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歌辞《泛龙舟》与龙舟的源流

2022-11-22郑志刚

敦煌学辑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风俗龙舟敦煌

郑志刚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广东 深圳 518005)

长期以来,竞渡一直认为就是指龙舟竞渡。但据文献记载,竞渡的开始应该是鸟舟与凤舟竞渡,在北宋时期逐渐流行龙舟竞渡。端午竞渡在汉唐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承担禳灾避疫等重要的功能,在人们精神生活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对“鸟舟”与“凤舟”竞渡以及对敦煌端午节日的欢悦所蕴含的体育价值进行阐释,使我们能了解竞渡的渊源和敦煌端午节日的形态。同时也对保护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现实意义。笔者在学界前贤研究的基础上,拟将对敦煌歌辞中记载“泛龙舟”与龙舟的源流及中古时期敦煌端午风俗进行研究,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鸟舟竞渡

舟船活动在中古时期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可分为民俗之舟和实用之舟两大类,其中民俗之舟又可以分为龙舟竞渡之舟和鸟舟竞渡。以及炫耀之舟和载灵之舟。而实用之舟主要包括载运货物之舟和载人之舟。端午时节十分流行的龙舟竞渡既属于舟船活动的一部分。龙舟竞渡的渊源问题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但追溯源头,万建中先生认为龙舟竞渡最初是从原始社会的“魂舟”演化仪式而来的。①万建中《龙舟竞渡活动的历史渊源》,《体育文史》1995年第3期,第44页。源于我国南方水乡有船棺葬等风俗,当地借助鸟的飞翔能力使亡魂飞入天堂,“魂舟”才逐步演变为竞技性的龙舟竞渡。战国时期,竞渡之舟为“鸟舟”。有关鸟舟的记载最早见于《穆天子传》,“天子乘鸟舟龙浮于大沼”。注曰:“沼,池。龙下有舟字,舟皆以龙鸟为形制,今吴之青雀舫,此其遗象也”。可见当时楚地是以凫舟竞渡。吴越地区在古代是鸟文化的崇拜地区。从6000-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就有了鸟文化的信仰,另外,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和石家河文化遗址等不同地域出土了大量凤鸟形制或者凤鸟纹饰的玉器等,皆为“凤鸟崇拜”②田兆元《鸟舟竞渡》,《光明日报》2015年06月22日08版。。万建中先生从流行于南方铜鼓上羽人船纹判断,鸟舟基本是船形,两头高翘,为月牙形,船头和船尾都装饰有鸟头和鸟尾的形状,船上有赤身裸体,头戴羽冠,披羽翅,浑身鸟形装饰的羽人正进行着划浆。③万建中《龙舟竞渡活动的历史渊源》,第45页。而当时这种鸟舟竞渡形式,应是一种巫术仪式。因此,载有或刻画凤鸟形制的舟船在“凤鸟崇拜”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作为“祭祀”的主要仪式。

汉赋中虽提到龙舟,但大多是皇家游船。班固《西京赋》载:“后宫乘辂,登龙舟,张凤盖,建华旗,祛黼帷,镜清流”,则明显是皇家游船的规格。汉唐时期,除有鸟舟竞渡之外,尚无赛龙舟的记载。《抱朴子》载:“屈原没汨罗之日,人并命舟楫以迎之,至今以为竞渡,或谓之飞凫。”正与《荆楚岁时记》中的记载相一致,说明在汉唐时期的竞渡就是鸟舟竞渡。另外,当时的其它文献也有非常丰富的有关鹢首鸟舟的记载,如李怀远诗:

上苑清銮路,高居重豫游。前对芙蓉沼,傍临杜若洲。地如玄扈望,波似洞庭秋。列筵飞翠斝,分曹戏鹢舟。④周振甫主编《唐诗宋词元曲全集》,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400页。

另外还有李群玉的诗歌:

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楫射初晖。⑤《全唐诗》第4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096页。

该诗中提到了彩舟。再如,唐中宗爱好竞渡之戏,他曾于凝碧池和兴庆池设宴招待大臣一起观看竞渡,有诗载:

画鹚四来合,大竞长江流。建标明取舍,胜负死生求。⑥谢永芳编著《元稹诗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6年,第46页。

诗人张说在岳阳楼观赏端午竞渡时描述:

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⑦周振甫主编《唐诗宋词元曲全集》,第680页。

这说明,在汉唐时期竞渡的船头是鹢形。而龙舟竞渡应在北宋时逐渐流行,《东京梦华录》载,北宋开始出现龙舟夺标的竞赛,但是跟端午竞渡无关,时间也不是五月端午节日,而是三月一日到四月八日之间。对龙舟竞渡的考据资料最早可见于南宋词人甄龙友《贺新郎》:“两两龙舟争竞渡,奈珠帘、暮卷西山雨。看未足,怎归去。”①李金梅、路志峻《唐诗宋词中的体育》,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90页。南宋时期,龙舟竞渡与岁时端午节日相联系,“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②唐圭璋《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366-3367页。

二、端午竞渡的文化意蕴

端午在中古时期是一非常重要的节日,《荆楚岁时记》中关于端午的各种风俗形式,可以说是对中国当时端午风俗形成较为完整的记载,如飞舟竞渡、悬艾食粽、采药系丝、将相踏斗百草等风俗。关于飞舟竞渡的记载有:“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卅将及士人悉临水而观之。”③[南朝梁]宗懔著,姜彦稚辑校《荆楚岁时记》,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36页。关于悬艾食粽的记载有:“世又五日作粽,并带练叶五彩,皆汨罗之中遗风”,“采艾以为人形,悬门户上,以攘毒气”。④[南朝梁]宗懔著,姜彦稚辑校《荆楚岁时记》,第34页。另外,踏青、蹴鞠、放风筝、秋千、拔河等都是有助于阳气发散的活动。⑤萧放《〈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55页。在各类形式的活动中以竞渡为主,魏晋时期是我国古代岁时节日风俗的形成时期,并在荆楚地区出现了飞舟竞渡。⑥[南朝梁]宗懔著,姜彦稚辑校《荆楚岁时记》,第36页。唐时开始盛行竞渡,在武则天时期,宫廷经常举办了鹢舟竞渡活动,声势极为壮观,并有女性参加。宋代开始竞渡由南方向北方扩展,竞渡度已经到了“风俗如狂”的地步。由于受宋代端午竞渡传统深远的影响,明清时期,形成天下无舟不竞渡的盛况。尤其是在东京 (开封)金明池中进行竞渡争标。这可从元代仁宗时期王俊鹏所绘《金明池争标图》得以证实。另外还有许多少数民族苗族、傣族等受文化的影响,也盛行竞渡活动。⑦孙机《从历史中醒来:孙机谈中国古文物》,北京:三联书店,2016年,第308页。

中古时期端午最为重要的活动为竞渡,但竞渡的目的并非单纯的是纪念或娱乐。江绍原先生认为古代早期的竞渡,既不是一种娱乐,也不是对于屈原等人的纪念,而是一种“禳灾”的仪式。古人的思想很奇,他们以为“疵疠夭札”,是可以用船运走的;今人竞渡之日,正古人送灾之时。恐怕疵疠夭札不肯走,所以贿以“牲酒纸钱”;又恐软的手段不生效力,所以“诅咒”之,使它们非走不可。而且不得不预防它们被送走之后仍乘了原船重来人间,所以船到了下游之后,送它的人须“不旗不鼓”的偷着回来。这船既然是载不祥之物的,自身也不免成了不洁净的东西;所以人只得把它“拖置高岸,搭阁苫盖”,无论如何不作旁用的。因此,竞渡的前身是“禳灾”或云送灾;送灾者用法术处理的公共卫生也。①江绍原《端午竞渡的本意》,《晨报副刊》1926年2月10、11、20日。湖北《云梦县志》载:“五月五日赛龙舟,因邑河水浅,作旱龙,缚竹为之,剪五色绫缎为鳞甲,设层楼飞阁于其脊,缀以翡翠文锦,中塑忠臣屈原、孝女曹娥及瘟司水神像,蟒袍锦带,珠冠剑佩;旁列水手十余,装束整丽。择日出行,金鼓箫板,旗帜济济,导龙出游,曰迎船。好事者取传奇中古事扮肖人物,极其诡丽,用铁杆撑之空中,前后轮转,宛若半仙之戏,彼此角胜。自前月二十外至此日,无日不然。次日用牲牢酒醴角黍时果祭之,极其敬畏;又以茶米楮币实仓中,若饯赆然;仍如前仪导送水涯,合炬焚之,曰送船。”这反映出荆楚地区的龙舟竞渡的风俗有焚船以送瘟神的习俗,说明禳灾避疫是端午竞渡的一项重要内容。凤舟与鸟舟竞渡源自命船遣灾之举,各船主都竞相先把不祥送走,于是竞速之举萌发。加之竞博本来就是人类心理的需求,由此,逐渐把凤舟与鸟舟送灾演化为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娱乐、竞技活动。在秦汉至隋唐岁月中,凤舟与鸟舟承载了五月端午节日的竞渡文化内涵,而且还演绎了千年端午竞渡比赛的热闹非凡的场景。

实际上从文献和各地方志书记载来看,我国各个地区在五月都有划船送灾的风俗,举行日期不一定是端午节。竞渡的主要目的是民众禳灾,不过有些地方并无所谓竞渡而只是用车扮或用茅竹、纸等物造一船,船上放置种种人物或瘟神的像,导以旗帜乐队,遍游全地收灾,然后把船焚烧掉,或者泛于水中。这实际上也是载舟之舟送瘟神的习俗已十分普遍。可以说,龙舟产生于江河之畔的古越族的龙图腾祭祀,它开始是鸟图腾的“鸟舟”,驱瘟、除邪、化恶气成为端午节的本意。②还有学者认为端午节的起源是纪念屈原、介子推、伍子胥、曹娥、恶日、夏至说等。参见谭绍兵《端午节由来考述》,《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61-67页。

三、敦煌地区的古代舟船和歌辞《泛龙舟·游江乐》

敦煌莫高窟、榆林窟等在中古时期系列洞窟中,绘制有舟船内容的壁画有数十幅,数量甚为可观,颇值得关注。壁画内容中的舟船,有些为单人划桨,有些为双人划桨,有些是数人划桨,内容丰富多彩。相关内容主要保存在敦煌莫高窟北周第296窟,隋代地302窟,初唐第323窟,盛唐第31窟,中唐第236、238窟,晚唐第12、147窟等。这些壁画中造型各异的舟船具有重要价值。舟船中的人物有撑篙的、划桨的、摇橹的等等。这些形象资料对研究舟船由交通工具演变为体育的龙舟竞渡具有重要意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敦煌壁画中所反映的舟船几乎全是载人舟船,并非龙舟竞渡。因为西部边陲河西地区大部分土地是戈壁、沙漠,水资源极其缺乏,因此举行龙舟竞渡不太可能,况且所文献和县志都未见有记载。但在北方的长安、洛阳等地区引入了舟船竞渡之戏,如在长安的鱼藻宫、新池、兴庆宫和洛阳的洛水河等每当端午节日举行凤舟竞渡活动。①吴玉贵《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651页。《新唐书》保存有相关记载,如“观竞渡于新池。”《旧唐书》中也保存了一些线索,如“帝幸西溪观竞渡。”由于唐代水上交通运输较为发达,这就给开展舟船竞渡创造了条件。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如李怀远、李适、徐彦伯、张说、刘禹锡、元稹、储光羲、杜甫、张建封、徐凝等诗人笔下,亦有关于竞渡场景的精彩描述,以及唐人追求欢愉娱乐的过程。敦煌文献P.3608、P.2609、S.617等卷子中也载有对泛舟和划龙舟的描述。还有敦煌出土的八篇汉文景教文献中就有很多船喻内容。②包朗、樊连霞《〈摩尼光佛〉的学术价值》,《中东研究》2019年第1期,第41-73页。舟船是主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舟船。最早的船只是竹筏、木筏和独木舟。唐宋时期,我国造船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扁舟”“孤舟”“龙舟”“鱼舟”“轻舟”“彩舟”等。形形式式的舟,在江河湖泊上“似弩箭乍离弦”,川流不息,风姿绰约,反映了我国舟船运输的发达。同时,古代的有些舟船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性的皮筏竞技运动项目。

另外,还有敦煌歌辞P.3271、S.6537《泛龙舟·游江乐》载:“春风细雨沾衣湿,何时恍忽忆杨州。南至柳城新造口,北对兰陵孤驿楼。回望东西二湖水,复见长江万里流。白鹤双飞出谿壑,无数江鸥水上游。泛龙舟,游江乐。”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杨州的春雨景象。同时提到柳城 (今广西),兰陵 (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都十分盛行竞渡之戏。“回望东西二湖水,复见长江万里流。”写的是泛龙舟在茫茫无际的江湖中划舟奔腾。白鹤和江鸥在江湖中游来游去,怡然闲适。表述了龙舟竞渡的愉悦心情和快乐无比的心态。《隋书·音乐志》中记载:

炀帝不解音律,略不关怀。后大制艳篇,辞极淫绮。令乐正白明达造新声。创《万岁乐》《藏钩乐》《七夕相逢乐》《投壶乐》《舞席同心髻》《玉女行觞》《神仙留客》《掷砖续命》《斗鸡子》《斗百草》《泛龙舟》《还旧宫》《长乐花》及《十二时》等曲,掩抑摧藏,哀音断绝。③[唐]魏徵等撰《隋书》卷15《音乐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79页。

可见《泛龙舟》的制作与隋炀帝有一定的关系,是由乐正白明达创制的。对于白明达的记载,可见《唐会要》:“于后筝簧琵琶人白明达,术逾等夷,积劳计考,并至大官。”《教坊记》又载:“《春莺啭》,高宗晓声律,晨坐闻莺声,命乐工白明达写之,逐有此曲。”可知白明达制作的音乐数量不少且技艺精湛。

《隋书》把《泛龙舟》列入龟兹乐中,而唐人把《泛龙舟》归入清乐,后来《泛龙舟》又归入法曲类而被经常演奏。另外,有关文献记载《泛龙舟》还在赛马时演奏,还有相关记载将《泛龙舟》列入童子舞蹈。但是,到了五代宋以后,在文献记载中已经很难再看到关于演奏《泛龙舟》的内容了。所以,隋炀帝所作的之曲《泛龙舟》和敦煌文献P.3271、S.6537《泛龙舟·游江乐》是指的龙舟游船上所有所演奏的乐曲,并非指龙舟竞渡,而龙舟竞渡从南宋方开始盛行,而敦煌歌辞中的《泛龙舟》曲子词,主要指舞曲。因敦煌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不太容易开展龙舟竞渡的活动,但对端午节日仍有许多形式的祭祀内容,而且异常热闹。

四、中古时期敦煌地区的端午节日

在敦煌文献和壁画等中并没有看到端午划龙舟竞赛记载和图像,但中古时期敦煌地区有许多有关敦煌端午节俗的记载,并已形成一种较有地方特色的端午风俗。如英国国家图书馆藏S.5448《敦煌录》记述了唐时期敦煌鸣沙山出现登高滑沙的休闲娱乐活动:“鸣沙山,去州十里,其山东西八十里,南北四十里……风俗:端午日,城中士女皆跻高峰,一齐蹙下,其沙声吼如雷,至晓看之,峭崿如旧,古号鸣沙,神沙而祠焉。”该文献记载了敦煌城里男女老少参与鸣沙山滑沙活动的情形,此风俗一直延续至今。敦煌歌词中S.6537、P.3271《斗百草辞·喜去觅草》①任中敏编著,何剑平、张长彬校理《敦煌歌辞总编》,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年,第1178页。载有每当端午节日敦煌的女子和儿童多十分喜欢进行斗草游戏,这种风俗由来已久,一直传承至今。敦煌文献S.2200《端午相迎书》记述了敦煌地区节日的欢快:“喜逢佳节,端午良辰。献续同欢。传自荆楚,但惭羁泊,何为申怀,空备团粽,幸请光临。请奉状不宜。”②《英藏敦煌文献 (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4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8页。这说明,敦煌的端午节庆要宴请客人,要送宾客长命缕丝线,还会吃粽子等等。敦煌文献S.3399《端午日贺扇》的记述:“蕤宾膺候,端午今晨,伏蒙鸿恩,各赐团扇,愿扬仁风。某某等无任惶悚。”③《英藏敦煌文献 (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5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7页。敦煌地区端午节赠扇,是受唐代宫廷的影响。一般都是上级官吏送给宦官阶层的礼物。但这种习俗自元代以后,敦煌地区不再流行。其他风俗,如插艾、插柳、饮菖蒲酒、饮雄黄酒、射柳、小儿戴灵符等。敦煌端午的民俗活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寄希望于民俗活动中,通过饮、载、插、射等,来求得内心的安慰,祈福发愿,渴望生活的平安喜乐,并且有益于身体健康,这是我们从敦煌文献中看到古人对待端午节的态度。这些反映古代敦煌民众生活的一手资料,让古人的节日风俗得以真实呈现,也为我们探寻古代社会生活的部分真相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

五、结语

竞渡的开始并非就是龙舟竞渡。最早用于竞渡的船只因受地区鸟文化崇拜的影响,船只基本是鸟形,也称之为“鸟舟”、“飞凫”、“鹢舟”等。直到南宋时期,才真正出现了端午龙舟竞渡的活动。

长期以来,竞渡的根本目的是禳灾,自先秦至清的文献和清代各省的“志书”,都是这样记载的。竞渡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一直盛行至今。自宋之后,每年端午之日,官府为龙舟比赛设置了锦标。该活动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并且广受普通大众欢迎。舟船竞渡现场氛围浓厚,气势宏大,不仅展现了龙舟文化,而且还培养了竞渡者勇往直前,坚毅果断的个性。竞者勇、赏者乐;竞渡者的拼搏,夺标者的奋勇,旁观者的呐喊助威,充分反映出竞渡的狂欢之美。

敦煌歌辞中的《泛龙舟》是指乐曲,它由隋炀帝所作,到了唐代的《泛龙舟》,属清乐部。隋代的龙舟只是帝王巡视的大型游船,它非是竞渡的龙舟,但鸟舟、凤舟起源较早,大都是遣灾为目的,但随着时空的转变,龙舟遣灾的船主都想自己的船比其它的船先一步把不袶送走,于是争、胜、赢的竞速之举迅速发展,而人们送灾的本意逐渐淡忘,竞遣不袶成为娱乐性的竞赛。之后,人们又不断制定和完善竞渡的法则,历经千年,直到了南宋龙舟竞渡才真正形成具有竞技特征的体育竞赛运动。

敦煌端午节也是古代民俗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节日。在敦煌民俗文化领域,民众把端午节的饮菖蒲酒、插柳、射柳、吃团粽、系五彩丝、滑沙、馈扇、宴请等,都与祭祀、驱邪、纪念屈原联系起来。它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再现了敦煌端午节独具的特点,并成为敦煌社会一种流行的物质文化符号,敦煌端午节也是一个大众普遍参与、气氛欢快轻松的节日,展示了敦煌人对天地、人和身心融合的感悟的精神文脉,也体会到敦煌人对自然崇高爱的真髓。敦煌端午节日各种形式的庆典活动,呈现了对生命、生活、人生、感性的肯定和执着。这浓郁的端午色彩,不仅仅是珍视生命,更是珍视人生的价值,盼望以自己生命的美好,在有限的生命之中能幸福快乐的企望之叹。

猜你喜欢

风俗龙舟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太平风俗美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龙舟
不同国家母亲节风俗
观云
跟踪导练(四)4
端午节,看龙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