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循环经济的垃圾分类处理方法研究
2022-11-22谢晓霞周群刚
谢晓霞 周群刚 陈 浩
(杭州利安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杭州 临安 311300)
近几年,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形势下,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农村垃圾也在持续增加,垃圾成分更是变得繁杂,尤其是个人养殖的减少,以往分散就地处理垃圾的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虽然利用开展落实农村环境治理等方式,大大改善了农村地区在卫生环境方面的状况,但是因为收集和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有很大的难度,人们居住分散导致治理成本高等诸多因素,所以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效果十分不理想。在我国很多地区中,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已经日益紧迫,垃圾污染已经成了对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民生活生产、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1.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意义与必要性
1.1 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属于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是为人们服务的社会经济行为,是在物质的再生、利用以及循环的前提下的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利用回收资源与循环利用资源的方式,达到对资源的充分使用,同时将资源利用的再利用、再循环、减量化作为根本原则。
1.2 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与必要性
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我们国家提出的重要战略方针,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建设社会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加速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助力农村长远发展的必然发展趋势。针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匮乏等现状,如果想要落实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就必须要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力度。现阶段,我们国家的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的转型阶段,农村地区革新发展将要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挑战。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对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需求更加迫切,确保农副产品等物品的提供和环境资源的承载力矛盾越来越突出。例如安徽等农业地区长时间以来由于部分农村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严重污染和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导致出现了水土流失、化肥农药污染等现象,并且越来越严重,严重损害了当地的发展基础,致使生态环境恶化严重,还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实现循环经济的良好发展,切实有效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已经成了越来越多农村居民的期望。生活环境的质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农业发展、农村地区长治久安具有直接影响,对构建富强和谐的中国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
要想切实有效地实现改善生态环境,提升资源使用率,就必须要做好对农业能源、土地、水等资源的保护与科学合理地使用,从而给农村经济的长远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根据我国当前农村与农业整体经济发展状况来分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方面的制约日益严重,消耗大量资源作为代价的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农业生产活动的投入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潜在能力已经将要到达极限。实现农村循环经济的良好发展,科学合理地开发和使用农业资源和能源,不仅是有效改善农村可利用资源能源短缺的主要措施,也是在根源上处理环境污染、降低资源消耗、实现农村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方式。
2.当前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现状
现阶段大多数农村地区都在使用“集中每户垃圾、村部收集、乡镇清理运输、县分类处理”的方式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也就是每户村民收集垃圾之后,将村作为单位,把垃圾输送到乡镇垃圾站,由相关的环卫单位负责把垃圾输送到县级垃圾处理场,对大量的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处理。虽然部分农村地区设有自己固定的垃圾堆放、收集、运输等场地与设施,但是因为受到以往生活习惯的深远影响,依旧有很多人将垃圾随便丢在沟渠、路边、地头等地方,导致垃圾围路、围村、围河的情况非常普遍。如果没有及时清理运输垃圾,出现大量堆放的情况,就会对村民的居住环境卫生现象造成严重影响,不但会影响村庄的面貌,还大大降低村民的生活质量。当前我国对农村地区垃圾的监管还缺乏切实可行的制度,对垃圾生产的源头与其科学分类处理依旧缺少管理和控制。尤其是在回收垃圾的时候,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制度,始终无法全面落实垃圾分类处理。因为垃圾分类无法有效实行,所以导致当前使用的垃圾处理方法,比如,填埋、焚烧、堆肥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生态环境。存有危险因素的垃圾,尤其是多于电子产品垃圾,目前还没有制定出比较健全的流程规范与法律法规,简单粗暴地直接焚烧导致很多有害物质严重污染损害了环境,甚至威胁到了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3.农村垃圾分类处理问题的原因
当前在农村垃圾分类处理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3.1农村生活垃圾的散落范围比较广泛,给收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为农村地区的地理条件比较特殊,村民居住较为分散,垃圾分布范围很大,集中收集比较困难,运输成本高。3.2农村垃圾的数量非常多,并且成分繁杂,分类处理难度大。在我国经济水平快速提升的形势下,促使农村地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都有了很大改变,垃圾成分与之前相比变得更加繁杂,不仅包括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等,还大大增加了一次性用品、包装废弃物等,比如塑料袋、农用地膜、电池电瓶、泡沫等难降解的物质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给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难度。3.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缺乏相应的环卫硬件设施。大多数农村地区都存在垃圾处理和环卫设施不足的情况,与当前我国提出的环境卫生工作需求严重不符。部分地区没有采用封闭式的垃圾运输车,运输垃圾的路程比较远,在运输过程中极易导致出现二次污染的情况。3.4县级垃圾场的分类处理工作压力大。在我国大力推广实行“集中每户垃圾、村部收集、乡镇清理运输、县分类处理”的方式下,很多垃圾都被输送到县城垃圾场进行统一处理,这样的模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垃圾场的工作压力,预设垃圾容量将要达到饱和,导致垃圾场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将要面临重建与拓建的工作。
4.农村循环经济的垃圾分类处理方法
4.1 废塑料
4.1.1 将废弃的塑料制品进行直接塑化,或者是粉碎之后再塑化,然后对其进行加工最后制成塑料品。
4.1.2 更改性质在再利用。通过混炼技术制备出多元组分的复合材料与共混物;利用接枝共聚、氯化、交联等技术对废塑料进行改性。
4.1.3 生产建筑材料。使用废塑料制作成包装材料、塑料地板,或者是黏结剂与涂料。
4.1.4 热解废塑料生产油。这种方式适合聚烯烃类塑料使用,另外还能够获取相应的新资源。
4.1.5 直接焚烧处理回收热能。
4.2 废纸
4.2.1 再生产成纸。废纸通过筛选、除渣、漂白等环节后,能够将其再制作为包装纸、印刷纸、纸板等。
4.2.2 制作为土木工程的建材。废纸中包含的纤维材料能够混合胶黏剂,生产出很多种土木工程的建材。
4.2.3 用在园林艺术或是农牧业生产中。应用于农牧业生产中主要是利用废纸来改善土质或是加工牲畜饲料。
4.2.4 生产模制产品。比如鸡蛋和水果的托盘、电器零件保护品、小食品包装的装饰等。
4.3 废玻璃
4.3.1 加热后再利用。捣碎废玻璃之后,通过高温熔化炉进行熔化,再利用快速拉丝的方式制作成玻璃纤维。这种纤维能够在生产石棉瓦、玻璃缸和日常用品中广泛运用。
4.3.2 机械型利用。利用机械的方式粉碎废玻璃使其变成小颗粒,能够用于建筑用砖、绝缘材料、路面组合体等,直接制作成多种形状,之后形成装饰品和工艺品。
4.3.3 制作泡沫玻璃,可以在远洋货轮、冷冻库、高层建筑等方面使用,具有良好的隔音和保温效果。
5.以农村垃圾处理为重点推动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5.1 政府树立正确的公共服务理念
各级政府部门最关键的职能之一就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而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是公共服务,相应的成本不可以全部由农村居民承担,但只是简单地依赖市场也无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占据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位置,具备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这就需要政府部门需要担负起相应的职责,成为处理农村垃圾工作中的职责主体。对此,在处理农村垃圾问题的过程中,政府部门与相关单位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担任的角色,站在实现农村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树立积极正确的公共服务观念,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农村垃圾处理方案和运行机制。
5.2 因地制宜的设立农村垃圾处理机制。
我国颁布相关法律规定中明确提出,由县级政府部门负责处理农村垃圾。所以,在处理农村垃圾的过程中,必须要将县级政府作为核心,各个职能部门互相协调合作,村、镇、县等行政单位应根据社会需求科学合理地分解任务,鼓励和引导的社会力量与农村居民共同参与其中,从而形成从上到下、密切关联的网络运行机制。在实际落实此项工作的过程中,应让农户初步实现分类和收集生活垃圾,在所有村庄中建立相应的垃圾收集站;应给相关的乡镇政府部门配置封闭式的垃圾清运车,建立垃圾分类站;县级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入更多的社会资金,用来建立无害化垃圾处理和回收单位;在农村中全面贯彻落实“集中每户垃圾、村部收集、乡镇清理运输、县分类处理”的网络运行模式。
5.3 建立专业服务监督机构
要想切实有效处理农村环保工作中政府部门没有设立监管单位的问题,可以利用由县级环保部门在乡镇设置的外派单位,将分散在工商、水利、土地等部门的环保职能进行整合。这种机构能够承担起环保工作的引导、宣传、监管、技术推广等职责。首先充分学习城市中社区发展的有效经验,利用建立符合当地发展特征的农村基层单位,比如村部自身的治理能力,通过相互配合与监管的方式对垃圾分类、资源能源回收利用、处理产业垃圾等工作进行不断尝试,不仅能够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还可以进一步推动农村循环经济的长远发展。其次,能够充分吸引更多的社会机构参与到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中,比如志愿者、义工、基金会等组织,既能够提供环保宣教,还可以提供资金与技术等支持。
5.4 加强宣传
相关部门需要安排专人加强对垃圾分类处理的宣传流动,大力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了保证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良好运行,就必须要增强宣传力度,利用橱窗、广播等方式,积极组织开展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宣教,使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环境恶化给农民生活生产带来的影响,使他们提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引导他们自觉珍爱环境,积极维护生态权益与生存环境,使所有人都能够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己任,从而真正改变自身随意乱丢垃圾的坏习惯,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生存环境。应从改变人们思想意识方面着手,利用张贴标语、新闻媒体、志愿者宣传等各种有效的方式,切实加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形成正确文明的生活习惯,制定公众监管制度,使所有人都能够在自我管理中,实现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改善。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处理和分类农村生活垃圾属于一项系统、长期并繁杂的工程,需要在其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处理农村垃圾的时候,应严格遵守协调发展的原则,将循环经济发展、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基本观念,将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家园作为根本目标,并把这项工作引入到政府部门的管理工作中,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农村居民的日常行为进行约束,利用制度促使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现阶段,我们国家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合理,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是不够的,应积极鼓励并引导社会资本企业和资源参与到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当中。严格根据相应的规定要求,落实对环卫设施的有偿服务,确定科学合理的垃圾收费有关标准,从而有效地弥补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另外,充分吸引社会力量、资源、资金等参与到治理农村垃圾和环境建设工作中,进一步有效降低政府部门的监管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