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育苗及造林技术探讨
2022-11-22康海峰
康海峰
(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山西 大同 037000)
林业资源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林业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升高,但由于过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力度大,林业发展整体水平滞后于社会发展速度,因此,要重视林业育苗技术与造林技术的优化与升级。同时,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态保护,林业育苗技术与造林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从目前现状看,仍存在很多问题,限制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林业育苗现状
国有林场为贯彻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更好地贯彻执行林业育苗与造林工作任务,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积极开展技术研究,严格遵循绿化生态的基本原则,选择优秀的苗木进行培育,有效地避免我国林业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为促进林业育苗与造林、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现在,由于国内的林业育苗与造林的技术及综合管理水平比较低,林业育苗与造林管理方式存在纰漏,不能满足我国林业育苗与造林的整体需求。在我国林业育苗与造林的地区大多使用塑料袋、蜂巢纸等作为林业育苗的用具,以现代化发展的眼光来看,这种育苗的方式较为落后。国内大部分地区采用的育苗方法对于苗木的生长存在诸多不利影响,会导致苗木的根系生长缓慢,不科学的苗木培育方法也会致使苗木根系营养不良,出现苗木根系不发达,根系位置偏移、卷曲的情况,最后苗木培育出来质量不合格,无法达到最终的研究目的,消耗育苗工作的资源且减少了林业相关产量。当然,也有部分区域在进行林业育苗研究的过程中,使用了较为先进的林业育苗技术,如播种和扦插育苗的技术,在研究中采用此类育苗技术,要求相对比较高且需要采用科学的管理措施,但由于国内与其相关的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不足,专业人员数量也较少,因而很难促使各种林业育苗成型。
2.榆树育苗技术分析
2.1 播种地的准备
对圃地高低不平的应先进行土地平整。平整的方法:采用机械作业的方法,尽量使用平地机平地,最终达到的效果是小平大不平。小平的平整度以便浇水,以不至于产生土壤侵蚀的程度为标准。要将废物渣质清理干净。土地平整后要进行两次耕地作业,深度不低于30cm,耕完地后每亩施入充分沤制好的纯羊粪6m3,农药均匀撒入播种地内。然后旋耕两次使土肥搅拌均匀有机结合起来。
2.2 整地作床
采用以机械作业为主结合人工辅助的方法进行,做成平床,床宽以1.5~2m为宜,床长以圃地的平整度而定,一般为8~12m为宜,便于采用大水漫灌的方法进行浇水作业,渠塄规格:水渠宽40cm,渠楞底宽35cm,楞高30cm,楞上宽20cm,并踩紧踏实。畦塄规格:底宽40cm,高25cm,顶宽25cm,并踩紧踏实,整地做床后,先进行第一次浇水作业,检验床面平整度,对不平整的床面要进行人工平整作业,做到床面平整。
2.3 种子的选择
林业育苗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对种子进行科学地选择。种子选择优先采购良种,尽量从优良种源地采购种子(如种子园、母树林、良种基地)。种源清楚:对种源不清楚的要严禁使用。种子质量标准:必须达到国标、地标Ⅱ级以上种子(包括种子净度、种子发芽率、生活力、含水率等)。种子调入手续要齐全,包括生产经营许可证、良种证、标签、检验证、检疫证、采购合同、发票。
2.4 种子浸种催芽及播种
催芽采用水浸催芽法或混沙堆积催芽法,将消毒处理后的种子,用45℃的水,浸泡24小时,捞出后,水浸催芽法把种子直接放在水泥地板上,平铺10~20cm厚,上面用塑料布盖严,进行催芽;混沙堆积催芽法按照种沙5∶1比例,充分混合均匀,放在水泥地板上,平铺10~20cm厚,上面用塑料布盖严,进行催芽。根据温度、湿度情况,要经常进行喷水保湿,并经常翻动,喷水保湿和翻动次数应根据温度、湿度情况,一般每日4-5次为宜。待种子露白达到三分之一时,即可播种。
2.5 播种
采用条播法,播幅要宽(20cm为宜),播距要窄(15cm为宜),方法采用锄板或者其他工具开沟,沟深1cm,把种子均匀撒在沟内,用细沙土覆盖,覆土厚约0.5~1cm,覆土后及时用木板镇压,播种时间5月上旬。播种前浇足底水,待表土稍干松,开沟条播,浇水采用漫灌方式。
2.6 苗期管理
苗木出土前,要做好出苗期的浇水工作,根据天气及床面土壤湿润情况,确定浇水的时间,浇水次数,保持床面湿润,便于种子发芽出土。
苗木出土后,要做好浇水、除草、松土、病防、追肥等各项苗期管理工作。浇水次数依不同苗木生长发育期的情况而定,浇水要浇透,除草要坚持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保证圃地无杂草,不能影响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追肥应在苗木的生长速生期进行,大约在6月中旬至8月中旬进行,要做到“三看四定”,即看天追肥,看土追肥,看苗追肥;定肥料种类、定施肥时间、定施肥数量、定施肥方法。要做好白榆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特别是地下虫害,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3.榆树造林技术分析
3.1 确定造林地
榆树造林地的选择要以榆树生长习性为主,一般会优先选择光照充足、通风性好、排水便利的丘陵地区,并且林地的土壤肥沃力较高,土层深厚,具有较高含量的腐殖质,以微酸性土壤为主。此外,也可以将造林地选择在山地地区,山地阳坡的中下腹部为主,山地坡度小于10°时可以忽略坡向影响。
3.2 容器苗造林技术
3.2.1 选择苗木。在开始造林之前,要严格控制榆树苗木质量,判断榆树苗木是否符合使用标准。选定的榆树幼苗应具有发达的根系并没有林业有害生物。为了提高榆树幼苗的成活率,种苗是造林的物质基础,苗木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造林的进度和成败。苗木选择优先选用良种壮苗造林,成活率高,幼林生长快,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强。因此要严格按照《山西省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DB14/134-2005)中Ⅰ、Ⅱ级苗木标准选苗。榆树使用容器苗高度≥120cm,地径≥0.6cm,要求苗木主杆通直、充分木质化。
3.2.2 栽植方法。采取人工植苗的方法进行栽植。栽植技术要点:苗木到达工地后,有序堆垅,做好保护保湿措施。苗木二次运输、散苗要轻拿轻放,不得摔苗、抛苗。栽植时,捏紧土坨,撕(褪)去营养体外膜,尽量保持土坨完整,若钵体为可降解无纺布材料的苗木栽植时无须撕(褪)去营养体外膜;栽植时紧贴穴南直壁放苗,下留虚土层;栽正踏实,分两次填土,分层踏实;栽植后上面盖一层疏松土,达到保墒效果,随后做好围堰,围堰的方位应位于下坡处,便于雨水汇集。
3.2.3 松土除草。疏松土壤可以使表土状态和土壤的物理性质得到改善,加快榆树的生长速度。在实际管理中,首先,必须充分考虑造林的场地条件来确定除草和松土的频率。一些地块的土壤条件相对较好,可以减少疏松土壤的次数。如果人工林位于干旱地区,则应增加除草和疏松土壤的频率。一些地块容易出现水土流失问题,则除草不应过于频繁。其次,可以使用榆树机械除草技术来提高除草效率,但必须避免对树木的损害。在采用化学控制技术时,要合理选择药物以防止植物毒害的发生。最后,需要综合考虑榆树的生长条件因素,以便合理确定除草深度。
3.3 插条造林法
在春天苗木发芽后及秋天落叶前实行插条造林法。具体操作如下:选择直径约为2cm的枝条,剪除枝条中的多余枝干,使其长度保持在13cm左右,依据实际种植距离实行扦插,在完成扦插后巩固土壤。在插条造林的实际应用中,应注意在实际插条前,对插条土壤需实行浇水处理,且需要翻耕,在完成插条修剪后,需要对幼苗盖土,以薄膜覆盖。通过以上操作,可以对枝条进行更好的保温,加快插条的发芽速度,从而有效提升苗木成活率,更好地实现植树造林。在应用插条法造林时,还应对适当树龄的枝条进行选择,选择树龄1~2a的枝条,剪除其中多余的枝条,确定好株行距后选择适宜的土壤区域开展扦插作业,土壤踏实后,在外部保留2~3cm的枝条。
3.4 嫁接育苗技术
嫁接育苗主要是通过枝条嫁接并使其生长成独立的植株,该技术主要受本体与嫁接枝条亲和力与再生能力的影响。同时,本体及嫁接枝条的生物特性也会影响嫁接成活率,此外,嫁接后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因素也会影响嫁接枝条的生长状况。在嫁接过程中,要做好相关试验并采取合理的嫁接方法,选择亲和力较好的砧木和插条,还要做好水肥管理及运输、保存和截取,提高苗木成活率。现代林业造林过程中使用的技术很多,需要采取高效的管理技术,加速造林速度,并培育优秀的管理人才,提高造林工作队伍的专业水平,争取林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维护林农的切实利益,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5 播种造林法
以林木种子直接进行播种的方式实现造林,先选择专门林地,然后再播种。该造林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省略育苗这一工序,操作较方便,适用大面积造林工程。利用该方法开展造林工作的过程中,需保证造林地与苗木生长要求相符合,造林后还需实施合理的抚育措施,以保证苗木能够实现健康生长。造林区域人烟较少可以用该方法造林,造林中选择的种子颗粒较大,容易生根发芽,有较强的抗灾害能力。在正式播种前需要对种子实行有效处理,对使用的种子进行正常消毒后浸种及催芽,能有效提升幼苗抗旱能力及促使种子尽快出芽,同时,防止周围的鸟兽对其造成损害,从而保证苗木健康生长。
4.提高林业育苗技术和造林技术的措施
4.1 林业的规划和管理工作
强化育苗的设计管理能够提高造林质量,满足造林的需求。在林业育苗中,应采用现代化的育苗方法,创新管理体制。此外,加大对林业育苗创新体制的关注,合理安排造林技术和育苗技术的应用,通过提高造林技术和育苗技术的质量,实现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4.2 不断改善原有的林业
种植基础设施造林是一项较为精细的工作,在造林工作中,苗木的成活不仅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有关,而且与造林人员的操作以及造林人员对环境的处理息息相关。只有造林人员拥有更好的基础设施,造林人员才能顺利、高效地进行幼林管理工作,使造林人员能够定期对林区土壤进行高效、科学的管理和改良。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苗成活率,而且可促进幼苗生长发育,从而提高树苗抵抗力。完善原林业种植基础设施,可为后续林基地的进一步发展和林区面积的扩大奠定坚实基础。
4.3 林业有害生物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是林业造林工作的重点,工作人员们需要依照实际情况和有害生物的形成原因,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案,从而大大减少有害生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维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使林业项目得以顺利进行。除此之外,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还需要前往实地做好相关调查,了解每一年各种有害生物可能发生的主要原因和使用抑菌药物后的发病情况和程度,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对于有害生物进行实时预警监测,及时处理苗木有害生物降低其对林业造林工作的影响,完善健全防治和治理综合措施方案。重视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科学研究,实地考察做好各项防治工作,总结梳理防治区域历年来有害生物情况和发生概率,针对实际情况实施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治工作,科学应对各种有害生物和环境问题的发生。
4.4 加强育苗管理的力度
当前我国植树造林的苗木成活率和质量直接影响造林工程的整体质量。当前有些地区苗木的成活率较低,应加强对苗木栽培技术的研究,为做好后期的造林工作奠定基础。相关的工作部门应该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重视对育苗技术的研发,推动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保证林业育苗的合理。林业相关部门还应该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做好森林的防火工作,明确各方的责任,确保林业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4.5 准确掌握移植时间
林业造林工作需要根据地区特点和时间进行总体部署决策,是一项长期工作。各个区域情况不同,根据苗木种类的差异,在不同时期和地点筹备林业造林工作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更好地完成造林任务。通常是根据季节变换、季节特点来开展林业造林工作的,选择适合苗木生长的季节进行移植,时刻注意苗木生长发芽情况,随着各个区域气温的变化进行科学管理,这样有利于保证移植苗木的持续健康生长。提升林业造林管理工作者的林业造林技术,准确把握造林的最好时机,科学栽培精心管理,不断增强林业造林工作者的造林认识,能够推动我国的林业造林工程进步持续发展,为其参与后续各项大型林业建设工程实施提供了更多的工程执行和管理实施实践经验。
5.结束语
林业造林和造林生产管理是一项巨大的生产工作,同时,它是一种繁琐的生产育种工作。随着国家和人民对生态和绿化的重视,相关林业工作者和管理者应更加重视林业发展,承担生态绿化发展的任务,大力发展现代林业,改善森林生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