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与高校舞蹈的融合
——以维吾尔族舞蹈为例
2022-11-22陈子瑶
□陈子瑶
(陈子瑶/四川文理学院)
每个民族在其发展道路上,都会极力维护自己的民族传统,并且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每个民族都有其本质上的特点,并且具备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特殊性,正因此种特殊性,每个民族的文化才会独一无二。优秀的本土文化不仅需要认同,更需要传承。我们要以教育为载体,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进行本土文化的延续和传递。
一、本土文化与高校教学之间的关系
中国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各地域都拥有独特的本土文化。然而,本土文化并非传统文化,它是各种文化融合本民族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沉淀而成的结晶,是一种重新阐释的文化,具有独特性、民族性与纯粹性。本土文化主要是指扎根本土、世代传承、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在当下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结构中,现代人极难捕捉到深层次的文化根源,因此便将目光转向对本土文化的探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也逐渐向全球化靠拢,地域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本土文化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强大冲击。全球化虽然可以推进本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但也会使本土文化的内涵与自我更新能力逐渐丧失。全球一体化进程对本土文化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在这股涌动的巨流中找准本土文化的方向和定位,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本土文化。
新疆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维吾尔族文化为本就多彩的新疆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维吾尔族创造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艺术,也将民族的发展与流变、精神与信念等融入艺术中,如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还有传统舞蹈如“顶碗舞”“大鼓舞”和民间舞蹈“赛乃姆”“夏地亚纳”等。在没有明显外力冲击的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中,维吾尔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延续。
教学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手段及方式。以维吾尔族舞蹈为例,高校可以通过教学将维吾尔族舞蹈文化辐射性地向外传播、扩散。从本质上看,高校教学看似教的是舞蹈,是一种肢体的语言,实际上折射出的是文化。目前,多数高校舞蹈教育工作者淡化了文化对舞蹈的重要性,舞蹈教学变得过于注重表面形式,急功近利的心态也导致传承下来的舞蹈与文化没有得到重视和发展,教学内容也变得程式化和空洞,那些真正由本土文化滋养的文化资源和内涵不仅没有被深度挖掘,反而被遗忘。在目前全球化语境下,区分文化界限,发展本土文化至关重要。因此,高校舞蹈课程教学中必须融入一些有深度、有内涵、有价值的文化内容。高校要立足本土,使舞蹈教学与编创在不脱离传统的基础上紧跟时代的发展,在舞蹈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因素,将文化与舞蹈进行完美结合,以一种良性的姿态向前发展。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本土文化呈现
维吾尔族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目前我们将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分为三类:宗教祭祀性舞蹈、群众娱乐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维吾尔族的宗教祭祀性舞蹈包括“萨玛舞”“夏地亚娜”和“匹尔舞”。“萨玛舞”是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宗教乐舞之一。宗教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具有本土性,是本土文化的另一种呈现方式,因此,“萨玛舞”被编入大学教材中,在教学中以舞蹈组合的形式重新呈现。高校课堂教学中的“萨玛舞”虽然融入了一些祭祀仪式中的动作,但更多是源于现代性的编创。宗教舞蹈有它自身独特的氛围及语汇,当下高校舞蹈教学要做的就是深度挖掘和考量原始宗教舞蹈,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肢体语言和文化,将其融入教学中。如此,学生才能进一步了解宗教舞蹈的历史缘由及传达的思想情感。例如,对于原萨玛活动中出现的仪式、流程和形式等,教师可挑选有意义及有价值的内容融入教学。比如,原仪式中有“啊”“呵”“哼”等衬词相和,基于此,教师便可进行适当的选择并将其融入教学中,目的在于加强仪式感,突出仪式氛围。高校课堂的萨玛舞虽不是真正的宗教祭祀仪式,但依然能透过课程教学内容窥见原始宗教舞蹈的一些形式。
群众娱乐性舞蹈是名副其实的“人民艺术”,维吾尔族群众娱乐性舞蹈中最典型的莫属“赛乃姆”“刀郎舞”等。我们以赛乃姆为例,南疆风格的赛乃姆以《喀什赛乃姆》为代表,动作优美、深情、典雅端庄,身体各部位的运用更加细致;东疆风格的赛乃姆则以《哈密赛乃姆》为代表,节奏较为平稳,动作幅度偏小。赛乃姆舞蹈本身要受到其所在地区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具有强烈的地域风格,但在当下的教学中,不同地区的赛乃姆风格区分并不是十分明显,因此,在教授这两个地区的赛乃姆舞蹈时,教师一定要做好舞蹈的消歧性工作,以免不同地区的舞蹈和文化发生混淆。赛乃姆表演形式自由活泼,旋转运用丰富。在教学中,教师增加了舞蹈旋转的花样、类型,加快了旋转速度,加强了舞蹈的技艺性。课堂上没有民间的娱乐环境,也没有具体可见的形式,舞蹈风格不易掌握,因此,赛乃姆舞蹈的发展不能局限于技艺,不能作为一种观赏性舞蹈。高校教学工作者要了解当地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提炼出具有象征性的动作,丰富群众娱乐性舞蹈的风格。
在当下维吾尔族舞蹈的传播中,表演性舞蹈类型多样、语汇丰富,相对来说发展得更好、更快。表演性舞蹈包括持具舞、模拟舞、竞技舞、单双人歌舞、单双人表演等,此外还有化妆舞、技巧舞和经过艺人加工、创作后的舞蹈。表演性舞蹈多是专业艺人将散存于民间属自然状态的舞蹈进行提炼、加工、整理、创作后,向舞台表演艺术方向转移的舞蹈。以维吾尔族经典的表演性舞蹈《林帕黛》为例,20 世纪30 年代末,著名维吾尔族舞蹈艺术大师康巴尔汗创作了单人舞《林帕黛》,该舞蹈是康巴尔汗运用科学方法将散存于民间,属自然状态,以自娱为主的维吾尔族舞蹈经过整理、发展、升华,使之成为绚丽多姿的舞台表演艺术的代表作。
表演性舞蹈的形式和内容丰富,因此编创者自身的艺术素养和能力在提炼和编创这一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舞蹈作品不仅反映该民族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生活生产方式等,更反映编创者自身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及深厚的艺术理论与文化积淀。当下部分年轻的编导难以编创出好作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面对民间舞蹈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时,以目前多数编导的艺术修养和文化涵养程度来看,难以驾驭,其编创的表演性舞蹈流于表面,深层的文化并没有融入作品中。其次,在当下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中,人的心态也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变得浮躁,真正能够静下心来学习民间舞蹈文化、感受民间舞蹈文化变迁与魅力的人已然不多。类似《林帕黛》这样的传统舞蹈剧目应该继续传承,但传承的同时也要进行适当的创新或以此为标杆继续向前拓展延伸。教学工作者应以传承和创新的精神来培养学生。此外,无论舞台作品还是教学教材都应尊重本土文化的特点与风格,然后进行合理的编创和传承。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植根本土文化,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作品。
三、本土文化与高校舞蹈教学的融合与展望
关于本土文化与高校教学脱离与融合的问题,我们要客观对待,找出病因再对症下药。首先,文化与教学之间的联系是由人来构成的,因此,“人”在这一构成关系中最为重要。从高校教学的角度来说,民间舞蹈的挖掘与发展需要两类人,一是教师,二是学生。教师是挖掘者、创造者,学生是继承者、传播者。连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就是教学,通过教学的方式进行舞蹈文化的传承。当下高校青年教师能接触外来舞种和文化,并学习到不同的舞蹈形式和最新的编导技术,但关于民间舞蹈文化知识的了解却相对较少,文化在民间舞蹈中的比重也逐渐降低,编排出的教材涉及的文化内容浅、范围窄,甚至被忽略等种种问题日益凸显。
维吾尔族本土文化要想与教学完美融合,最重要的黏合剂就是教师,教师的文化水平和艺术素养直接决定黏合的结果。高校年轻教师因自身民族文化方面的缺失,编排出的作品张冠李戴等问题屡见不鲜。教学是严谨的,因此,教师必须拥有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开阔的视野,不仅专业技能过关,文化理论素养也要突出。以维吾尔族舞蹈为例,宗教祭祀性舞蹈、群众娱乐性舞蹈、表演性舞蹈这三种风格迥异且内涵形式都有差别的舞蹈类型,背后是三种完全不同的精神状态,这些都需要高校教师深入民间去感受和学习。植根于本民族的舞蹈文化是任何先进的技术都无法代替和诠释的。我们鼓励高校年轻教师学习其他外来文化,并通过学习外来文化更好地审视本民族的文化及教学,最终让民族文化和舞蹈教学能被别人正确认识。
从高校教学内容来说,教师要加强对宗教祭祀性舞蹈的创编,找准宗教舞蹈的核心,在教材编创上能多一些原始宗教舞蹈的语汇,少一些现代元素,尤其在教学时要注意给学生讲解宗教舞蹈中的文化因素,提取具有文化意味的舞蹈元素。教师要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对该民族及舞蹈文化的正确理解,也要创作出符合学生需求和彰显时代精神的作品。从高校教学观念来说,当下社会需求具有多样性,因此,教师的教学也要体现多样性。教师的教学模式要从单一模式转换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式、启发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社会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在追求实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理论素养。从高校教学方法来说,教师要打破传统的元素教学,调整为整体教学,利用可用的物质媒介进行维吾尔族舞蹈文化教学,将舞蹈文化紧密地融合在舞蹈语汇和舞蹈形式中,设置必要而恰当的教学内容,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舞蹈文化。高校在教学内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都要体现出鲜明的维吾尔族舞蹈特色。舞蹈与文化之间的融合应是全方位的,教师要真正做到维吾尔族舞蹈教学的本土化。
泰勒说文化是个“复合的整体”。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我们都可以从各个方面去看,尽管方面众多,但仍然不失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我们要深入挖掘维吾尔族本土文化,强调文化与教学的融合,深入研究文化与舞蹈的关系,改变民间舞蹈现状,保持本土文化特色,发扬深层的文化优势,努力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针对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细致的观察,再进行分析、整理,努力提高理论层面的认知。
作为新时期的高校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师应具备长远、开阔的眼光及胸怀,不仅要关注当下的舞蹈教学情况,更要站在历史文化的角度仔细观察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与流变。只有纵观全局我们才能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及时找到当下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促进舞蹈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事实上,文化的流失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快,因此,尊重本土文化,就是对文化传承的保护,也是对人类精神文明的延续。
在当前全球一体化语境中,各地区、各民族的本土文化都受到或大或小的冲击,全球化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是有益的,但最让人担心的是民族自身独特的文化会被强大的外来文化所同化或边缘化。当下我们要做的是乘上全球化这股劲风,在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各文化之间的交流风暴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吸取有利的外来因素并充实与发展自身文化。我们要以教学为手段加强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在高校教学中传承民族文化优良传统、构建特色教学体系,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