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研究视角下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探究

2022-11-22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29期
关键词:求助者心理学个体

张 围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杭州 310023)

引言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学阶段正处于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对周围所接触的世界有了新的思考方式。他们可以从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逐步认清自己,渐渐地由幼稚走向成熟。以上阶段如果进展顺利,则容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反之,则会产生为人冷漠、没有归属感、缺乏关爱等心理危机。此时的中学生面临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稚嫩所带来的冲突和矛盾,如果生活学习中发生重大变故,往往容易情绪失控,甚至采取极端的行为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产生心理危机。积极心理学强调了人类内心的积极力量,在于培养人类的心理弹性,倡导中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事件及变故,使其顺利渡过心理危机,进一步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育。

在探索积极心理学对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研究中,探究心理弹性对中学生的影响,既有利于促进中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也有利于促进中学生养成积极面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观[1-2]。

一、心理危机

1.心理危机的概念和发展阶段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突然面对重大的生活事件、严重灾难或精神压力,其原先处理和应对问题的方式不足以解决眼前的困境,进而使个体进入了痛苦、绝望、焦虑,甚至是产生行为障碍等心理失调状态。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调状态被称为心理危机。

判断某一个事件是否会成为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存在以下三种因素。

(1)个体的主观评价:即个体认为事件发生的意义和事件发生之后对自身所产生影响的评价系统是否完善。

(2)社会支持系统:即个体是否拥有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帮助自己来顺利渡过危机。

(3)个体的应对机制:即个体自身是否拥有有效的危机情况应对机制,以帮助自己从过去的成功经验中寻找方法解决当下困境。

不同个体在以上的三个方面表现出的差异较大,因此,对于相同的事件能否给每个人都造成心理危机,答案也是不一定的。

个体在面临心理危机时,通常会经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1)个体感受到生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化,会产生内心失衡、感觉紧张、警惕性提高等情况,为重新获得平衡,个体会尝试运用之前应对问题的方式来作出反应。在这个阶段,个体通常不会进行求助。

(2)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个体发现之前的方式并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于是焦虑程度开始上升。此时,个体依然在尝试寻求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这种不良的焦虑情绪反应会影响个体的思考能力,进而影响其行为的有效性。

(3)个体尝试各种方法仍然不能解决问题,因此焦虑程度继续增高,并尝试新的解决方法,此时,个体的求助动机最强,甚至会不假思索地用自己曾认为最荒唐的方式,此时的个体最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

(4)个体经历前三个阶段仍然无法解决问题,于是会产生习惯性无助,对自己充满失望,甚至泛化到怀疑自己的生命意义。这种压力可能会触发个体内心最深层次的矛盾和冲突,此时个体特别希望通过帮助使自己渡过危机。

2.心理危机的结局

经历心理危机事件之后,可能出现的结局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顺利地渡过危机,并且学会了处理困境的新方法,其心理健康水平会得到显著提高。

(2)心理危机事件虽然渡过,但是却产生了心理“疤痕”,形成了某一种偏见或执念,限制了个体之后的社会适应。

(3)没有渡过危机,个体出现了精神障碍或者心理疾病。

(4)个体可能会产生极端思想。

二、中学生心理危机

1.中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

中学生处于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此阶段的个体会对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但是他们对于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挫折和打击未做充足准备,因此,中学生难免会进入心理危机状态。中学生的心理危机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性危机。个体成长过程中突然的变化产生的危机,如个体面临的人际关系问题、学习落差问题等。

(2)境遇性危机。个体面对无法控制事件所产生的危机,如突然的失学、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亲人故去等。

(3)存在性危机。伴随个体重要的人生价值、人生目的等人生问题所产生的内部焦虑和压力,如高考等。

2.中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

(1)中学生出现了心理危机的个体行为表现。

①认知方面:个体通常表现在上课时不认真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讨厌周边的人等。

②情绪方面:个体的情绪悲观低落、孤僻、害怕无助、神情麻木、紧张焦虑、过度敏感、烦躁不安、爱发脾气等。

③行为方面:个体表现出人际关系差、易冲动、网络成瘾,疏远同学和老师,甚至离家出走,从而对生活失去兴趣,甚至会走向极端。

④生理方面:个体通常会表现失眠、头晕、麻木淡漠、面容憔悴、食欲不振、眼神游离、表情呆滞等。

(2)中学生易陷入心理危机的人格特征表现。

①注意力缺乏,看问题只看表面不看实质,缺乏探索精神,出现问题不会合理地解决问题,在学习和生活中通常不能审时度势,缺乏观察力。

②过分内向,低自尊,遇到挫折和困境容易瞻前顾后,存在不良联想。

③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心,依赖他人,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解决问题时缺乏勇敢的尝试心理,行为冲动不计后果,常常出现毫无目的的反应性行为。

(3)中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

①情绪变化。个体满足了需要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中学生如果突然出现情绪变化,如出现情绪低落、失望悲观等消极情绪,预示个体有可能出现心理危机。

②行为变化。中学生如果出现了明显的行为异常,如出现突然的行为孤僻、自制力丧失、失眠等行为异常情况,也预示了个体可能存在心理危机。

③学习兴趣。中学生如果突然学习兴趣下降,例如出现迟到早退、成绩明显下降,预示中学生心理状态出现了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④丢弃物品。中学生如果出现丢弃或者损坏喜欢的物品,不能正常有序地学习和生活,意味着有可能发生影响中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的危机因素。

⑤产生极端思想。中学生如果突然谈论极端问题,甚至采取过一些极端手段,意味着出现了心理危机,需要引起老师的重视。

3.中学生心理危机的来源

(1)学业压力

影响中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因素是学业带给他们的压力,中考、高考是初中和高中学生面临的人生重要关卡。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初中学生要面临被迫选择与他们理想差距过大的学校,进而产生心理失衡。很多初中生刚进入高中,没有很好地适应学校环境,进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造成心理压力。高中生面对高考的压力,也会随之产生适应不良等问题。

中学生会经常面对一个问题就是考试焦虑。因一次的考试不理想而被家长和老师批评,往往容易出现考试焦虑,害怕考试,进而产生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应问题。

中学生成绩出现退步,距离自己的期望值越来越远,如果没有认识到出现成绩退步的原因,并产生心理焦虑、心理压力,甚至不能很好地面对挫折和困难,在生活中也容易出现不适应问题。

(2)人际关系

中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会常常会与父母、老师、同伴、好友等发生矛盾。如果中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很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进而对自身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3)家庭关系

家长教育方式的不合理。家长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严格要求孩子,给孩子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

家庭矛盾影响,如父母争吵、离婚等会让孩子产生被抛弃感,进而出现心理负担。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暴力的环境中,孩子往往会进行模仿,也容易造成孩子的性格暴戾。不合理的家庭教育理念不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容易造成中学生的心理危机。

(4)情感挫折

个别中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对异性同学容易产生单恋、失恋等,造成情感失控。因为情感挫折进而产生情绪暴怒或者情绪低落等问题,容易进一步产生心理危机。

(5)网络成瘾

有一部分中学生通常会把自己生活中说不出来的苦恼在网络上跟陌生人进行交流,或者利用网络游戏来分散生活中的压力,如果不加节制容易出现网络成瘾问题,进一步产生心理危机。

(6)意外的突发事故

如突发的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建筑物倒塌,或亲人突然故去等,导致中学生面临突然的重大事件而无法解决时,易造成心理焦虑和压力。

三、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技术与策略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处于心理危机下的个体给予关怀、心理支持,并给个体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使得个体能够恢复心理平衡,顺利渡过危机。

1.危机干预方法

(1)确定问题。从求助者的角度出发,运用倾听技术来理解确定求助者的问题。

(2)保证安全。干预人员在干预过程中,要确保求助者生理和心理出现危险性的概率降到最低,确保求助者的安全是第一要素。

(3)给予支持。无条件积极接纳,不去评价求助者,让求助者明白干预人员是可以给予其关心和帮助的人。

(4)提出灵活的应对方式。帮助求助者探索不同的途径,促使其思考出灵活解决问题的方法。

(5)制定计划。根据求助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其自身的行动计划,让求助者感到计划的重要性,需要积极参与其中才能够切实地解决目前困境。

(6)得到承诺。得到求助者真实的承诺,让其明确计划并以积极的行动来配合计划实施。

2.危机干预技术

(1)关注。干预人员需全心全意、设身处地地关注求助者,给予求助者积极的帮助和反馈。

(2)倾听与回应。干预人员通过复述求助者问题,对其进行积极的情感反应,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3)提问。用封闭式问题对求助者进行提问。

(4)评估。评估求助者的情绪状态和心理伤害程度。

3.危机干预策略

(1)建立良好关系。避免求助者产生否认、回避、压抑等问题。

(2)允许宣泄。允许求助者进行哭泣、咆哮等情绪宣泄的方式。若求助者存在强烈的愤怒情绪,则应该鼓励其加强控制,减少愤怒的扩散。

(3)提供支持。接受求助者,对求助者提供心理支持。

(4)扩大视野,集中精力。帮助求助者看到其他的可能性,抓取关键性问题。

(5)提供指导,促进能动性,执行有序。帮助求助者从支持系统获益,促进求助者学会应对问题的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序地处理遇到的问题。

(6)提供保护。保护求助者远离有害的、不良的情绪,以及不安全的情感、行为和想法。

四、积极心理学理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满足了人们基本衣食住行的需求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优质的生活品质,关注其内在的心理健康。在经济的飞速发展之下,人们来自生活的压力(如房贷、车贷等),工作方面的压力(如面临公司裁员、晋升压力等),致使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心理亚健康状态。

在1998年的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演讲中,马丁·塞里格曼提出,“呼吁心理学的焦点进行重要转移,从研究和试图澄清人类行为的最坏一面,转向研究和促进人类行为的最好一面”。塞里格曼在20世纪末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通常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HAppiness),倡导研究心理学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3]。

积极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如幸福感、勇气、乐观、快乐、毅力、感恩、宽恕和信任等,来构建快乐的生活体验[4]。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对我们有着极大的益处。积极的情绪能够抵消消极情绪可能带给我们的有害影响,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五、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

1.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心理学知识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和学校宣传处应该共同开发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平台,让学校师生可以随时共享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心理学知识。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去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心理辅导室等进行咨询,从而对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心理学知识的普及方式多样,既可以通过宣传板报、校园心理周刊等方式,定期组织班级黑板报宣传;也可以进行校园心理健康的主题演讲;还可以邀请心理专家进行校园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2.校内开展生命教育和感恩活动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飞速发展之下,现代的科技信息技术也在飞速发展,为不同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影响着中学生,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主义等导致部分中学生道德自律能力下降,从而发生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严重威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5]。

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让中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认识生命的可贵,重视生命。开展感恩活动,能促进中学生从自身的积极心理因素出发,认识到感恩和幸福。

中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生命教育和感恩活动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展开。

(1)影片欣赏。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生命教育主题、感恩主题的影片,让学生讨论和发表自己的感受,书写观后感,纪录学生的想法;通过这种方式来促使学生对人生和生命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促使学生发现自身的积极力量,体验感恩的情绪,感受积极情绪的生活体验。

(2)生命教育游戏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班级游戏活动“生命的抉择”,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学会珍惜生命;通过“生命的抉择”,让学生认识到生命既美好又短暂,既有目标又不可预见。我们唯有好好珍爱生命,把握当下,才能将生命的意义和质量发挥到最大。

(3)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主题演讲。教师可组织班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的主题演讲,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故事,引发学生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珍爱生命,从当下做起。

(4)定期开设讲座。学校可以请当地的警官进行“校园生命活动系列”主题讲座,让学生对生命安全问题有所重视。教师可以通过生命安全方面的案例,让学生警惕和注意,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学会珍惜生命。

(5)征集感恩主题作文。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身边的一个感恩事件,书写感恩主题的作文,让学生感受美好的生活体验。

3.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活动

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团体心理健康活动,如可以组织班级团体进行班级游戏,来认识自我、认识情绪、认识挫折,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4.校内开设心理辅导教室和心理发泄教室

学校通过在校园开设心理辅导教室、心理发泄教室,能够让学生在遇到心理危机的时候进入心理辅导教室,寻求心理健康老师的帮助,遇到学业压力大的时候,可以进入心理发泄教室进行适当的情绪发泄。

六、展望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影响着自身的幸福和健康。人们在经历生活挑战的过程中,保持积极态度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在个体心理危机干预方面,挖掘个体内在的积极品质(如能力、人类的潜力、希望、动机和幸福等),对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发展有持续的积极作用。

对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危机的干预”的探究和发展,为我国心理干预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在新的时代,更加要求学校的心理健康老师重视和实践积极心理干预的力量和技巧,能够巧妙地化解学生的心理危机,使学生的生活更加充实且富有意义。

猜你喜欢

求助者心理学个体
行为免疫系统对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影响*
“没有用”的心理学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拒绝的正确方式
跟踪导练(二)5
一例关于社交恐惧症的行为矫正方案
倪萍不厌其烦的一句话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心理案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