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经营模式的变化与发展研究①
2022-11-22张莉吕蕾莉
张莉 吕蕾莉
(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目前,关于小农经营模式由传统经济到农业市场化发展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见,通过总结小农经营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分析我国小农经营模式的历史变迁,立足国情,探究小农经营模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发展变化,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寻求我国农业现代化趋势下小农经营模式的发展出路。
1 小农经营的特征
小农经营是指以家庭为单位,以自有土地为基础的一种小规模自有自营的农业经营模式。我国农业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目前已经发展到了第三阶段,即农业3.0时代,以信息技术和自动化配备为主的自动化农业阶段,第四个阶段为农业4.0时代,目前处于探索阶段。我国农业尽管发展迅速,但大多仍处于小农经营模式,尤其是不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正处于转型跨越初期,市场集约化、规模化、科技化的生产模式对小农经营的生产造成不同影响和冲击。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化程度低、生产系统封闭、以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为主[1]。小农经营产品剩余少,多用于满足自己消费。因此,小农经营生产模式下市场风险小,引起小农破产的因素多为天灾人祸[2-3]。小农经营商品交易不多,人们社会活动范围和规模都不大,流动性不强。
2 小农经营模式的变化
不同历史阶段小农经营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为使小农经营模式历史变迁脉络更为清晰,通过阐述小农经营模式历史趋势,分析小农经营的历史变迁。
奴隶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生产工具原始落后,农用木器、石器仅用于集体生产,而非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单位,本质上这一历史时期是自然经济而非小农经营的小农经济。
小农经营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农业生产经营改变以往集体生产的方式,开始以家庭为单位,自产自销。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良、技术不断革新,小农经营领域逐渐拓宽,以满足自我生存需求为主要生产目的。
战国时期,铁农具的普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个体小农户家庭独立经营成为可能,提高了以家庭为单位小规模生产的积极性。部分人只有生产工具或者拥有的生产工具和土地不能自给自足,成为了佃农或者依附农民,此时小农经营的独立性极其脆弱,小农经营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实体,独立经营方式尚不完整。劳动力大多投入到农耕生产,很少出现剩余劳动力。
两汉时期,个体小农家庭经营经历了曲折而漫长发展过程,发展为一种独立的经营方式,直到后魏时期,农具种类增多、轻巧,为田地耕作创造了便利条件,使小农家庭摆脱土地所有人控制,个体小农户家庭开始独立经营。
中晚唐两宋时期,随着钢铁农具出现,封建社会生产力逐渐走向成熟,家庭小农户经营能力也显著增强,小农经营在农村开始占据重要地位。据统计,宋代三等以下主户(包含富裕农民、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占比高达50%以上[4]。农业生产季节性增强,小农家庭经营经济活动增多。地方市场为家庭经济体再生产提供了补充和外部条件,成为了小农家庭经营渐趋成熟的标志。
明清时期,农具没有突破性进展,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和劳动生产率的降低形成了较大的反差。
1917~1918年,我国农业人口占比为71%,自耕农占比50%,其中20%是自耕农兼佃农[5]。这一时期,小农家庭经营呈逐步解体趋势,小农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人口的流动性增加,小农家庭生活贫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小农经营进行了改造,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向由商品小农乃至现代小农转变,家庭再次成为农村基本经济单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乡镇企业出现,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农副产品统购统销。1992年后,推行市场化改革,小农家庭经营模式继续发展,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2013年,中央要求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投向农村建设,这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体现,为乡村振兴提供不可或缺的驱动器。2017年,党的十九大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土地流转带来“非农化”“非粮化”等诸多忧虑,解决好小农经营与外来工商资本引入农村的矛盾,探索小农经营在未来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小农经营模式继续以传统方式发展,还是接受资本引入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3 市场化进程对小农经营的影响
农业市场化改革在我国虽已取得一定成就,也会对传统意义上的小农经营产生一定的影响。
3.1 积极影响
3.1.1 有利于小农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小农经营逐渐改变原有产业结构,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近年来,第二、三产业的逐渐兴盛,农村资本引进,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使得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3.1.2 有利于小农经营收入结构的多元化
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农业收入虽占据家庭收入的首位,但较以往相比,比重显著下降,收入结构趋于多样化。随着农户种植成本逐渐增加,农民试图通过规模经营降低成本,或引进产业项目参股获得分红[6]。总体而言,农业市场化给农户带来了一定增收,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3.1.3 有利于小农经营模式的调整
农业政策的调整和农业市场化的推进影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型。使用“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以及电商带动等形式发展农业,拓宽市场,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发挥重要作用。
3.2 消极影响
伴随着规模经营压力、技术压力、资金压力以及高额成本压力的不断增加,小农经营模式难以应对大市场的变化。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经过多年发展,小农经营模式优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渐减弱,一定程度上,市场化进程加速了小农经营的解体。
4 市场化过程中小农经营的困境
分析我国农村市场化过程中小农经营状况,认为小农经营模式在市场化进程中存在如下困境。
4.1 小农生产的经济和保障功能弱化
小农经营模式下农业规模小、商品率低,新技术使用不多,阻碍农业市场化进程。而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使得小农生产的经济和保障功能逐渐被弱化。
4.2 资本市场化将小农边缘化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收入相对较低,由于长期的乡土情结,让农民完全脱离土地从事非农生产也不现实。小农经营状况下农户的经济基础薄弱,没有其他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土地成为农民的保障。而资本市场化将小农边缘化。
4.3 信息不对称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成为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户不能很好把握农产品销售价格和销售时机,加之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收入与支出存在矛盾。
5 农业现代化与小农经营的出路
5.1 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小农经营的价值
近年来,小农经营一直是争论热点,有学者认为应该让小农经营继续存在发展,以实现精耕细作农业生产,维持农村社会稳定,预防失业带来的社会问题。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将我国“大国小农”这一基本国情纳入考虑范畴。小农经营在粮食安全、社会稳定、乡村振兴和文化保护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5.2 小农经营未来的发展方向
前期研究可以看出,小农经营会长期存在,但总体上处于逐渐收缩趋势。在对从传统经济到农业市场化过程中小农经营模式的变化与发展分析发现,无论现代农业以何种方式发展,都要尊重农业的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到农民才是农业发展的主体。目前,大多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还不成熟,相关体制机制不完善,无法带动当地农民增产增收,出现富了企业、亏了农民的伤农、挤农现象[7]。
总之,在小农经营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要结合实际情况,将小农经营融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轨道,推动传统小农经营加速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8],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强化政府引导、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环境,搭建电商平台,推动产业融合,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