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西藏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与经验
——基于党中央历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的分析视角
2022-11-22郑应友
郑应友 侯 霞
[提要]以党中央历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视角分析中国共产党关于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经验,对于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建设美丽幸福新西藏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分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奋力探索、进入新世纪的稳步推进、十八大以来的全面深化等阶段;取得的主要成就有突出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地位,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牢固建立;牢固树立底线意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态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顶层设计保障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日臻完善。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主要得益于坚持党对西藏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西藏各族人民为中心、坚持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继承与创新、坚持生态保护系统思维、坚持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道路。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举国欢庆之日,习近平作为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7月亲临西藏,参加庆祝西藏和平解放纪念活动并看望各族干部群众,充分说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西藏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在西藏视察期间,习总书记多次对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求,他强调:“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持战略定力,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1]
党中央历来重视边疆民族地区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工作,并根据一定时期的发展形势召开座谈会研究重要工作。实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以来,党中央共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7次。[2]每次座谈会党中央都会对上阶段西藏工作进行总结,对下阶段工作进行部署,为一定时期做好西藏工作提供依据和遵循。这充分说明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自觉和科学自信,表明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也不能掉队的坚定决心,表明西藏工作战略地位之重要。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两个屏障”即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屏障;水资源丰富,有“三源”之称,即三江源、生态源和江河源,具有“亚洲水塔”“世界第三极”之称;同时由于特殊的自然生态特征,又被称为北半球气候的“启动器”“调节器”。历次中央工作座谈会对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具有时代背景的思想、观点和论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征的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是各个时期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纲。因此,基于中央历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视角分析我们党关于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经验,对于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建设美丽幸福新西藏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要实践
(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对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奋力探索
1.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1980年3月14日至15日,党中央召开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文简称“一次会”)。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党中央确定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正努力医治林彪、“四人帮”对党和国家造成的创伤。[3](P.229-230)会议提出的目标是:团结各族干部群众,从实际出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西藏经济,有计划有步骤地使西藏兴旺发达、繁荣富强。1990年4月,胡锦涛在《当代中国的西藏》审稿会上谈到西藏新时期开端的问题时说:“过去,我与法唐①同志及其他同志谈到西藏工作的时候,大家都说,从全国来讲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西藏来讲是1980年以来,在西藏历史上掀开了划时代的一页。”②可见,1980年“一次会”在西藏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揭开了我们党领导西藏各族干部群众治藏稳藏兴藏的新篇章。
“一次会”虽没单独论述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但在安排发展经济工作时都穿插有生态问题。会议指出要根据西藏自然条件、民族特点发展经济,“从西藏当前困难的情况出发,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3](P.231)”党中央创造性地将“休养生息”这一主要用于减轻人民大众的经济负担,达到“轻徭薄税”目的之民生政策,巧妙地用于西藏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可谓一举两得。通过“放免减保”的政策,大大促进了西藏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在休养生息政策指导下,促进了西藏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会议在发展农牧业时要求“西藏要结合自身生态资源实际,在休养生息政策下,大力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要重视植树造林,开发渔业生产;要宜牧则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4](P.306)”这就要求西藏要结合当时生态实际发展农牧业、渔业,同时要保护生态,通过植树造林提高水土涵养能力。在工业方面“充分利用水力、地热等自然资源,发展动力及燃料工业。[4](P.307)”体现了我们党要求西藏把资源优势积极转为经济优势,利用丰富的水、地热资源发展清洁低碳能源的前瞻部署。在发展文教卫生事业中提出“继承和发展藏医藏药和藏历、气象学”[4](P.308),体现出我们党认识到气象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密切关系,通过发展气象学,分析气象与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原理,为研究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规律打下基础。
2.利用科学技术和政策法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1984年2月27日至3月28日,党中央召开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文简称“二次会”)。“二次会”是目前会期最长的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以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新西藏为目标。背景是依据党的十二大提出的目标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断加深对西藏工作的再认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已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邓小平提出“在西藏,要使生产发展起来”[4](P.318),同时把“科学技术”提升到“第一生产力”的高度。
“二次会”在安排部署下一阶段西藏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民族宗教和加强民族干部培养等工作时都要求和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创造了历次座谈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首次要求”。在发展农牧业中提出“要放手给群众划分自留山、责任山、大力种草种树、实行草灌乔结合,积极研究,改进种植办法;加强草原管理,积极防治虫害”[4](P.363),同时在民族干部培训工作中要求“各级党政群领导机关干部要自己搞实验、植树种草、开发能源,在生产中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把每个机关所在地都办成先进技术综合示范点,以影响和带动教育群众。[4](P.369)”首次要求研究种植方案,利用科学技术植树造林、防治病虫害,同时要求领导干部带头做实验,把实验成果利用到植树种草、开发能源上,进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会上首次提出“要逐步发展旅游业”[4](P.364),首次提出“积极引导和支持宗教界人士举办社会公益事业,如保护人畜两旺,保护有益的野生动植物,协助政府推广农林业等”[4](P.367-368),体现了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再认识,如西藏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的“神秘性”、民族宗教工作的特殊性等。通过逐步发展旅游业,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更重要的是扩大西藏的政治影响,通过党的民族宗教方针,积极调动各界人士参与到建设新西藏工作中,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首次对破坏生态的行为进行规定,“坚决保护现有林木,严禁滥砍滥伐;严禁破坏草场,有些地方还应退耕还牧。[4](P.363)”,西藏为落实中央要求,20世纪80年代就制定并在自治区人大通过《西藏自治区森林保护条例》,让法律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同时党中央国务院为了大力保护西藏生态系统和珍稀物种资源,1986年就批复墨脱和雅砻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6]大力提倡研究并利用科学技术,利用民族宗教政策团结各界力量,制定法规明确刚性约束,批准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举措,中国共产党在西藏生态文明建设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3.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使之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相协调。1994年7月20日至23日,党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文简称“三次会”)。会议的背景是:一次会以来,在党的有关政策正确指导下,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1980年至1993年,区内年平均生产总值增长6%,[3](P.270)这在西藏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但与全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这是西藏自身的经济内生发展动力,自然、社会等先天性条件所决定的。因此,党中央审时度势,为了缩小与内地的发展差距,提出了要加快经济发展,并且从战略上要求西藏由“加快发展”转变为“快速发展”。“三次会”明确提出要在邓小平理论及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抓好“稳定”和“发展”两件大事,确保经济快速发展,确保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确保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会议提出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区内经济年平均增长10%,基本完成脱贫,使多数群众生活达到小康水平。”[3](P.270)
“三次会”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也主要穿插于经济相关配套政策之中,充分体现了当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正如江泽民强调的“加快西藏发展,最根本的是加快经济发展。经济上去了,其他事情就比较好办了。[4](P.458)”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西藏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础。“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疆,面积占国土的八分之一,是天然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③这是我们党首次在历次座谈会中从战略上认识到西藏是重要的天然屏障,这对未来西藏生态文明建设起关键作用。会上还提出“积极发展特色轻纺业和民族手工业;重点发展旅游业。”[3](P.272)在旅游业发展方面由“二次会”提的“逐步发展”到本次“重点发展”,在水电资源利用方面由“一次会”的“开发”到本次“加快开发”,体现了我们党发展经济注重从生态资源禀赋实际出发,从战略高度认识到西藏生态资源蕴藏着巨大经济潜力,要努力将潜在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造福西藏各族人民。而加快水电资源开发,主要源于当时西藏不少地方在使用燃料方面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了影响。早在“二次会”后,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燃料成为群众生活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烧掉了不少草坯和木材,影响了自然生态平衡。西藏的同志要认真贯彻森林法和草原法,把保护森林和植被当做一项战略任务来抓。解决西藏能源问题,要坚持因地制宜的方针,要大力发展水电和地热发电,逐步发展太阳能和风能发电。”[4](P.394)由此可见本次会要加快发展水电资源之原因,也可看出党和政府重视环境立法,前瞻地提出要结合西藏的先天自然优势,逐步发展清洁能源等。由于燃料问题带来滥砍滥伐现象,因此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方面要求“提高人口素质,使西藏人口素质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4](P.482)这由“二次会”提出的提高民族干部素质拓展到提高人口素质,加强教育引导,在全区营造一个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和科学保护环境的氛围。在农业政策上提出“鼓励个人开垦农田、荒坡,种植农作物和植树种草,对农用生产资料实行财政补贴。”[4](P.486)这是首次在座谈会上明确通过对农牧民的生态补偿政策,提高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进入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对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
1.结合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之实际,明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党中央、国务院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文简称“四次会”)于2001年6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在新世纪初党中央为了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国防,提出进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同时提出西藏经济由“快速发展”转向“跨越式发展”,这次会议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本次会议在历次座谈会中首次总结出我们党的西藏工作经验,主要包括坚持“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相对“二次会”增加“国家安全”内容)、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党的建设等6个方面。会议提出新世纪初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相对“三次会”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同时提出发展目标,即在“十五”期间西藏的区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2%以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05年位居西部地区前列。[3](P.280-281)
本次会上,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推动西藏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4](P.563)讲话中单独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求。在历次座谈会中首次指出西藏生态的脆弱性特征。“西藏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大规模开发建设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压力。在加快西藏发展和建设中,必须十分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绝不能在加快经济发展中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4](P.565)”表明我们党在西藏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生态的认识,西藏生态环境具有独特的科学、景观和资源价值,但是生态脆弱区所占比例较大,约占全区总面积的60%-80%,生态脆弱区主要是高、寒、干、荒、风、沙、陡等所在区域。[7](P.182-183)这些区域均为生态脆弱区,抗外界干扰能力差,一旦遭到破坏,长时间难以恢复,因此保护工作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所有项目的论证、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都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加强天然林和草地的保护力度,以防被沙漠化、退化。会议明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西藏在经济上应持续的快速增长,应尽快缩小与其他省市的发展差距。但是这种快速增长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实现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必须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4](P.564)这次座谈会中首次提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我们党在新世纪之初,结合国内外发展形势和任务,根据西藏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及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论点。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实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它注重社会、经济、人口、生态、资源在相互协调、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基础上的一种发展模式,其逻辑归旨是既满足当代人或地区的发展,又不影响后代人或其他地区的发展。由于生态的脆弱性,在西藏实施可持续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会议提出“一定要把旅游业作为西藏的支柱产业”[4](P.565),由“二次会”提出的“逐步发展”到“三次会”的“重点发展”,再到本次会的“支柱产业”,说明我们党对发挥西藏生态资源优势的认识在提高。同时在加快完善旅游设施、简化审批流程、培养人才、开发旅游产品等方面完善了相关政策和工作机制。在加大扶持力度方面,“国家投资和中央财政扶持主要用于农牧业发展、科技教育、基层政权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4](P.567)会议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补贴政策,相对“三次会”提出的“对植树种草的农用生产资料进行补贴”又扩大了范围,只要涉及生态保护的相关工作都可以在财政扶持的范围之内,实现生态保护补偿的全覆盖。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生态环境良好。党中央、国务院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简称“五次会”)于2010年1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此时全国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有序推进,西藏正处于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会议明确了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首次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纳入指导思想,由之前的“三个确保”增加到“四个确保”,“确保生态良好”为增加内容,[8]表明了第四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西藏工作的顶层设计之中,要求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未来10年发展目标主要分两步走,即“2015年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2020年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8],每一步都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要求,这在历次座谈会中也是首次。体现了我们党在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实施的目标导向,使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工作更科学,便于各族干部群众实践操作。会议总结了我们党西藏工作新的经验,即做好西藏工作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这表明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得到历代共产党人的肯定。会议深化了对西藏战略地位的认识,即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8]”这是我们党首次将生态保护工作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体现了对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认识的再升华。会议对西藏跨越式发展提出“七个更加注重”的工作思路,其中两方面为“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保护高原生态环境”[8],从而在跨越式发展中逐步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安全稳定、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局面,这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会议强调,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就是生态保护,要认真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同时要把握优先保护、系统治理、结合实际、明确重点的原则,促进环保与发展齐头并进,环境美化与民生改善共同提升,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西藏跨越式发展离不开第三产业的推进,本次会议要求做大、做精、做强特色旅游业,体现了旅游产业作为西藏支柱产业的地位,是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认识上的不断升华。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深化
1.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严格生态安全底线、红线和高压线。党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文简称“六次会”)于2015年8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召开的背景是: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之一在党的十八大予以明确,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工作中要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明确要建设美丽中国,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比较突出的地位,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营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健康发展。会议确定下一阶段西藏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西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接近全国平均水平”[9]。
“六次会”明确了新时期我们党领导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相对“五次会”增加坚持“四个全面总体布局”,首次提出“坚持党的治藏方略”,把“确保生态良好”纳入指导思想之中。这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勾勒出新的治国理政和西藏工作的新战略、新构想。本次会议首次总结凝练了党的治藏方略即“六个必须”,是“五次会”西藏工作经验的升级版,把党领导西藏工作的机制和路径提升到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采取综合举措,加大对青藏高原空气污染源、土地荒漠化的控制和治理,加大草地、湿地、天然林保护力度。”[10]这次座谈会中首次提到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理念,说明了我们党充分认识到西藏生态保护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国家生态屏障安全和社会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会议指出,西藏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发展基础薄弱,和全国一起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繁重,因此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用好“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10]等“五个结合”。同时要让各族群众喝上放心水;在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方面要求“建设好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10]要求在项目建设和资源开发时统筹考虑生态保护,坚决杜绝环保不达标项目立项,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这些要求充分体现我们党在发展中注重生态保护以及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幸福生活的生态观、民生观。会议强调要确立西藏生态安全的高压线、红线和底线思维,利用好生态补偿机制,坚守生态安全屏障,持续保护蓝天碧水净土。“六次会”在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旗帜鲜明地强调了生态保护第一和确保生态安全的底线思维,有力证明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西藏生态文明建设规律,坚持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顺应了各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为西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长治久安积累了宝贵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2.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把青藏高原打造成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2020年8月28日至29日,党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文简称“七次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要求全党全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同时在“十三五”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的背景下召开。会上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把稳定、发展、生态、强边作为西藏的四件大事,为西藏下一步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指导方向和根本遵循。
会议把“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升发展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确保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11]等作为下阶段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相对“六次会”,本次会议的指导思想是直接体现生态元素最多的一次会议,共有三处。其中第一处是沿袭五、六次会,把“确保生态良好”纳入指导思想之中,第二处是增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第三处是首次把“美丽”作为西藏发展目标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美丽西藏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指导思想作为西藏工作的顶层设计,有三处内容直接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说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这些新定位新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建设生态文明新西藏明确了工作重点和方向。会议明确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即“十个必须”,把“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要求纳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成为“十个必须”之一,相对“六次会”,不但把“生态保护第一”纳入治藏方略,而且增加了“必须”二字。充分体现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把生态保护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体现了西藏生态环境的特殊性、生态安全屏障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从而决定了生态保护的紧迫性和坚定性。
会议强调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要元素的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10月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这是我国新时期解决发展难题和发展动力不足的主要手段,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思路、方向和着力点。其中绿色发展主要解决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要求在发展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共同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在西藏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就是绿色发展的题中之义。同时践行新发展理念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地以GDP论英雄,积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坚定不移走绿色及创新驱动发展之路,结合西藏实际构建高原绿色特色产业体系,逐步引导形成绿色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从而推动经济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11]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战略的高度,认识西藏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2](P.23)。西藏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同样要在“两个大局”中进行谋划。站位高才能望得远,结合西藏实际,从“两个大局”的角度来审视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更能精准把握中央反复强调要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的战略用意,更好理解“保护青藏高原生态不单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贡献,而且是对世界负责、打造世界生态文明高地的战略需要。”[11]因此,我们应在“两个大局”中思考西藏生态文明建设,这样能充分认识以西藏为主体的青藏高原对全国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13]会上习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11]。西藏目前的发展主要依靠中央财政支持,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和历史发展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产力的提高。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包括丰富的矿产、森林、动植物、冰川、水、藏药材资源等,是世界旅游目的地,这些宝贵的资源本身就是货真价实的经济资源和财富。因此科学保护这些独特的生态资源,就是保护西藏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合理地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要求“要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工作,揭示环境变化机理,准确把握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的影响,研究提出保护、修复、治理的系统方案和工程举措。”[11]“二次会”上我们党就明确指出利用科学技术武装干部头脑,通过做实验田,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促进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在“二次会”后,特别是1992年至2003年期间国家专门设置青藏高原科考重点研究项目,如“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环境变迁和生态系统研究”等。[6]“六次会”后,国家更加重视青藏高原生态科考工作,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青藏高原第二次科考工作发来贺信。本次会议再次提出运用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生态科考工作,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第一要义,这些举措必将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科学优化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提供全面科技支撑。
二、主要成就
(一)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地位,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牢固建立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西藏自治区党委带领各族干部群众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地位,全面贯彻落实“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理念,在经费保障、生态系统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各个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截至目前,西藏共投入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资金814亿元。[14]按照《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④的有关要求,截至2020年国家已累计投入生态安全屏障资金121.5亿元;大力践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实施“两江四河”⑤绿化工程,西藏森林覆盖率达到12.31%,“无树村”“无树户”已不复存在。[14]第四、五次会议召开后,西藏沙化和荒漠化土地共减少19.31万公顷。[14]“二次会”后,西藏建立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他类自然保护区36个,总面积达41万多平方公里。[14]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宣布中国将设立三江源等5个第一批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设立对于全方位保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维护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推进美丽中国和美丽西藏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野生动植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得到全面建立,生态效益功能发挥明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得到有效维持。
(二)牢固树立生态保护底线意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六次会”就明确指出要严格树立生态保护的高压线、红线和底线思维。西藏严格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实施项目开发建设环保不达标“一票否决制”和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格控制项目开发建设,坚决杜绝环保不达标项目进入西藏,建立项目开发建设和生态环保审查联席制度,确保项目规划开发生态环保审查率达到100%。[14]积极推进去煤炭化的生活、生产经营活动,目前清洁能源装机比达89.5%,污染天气大幅减少,地市级以上城市环境优良天数在99%以上,PM2.5、PM10平均浓度相比五年前合计降低65.6%。[14]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把各级各类自然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全部纳入禁止开发范围,保护范围占比全区水资源总量的94.1%;全区城市污水实施全面环保化处理,处理率达到96.28%,已在农村设立污水处理试点工程27个。[14]目前全区已消除黑臭水体,水资源质量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城镇饮用水源质量全部达标。全区城镇生活垃圾环保处理率达到97.34%,[14]同时加大实施农业污染治理力度,“2018年农业化肥农药使用率保持零增长,农作物秸秆利用率同比增长4%,达到89%”,[6]确保净土目标。因此,西藏荣获2019年全国污染防治绩效考核优秀等级的成绩。
(三)生态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结合本地区自然生态资源优势,逐步转变发展观念,调整经济结构,走可持续绿色发展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1]的理念,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同时不断推进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逐步建立一批西藏特色的现代生态经济产业体系。在新能源产业方面,西藏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水能电力开发技术,目前可开发电量达10.6亿千瓦,电力总装机容量达423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占比接近90%。[14]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方面,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牧和天然饮用水等产业,实现人民群众增收致富。2019年全区实现旅游收入559.28亿元,增长14.1%,接待游客4012.1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1%,[15]旅游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积极进行生态农牧产业绿色生产基地和无公害绿色产品认证,已完成认证的绿色无公害生产基地达22家,通过认证的地理标志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共计40种,认证无公害绿色产品105个,[6]同时积极扩展产品产业链和附加值,将绿色有机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有效促进特色农产品专业化、品牌化运营。再者,西藏通过利用国家的生态补偿政策,鼓励人民群众参与生态保护实现增收致富,截至2018年底,自治区累计下达各级各类生态补偿金316亿元,主要包括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奖励等各类资金,共设立森林生态保护监管员、草原监督员、生态保护区管理员等生态管理岗位66.7万个,每人年生态岗位收入3500元以上,[6]通过生态补偿机制让各族更多群众得到生态发展福利。
(四)顶层设计保障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日臻完善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完善组织和法治保障,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专门成立西藏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联席研究制度。先后出台《关于建设美丽西藏的意见》《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等70多项法规制度,[14]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刚性约束。同时加强规划编制工作,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更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如《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西藏自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等。再者,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绩效考核,明确责任清单,做到权责清晰、监管到位,分别制定了《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考核办法》《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30余个。[6]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从而逐步形成完备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更加明确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资源利用的上线。
三、主要经验
(一)坚持党对西藏工作的全面领导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和本质特征。百年来,在党正确而坚强的领导下,我们取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伟大胜利,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人民主心骨角色。西藏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并且每次会必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体现了我们党对西藏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对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视,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始终当作自己的初心与使命。坚持党对西藏工作的全面领导是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一系列成就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全面深化并取得显著成效,根本原因在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正确指引;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掌舵领航,把“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纳入新时代治藏方略,专门为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观点、新理论,要求建设美丽幸福西藏,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中国乃至世界生态文明高地。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地生根,取得实际成效。
(二)坚持以西藏各族人民为中心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百年来,我们党团结、领导、依靠各族人民,取得人民解放的伟大胜利,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西藏和平解放以前,封建农奴制下人分为三六九等,下等农奴苦不堪言,在党的领导下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各族群众翻身当家做了主人。党中央自“一次会”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到后来提出团结宗教界人士参与环境保护,提高人口素质使之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让西藏各族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坚持对人民负责等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建设蕴涵一体协同推进,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⑥,在“六次会”上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七次会”上将这条内容提升到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高度,同时强调保护好西藏生态是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大事要事。这都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历史主体性和价值主体性的有机统一,以坚定果断的态度阐明良好生态是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维度,坚持为人民谋生态福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
(三)坚持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都提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理论和实践观点,在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始终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毛泽东主席认为“森林的培养,畜产的增殖,也是农业的重要部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5](P.121)。表明了要按照自然规律发展生产,发展林业能够促进农业,要求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要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的协同,这为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思想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把科学技术定位在第一生产力的高度。“二次会”要求西藏干部结合西藏实际,积极利用科学技术植树种草,带动各族群众进行生态保护等。由于西藏生态的特殊性,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利用科学技术研究西藏生态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组建了西藏生态综合考察队,对西藏地质地貌、农业生产环境、森林、草地、湿地、水利、矿产等生态资源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提出了初步的科学开发意见,这对于摸清西藏生态资源的家底,打牢发展生态经济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6]同时邓小平要求在发展经济中要保护环境,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江泽民同志在第四次座谈会上指出,西藏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形成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促进西藏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胡锦涛同志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要求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确保生态环境良好,主张建设资源友好型、环境节约型社会,同时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上明确指出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中华文明蕴含的生态哲学,继承并发展历届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新时期中国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七次会”上将“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作为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十个必须”之一;同时提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把青藏高原建成中国乃至世界生态文明高地”等具有西藏特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为新时期做好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四)坚持生态保护系统思维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结合西藏生态实际,“一次会”制定休养生息政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认识,将生态系统看作是一个自然生命系统,就像自然人的生命一样,通过肌体自身的恢复和修养,从而使生命系统焕发出勃勃生机。党中央“一次会”有关“休养生息”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被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查组挂牌督办的陕西秦岭生态破坏事件、甘肃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事件中的秦岭和祁连山都需要进行“休养生息”,包括一些被生态破坏的湖泊、河水、海洋、湿地等,当然还有草地、森林、冰川等生态系统,通过“休养”自身生命系统,逐步达到勃勃的生机。四、五次会分别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都体现了人类和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要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的协同。“休养生息”等历届西藏生态政策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实事求是和远见卓识。
(五)坚持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路子
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路子就是在西藏实际工作中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指导,这是我们党在西藏工作实践中,力求遵循西藏发展的客观实际、发展规律和发展阶段性特征而选择的发展道路、战略和重点。2005年8月,党中央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西藏工作的意见》,对西藏发展道路作了系统表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走出一条符合西藏发展实际,具有区域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节约资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3](P.396-397)。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中国特色”,而“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节约资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蕴含“西藏特点”。2009年3月,胡锦涛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道路”[3](P.397)。从历次座谈会分析,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路子正来自于历史和实践,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共召开7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每次会议都是根据西藏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而召开的。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一次会”为了修复文化大革命对西藏经济、社会、生态造成的创伤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二次会”上针对西藏特点提出团结宗教界人士保护有益的野生动植物等;“三次会”上提出解决西藏能源问题,要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水电和地热;“四次会”提出西藏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五次会”提出要结合西藏自然人文生态做大、做精、做强生态旅游业等。这些都充分说明我们党一直坚持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道路上全面深化,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治藏方略,把青藏高原建成世界生态文明高地。肩负对历史负责、对世界负责、对人民负责的使命,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正朝着建设美丽幸福新西藏的目标阔步前进。
注释:
①阴法唐(1922年-),男,山东人。1938年5月参加革命,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西藏时,任进藏部队师副政委一职。西藏解放后,任中共西藏江孜分工委书记,西藏大军区政治部主任。
②《胡锦涛同志在〈当代中国的西藏〉审稿会上的讲话》,载《西藏党史资料》1990年第3集,第2页。
③中发[1994]8号文件,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文件。
④来源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的通知》(发改办农经[2009]446号)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经国务院批准印发的,内容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
⑤“两江四河”指雅鲁藏布江、怒江及拉萨河、年楚河、雅砻河、狮泉河,是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⑥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