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蓝耳病的防控

2022-11-22袁梁财

中国畜禽种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耳病猪只猪群

袁梁财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农业农村局 618110)

猪蓝耳病自1987 年首次被发现后,逐渐向全世界各地扩散,截止到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均遭受过猪蓝耳病的危害。在我国猪蓝耳病被列为二类传染病,是我国强制免疫的传染病之一,目前部分地区仍有猪蓝耳病的流行和发生,对养猪业有较大的危害。因此,该病防控至关重要,需要准确诊断,同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控制病情发展。

1 猪蓝耳病的临床症状

猪蓝耳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母猪出现繁殖性障碍,仔猪及育肥猪发生呼吸道症状,有较高的死亡率,母猪患病通常在怀孕80d 后发生流产或分娩时间过长,死胎率有所增加,弱仔数上升,并且所产仔猪整齐度都会受到影响。母猪产后会发生体温升高现象,可达40℃以上,且乳汁分泌不足,同窝仔猪基本100%患病死亡[1]。仔猪患病通常病情发生在母猪产后的2~3周,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呼吸不畅,咳嗽,体温升高至40℃以上,腹泻,后肢瘫痪,眼睑呈青色,最终衰竭而亡。断奶仔猪患蓝耳病很少表现为单一性疾病,通常是多种疾病混合感染,混合感染临床症状表现为以下几种:断奶仔猪在转入保育舍后,体温会升高至41℃左右。保育猪患病,体温升高至41℃左右,精神萎靡不振,呼吸不畅,大便干燥或者是腹泻,身体多处部位会呈现紫红色,腹部淋巴结肿大,走路摇晃并且伴随着神经性症状,死亡率能达到50%以上,即使痊愈的猪也会成为僵猪,失去饲养价值。

育肥猪通常在转舍后3~4 周发病,具体表现为精神萎靡,体温升高至40℃以上,结膜发炎,皮肤有泛红,尤其是在耳朵、腹部、臀部等部位,患病猪会出现贫血,小便发黄,大便干燥的情况,发病后期会发生衰竭,死亡率大约在20%左右[2]。

2 猪蓝耳病的病理变化

患病猪的主要病理变化具有多样性,具体表现在肺部。肺部发生急性肺炎,间质变宽,出现橡胶样肺,肺泡萎缩、塌陷,同时心肌变性,淋巴发生肿胀充血,肾脏部位会发现出血点。

3 猪蓝耳病病情

猪蓝耳病2006 年在我国广泛的传播与流行,给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之后人们对该病有了足够重视及全新认知,对猪蓝耳病的防控技术也日益提高。下面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发病机理、防控现状及免疫情况等进行阐述。

3.1 发病机理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具有变异性,且此病毒的毒株多样性明显,目前发现的对养殖业危害严重的毒株有经典株和高致病株。在猪只发生自然感染或接种弱毒疫苗后,会长期带毒或持续向外界排毒,同时会影响猪只免疫能力,进而促进其他病原体侵害猪只,从而使猪只发生多病原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在临床症状上出现多元性及较为复杂的病症。

3.2 防控现状

目前防控猪蓝耳病通常采取封闭管理阳性猪场200d 以上,直到猪场内未发现新的患病猪群,或未接种蓝耳病弱毒疫苗的猪群不再向环境排毒,以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自然消失。预防该病主要采取在饲料内添加提高猪只免疫力的营养素或中药添加剂,促进猪群健康、稳定,同时也对机体功能恢复起到一定的作用。

3.3 免疫情况

预防猪蓝耳病主要采取接种疫苗的方式,所使用的疫苗包括弱毒疫苗及灭活疫苗,疫苗在控制猪蓝耳病方面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弱毒疫苗对猪只的保护效果良好,且机体可获得较长时间的免疫力,仔猪在接种弱毒疫苗后,其体内可以产生病毒血症,此阶段会持续2~4 周。种公猪在接种疫苗后,疫苗病毒会随着精液排出体外。妊娠母猪接种疫苗能保证所产仔猪健康。但弱毒疫苗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通过精液或胎盘传播的现象。灭活疫苗在实际生产中相对安全,且便于储存,使用灭活疫苗可使猪只获得良好的免疫力。

4 猪蓝耳病的防控措施

猪蓝耳病因其特殊的生物特性,以及具有多样性的毒株给猪场防控及治疗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目前对该病还没有有效的特效药物能使患病猪彻底治愈。因此,对该病的防控需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以保证防控效果。

4.1 阴性猪场蓝耳病的防控

猪蓝耳病阴性猪场是指经过检测后判定蓝耳病抗原及抗体均呈阴性的猪场。对阴性猪场的防控主要采取闭群饲养制度,避免从外界引进猪种,做好猪场自繁自养,防止病原体在引进猪种过程中侵害本场猪只。同时做好生物防控措施,避免外界病原体,通过人、动物、车辆等其他方式进入猪场。确需从外界引种的猪场应选择双阴性猪场的种源。此外,还需要对猪场进行跟踪监测,定期监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抗原及抗体,通过监测结果合理调控猪场防控措施。

4.2 阳性猪场防控

4.2.1 阳性稳定猪场

阳性稳定猪场是指在检测后发现母猪群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抗体呈阳性,但其他猪群没有感染情况的猪场。对于阳性稳定猪场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控:使用封闭管理综合防治技术,同时加强猪群饲养管理,适当添加增强免疫力的添加剂,提高猪群抗病能力,保证环境的稳定,避免应激反应的发生,同时做好生物安全防控工作,保证猪场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稳定性,避免发生场内传播。此外,还需要跟踪监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活动情况,避免群体间传染爆发,对猪场内的猪只进行灭活苗的接种。

4.2.2 阳性活动场

在检测后发现母猪群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抗体呈阳性并且带毒,育肥猪在中后期会出现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使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同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猪场为阳性活动场。

对阳性活动场采取封闭管理综合防治技术,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免疫力,避免应激反应,同时添加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添加剂或药物,做好生物安全措施,随时监测猪群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抗体情况。此外,还需要接种疫苗,怀孕母猪在怀孕56d 时接种猪蓝耳病灭活疫苗,仔猪在3~4 周龄时接种弱毒疫苗,病情严重的猪场需要间隔4 周对仔猪进行一次加强免疫[3]。同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控制猪群继发感染。

4.2.3 阳性发病场

母猪出现蓝耳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死胎、流产、高烧,同时其他猪群也会发病,经过实验室检测可确定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呈阳性,这类猪场可以确定为猪蓝耳病阳性发病场。对猪蓝耳病阳性发病场的防控,首先,采取封闭管理综合防治技术。其次,需要对猪群进行免疫接种,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接种程序,在母猪配种前接种一次弱毒疫苗;生长猪只可以根据感染病毒的情况适当提前免疫,间隔一个月后再加强免疫一次;妊娠母猪在怀孕56d 时接种猪蓝耳病灭活疫苗。同时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抗病能力,减少应激反应,适当地在饲料中添加清热解毒的中药添加剂。及时淘汰患病猪,随时监测猪群中的患病情况,做好生物安全控制措施,积极治疗混合感染及继发感染。

4.3 封群管理综合防控技术

对于猪传染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阳性猪场,封群管理综合防控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现对封群管理综合防控技术的主要措施进行如下论述。

4.3.1 封群驯化

在后备母猪体重达到50kg 时,将其转入驯化舍进行小圈饲养,每圈饲养数量为5~10 头,转入后需要观察母猪7~10d,并记录其健康状况。随后每圈至少转入一头断奶母猪混合饲养30d[4]。待驯化30d 后,健康状况合格的母猪转入后备母猪舍,不合格的母猪转入到育肥舍进行饲养,健康合格标准为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达100%,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阳性率为100%,驯化的整个过程需要做好健康记录。

4.3.2 隔离淘汰

净化合格的后备母猪,全部转入隔离舍进行隔离,同时采取小群饲养的方式,在180 日龄时进行常规免疫接种,并且使用公猪诱情。在后备母猪第1 次发情后,检测其猪瘟抗体及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抗体。无论是在驯化还是隔离期间,一旦发现断奶母猪及后备母猪免疫不合格、发生其他病症或长期不发情一律采取淘汰措施,不再进行治疗。期间要进行猪只健康档案记录。

4.3.3 单向流动

在进行封群驯化和隔离饲养过程中都需要进行单向流动,不能反向流动。

4.4 后备母猪的配种管理

后备母猪的健康情况关系着仔猪是否感染,因此,要做好母猪配种管理。选择符合品种特性、发育情况良好、体质健壮、肢体完整的母猪,保证其生殖器官发育情况较好,乳头在7 对以上并且分布均匀。使用3~6 胎母猪生产的后代母猪。母猪体重应达到140kg,背膘在16mm 左右,阳性场母猪要求其蓝耳病抗体在2.0 以下,各项指标均正常。

4.5 药物调控措施

猪蓝耳病可以科学使用药物添加剂进行防控,主要原则为保肝护肾、补本固原、清热解毒,可以适当选用中药添加剂,实现上述效果。同时在饲料中添加VC、黄芪多糖、碳酸氢钠、亚硝酸钠、VE等,以提高猪只免疫力,降低应激反应。同时科学使用药物控制因猪蓝耳病引发的继发感染。

5 小结

防控猪蓝耳病不能机械化的照搬防治技术,要根据猪场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防控措施。在日常饲养中要监测猪场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变异及活动情况,及时掌握猪场内感染信息,以便随时调整防控策略。选择弱毒苗接种前要先对本场感染的毒株进行检测,使用同源疫苗,并制定符合本场的接种程序,无论采用何种防控措施,生物安全工作都是必要的。猪蓝耳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可以采用封群驯化、淘汰等措施控制该病的传播,同时适当添加提高猪只抵抗力的药物,科学制定免疫程序,并进行疫苗接种,配合良好的饲养管理,能达到防控猪蓝耳病的目的。

猜你喜欢

耳病猪只猪群
猪气喘病的防治措施分析
如何做好猪免疫前的评估工作
深度学习在猪只饲养过程的应用研究进展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基于姿态与时序特征的猪只行为识别方法
替米考星对初产母猪蓝耳病的治疗研究
猪呼吸道疫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控方法研究
猪蓝耳病临床诊断与综合防治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耳病治鼻,事出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