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行业创新人才培训现状与对策—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
2022-11-22罗晓东
何 红,罗晓东
近年来,中国钢铁行业保持着持续的高速发展,为了迅速占领市场,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企业间兼并重组成为潮流。如宝钢集团把武钢合并变成宝武钢铁,并合并了重钢等,如鞍钢集体把攀枝花钢铁集体合并组建新的鞍钢集团,北京建龙并购山西海鑫钢铁组建山西建龙钢铁,一系列的合并重组造成行业高度集中,公司管理幅度急剧加大,装备水平不断更新换代,工艺参数不断提升优化。企业的管理经营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并逐步实施冶金产业短流程、绿色化、电子化、智能化、信息化、高端化改造,开发更优更精钢材产品,从而实现“纵向延长、横向加宽”的特色产业流程化。
相比钢铁产业的飞速发展,行业人才队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企业员工年龄结构不合理,据不完成统计,大部分钢铁企业员工呈现老龄化趋势,一线工人普遍年龄在45岁以上;二是人员学历结构不合理,大学以上学历只占三成,大部分钢铁企业生产一线员工以初、高中学历为主;三是高技术人才匮乏,缺乏综合技术人员。钢铁企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高级技术人才,对现场对行业可以高度把控的高精尖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具备电子、信息、计算机、材料、冶金等综合学科知识强的专业技术人才对现场工艺进行优化和改进。
基于企业的人才现状,于是对企业人员的培训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按照新世纪产业战略部署,紧扣冶金行业发展需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智能、绿色、信息、自动化为核心,顺势重构“绿色可持续发展、技术尖端、产业链高端”的价值创造体系,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的动力,从而推动冶金行业建设在新时期走向新辉煌,显得尤为迫切。
基于此,笔者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管理过程中,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深入分析我校冶金行业员工的培训现状,以重钢、达钢、德胜钢铁、日照钢铁、贵港钢铁的人才培训为依托,试图通过一系列改革,从而适应冶金工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满足冶金工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为冶金企业人才培训提供借鉴。
1 我校人才培训现状
(1)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落后。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教师的定势思维和学校捆绑式管理方法在很长时间内继续存在,因此在人才培训的过程中,教师没有脱离传统学校的授课模式,着重突出知识的填鸭式灌输。具体实施时以学校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去开展企业培训,同一门课程,企业人员的培训内容与学校在校学生的教学内容基本一致,且教学形式大多数局限于课堂,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缺少现场的实际案例和工艺分析。这种被动的灌输式教育,不能调动企业人员在培训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难以激发学员的学习欲望,也不能发挥学员的优势,与他们现场的学习和工作有效结合起来。
(2)过于追求培训学员的现实收获,忽略了学员的能力提升和主体性。在培训过程中,通过跟企业协同,根据企业生产目标、成品定位、学习要求,从而确定企业的培养要求,进而根据培养要求进行课程的设计,但在设置时过分突出企业现场需求,因此课程在讲授过程中过分在乎学员的岗位需求和岗位基本操作及工艺设计,忽视学员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造成人才发展空间的局限,培训的学员到企业岗位上不能快速适应角色的转变及岗位调整,且不能从整个生产出发进行相关工艺的分析,从而很难实现整个生产的协调发展。
(3)培训很难与当前的智能制造深度融合。目前,我校对企业学员的培训以集中授课、讲座方式为主,大多以通识教育为主,不区分学科和专业,同一批学员采用相同的培养模式和考核方式,缺乏针对性,只能停留在基础教学上,甚至只在于教的内容本身,不能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也不能满足冶金企业创新发展需求,造成了培训过程流于形式,很难真正提升员工的水平和视野。同时,由于培训一般集中在单一学院进行,没有融合自动化、信息、机械等课程,学员很难将工艺设计与优化、材料合成及制造等深度结合起来,造成学员到企业智能制造能力不足,逐渐变成单一的按钮操作工,只知道怎么改变参数,不知道为什么改变参数,更无法对现场整个生产过程的所有工艺参数进行联合修订和优化。
于是,如何妥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升企业员工培训效果的提升成了目前我校冶金相关专业人才培训的首要问
题,也是进行可持续发展,实现质量提升的关键。
2 我校人才培训探索
鉴于当前新的形势下对人才培训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按照国家战略部署,紧扣行业发展需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智能、绿色为核心,顺势重构“适应未来可持续发展、牢牢占据世界技术尖端、产业链价值高端”的价值创造体系,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推动冶金行业建设在新时期走向新辉煌,显得尤为迫切。
为此,通过市场调研和企业访谈,以重庆科技学院冶金行业的相关培训资源为基础,以基于课程改革的人才培训方案修订为重点,以创新人才培训机制为引导,以培养智能制造、成果应用及创新、工艺优化制定的高端人才为目标,通过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冶金行业人才培训方案中,将现场的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融入企业培训之中,强化专业与创新的融合,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实验及实践教学活动、智能制造理念提升六个方面构建深度融合创新教育学科交叉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的创新型人才培训体系,提升企业培训人才的理论领悟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具体如下:
(1)根据企业人才培训的要求,在人才培训过程中,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融入,并进行一些列针对性的培训和引领,从而使培训学员运用敬业的专业精神、严谨的专业态度、优秀的工作能力,掌握创新的知识体系,从而获得最优化产出和振兴企业的精神理念。具体在落实过程中,以企业的现有设备为依托,以提升生产能力和工艺水平为出发点,开发培育新品种、新工艺为落脚点,例如在中厚板工艺讲解过程中,目前Q690很成熟,但是Q890还没有实现量产,对于Q890从成分设计、熔炼工艺、加热工艺、轧制工艺、控冷工艺及热处理工艺整个过程该怎么协调,让学员根据现场的设备进行自行设计具体的工艺参数,工艺参数设计的过程中融入纯净钢、低碳、环保、节能的理念,力求工艺最优化,成本最低。在设计完善并进行效验之后,在国家级虚拟仿真平台上进行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根据虚拟平台上的设备与企业设备的差别进行工艺的进一步优化,并根据完善的工艺进行模拟生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调整开口度、压力、流量、速度等参数,进行温度、速度、停留时间、轧制时间等参数的匹配,充分发挥学员自身对现场的熟悉程度,进行针对性提高和改善,从而提升学员学习兴趣和现场探索的积极性,并为现场产品开发和工艺设计提供参考。
(2)将创新精神融入学员道德教育体系。主要从网络思政建设、塑造专注意识的实体活动、推进渗透精益求精原则的钢铁意志、培育依托冶金特色的创新思维、建立良性引导的保障机制、扎实推进道德实践几个方面来强化 “热爱冶金行业,定心专注本职工作,追求精益准则,秉承创新思维”。例如在工艺讲解的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以企业精神强化现场各工段之间的融合,将产品生产的工艺与现场的工段相结合进行企业文化教育,以各工段的岗位需求和能力提升为出发点,讲解工艺设计优化的思路和途径,提升学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以各工艺之间的关联为切入点,将各个工段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工段之间的合作,体现百炼成钢,团结一致的钢铁精神。
(3)建立课堂、现场、创新、实践相结合的“四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模式,通过榜样力量(如第15届模拟炼钢挑战赛世界总决赛企业组冠军河钢职工石晓伟、第12届模拟炼钢挑战赛世界总决赛企业组冠军河钢钢职工唐笑宇等)、模范(如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山西中铝工业服务有限公司焊接中心二班班长王建伟、2019年“中国钢铁工业劳动模范”通化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炼铁事业部3#高炉作业区作业长初建军等)带动作用使“精业、勤勉、执著、乐观、创新”[19]的工匠品质得到传承和发扬。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通过课堂连线企业现场,例如在设备讲解的时候跟随现场的工程师进行现场设备学习,并由现场的工程师进行设备拆装,对每一个设备的结构功能进行细化,并将设备之间的关联进行融合,结合设备参数和工艺进行细化,而学员也可以根据自己从事岗位进行针对性提问,通过专业讲解,如果根据现有的设备设计出更优的工艺,根据工艺设计出更高质量的产品,从而达到点线面融会贯通的目的。
(4)根据培训企业实际情况,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充分调动了企业学员的培训积极性,结合学员的岗位和职责,开展选修和必修结合,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结合,项目创新与课程答辩结合,行业动态与智能制造相结合的“四结合”培训模式,培训过程中结合员工所在岗位的难点热点发现问题、理清思路、找到方法、研究方案、解决问题,从而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企业人员的培训质量。例如在螺纹钢生产讲解过程中,Q235螺纹钢在新的标准中已经被更优的Q345螺纹钢取代,但是对于企业来说,Q235螺纹钢的生产成本更低,合金元素含量更少,那如何根据现有的Q235螺纹钢的成分和生产工艺进行后续的设计和优化从而将其变成Q345,显得很有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展示通过控制轧制控制冷却和热处理两种方法来改善,并通过力学性能、金相组织、冷弯实验结果等来对比,这两种方法在改善和提高其性能方面的作用和效果,从而为企业员工打开一扇新的窗户,实现如何从发现问题、理清思路、找到方法、研究方案、实验分析,最后顺利解决问题这一完整过程。
在落实过程中根据企业需求细化培训要点,具体如下:
①建立“三个融合”的人才培训体系。从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强化实践课程的占比)、教学内容(以应用性、创新性为主,强化学员的理论应用能力和创新水平,弱化概念讲解及方式推导)、教学方法(以国家级虚拟仿真中心和中冶赛迪中试平台为依托,利用平台优势结合冶炼、轧制、成型技术进行工艺讲解和技术传授,虚实相结合)、师资队伍(双导师制,每门课程均设置校内校外双导师)、实践创新活动(依托世界模拟炼钢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和企业技术创新比赛进行)、智能制造理念提升(将自动化、计算机、机械、信息的相关课程进行融合,开设学科综合类课程,提升程序设计、自动控制、工艺优化能力,在过程中将程序框图、工艺流程图、程序源代码进行有序结合)六方面构建深度融合知识传授与创新工艺设计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按照“岗位交叉(每一个岗位的职责,来料及下一环节的要求进行细化,实现岗位交叉,从而能够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问题)、共建共享(所有课程可以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现场工作的技术要求和难重点分析进行添加和优化)、分段设课(根据现场的工段和工艺流程进行课程设置)、分类培训(根据岗位及人员需求进行针对培训)、学创结合(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工艺设备创新优化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及设计院所的优势,优化培训内容,建立融业务培训与创新实践、融知识分享与工艺设计、融应用能力与创新开发为一体的“三个融合”人才培训体系,培养具备冶金产品研究与开发、生产与管理、创新与经营等相结合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②构建“3个平台、4大模块、多向选择”的课程体系。以轧钢工人才培训为例,根据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将课程分为基础、专业和拓展3个平台,设专业基础模块(包含的主要课程有《轧制原理》《塑性加工力学》《金属学与热处理》《轧制设备》《材料现代测试技术》《轧制测试技术》《PLC技术》)、专业核心模块(包含的主要课程有《板带钢轧制工艺学》《型钢工艺及孔型设计》《钢管轧制与冷拔工艺学》《轧钢厂设计原理》《生产工艺优化制定策略》《轧制自动化》)、专业拓展模块(包括的主要课程有《板带钢轧制优化设计》《工字钢孔型优化设计》《钢管穿孔策略及轧制优化》《轧制模拟及仿真实务》《轧制质量综合实训》《轧制操作综合训练》)、能力拓展模块(《车间工艺优化设计实务》《成型过程质量分析及优化》《新产品开发设计》《企业热处理工艺优化实践》)4大模块,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实现课程的多向选择。例如在钢管车间工作的员工在培训时,只需选择钢管相关的课程进行培训。“3个平台、4大模块、多向选择”的课程体系的学习,一方面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着重强化学员应用开发、生产优化、应用设计和经营管理能力训练以及创新潜力培养。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在相关理论课程中融入创新思想和优化意识,体现个体差异和整体提升。在实际应用时根据学员岗位和发展意愿,进行个体综合培训的引导, 体现差异化培训目标。③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创新实践应用体系。开设“三个一”的生产工艺优化实践必修课程,实行自由开放式教学。即开设一门基于综合运用培训人员专业知识、技术和方法分析解决冶金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的“综合实验”课;开设一门基于模拟冶金企业现场生产实际训练的“综合实训”课;开设一门基于培训学员本职岗位需求及发展的市场调研或工艺开发或性能提升的“创新实践训练”课。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老师只负责引导,培训学员根据自身岗位实际情况,自行选题,在此基础上查阅资料研究分析,完成三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在学员完成相关实践之后,形成实践报告,并通过PPT展现,在答辩阶段,由3个~5个老师组成答辩小组,每个学员根据自己的分析和实践进行汇报,汇报结束后答辩小组进行提问和质疑,学员进行补充和释疑,最后综合几个方面形成评价报告。④配备专兼结合,内外匹配的师资队伍。为了更好地进行企业人员培训,通过国内外访学、企业定岗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师培训,让专任教师了解国内外的最新技术进展以及企业的需求,然后教师根据现场设备工艺情况结合国内外最新进展进行培训教案撰写和修订。同时为了更好地和企业对接和联系,聘请中冶赛迪、重钢等企业的47名高工及教授级高工为培训的兼职教师,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及实践教学活动的修订、指导及授课。同时对企业进行培训时,同一门课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合作共同授课,根据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设备特点、工艺水平进行针对性授课,从而实现校企的联动,实现课程的合理性和兼容性。
3 结语
在以往的企业人员培训过程中,员工普遍感觉课程枯燥乏味,内容较陈旧,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实验及实践教学活动、智能制造理念提升六个方面的改革,从而使原来苦涩难懂的培训学习变得触手可得。通过对企业人员培训的改革探索,使员工培训从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发生了很大改变,真正调动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通过在达钢、金广、贵港等钢铁企业的培训改革调研,发现经过培训的员工更能深植冶金行业,扎根生产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