理发挥作用。

5 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青年参与乡村治理的建议

(1)坚定政治方向,增强治理基础。明确村委班子的职责和分工,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理论水平、共同富裕理念和乡村治理能力,充分发挥“美丽乡村”的示范效应,引导县域青年钻研技术、扎根基层,提高县域青年的政治觉悟。

(2)利用法治武器,保证治理实效。结合乡村事务特点,把县域青年培养成法律讲解员、民事调解员、法律援助联络员,确保村民事务管理有法可依、解决有法,建立健全普法机制,将法律服务送到田间地头。

(3)强化以德服人,改善德育环境。从西周“明德慎罚”到“为政以德”,再到宋以后的“德业相劝”都体现德治的思想,县域青年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加强道德文明建设,培育德治环境。

(4)完善自治体系,优化自治形式。北宋中叶,村民自治形式产生,乡约是基本蓝本。完善村民自治体系,因地制宜的推行自治形式,让县域青年得到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自我改变。

(5)提供智能保障,创新治理机制。在互联网时代,建立“互联网+”管理机制,让县域青年成为乡村互联网的指导员、引领人,成为乡村电商的关键力量,让乡村智能化为乡村治理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县域
论提升县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治理思路
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县域媒体技术创新
“一碗面经济”是怎么“擀”成的?——县域经济应当精于全域“链条”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吴起“求变”——县域发展导向“高质量”
核心素养视阈下县域初中学科联盟建设的实践探索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核心素养视阈下县域初中学科联盟建设的实践探索
经济转型的3D图景——解码县域经济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再认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