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原因与无公害防治措施研究
2022-11-22李明江
李明江
(贵州省普安县林业局,贵州 普安 561500)
我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是其中的生态环境及保护问题也日益突出。前期的经济发展过于粗犷,不符合可持续性战略发展方针,由此也造成了污染加剧、自然灾害频发以及水土流失等问题。要想构建完善的林业发展体系,必须针对森林资源管理系统进行优化,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对森林资源进一步保护,防止有害生物扩散蔓延,同时也要深入分析和了解森林保护的内容及意义,才能制定更加高瞻远瞩的林业发展规划方案,更科学合理地运用无公害措施进行有害生物防治。
1.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要素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对于林业的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较为忽视,往往是将林业的杀虫灭虫作为自身的管理重点,也就是说在发现问题后才采取措施进行管控,忽略了事前预防的重要性。同时对于各类林业的有害生物了解不够全面,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外界因素影响下,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种类不同。在实际工作中对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不够精准,没能建立起有效的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体系,当林业有害生物爆发成灾后动作迟缓、防治达不到预期效果。比如说,冬季是林业有害生物的越冬期,随着温度的增长,具备了生存环境,林业有害生物才会产生危害。因此,冬季是林业有害生物最佳防治时期,但林农往往忽略了这一时期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没能抓住时机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等到林业有害生物大量取食危害造成损失才制定防治方案,组织防治队伍,购置农药器械等,这类防治基本达不到防治效果。所以,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时机选择非常重要,应考虑环境变化、自然因素、降水量等多重因素,不能仅凭借经验进行工作,而是需要秉承科学谨慎的态度进行预防。
2.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的要点
植物保护物理技术的运用需要通过物理方式对有害生物进行有效甄别,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对林木的破坏,同时也可以降低药物使用量,但是物理防治技术的效果还并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需求,因此物理防治技术需要与其他技术进行融合使用,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生物技术是近些年来较流行的植物保护核心技术,主要是通过利用生物之间相生相克原理,减少有害生物数量。一般而言,生物技术需要针对不同的天敌,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而对于有害生物种类较多的地区而言,可能会提高自身的运营成本。因此,采用综合技术方式,即物理技术、生物技术以及化学技术进行有效结合。更好地掌握各类技术使用比例,需要设立观测点以及报警系统,针对有害生物的发病规律进行大数据整合,然后制定科学策略,既要考虑各类技术的使用成本,同时也要将危害降到最低,实现无公害防治目标。
比如说,部分林业有害生物具有趋光性,因此可以利用林业有害生物的趋光性进行捕杀,采用黑光灯以及高压汞灯进行诱杀成虫,尤其对鳞翅目类昆虫捕杀效果好;部分昆虫可以利用性引诱剂进行成虫诱杀,如利用持久增强型APF-I 高效引诱剂(诱芯)诱杀松褐天牛等,切实增加实用性和可操工性。生物防治技术主要通过天敌克制以及生物农药两个方面进行防治。首先,生物界的各类生物都具有相生相克的生物特征,因此不同的林业有害生物天敌不尽相同,例如益虫或益鸟都可对抗上文中的主要林业有害生物,但是利用天敌需要注重选用节点,一般在成虫产卵期释放,这样可以达到最佳的预防和防治效果。其次生物农药相较于传统的化学农药具有低毒、高效、低残留、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等特点,是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病虫害防治手段。
3.传统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对于生态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的森林环境质量却不容乐观,政府层面对于森林管理的看法也在随着社会发展形势逐渐转变,传统的有害生物防治方法必须进行创新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既要提升森林资源管理中的经济产业占比,同时也要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但是两者从本质而言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只有扩大森林管理规模,才能做好生态森林的有效转型,而目前森林管理没能形成规模,仅在局部进行微调,因此效果仍不明显。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对于提升我国各行各业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传统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模式效率低下、管控力度不强,可持续发展策略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因此有害生物防治必须与当地经济发展协同考虑、建立长效机制,并从多角度为森林管理提供保障。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实践过程中,更多的还要考虑内在的人为因素,森林管理过程中需要大量人员进行参与。而目前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甚至部分人员没有接受专业训练,理论知识较为匮乏,往往凭借以往经验进行工作,这样无法实现科技兴国的战略目标。另外,现代科技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因此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参与到森林管理中来,借助科技手段优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措施。
4.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的基础探析
生态环境对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质量具有深远性影响,森林资源作为生态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有效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同时也能为社会效益及市场化经济提供重要支持。随着当前市场变化以及科技快速发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还有待加强。必须大力发展有害生物防治,充分尊重生物的作用,制定完善的生态规划,不仅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减少了废弃物对林业环境的破坏,提高林业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必须积极采用生态方法,更新观念和新技术。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水平。研究有害生物防治基础设施建设,了解现阶段林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规划,推进林业改造和标准化,实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自动化、机械化,提高整体生产水平。在生态林业的发展中,科技的力量是不可分割的,促进有害生物防治科学进步,需要形成完善的长期科技投入机制。要进行创新,积极引进先进的装备和技术,扩大制度建设类型,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确保有害生物防治科技有效结合和应用。应该用科学技术来完成相应的林业育种工作,实现科学设备和技术的利用。上级主管部门应完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制度,实现基于生态林业理论的统一管理。相关科研部门应开展容纳量评估,使政府部门能够结合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林业类型、密度等关键信息,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5.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无公害策略的应用探究
我国在前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将经济目标和经济总量作为重要战略方针,而忽略了经济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缺少可持续性的战略方针。传统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模式也不能满足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因此要对森林资源进行进一步保护,运用科学的无公害策略,同时确立无公害防治原则并制定有效方案。
5.1 创新生态意识,构建科学防治体系
我国进入工业时代较晚,在社会发展初期将经济作为主要目标,而对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缺乏足够认识,林业发展更注重经济效益增长,而没能制定长远性规划,因此对森林资源缺少有效保护措施,从根本上讲是意识层面不够重视。在大经济发展背景下,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缺乏保护意识,特别是在有害生物防治方面,必须从管理标准、管理模式、长期发展计划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既要防止森林资源被破坏,同时也要从意识角度考虑宣传,采取科学的无公害防治策略,形成联合性保护状态,发动社会多方力量,促进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现代法治国家应该从法律以及行政法规角度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同时也能更好地约束或惩罚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行为。从目前的森林管理角度情况来看,对于有害生物防治中造成的破坏问题,需要根据长远的资源协同发展计划制定森林保护管理体系,同时也要注重地域性的经济差异性,让具有弹性的防治体系保障森林安全。
5.2 应用现代科技,提升无公害防治水平
我县的森林资源分布广泛、覆盖面积广,但是传统的管理模式效率低下,无法对大面积森林进行有效管控,优化无公害防治管理模式是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前提,只有进一步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并制定科学管理模式,才能进一步提高森林资源管理效能。人才培养是森林资源管理的重要前提,目前森林管理中高素质人才较为缺乏,因此应关注人才的培养以及引进,首先。森林资源管理部门与各大高校进行联合并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实习等方式关注人才发展动向,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岗位实习机会,并借此对高校学子进行考察和重点培养,也可签订就业协议,为林业无公害防治工作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其次,也要注重现有管理及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制定长远性的学习计划,并通过微博、公众号、短视频等方式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培训、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其考核成绩要与绩效工资进行挂钩,以此激发现有人员的工作主观能动性。最后,当前网络信息产业化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因此森林资源管理也应注重信息化技术的运用,通过高科技产品对林区进行有效管控,例如无人机、远程监控等产品可以缩短森林资源巡查时间,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相应科技产品必须配套数据库运行,将信息技术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管理有效结合,为各类工作措施提供便利,并监控当地的自然条件变化,为无公害防治措施优化或调整提供必要数据支持。
5.3 注重长远规划,减小对生态环境影响
对于有害生物而言,无公害防治体系的构建是林业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但是体系的构建并非是一蹴而就所能完成的工作任务,而是应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制定明确目标,以弹性的方式进行方案调整。首先,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森林覆盖面积不同,而且资源分布也差异性较大,因此要对现有森林资源进行充分数据统计,结合地方现状制定防治体系规划,明确划分林业保护区域以及经济林适用范围。其次,我国正处于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阶段,因此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应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合理地进行资源开采对于社会经济具有重要价值,但是也应该建立长远性的发展规划,结合当地自然环境以及水土保持情况,进行有效种植和防护。最后,乱用药物对森林资源破坏性较大,不仅破坏了树木生长,同时也给野生动物造成了不确定性负面影响。因此现有法律及行政法规要与森林资源管理体系相结合,让管理手段有法可依、有迹可循。我国正处于社会深化改革的重要阶段,有害生物防治与管理不能盲目,要从长期的工作中进行经验总结、明确未来发展目标、制定具有可行性的战略方针以及森林资源管理体系。由于我国森林覆盖区域较大,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区域性特点进行数据统计,明确森林保护区域以及经济发展区域的空间划分,提升无公害防治的科学性。与此同时,我国目前仍是发展中国家,森林资源管理必须兼顾生态与经济两方面战略目标,合理森林资源开采对社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应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尤其对珍贵、名贵树种要进行有效保护,根据当地水土等自然情况构建闭合性生态体系。
6.结语
综上所述,森林资源作为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工作人员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了解森林资源管理对于林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结合区域性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有害生物防治方式,构建完善的无公害防治体系、从多角度促进林业管理效能提升,以此实现我国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并为社会经济提供生态性的增长点。与此同时,林业无公害防治与管理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法律及行政法规作为依托,制定有效的体系结合模式才能让森林管理手段能够发挥自身优势,为多样生物发展创造有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