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实践启示
2022-11-22蒋璇范稚莲
蒋璇 范稚莲
(1. 广西大学农学院, 南宁 530004; 2.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 南宁 530007;3. 广西大学农牧产业发展研究院, 南宁 530004; 4. 广西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南宁 530004)
2018年中共中央制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的目标任务,2021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役取得了全面胜利:三步走的第一阶段取得圆满成功,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发生了变化,从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向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响应党中央的号召,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年,其首要任务是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蚕桑产业作为广西的特色农业产业在以往的脱贫攻坚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发展新阶段的蚕桑产业如何把握新的机遇和面对新的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值得探讨。
1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广西作为西部欠发达省区,贫困发生率较高。近几年实施的脱贫攻坚战使广西的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10.5%,转变为2020年11月全区54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和可喜的成效。当前广西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其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工作方式、制度机制、考核评估都有新要求,因而将面临机遇与挑战[1]。
1.1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机遇
1.1.1 国家的重视和政策的支持
国家领导人重视和关心广西的乡村振兴工作。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先后亲临广西考察,对农业农村发展进行精准指导,指明了广西今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方向。与此同时,国家还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中共中央明确,25家中央单位继续定点帮扶广西28个原国定贫困县;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广西占了20个,占全国总数的1/8。此外,粤桂协作不断深化,广东5市继续结对帮扶广西8市33个原国定贫困县,发挥发达地区人才、企业、技术等优势,协助广西每个协作县培育打造1~2个现代示范园,实现“一县一园”目标。
1.1.2 良好的农业基础和过硬的人才队伍
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祖国南疆,阳光充足,降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高、富硒土地分布广,生态环境优良,非常适合发展农业。广西农林产业家底丰厚,多项农业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包括糖料蔗、水果、蚕桑、优质鸡、近江牡蛎、茉莉花、罗汉果等;林业产业总产值超7 500亿元,位列全国第二。广西的农业技术人才队伍能力和素质过硬,在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连续5年获得综合评价等次“好”(全国仅有5个省区获得“五连好”成绩)[2],在脱贫攻坚中培养锻炼了一批科技与管理水平较高的人才队伍,同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扶贫好方法、好经验。上述这些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
目前“后发展欠发达”仍是广西的最大实情。广西的总体经济实力不强、发展能力薄弱的现状还未发生根本性改变,集“老、少、边、山、库”于一体的农村面积广阔,农村人口占比大,城乡发展不平衡。2020年广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6.3%。另据统计,广西现有634万脱贫人口,其中易返贫人口共42.19万人,脱贫人数和监测对象人数都排在全国第5位,可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仍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还存在诸如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等突出的问题。
2 依靠特色农业产业助力广西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长达数十年的规划不可能一蹴而就。2021年至2025年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是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可以说脱贫攻坚战役成就有多么重大,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意义就有多么重大。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高农业产业效益和竞争力,持续激发脱贫地区发展生产的内生动力,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兴旺是根本之策。
2.1 广西具有发展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提出“要立足广西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资源,打造一批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等文件明确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推进产业扶贫、实现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3-4]。广西已培育了一批在全国都具有优势地位的特色农业产业,包括6个年产值千亿元的产业和3个年产值500亿元的产业。其中,水果、糖料蔗、蚕桑、优质鸡、茉莉花茶等多个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罗汉果、三黄鸡、桂系猪、芒果等4个产业入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为了更好地推动广西的乡村振兴,应立足优势资源、产业基础等,更加注重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从而走出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2.2 蚕桑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蚕桑产业是广西“10+3”特色农业产业之一。自20世纪末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后,以产业“短、平、快”的自身优势,加上广西适合栽桑养蚕的气候环境优势以及人力资源优势,使蚕桑产业在广西迅速发展。2020年,广西的桑园面积、蚕茧产量、蚕种饲养量、蚕农售茧收入、生丝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桑园面积达19.88 hm2,占全国总面积的25%;蚕茧产量达37.6万t,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5%,连续16年位居全国第一[5]。在对2019年广西重点种植产业进行的调研发现,54个贫困县的重点种植产业生产情况中,蚕桑位列第五,仅次于粮食、水果、蔬菜、茶叶[6]。蓬勃发展的蚕桑产业在广西的产业扶贫中,对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及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西的54个贫困县中,有46个县发展蚕桑产业。2020年贫困县的桑园面积达11.48万 hm2,蚕茧产量16.95万t,蚕农售茧收入达57.75亿元,贫困户户均收入约1.6万元[7]。蚕桑产业的发展帮助广西众多贫困户,特别是使得河池、百色等地区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户增收脱贫。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作为广西最贫困的县之一,素来有种桑养蚕的传统。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之后,环江县根据地域环境和蚕桑产业优势,2016年将蚕桑产业作为县级“5+2”和村级“3+1”特色产业之一,到2019年,全县12个乡镇151个村有4.39万农户种桑养蚕,全县桑园面积超过1.27万 hm2,蚕茧年产量近3万t,农民养蚕收入超13亿元,户均收入超2.5万元[8]。蚕桑产业成为环江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为2020年的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基础。
2.3 蚕桑产业将助推广西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2021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广西脱贫人口基数大,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巩固脱贫攻坚的任务比较艰巨,而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蚕桑产业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之路。截至2021年9月底,广西的桑园面积为20.08万 hm2,蚕茧年产量为31.58万t,同比增长0.98%和13.31%,在已开启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战中取得了新进展。
3 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已取得的成效
乡村振兴从脱贫攻坚战役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新阶段,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都有了新要求,对特色农业产业的作用发挥也提出了新要求。在脱贫攻坚阶段,蚕桑产业在帮助贫困户增收,消除绝对贫困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的阶段,蚕桑产业不仅要在依靠产业振兴乡村中持续发力,也肩负着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等重任,由此激发乡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的内生动力,推动扶贫产业向特色产业过渡,激活地区经济发展活力,实现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强的乡村振兴愿景[9]。为适应新形势,广西的蚕桑产业经过产业优化升级、调整产业布局等一系列方法手段,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以期通过高质量发展助力两个阶段的有效衔接,目前已取得了以下初步的成效。
3.1 以品种创新强化产业技术体系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强化种业体系建设。在家蚕品种选育方面,根据广西高温多湿的气候特点,结合生产上提高蚕茧产量和生丝品质的需求,广西的蚕业科研部门选育了一系列家蚕优良新品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蚕品种强健性与高产、优质之间的负相关矛盾,为广西蚕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2020年通过审定的家蚕新品种“桂蚕8号”具有强健好养、茧丝品质优、对血液型脓病的抵抗力强等特点,张种产量和产值比同时期饲养的“两广二号”增加5%~10%,有望替代“两广二号”成为丝茧育新的当家品种,实现广西蚕区家蚕品种的更新换代[10]。2019年通过审定的“桂蚕5号”是适宜亚热带气候下进行小蚕人工饲料育的家蚕品种,具有能适应工厂化养殖、连续养殖的优点,能在改变传统养蚕方式,实现人工饲料养蚕,促进广西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11]。在桑树新品种选育方面,已有“桂桑”系列品种育成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桂桑”系列品种对广西特殊的气候条件适应性较强,耐旱、耐高温,适宜在长江以南的热带、亚热带蚕区推广应用[12]。
3.2 以环境友好优势助力生态改善
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是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广西的石漠化地区面积广阔,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省区之一,石漠化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是导致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而蚕桑产业经济是典型的山区经济、生态经济和小康经济[13]。迄今,全区已有31个石漠化片区县选择了种桑养蚕,凭借蚕桑产业环境友好型的生态优势,通过栽种桑树加强水土保持、提高绿植覆盖率以及促进对土壤环境的改善等[14],不仅使石漠化地区的贫困户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也大大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3 以产业聚集优势延长产业链
产业规模化和全产业链发展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经过数年对产业布局的调整,蚕桑生产逐渐聚集在了产业优势区域。目前广西的蚕桑产业主要聚集在桂西北、桂中、桂南三大蚕区,2020年河池、百色、南宁、来宾、柳州5个市的桑园面积已占全区桑园总面积的93.7%,蚕茧产量占全区总产量的91.84%。产业的聚集为产业规模化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产业链的延伸提供了条件。产业规模的扩大吸引了大量缫丝企业、丝织企业的进驻和丝绸工业园的建设,例如:2020年5月丝绸炼染项目在河池宜州开工建设;2021年11月北京五和博澳药业投资数亿元在宜州开展广西五和博澳二期工程,将桑枝变废为宝提炼“重大原创新药”。这些对广西地区的丝绸精深加工和蚕桑产业链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4 广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蚕桑产业在广西脱贫攻坚战役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和成效,但面对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提出的新要求以及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仍存在不少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有生产经营较分散、各层次蚕桑人才缺乏、蚕农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产业链不够健全等[15-16]。针对制约广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几个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联合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
推动农户、农民合作社等主体由分散经营向合作聚集发展,由单一生产向产业链式联合经营,最大程度克服产业经营“弱小散”的问题。鼓励经营主体“抱团”经营闯市场,通过集资、共同经营管理、按成分配利益等方式组建联合,从而提高产品品质、降低交易成本、拓宽生产领域、增强抗风险水平、实现降本增收提效,以及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弥补分散经营的不足和短处。要做好产销衔接,引导支持经营主体有效对接茧丝绸企业,建立长期订单合作关系,扩大经营性收入。
4.2 加强人才培育激发内生动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关键。要培育高素质的农民队伍,积极探索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致富本领,培育一批带不走、留得住、能致富的高素质新型农民,激发蚕桑产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多渠道畅通外部人才资源的利用,除了科技特派员定期下乡指导外,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合作社聘请职业经理人,联系本地龙头企业家给予科学管理、市场营销方面的指导等。深化基层农技人才培训,通过对基层蚕桑技术推广人员的轮训、骨干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提升基层蚕桑技术推广体系综合服务效能;同时要以市场支持和财政补助相结合的方式留住基层蚕桑技术推广人员。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提高产业科技创新水平,可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为依托,大力引进高水平高层次蚕桑专业技术人才,开展产业创新性研究并有效助推科技成果转化,为广西的蚕桑产业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4.3 创新金融政策降低经营风险
推动金融机构开发特色产业农业保险项目,通过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减少自然灾害和社会问题带来的经营风险。加强政府在特色产业农业保险中的参与度,通过对特色产业农业保险进行补贴的方式,既提高了农户投保的积极性,又能以较少的保费补贴撬动更多的社会资金,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救济工作的问题。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根据蚕桑产业特点和实际需求,开发更多更优质的惠农信贷产品和服务,为农户或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扩大生产规模提供有利条件。
4.4 全产业链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着力引导蚕桑产业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广西蚕桑产业布局的优势,制定系列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织绸、印染等企业来广西建厂,完善蚕桑产业链后端加工业,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以两型产业园为载体,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延长绿色食品产业链;推动农旅融合,创建休闲农业旅游全域化发展基础条件,做活蚕桑文化演艺产业、旅游商品营销业、接待服务业等,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