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前岐传统舞蹈竹马灯研究
2022-11-22陈欢园
□陈欢园
(陈欢园/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福鼎前岐位于东南沿海地区,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民间传统舞蹈。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福建省省级非遗舞蹈——福鼎前岐马灯舞进行研究,从它的历史渊源、艺术呈现和社会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增强人们的自我认同感。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传统舞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是前人在生产劳动或传统的民俗活动中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流传下来的,与人们的生活习惯、信仰等息息相关。它不仅凝结了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还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主要方式。福鼎前岐竹马灯又称为“马灯舞”,历史悠久,它作为前岐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符号,以传统舞蹈的文化形态承载着前岐人民对生活的祝愿。前岐竹马灯于2012 年被列入第四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前岐竹马灯的历史渊源
据史料记载,“竹马”最早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是儿童对成年人“骑马”的模仿而形成的一种游戏。唐以后,“竹马”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以“竹马戏”“竹马灯”“竹马舞”为主的多种艺术形式不断出现。前岐马灯舞起源于明朝末期。明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屡遭骚扰入侵,许多百姓为逃避战争,纷纷迁徙。大量的人口迁徙使前岐稠人广众,也使民俗文化得到了交流融合,原先在中原流行的马灯舞也随着百姓的迁移传入前岐。在历史上,前岐人经常受到侵扰,在战争的纷扰下,他们渴望过上安定的生活,于是将这种期许寄托于“竹马灯”这一民俗活动上。到了清代以后,前岐稳定下来,百姓们安居乐业,每年过春节时仍然会沿袭打马灯这一娱乐活动。先祖们用舞蹈进行交流,通过模拟古代的一些英雄人物,再现不同的传说故事,表达了家族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追求,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过去祖先们艰苦的生活。前岐马灯舞是前岐人民对理想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前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情感祝愿。也正因为如此,它成了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舞蹈,并一直延续至今。
二、前岐竹马灯的艺术呈现
(一)表演时间
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下会形成不同的舞蹈文化。由于前岐地处沿海,坊间流行的妈祖文化在前岐也十分盛行。在每年纪念妈祖的重要节日时,前岐人民都会在天后宫举办各种民俗表演活动,马灯舞作为前岐劳动人民表达情感祝愿的一种传统民俗舞蹈,成了最受民众喜爱的节目而流传下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前岐不仅在纪念妈祖的庆典上表演马灯舞,在春节期间特别是元宵佳节之日,也会在街头巷尾进行娱乐交流,这给前岐人民的精神生活增添了无数的乐趣。春节是春耕前的农闲时期,是热闹喜庆、辞旧迎新的象征,二月又是开始耕种的季节,人们为了庆祝春耕的喜悦,会邀请马灯舞队到村里表演祈福,希望来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现如今,马灯舞被人们视为一种吉祥的象征,有它的出现就能带来祥瑞好运,因此,其多在庆祝寿辰、民间传统节日或庙会时被演绎,沿街歌舞、锣鼓喧天,场面热闹非凡。马灯舞成了大众眼中不可缺少的娱乐节目,不仅在闲暇之余充实了前岐人们的文化生活,营造了节日氛围,还展现了前岐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面貌。
(二)表演形式与动作
竹马灯以舞为主,配合各种打击乐器,讲究舞蹈队形的变化。表演者多为少年儿童,准备表演时他们把马头和马身绑在腰处,表演者居中作骑马状,走着马步,排成几列纵队。舞蹈的开头由两个小孩带领变阵,手拿令旗。多变的鼓点带动舞者不断绕场变换队形,步伐逐渐加快,配合以跑跳步、抬踏步、提压腕、扬鞭手等舞蹈动作,以“跑”这一主要步法贯穿始终。竹马灯的许多阵图都与古代的军事战斗有关,具有作战形式的特征。表演者按照阵图挥着马鞭,听着锣鼓敲打的信号前进,边舞边唱。勒马时,手腕配合着提压动作并加上跑马步的点踏律动;扬鞭时,左手提压腕勒马,右手跟随左手提压的节奏不断晃动马鞭。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竹马灯逐渐与曲艺表演相结合,并伴有歌曲唱调,在人物造型和队形上有了创新。
(三)表演服装与道具
表演舞蹈道具分为竹马、马鞭、旗。竹马主要是由竹片来编成马的骨架,分为马头和马身两个部分,马身的中间是截断的并系有红色的粗布绳,粗布绳是在演出前系在演员的腰处。马的骨架上要罩上纱布,纱布根据角色使用不同的颜色,马身上挂饰着彩铃,鬓毛和尾巴是用喷漆喷在塑料丝上,固定在马头和马尾。马鞭是由丝、棉等材料制成的流苏。旗是发号施令的象征,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由红绸缎制作而成,中间绣上了两条青龙和一个“帅”字,周围为金色的镶边。表演者的服饰多为戏曲服装,根据表演故事中人物角色的不同来进行选择,人们扮演着不同的英雄人物,排出不同的阵列队伍来祈求国泰民安、马到成功。
(四)表演结构与音乐
前岐马灯舞源于军事战争,主要以模拟古战场作战为主题,通常表演《穆桂英挂帅》《岳家军》等与战争相关联的题材节目。表演音乐以乐队伴奏为主,其中包括大鼓、唢呐、锣、镲等打击乐器。各种乐器的配合铿锵有力、粗犷豪放,鼓舞相伴渲染出浓厚的表演气氛,鼓手主导了整场演出的节奏与速度,如同战场上的指挥官,起到鼓舞士气、振奋人心的作用。节目配以《跃马提枪上战场》《柳清娘》《大八板》等马灯唱调,与传统民间音乐相联系,舞蹈与唱词的结合丰富了竹马灯的内涵。
整场表演具有多段体结构,共分为十三场,结构严谨,内容丰富。随着对马灯舞的认识更加多元化,人们在表演中穿插了一些技巧性动作,提升了其艺术性与观赏性。第一场是《内外城》,将士们在城内城外骑马巡查,抵御城外想要入侵的敌人。表演者冲锋陷阵,骑着战马,舞姿威武雄壮。第二场是《交云操》,将士们在战场上与敌人兵戎相见,奋勇搏杀,场面十分激烈。第三场是《五个螺》,将领发出号令,战马迅速从前后左右螺旋包围,所有人聚集到中心,将敌军团团围住,发扬蹈厉,达到围困敌军的效果。第四场是《卷花心》,像卷心菜一样层层防守,戒备森严,十分坚固。第五场是《钱棍曲》,寄托着人们国泰民安、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的愿望。第六场是《蝴蝶操》,象征千军万马,川流不息,战无不胜的过程。第七场是《梅花操》,没有具体的舞蹈动作,主要随着鼓点变化阵形,四个方向的位置都要流动,像梅花花瓣一样,阵形攻击性强。第八场是《棋盘操》,将士们变换不同阵法,攻下城池,以求战争的胜利。第九场是《顿营》,激烈的战争使将士们疲惫不堪,回到军营以逸待劳。第十场是《推车轮》,体现出战场浓厚的战阵气氛,以及对敌人的一种威慑力。第十一场是《编篱笆》,极具特点的阵法构图,承前接后,给人一种目睹了古代战场的感觉。第十二场是《跑马》,在战场间歇时,将士们自娱自乐,雄姿英发,气势磅礴。第十三场是《洗马》,将士们英勇杀敌、歼灭敌军后凯旋,体现了胜利后的喜悦之情。
马灯舞的整场表演凝聚着前岐人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寄托着前岐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表演者利用舞蹈动作语言,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前岐人民征战的精彩场景,充分展现了前岐竹马灯的独特魅力。
三、前岐竹马灯的社会功能
在中国传统民俗舞蹈中,关于“灯”的舞蹈数量比较多,因为“灯”象征着光明、美好,预示着劳动人民在不断追求光明、美好的未来。马灯舞历史悠久,承载着前岐人民的民俗文化精神,是前岐人民生活、娱乐、祈福的综合体现。在早期,马灯舞的功能较为单一。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灯舞在人们生活中的功能越来越多元化,这些功能主要表现为寄情功能、健身功能、交流功能和教育功能。
(一)寄情功能
从古至今,有许多舞蹈是人们在休息娱乐情之所至时而舞。先民们总是寄情于舞,以舞传情。《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进一步说明了人们以歌舞寄托情思。舞者可以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内心的复杂情绪,是情感表达的媒介,人类深处的情感常常不自觉地通过舞蹈来表露。而历史悠久的马灯舞作为前岐人民情感宣泄的载体之一,以其特有的动作让人们在参与马灯舞表演的同时可以自由抒发心中的喜悦之情,使身心得到放松,具有极强的自娱功能和寄情功能。前岐人民通过马灯舞聚集在一起,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在享受马灯舞带来视觉盛宴的同时,他们不仅能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还能在情感上得到慰藉,于演员、观众来说,都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与释放。
(二)健身功能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增强体质、保持身心健康的舞蹈,如《阴康氏之乐》就是原始社会时期舒展筋骨、加强血液循环的健身舞。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愈发加强。舞蹈作为一种人体动作艺术,不仅能起到健身的作用,还能愉悦身心,适应了广大劳动人民生理、心理的双重需要。福鼎前岐处于沿海地区,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由这一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可以得知,马灯舞的形成与发展与古代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该舞的舞蹈动作颇丰,包括跑跳步、抬踏步、提压腕、扬鞭手等,运用了身体的多个部位,并且融合了一些武术的姿态造型。在表演过程中,人们的身体得到充分的锻炼,人体的灵活性也不断增强。马灯舞与劳动人民以舞健身的需求紧密结合,在怡情的同时成为当前社会人们普遍的生活追求。
(三)交流功能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通过手势和其他身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弥补语言的不足。从本质上来说,舞蹈就是为了表现和交流人类的情感而被创造出来的。到了奴隶社会,很多古人也是通过舞蹈来表示友好和尊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国之间交往更为频繁,舞蹈成为国际艺术文化交流的纽带。马灯舞的表演是一种集体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人们对马灯舞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欢快的乐器伴奏将观众和演员融合在一起,人们共同观看、表演马灯舞,载歌载舞,无形中增加了许多交流的机会,让大家在同一个情境下团结在一起,在群体协作中增强凝聚力,在表演中感受精神的充实。它不仅承载了当地独有的文化精神,还以“纽带”的形式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人们欢聚于街头、交流于街头,最终归属于街头。同时,它也为当地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教育功能
中华民族从远古时代就十分注重教育的作用,原始社会中“百兽率舞”有向后人传授如何捕获动物的教育功能;周代的“十三舞勺,成童舞象”是用以宣传教育;儒家主张通过乐舞提升人的文化修养,发挥教育的功能。在我国许多地区,先民们都是将知识与技能融入社会生活,并通过口传身授的形式来教育下一代。马灯舞的产生和发展与军事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先民们利用征战舞蹈的形式来教育后人不要忘记过去祖先们艰苦的战争生活。现如今,马灯舞与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包含着更多的教育功能,在人际交往与道德培养等方面对前岐人民有着不容小觑的意义。
文化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民间舞蹈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演进,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和思想文化的结晶,以深厚的艺术文化价值存在于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前岐马灯舞内容丰富多彩,作为福鼎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经久不衰,包含着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祝愿,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文化精神,彰显了地方特色,提升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因此,我们在努力促进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思考如何让传统民俗舞蹈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