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的管理措施

2022-11-22张益明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4期
关键词:云岭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张益明

(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云南 兰坪 671400)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是两大全球热点环境问题。2007年生物多样性国际日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风险不仅是生物多样性适应性管理的必要措施,也是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已经或正在对中国的自然生态保护、粮食安全和区域生态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包括栖息地退化或丧失和物种灭绝速度,所以,研究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在物种分布、物候和繁殖时间以及物种之间的关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是互惠的,一方面,森林等生态系统的碳储存和碳汇功能增强,可以吸收温室气体,减缓气候变化;另一方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削弱“碳汇”的功能,增加“碳源”。由于种种原因,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未能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日益加剧的全球变暖威胁着我国生态安全格局。2016年12月,我们提交了将于2020年10月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的申请,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是潜在问题之一。2019年11月6日,中法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倡议宣布:“我们正在努力将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结合起来,并将于2020年在中国昆明举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关于“促进全球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利用中国基于自然联盟的解决方案和利用自然解决方案解决生物多样性丧失,适应气候变化,土地和生态系统的协调退化的问题”。云岭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处于青藏高原南部的云岭山脉,区内森林茂密,地形复杂多样,森林以温性寒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居多,使得生物有机体和生态环境始终维持平衡,独特有的地理位置,加上森林的垂直分布,孕育出滇金丝猴、喜马拉雅红豆杉等多种珍稀动植物。但是,随着近年来,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等因素的影响,对动植物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均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如生境退化甚至丧失、物种分布变化、生物物候与繁殖的时间发生改变等,导致物种灭绝率逐年上升。因此,自然保护区必须积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适应气候变化,以降低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

1.云岭自然保护区概述

云岭自然保护区总面积7.5894万公顷,内有1.6553万公顷为核心区,占比21.8%,0.7945万公顷为缓冲区,占比10.5%,5.1396万公顷为实验区,占比67.7%,区内以雪邦山为最高,海拔高达4295米,海拔最低拉马登水沟,1899米,全区的相对高差为2396米,以高山峡谷居多,同时纵贯山脉、河流,自然地理条件独特,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据统计,该保护内区种子植物共141科,608属,种类高达1515种,喜马拉雅红豆杉、长蕊木兰以及云南榧树等多达9种植物,目前已经被纳入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对象。哺乳动物多达80种,鸟类约有167种,46种两栖爬行类,其有16种哺乳类动物、21种鸟类以及1种两栖爬行类均已为国家I级、II级重点保护对象。

2.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存在的问题

2.1 管护人员科学认知不足

近年来,云岭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与物种多样性均已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但管护人员对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的风险与损失认知度仍比较低,主要措施仍是影响观测、适应以及减缓等方面。气候变化对于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既可以是累积性,也可能是突发性,观测影响可以评估归因辨识与脆弱性,对气候变化的风险源与作用对象进行识别,适应则借助于传统生态保护修复技术进行评估,筛选可降低气候变化风险的管理保护措施;减缓则主要在森林、草地等生态系统当中的固碳增汇中体机,而应对气候变化当中,生物多样性不仅提减缓气候变化,更是适应气候变化。但就目前来说,生物多样性因极端气候事件受到的影响更容易被保护区认知与重视,而对长期、缓慢性气候变化造成的累积性影响则重视度较低,且突发性影响通常被归类于气象灾害,因此,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管理措施非常缺乏。

2.2 保护技术缺乏标准

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地有关的技术标准,主要是保护区的科学考察规程、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导则以及生态环境监察指南等,但还未出台气候变化有关的标准。 关于气候变化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的损失认知、风险源界定、识别以适应技术等方面,均未关注到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而于气候变化无法逆转的前提下,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有效的评价标准、适应技术规范等,是气候变化管理与生态安全保护的前提,但由于科学认知度低、科研基础较差,类型不同生物多样性的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管控,仍未归入适应性管理技术标准中。

2.3 缺乏适应气候变化的生态廊道网

自然保护区近年来的孤岛化、破碎化问题日益严重,而且气候变化对于自然保护区产生的影响并非孤立,而是有明显的区域性。如果没有生态廊道网,将对物种的基因流动、栖息迁移造成影响,甚至出现种群隔离的问题,导致生物多样性更难适应气候变化,降低自然保护区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但云岭自然保护区处于西部,分布于较落后的贫困地区,资金方面欠缺,使其成为不存在自然保护的“孤岛”,难以满足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野生动物迁徙等需求,导致气候变化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4能力建设欠缺

在能力建设上,虽然我国已有诸多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应对等法律法规,但却未对气候变化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失评估与适应性管理能力进行统筹考量,相关政策缺失较多,且缺乏针对性,难以在保护区内操作性。而云岭自然保护区,本身就处于经济条件较差的西部,尤其是滇金丝猴等珍稀动植物生存区更是偏远,且经济落后,在稳定气候变化适应建设上无稳定的资金保障,导致应对天气候变化的风险管控的基础建设能力不足,相关措施无法落实。此外,保护区还未实施气候变化的影响观测和评估等工作,无法对区内气候变化的生态响应进行监测,也无法进行风险评估和安全预警,且未将主要保护对象与不同功能纳入建设和管理中,导致适应气候变化建设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

3.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管理措施

3.1 积极落实国家方案与政策

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为依托,全面落实《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与《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相关战略与措施,对国家给出的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着战略规划、行动计划进行全方位实施,并依据保护区实际情况,制定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应对气候变化计划,让管理措施有据可循。适应气候变化是保护区应对气候变化对策中至关重要部分,保护区必须以国家方案为依据,紧跟国家适应性战略内容,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以规避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

3.2 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相关技术与管理措施的研究,首先,对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影响进行明确,并将其作为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管理措施制定的科学基础,构建出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应对气候变化的专管部门,除了要对气候变化造成的生态响应进行积极监测外,更要加强风险评估与区域生态的安全预警方案研究;其次,始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均为生命的同体理念,制定多部门协作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的综措施。对我国现有的生物多样性相关信息系统、森林生物的多样性监测网以及物种植被资源信息分享平台等进行综合分析,借助于大数据平台提供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信息资源,制定符合本保护区实际情况的有效管理对策。

3.3 研究物种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反应

生物体损失比雾霾多于气候变化,包括土地利用和栖息地破坏。发展物种多样性以适应气候变化监测措施,规范物种多样性维护和监测体系以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及时监测物种丰度和分布、栖息地、物种和条件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3.4 建立濒危物种繁育基地,丰富物种数量

为了消除当地生物在气候变化下的脆弱性,应加强生物原位保护,提高原始分布区生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水平,包括开发保护区、植被花园、动物园、水族馆和生物存储系统,种子库和染色体保存技术的发展,以及植被授粉的加强,补充生物水和食物来源的战略。珍稀濒危物种数量少,分布范围小,对气候变化的自然响应差。有些物种在气候变化后会变得更加脆弱,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组织珍稀濒危物种的繁殖活动,扩大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提高自然适应水平。

3.5 重视生物拆除保护,研发生物遗传保护技术

气候变化为生物创造新的栖息地,加强对生物的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包括植被公园、动物园和其他社区的人工繁殖,加强保护,以及各种保护、引进、异地繁殖地来源的有组织管理、引进人工来源、科学研究和开发、遗传资源的原位创造、各个领域的收集和保存策略。 气候变化使许多生物濒临灭绝,针对此类生物的基因保护技术探索和生物基因保护策略的实施包括组织生物基因维护、组织培养、染色体维护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3.6 于保护区内开展风险管理试点

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的定位与生态保护对象的差异,依据气候变化的风险源界定、作用以及途径,将气候变化的影响监测与风险管控纳入自然保护区的整体发展规划、能力建设及技术标准制定中,构建出自然保护区网络化管理系统;选择海拔、纬度较高的地区,建设管理试点,于试点内进行气候变化的生态响应监测与风险评估,并采取适应性的管理措施,以此来评价管理措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及时找到问题与不足,并马上进行调整与改进,从而为整体保护区的管理措施制定提供依据。

3.7 强化能力建设

保护应以国家公园的建设作为契机,对自然保护区的体系进行整合,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的战略计划,对界定功能进行明确定位,采用自然方案,构建以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的气候变化风险管理体系。针对管理薄弱的环节,不断进行补充与完善,加强执行力度,提升风险预警,构建出科学、全面的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监测系统,准确的风险评估标准,积极引入先进监管技术,从根本上增强保护区的综合管理能力。在制定保护区发展规划与风险管理目标时,从气候变化产生的突发性或累积性影响进行考虑,对区内布局进行全面优化;构建出符合保护区实际情况的网络管控体系,对物种和生态系统进行集成性保护;在构建生态廊道网时,对气候变化可能对滇金丝猴等物种迁移造成的影响进行充分考量,以确保物种适应气候变化迁移需求得以满足。

4.结语

总之,云岭自然保护区主要以滇金丝猴、喜马拉雅红豆杉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目标是保护其优质的栖息环境与生长环境。因此,为了降低气候变化对区内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保护区必须积极落实国家相关方案与政策,提升管护人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风险管理意识,主动引入先进科学技术,提升保护区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能力建设,从根本上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的风险管理能力与效果。

猜你喜欢

云岭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悦读之光遍洒云岭 书香云南方兴未艾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云岭“普法列车”开到旅客身边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云岭凭吊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周小英书范景中题序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