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外交价值观:内涵、功能与构建*

2022-11-22

教学与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外交价值观

刘 普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的总体认识、基本评价和理想追求,是人们需要什么、信念什么和追求什么的反映与表达。”(1)欧阳辉:《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生成逻辑和现实意蕴》,《求索》2019年第6期。不论对个人还是组织,价值观都是“总开关”,其认识和行动都受价值观如影随形的影响与支配。一定意义上,价值观对个人或组织的成败得失起着决定性作用。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外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实现国家利益和发展,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代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有科学、先进、正确的外交价值观做引领。

当前,中国已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均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可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研究当代中国外交价值观,有利于认清中国外交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从而在这个波谲云诡、急剧变幻的时代,继续作出正确的外交决策,走出成功的外交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时代条件。

我国学界关于外交价值观和当代中国外交价值观的研究,主要涉及外交价值观的概念、内容、功能、决定因素等。学者们普遍认识到,外交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或执政党对于本国与世界关系及相关问题的根本、深层、核心的看法。“外交价值观是国家主体对与他国以及国际社会关系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是一国在其外交实践和外交政策中所秉持关于国家利益、伦理追求及其实现方式的基本理念、根本原则和核心追求组成的体系。”(2)徐正源、王昶:《培育中国特色的外交价值观》,《学习时报》2017年7月10日。王存刚等学者还提出了“中国外交核心价值观”的概念。(3)王存刚:《论中国外交核心价值观》,《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5期。

和平发展、独立自主、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等,被已有研究公认为中国的外交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姜述贤认为,应当把公平正义作为中国外交理论的价值观。(4)姜述贤:《“公平正义”理念和中国外交理论的价值观》,《当代世界》2014年第4期。韩震主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公平正义、休戚与共,成为中国处理国际问题和外交事务的核心价值观。”(5)韩震:《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的中国外交价值观》,《高校理论战线》2017年第4期。

关于外交价值观的功能,学者们认为,它为中国外交提供了精神指引,并增强了感召力。徐正源、王昶认为,“外交价值观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铸魂’”(6)徐正源、王昶:《培育中国特色的外交价值观》,《学习时报》2017年7月10日。;谢晓光、滕博提出,外交价值观“提升了中国的道义感召力,增强了中国国际话语权,促进更为合理的国际话语体系及国际秩序的构建”(7)谢晓光、滕博:《外交价值观引领下的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许多研究者认为,决定一国外交价值观的因素,既包括社会制度、传统文化,也包括国际关系准则及人类共同价值等。王存刚提出,外交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依据包括实践依据、文化依据、制度依据。(8)王存刚:《论中国外交核心价值观》,《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5期。谢晓光、滕博提出,中国外交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化思想的有机结合,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有机结合。(9)谢晓光、滕博:《外交价值观引领下的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以上研究成果,对于深入认识外交价值观特别是当代中国的外交价值观具有重要启发,同时也为进一步开展外交价值观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中国外交价值观的研究,总体上仍是一个较新的课题,如关于中国外交价值观的内涵或特点,还可以作出进一步的提炼和概括;关于中国外交价值观的功能或作用,特别是它如何促成了中国外交的成功,这其中的逻辑关系需要深入的经验梳理和理论总结;关于中国外交价值观的构建,特别作为中国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分析。本文拟结合新中国70多年的外交实践,对当代中国外交价值观的内涵、功能和构建等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一、当代中国外交价值观的内涵

当代中国外交价值观,是关于当代中国外交问题的基础性、根本性、核心性的认识和观点的集合,是中国执政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在外交领域的映射,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外交领域的体现。

外交价值观具有以下特点:(1)深层性。外交价值观不是对于外交问题的一般性认识,而是具有基础性、根本性、核心性的认识。(2)宏观性。外交价值观不是针对具体外交问题的认识,而是对外交全局的认识,贯彻于各领域、各层级、各方位的外交决策之中。(3)决定性。外交价值观不仅决定对外战略、对外政策的根本立场,而且还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外交理论、外交理念、外交思想等。(4)稳定性。外交价值观的最终来源虽然是实践,但一旦形成,就具有持久、稳定的特点。稳定性可以说是外交价值观与外交理论、外交理念、外交思想的一个最大区别。

根据以上四个特点,深入研究新中国70多年的外交实践,不难发现中国外交价值观具有五个方面的特质:

1.以和平为基石。

和平是中国外交的首要追求,也是中国外交的立身之本,是中国外交与西方国家外交的本质区别。在不同年代、不同场合关于中国外交理念和对外政策的表述中,“和平”无疑占据着最重要、最显眼的位置。

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血液里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10)习近平:《中华民族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基因》,《新京报》2014年5月16日。。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华民族和平发展的新纪元,“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最鲜亮的底色。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同印度和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4月,第一次亚非会议确定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是和平共处原则的另外一种表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精神是和平,半个多世纪以来,它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成为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成为反对美苏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1974年3月,邓小平在第六届特别联大的发言中非常坦率地表示:如果中国有朝一日也在世界上称王称霸,那么,世界人民就应当给中国戴上一顶社会帝国主义的帽子,并且同中国人民一道,打倒它。(11)陈小丽:《“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邓小平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光明日报》2021年10月29日。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战略判断,为国内经济建设争取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成为外交工作的中心任务。中国领导人反复表达了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的决心。1984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提出:“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7页。2005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强调“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13)《〈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人民网,2005年12月22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3965180.html.。2007年11月,“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1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第754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领导人反复强调,中国能够跳出“修昔底德陷阱”,将坚定不移选择“和平崛起”。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6页。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参加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时强调:“我们永远不称霸,不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无意跟任何国家打冷战热战,坚持以对话弥合分歧,以谈判化解争端。”(16)《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9月23日。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虽然经历过数次重大调整,但始终坚守追求和平的初心,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流砥柱。

2.以独立为原则。

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最大区别,也是中国外交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能够经受住各种风浪和考验,始终得到中国人民支持和世界各国尊重,从而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基础。

党和国家历任领导人,都表达了坚持独立自主外交原则的立场和决心。1949年6月,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充满自豪地宣告:“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17)《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65页。

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特殊的国际环境下选择了“一边倒”的对外方针,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在同苏联“老大哥”打交道过程中,保持了高度的独立性,对苏联损害中国主权和尊严的企图,进行了有力回击,比较典型的是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事件。

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正式提出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概念。他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1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128页。这个讲话的精神,被之后历任领导人反复强调。1986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一次把中国外交政策概括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首次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写入党代会报告。此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正式表述,沿用至今。

3.以正义为本位。

维护正义是新中国外交的本位和坚守。“近代以来,旧中国饱尝了不公不义的屈辱辛酸,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挺直了腰杆,成为国际公平正义的坚定守护者”。(19)王毅:《加强团结合作、防止对抗分裂,是国际社会唯一正确选择》,外交部网站,2020年9月28日,https://www.mfa.gov.cn/web/wjbz-673089/zyjh-673099/202009/t20200928-7588977.shtml.

中国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从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于国际争端,一贯从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决定自己的态度和立场,不偏袒任何国家,也不看任何国家眼色行事。

中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支持发展中国家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反对以大欺小、恃强凌弱。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指出:“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正确的外交路线和对外政策,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谁搞霸权就反对谁,谁搞战争就反对谁。”(2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128页。

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权益。中国始终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呼吁“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主张开展南北对话、发展南南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中国按照“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致力于促进同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实现互利共赢。

党的十八大以来,“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成为中国外交的一个响亮口号。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2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3页。中国积极主张,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支持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支持创建和谐有序、公平正义的国际环境,保证世界各国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4.以负责为品质。

关于中国外交的负责品质,习近平主席曾作出精辟阐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中国一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世界作贡献。”(22)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85页。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23)《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57页。改革开放前,中国在经济尚不发达、甚至是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依然把支援亚非拉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运动作为自己的国际主义义务。仅以对非洲援助为例,1957—1977年间,中国向36个非洲国家提供了超过24.76亿美元的经济援助。(24)王明进:《建国60年来中国外交理念的发展》,《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繁荣发展的新篇章,也为中华民族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提供了物质基础。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指出:“中国人民将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根本改变自己国家的落后面貌,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的先进之列,并且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人类的正义事业。”(25)《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714页。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的全面崛起,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愿望逐渐变为现实。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26)《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6、47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外交负责品质与担当精神的集中体现。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首次提出“命运共同体”的概念。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增进人类共同利益。(2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37页。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8)《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6、47页。。在中国的推动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为国际社会共迎挑战、共谋发展、共促安全提供了重要方向指引和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于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载体,实施8年多来,取得显著成效,得到了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和支持。2020年前8个月,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贸易额5.86万亿元,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合作伙伴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长30%以上,展现出强劲韧性和旺盛活力。(29)王毅:《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下的中国外交:为国家担当对世界尽责——在2020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上的演讲》,外交部网站,2020年12月12日,https://www.mfa.gov.cn/web/wjbz-673089/zyjh-673099/202012/t20201212-7478649.shtml.

5.以为民为宗旨。

中国作为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根本职责,是为人民服务。外交作为内政的延伸,说到底也是为人民服务的。

改革开放前,中国外交的中心任务是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巩固社会主义政权,捍卫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成果。没有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人民利益也无法得到保证。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的中心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及周边环境,使中国人民尽快“富起来”。这两个时期,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外交为民”的口号,但外交工作的所有努力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外交部门适时提出了“外交为民”的方针。2007年8月,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成立。2014年9月,外交部开通了“12308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热线”,24小时提供热线帮助与咨询。最近10多年来,中国从发生政局动荡或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国家成功实施多起大规模撤侨行动,有力保护了海外中国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2011年2月,阿拉伯之春蔓延到利比亚,中国政府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撤侨行动,仅用12天时间,将35 860名中国公民安全接回了家。(30)《第一次动用军事力量撤侨:2011年利比亚大撤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网站,2017年8月15日,http://www.mod.gov.cn/education/2017-08/15/content_4788946.htm.

需要指出的是,外交为民中的“民”,不仅指中国人民,也指世界人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从根本上是一致的。2020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爆发,中国在做好自身疫情防控的同时,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全球人道主义行动,积极支援各国抗击疫情,以实际行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以和平为基石,以独立为原则,以正义为本位,以负责为品质,以为民为宗旨,这五个方面构成的中国外交价值观,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不仅指导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外交实践,还将长期指导中国的外交事业。

二、当代中国外交价值观的功能

外交价值观是一国对外交价值的认识、理解、感受、体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现实外交价值的态度、情感,对未来外交价值的理想和追求。(31)张建云:《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范畴的深层解读》,《学术论坛》2017年第1期。当代中国外交价值观从外交愿景、外交决策、外交方略、外交执行、外交支持五个方面,促成了新中国70多年外交实践的成功。

1.合理的外交愿景。

导致组织成功的众多因素中,美好的愿景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南纳尔·O·基欧汉认为,“愿景能够吸引人、鼓舞人,将人们的追求转变为行动”(32)[美]沃伦·本尼斯、伯特·纳努斯:《领导者》,赵岑、徐琨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8页。。合理的外交愿景可以鼓舞人心,凝聚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将外交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在党和国家外交价值观的指导下,新中国的外交愿景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改革开放前,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极为险恶,决定了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愿景是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以和平为宗旨、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新中国在剧烈动荡的国际环境中站稳了脚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赢得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改革开放后,国际形势极大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成为这一中国外交的愿景。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三任领导人的主导下,中国正式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关系,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这一时期的外交愿景,服务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促使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与世界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中国国力前所未有增强,有愿望也有能力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另一方面,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等思潮抬头,局部动荡与冲突频繁发生,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贡献,成为中国外交的新愿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启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引领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心,谱写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篇章。

2.正确的外交决策。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党和国家外交价值观的指导下,在不同时期都作出了正确或比较正确的外交决策,有效维护了国家的主权、独立和利益。当代中国的外交决策具有以下特点:

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在先进、科学的外交价值观的指导下,中国的外交决策能够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科学分析国际形势,清醒认识中国自身的力量和利益,抓住外交工作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出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意愿的决策。从改革开放前的抗美援朝、中美“乒乓外交”,到改革开放后的中苏关系正常化、收回香港和澳门主权,再到新时代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开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这些重大外交决策都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实践证明也是正确的。

善于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内政和外交是国家职能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二者密切相关,相辅而行。(3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40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同时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34)参见洪向华、杨润聪:《提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年10月23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决策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把两个大局统一起来,通过外交工作为国内发展争取有利条件,以国内发展为外交工作提供物质基础,形成了内政与外交密切配合、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正确处理利益与道义的关系。中国能够正确处理本国利益和他国利益乃至全人类利益的关系,积极承担国际义务,做负责任的大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35)参见高翔:《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人民日报》2021年2月4日。“我们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36)《习近平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发表重要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7月5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交往中坚持正确的“义利观”,致力于实现“互利共赢”,乐于分享中国经验和发展红利,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道义担当。

3.科学的外交方略。

外交政策具有原则性、稳定性,而外交方略则具有现实性、灵活性。外交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随机应变,灵活应对。讲究外交方法和策略,不是为达外交目标而不择手段,更不是拿国家主权和利益做交易,而是在不损害本国利益、不违背外交原则的前提下,寻找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案,避免斗争和对抗带来的无谓损失。

分清敌友我。“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37)《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 3页。这个革命战争年代的斗争策略,同样适用于外交领域。在新中国70多年的外交实践中,把是否有利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作为判断敌友我的基本标准。20世纪70年代中期,针对美苏争霸的局面,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团结亚非拉国家,争取欧洲、日本等中间国家,结成最广泛的国际反霸统一战线,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与战争政策。“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在涉及国家主权和尊严的问题上,中国外交体现了极强的原则性。但一些具体问题上,中国外交又敢于突破既有观念和格局的束缚,展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务实性,以最大限度地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国家利益。如20世纪70年代,面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毛泽东抓住美国改善对华关系的愿望,出人意料地开展了“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现了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同样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放长目光,相信后人。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作为和平解决中国与邻国领土争端的新思路。他表示:我们这一代人智慧不够,下一代人总比我们聪明,总会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基本含义是,在坚持“主权在我”的前提下,对于不具备彻底解决条件的争议领土,可以先不谈主权归属,而是把争议搁置起来,通过合作增进相互了解,为最终合理解决主权的归属创造条件。(38)《“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2020年11月7日,http://switzerlandemb.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wjs_674919/2159_674923/t8958.shtml.

4.有力的外交执行。

执行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成员对组织价值观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拥护。“以价值为本的领导能够导致下属对领导者提出的组织愿景的强烈认同,由此可以产生高的组织凝聚力,激发出团队完成组织愿景的动机,以及跟随者在自我责任的激励下愿意做出自我牺牲等。”(39)参见夏广松:《浅议以价值观为本的领导》,《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第14期。

外交人员价值观凝聚。中国一贯重视外交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外交人员核心价值观的培育。1949年外交部成立初期,周恩来就对外交人员提出“文装解放军”的要求。进入21世纪,外交部根据新时期外交工作特点和需要,提炼出“忠诚、使命、奉献”的外交人员核心价值观,并持续开展构建和培育外交人员核心价值观活动,打造了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外交铁军,确保了强大的外交执行力。

集中统一的对外工作体制机制。外交工作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外交决策和执行涉及面广、情况复杂,这对一国的外交体制机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集中统一的对外工作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中共中央政治局及其核心政治局常委会,始终掌握着中国外交的最高决策权。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外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显著成就。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加强,顶层设计更加科学,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对外工作运行更加高效。(40)《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年,第26页。2018年3月,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改为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外交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

强大的纠错能力。执行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能力。“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41)《自我革命,得到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伟大征程上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人民日报》2020年8月20日。改革开放前,受“左”的思想影响,中国外交一度出现偏差,“文化大革命”中甚至发生火烧英国代办处等严重外交事件。党和国家领导人敢于直面外交工作的失误,及时作出调整,使外交工作重回正确轨道,并打开新局面。

5.广泛的外交支持。

外交是国际社会行为者之间复杂的沟通和互动过程,是对一国国际交往能力、国内外资源调配能力、国际社会动员能力的检验。任何一国外交的成功都离不开广泛的支持。在党和国家外交价值观指导下,新中国70多年的外交工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也得到了国内民众的大力支持,从而获得了战胜困难、开拓创新、有所作为的磅礴力量。

国际社会的支持。改革开放前,中国在对外交往中“重义薄利”,给予发展中国家不少援助,这些努力和付出也得到了亚非拉国家的回报。1972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就是在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下实现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在日内瓦联合国人权会议上,10多次挫败西方国家的反华提案,同样离不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国力增强和全球贡献增多,中国外交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更多认可和支持。“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感召力。

国内民众的支持。中国人民始终是中国外交的坚强后盾和力量源泉。不论是维护钓鱼岛、南海的主权,还是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支援国际社会抗击新冠疫情,中国政府的立场和行动都得到了国内民众的积极响应与坚定支持。2016年7月,菲律宾阿基诺政府单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结果公布之后,环球网的调查显示,96.3%的中国网民支持中国政府对仲裁案的态度,97.5%支持“中国提出的南海九段线要求”,支持中国南海岛礁建设的比例高达99.2%。(42)《环球舆情调查:近九成受访民众支持政府仲裁案立场》,新华网,2016年7月11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6-07/11/c_129133752.htm.

海外华人的支持。海外华人(包括在国外的中国公民)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也是中国外交的重要服务对象、依托对象。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外交部门克服重重困难,向海外留学生发放120多万份“健康包”,向100多个国家的侨胞送去了各类紧急防疫物资,安排350多架次临时航班接回面临困境的在外人员。(43)王毅:《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下的中国外交:为国家担当对世界尽责——在2020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上的演讲》,外交部网站,2020年12月12日,https://www.mfa.gov.cn/web/wjbz-673089/zyjh-673099/202012/ t20201212-7478649.shtml.这些温暖和关爱,搭起了祖国与海外游子之间的爱心桥梁,也使外交工作进一步赢得广大海外华人的支持。

三、当代中国外交价值观的构建

新中国70多年来外交工作的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党的领导是中国外交的灵魂”,“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外交的最大政治优势”,“是中国外交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所在”。(44)《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年,第22-23页。在当代中国外交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科学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的产物,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指导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最先进的政治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通过党的执政活动,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亦成为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进而影响和塑造了当代中国外交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获得解放的学说,它始终站在劳动人民和弱势群体一边,反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主张建立人人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虽然马克思主义处在不断发展当中,但它的基本精神和原则是一以贯之的。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和原则体现在当代中国外交价值观中,一个重要表现是在国际关系中追求公平正义,主张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反对恃强凌弱、以大欺小。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始终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马克思主义认为全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将解放全人类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人民的共同和根本利益结合起来,超越了一国一域的狭隘范畴,超越了传统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站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道义制高点上。(45)王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 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中国政府网,2020年8月1日,http://www.gov.cn/xinwen/2020-08/01/content_5531832.htm.中国的这些外交政策、外交理念,与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需要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不仅塑造了中国外交的价值观,也提供了中国外交的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质量互变规律,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等等,这些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外交理论、外交决策、外交方略。

2.先进的社会制度。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社会主义制度是不同于人类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新型社会制度,新中国的外交深深打上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烙印,既不同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也不同于一切资产阶级国家的外交。

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中国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正如邓小平指出的,“社会主义的一条标准就是不称霸,如果称霸就不是社会主义”(46)《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 686 页。。中国遵循联合国宪章精神,积极维护世界持久和平,反对一切侵略战争,反对干涉主权国家内政;主张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和平相处,反对恃强凌弱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国际争端,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中国不可能依靠侵略、掠夺别的国家和民族发家致富,只能依靠自力更生,同时与世界各国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发展经贸关系,实现共同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新规则的制定,为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争取有利的国际规则。进入新时代,中国在自身发展起来之后,积极承担国际义务,乐于分享发展机遇,带领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中国人民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47)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求是》2020年第24期。

3.优秀的文化滋养。

中国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形成了博大精深、特色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体系构成了亿万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的基础,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48)参见秦亚青:《中国文化及其对外交决策的影响》,《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第5期。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治国理政,包括领导外交工作的过程中,大量汲取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在对外工作中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审视当代中国外交价值观及外交实践,处处可以找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印记。墨家的“兼爱”“非攻”、儒家的“和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协和万邦”思想,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发展道路、和谐世界、“亲诚惠容”等外交理念和政策;“崇义轻利”“舍身起义”“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等传统价值,与主持国际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革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立场和政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舟共济”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与中国积极承担国际义务、做负责任大国的行动;“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的理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外交价值观之间的联系,不言自明。当然,中国共产党在弘扬传统文化时,一贯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扬弃了传统文化中不符合时代精神的部分。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历经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形成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同样影响和塑造着当代中国的外交价值观和外交实践。当代中国的外交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

4.卓越的领导艺术。

当代中国外交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毛泽东、周恩来,到邓小平、习近平,历届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外交工作,亲自参与重大外交决策,参加重要外事活动。中国的外交价值观,深深打上了历届领导人的思想方式、工作方法、领导艺术的印记。

改革开放前,毛泽东、周恩来创建了独立自主的新型外交,奠定了新中国外交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了“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主张;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了“一边倒”政策,坚定地站在“和平、民主、社会主义一边”;提出了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了当代中国外交的原则和基础。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改变了世界战争不可避免的判断,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提出了“党际关系四项原则”,对发展党的对外工作产生深远影响;面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国际共运低潮,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带领国家走出暂时的外交困境。江泽民、胡锦涛也为当代中国外交价值观的构建和外交实践的丰富,作出了各自的重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创立了习近平外交思想。(49)习近平外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在外交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50)《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年,第7、2-3页。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要义为“十个坚持”(51),回答了中国外交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追求什么目标,以及新形势下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外交、怎样办外交等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理论勇气、政治智慧和天下情怀,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52)参见杨洁篪:《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 深入推进新时代对外工作》,《求是》2018年第15期。

结 语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外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外交价值观,是中国外交的灵魂和指针,对确保中国外交的成功发挥了“精神支柱”“定海神针”作用。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外交工作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巨挑战。要把握好机遇,应对好挑战,有必要系统回顾和总结新中国70多年丰富的外交实践,“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把准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世界发展大势”(53)杨洁篪:《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外事工作的光辉历程和远大前景》,《求是》2021年第10期。。特别是要深入研究当代中国外交价值观,深刻认识其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功能作用、影响因素、基本特点、未来趋势等,以便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外交价值观,成功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这需要外交实务工作者和外交理论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外交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2021年中国外交:秉持天下胸怀,践行为国为民
起底“中国外交天团”(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