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视角下退耕还林价值评估的探讨
2022-11-22邓建林何在新刘生强
邓建林 何在新 刘生强
(1.云南省西双版纳易武州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云南 勐腊 666300;2.云南省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管护所,云南 勐腊 666300)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在各个层面上都实现了非常大的进步,实际取得的成绩相当显著,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水平显著提高。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在实际的发展建设中,个别地方对自身的发展建设行为不加控制,各种乱砍滥伐等现象不断出现,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生态资源的存量不断下降,资源可再生能力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在考虑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需要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实现经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发展。只有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这样才能让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经受考验。而做好退耕还林就是一个重要举措,不仅能够保证我国森林资源总量质量的不断提高,而且还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加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这对于后代人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着深刻意义。
1.可持续发展视角下,退耕还林工程的提出
云南省是我国三大林区之一,是诸多河流的发源地和上游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源区,其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中下游及我国广大的区域,对维系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对应对各种潜在的自然生态问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更是守护我国西南地区自然生态系统全局的核心所在;同时,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境,是国家边防重要的安全屏障,沿线与老挝、缅甸等国家毗邻,对我国各个层面的安全建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独特的资源环境和地理区位,决定了云南省在国家生态安全中的重要地位。资源的合理开发、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维护边疆安全,是云南省对国家的最大贡献,也是国家对云南省提出的最高要求。但是,在以往的社会发展中,不少地方缺少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在社会发展建设上过于粗放,出现了各种乱砍滥伐等行为,由于森林资源过度开发造成了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石漠化、洪涝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发生。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如何实现省内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之间协调发展,逐渐成为各方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为缓解上述问题,云南省从2000年起先后在16个州市的129个县市区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各地根据自身情况,也制定了合理的退耕还林实施方案,注重落实好上级部门的退耕还林基本要求,注重从不同层面来逐步增加森林资源的总量,这对于加快全国层面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有力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各县自身区域特点,通过围栏封育、人工选植、引洪灌溉等方法抓好造林质量,以及加强林区防火和病虫害的防治等有效措施,以遏止石磨化、水土流失等现象,使山区天然林的质量和覆盖率大幅度提高,保护区域内的天然林重新展现生机。更值得一提的是,退耕还林生态建设提高了森林的质量和生态功能,既带来生态效益也带来了社会效益,不仅可以非常好地改善自然环境,优化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空间,而且还能够产生非常多的森林资源,对加快我国新时期林工产业也有着重要作用,不少地方将森林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帮助很多困难群众在森林产业中找到了再就业机会,可以参与到各种植树造林等工作中,实现了脱贫攻坚的深层次落实,也让脱贫攻坚真正经得住历史考验。
2.退耕还林带来的生态价值评估
云南省多山,石漠化严重,土壤较为瘠薄,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在传统认知中,云南地区的森林资源蕴藏量非常大,但是在后续的历史沿革中,人民群众对于森林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生产生活中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森林资源乱砍滥伐情况,导致森林资源数量大幅度减少,严重影响了森林价值作用的体现,不少地方甚至出现了森林资源“红灯”。根据现有的相关数据,全省128个县(市、区)中以及行政单位中,除昆明市的五华、盘龙两个城区外,山区比重都在70% 以上,有18个县99%以上的土地全是山地。山区总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9%,石漠化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67%。因此,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对维护和保持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丰富自然景观,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有着巨大的潜在价值。
2.1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不仅造就了成千上万的森林树木,同时为各种动植物、土壤、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根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森林资源被破坏较为严重的地区,原有的生物物种结构会出现非常大的变化,由于森林资源的减少,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被破坏,它们不仅找不到自己需要的食物,而且还需要长时间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增加了自身被紫外线等长时间照射的可能,不仅无法满足生物饮水进食等方面的需要,而且还增加了生物感染各种疾病等的可能,导致生物死亡率大大提高。由此可以看出,森林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和生物种类、数量多少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在全省范围内启动的“长江防护林工程”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全面停止在金沙江流域、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境内的天然林采伐。不仅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活立木蓄积量的双增长,而且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保障,保护了许多濒临绝种的动植物,促进了动植物的多样性。同时,生物的多样性促进了林区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使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得以恢复,构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2.2 改善生态环境。
在以往的生产建设中,由于一些地方缺少森林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挤占森林资源开辟耕地等行为,虽然增加了耕地的实际数量,但是也导致生态环境系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衡,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相继出现,严重影响了整体社会高质量向前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重视程度显著提高,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有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可有效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现如今以往一些地方比较常见的沙尘天气等由于退耕还林工作的实施,已经非常少见,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退耕还林工作的重要性。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通过提高林区的森林覆盖率,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如造成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形成酸雨的二氧化硫等的含量显著降低,能够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同时,改善了区域的生态环境,为保护区域内生物的生存提供了保障。水土保持功能,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调查发现,在很多退耕还林地区,现有的生态系统已经逐步丰富,生长在这里的生物种类不断增多,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自然环境改善的重要性,也凸显了退耕还林的价值。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大量的植物种类出现,非常好地提高了森林资源覆盖率,通过根系对土壤的固结作用,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降低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沙尘暴气候以及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
2.3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极大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以往在不少乱砍滥伐地区,大量的土地裸露出来,长时间的风吹日晒都会导致土壤变干,会出现不同类型的沙尘天气,在冬春季节会出现非常严重的自然环境问题,严重降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不利于整体层面生态环境的维护,对我国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为此,各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退耕还林活动,在退耕还林的基础上建设了许多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科普基地等生态文化载体,通过宣传标语、科普活动和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等方式,不断向社会、向人民群众宣传森林的生态知识,让人们在休憩、游玩的同时更加深入了解、认识生态公益林,提高生态保护意识,自觉主动投入到保护生态公益林的行列。例如:“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青山常在,为子孙造福”“让天空永远湛蓝,让绿荫拥护家园”等等。通过加强森林的建设和保护将更好地造福人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通过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当地人民群众认识到了以往粗放型发展理念的不足,深刻反思了传统乱砍滥伐等错误行为,对新时期我们党提倡的退耕还林等工作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加快新时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践行都起到了非常有力的助推作用。
2.4 利于生态资源的储备。
20世纪50年代后期,云南省是我国木材输出的主要省份之一。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云南省内森林覆盖率下降到24.9%,活立木蓄积量减少到9.1亿立方米。主要是由于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不断推进,人类过分看中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需求,导致人类过度开采森林资源,资源不断锐减,环境遭到破坏。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为动植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生活条件,促进了生物的多样性,食物链的丰富性。大自然在不受人类制约的情况下,逐渐达到平衡状态,在长期的保护作用下,森林资源都将得到有效的储藏和储备。
3.退耕还林带来的经济价值评估
3.1 退耕还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2002年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因地制宜地制定补偿标准,用经济手段弥补退耕农户带来的损失和成本,保障山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同时,激励退耕农户对退耕还林地森林生态功能进行维护和保育,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目的。
3.2 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在退耕还林的基础上建设了许多野生动植物公园、休闲度假区、开设了各种旅游景点等。通过建设这些类型的景点,可以非常好地吸引外地游客来参观旅游,可以为当地带来不小的旅游收入。当地群众可以在景区周边摆摊等,在销售各种旅游纪念品的同时,还增加了家庭收入,景区的增多,景区的发展,非常好地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再就业等问题。同时,当地的群众可以非常好地享受这些景观建设带来的变化,对提高他们的生产生活质量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云南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云南珠江源国家森林公园、云南西双版纳国家森林公园等等,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人们休闲、养生、度假的理想场所,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3.3 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游客的观光、游玩、衣食住行必定带动当地旅游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例如,游客居住在当地有特色的民宿,使用当地的交通工具、购买当地食品、民族服饰等等,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当地居民经济收入。同时,各行各业的发展,为当地民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民众生活水平。
在我国现有的林区分布当中,云南省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云南是全国最为主要的三个林区之一,实际蕴含的森林资源总量非常大,内在的经营发展潜力相当高,对维护我国西南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当中,由于人们在历史奋斗当中缺少基本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诸多林区的发展建设上,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乱砍滥伐等情况,虽然暂时性满足了相关需求,但实际带来的水土流失等情况却非常严重。在云南省地区,各地分布的高山非常多,现有的土壤肥沃度不够,是全国比较有名的水土流失省份。退耕还林工程对涵养水源,预防山地灾害、保障下游区域生态安全和促进当地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云南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意义重大,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实现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重要措施。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退耕还林的重要性,确保将党的相关政策落到实处去,尤其是要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为契机,对以往退耕还林好的做法,宝贵经验进行总结,做好后续退耕还林相关工作的深化落实,这样才能在退耕还林中更好地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才能让整个社会发展建设更好地推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