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专业课”教学实施路径探究
——以四川商务职业学院为例

2022-11-22龚明明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21期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精准

龚明明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成都 611131)

精准思政,是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对标的新要求应运而生的。“精准思政”是在“精细”与“准确”相统一的基础上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它从学生的日常教学管理出发,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象、内容、手段、方式等多方面的具体设计及效能呈现。把握精准思政内涵,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能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并提出了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的原则。2019年,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对于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也明确提出了“要着力推进精准思政,深入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0年工作要点》中也多次提到“精准”二字,包括精准思政、精准滴灌、精准供给能力、成效精准评价等,均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转向精准化发展的必要性。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也明确规定了“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可见,精准思政理念在高职院校教学和管理实践中的运用要求已十分迫切。笔者仅对所在学院实施“精准思政”理念过程中的心得提出愚见,供广大同仁探讨[1]。

一、精准思政理念融入“思政+专业课”双课同行模式的困境

1.主体之困:教师及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精准思政目标不匹配

如今大部分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采取最多的教学方式依然是讲解和灌输,并未从教学效果的角度出发对教学理念、手段和方法进行创新。同时,教师将思政课目标与专业课培养目标截然分开,导致课堂形式单一,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学生接受度不高。课堂训练任务落实不到位。尤其是实践课程,苦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被随意占用和忽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并非都来自师范院校,虽学历水平达标,但专业参差不齐,且因本校师资队伍匮乏,新任教师在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适应岗位及夯实教学基本功。因此,要全面推动思政教师在教学中的创新,把精准思政理念广泛运用于思政课和专业课结合的教学模式中,还需一定的周期[2]。

由于高职院校着眼于培养实用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学生动手能力虽强,但理论功底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他们习惯于传统灌输式的说教课堂,对于精准思政与专业课结合的课堂教学的新模式,需要在自身理论积累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逐步自主展开综合应用。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又体现在对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等方面,这也对实施者从全局把控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现状,精确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思想学业水平差异,实现全面科学、全方位精准育人提出了更高要求。

2.内容之困:“精准思政”理念实施的深度、广度同双课育人目标脱节的困境

高职教育始终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专业课程则能帮助每一个学生增强专业认知、提升职业技能、从而更好参与社会实践。“双课”育人目标都从人的道德要求、情感需求、能力需求出发,更多关注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但是,教师在公共、专业课程设置及实施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等多种主客观因素,无法深入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和需求进行全面把握,因而教学方法上依然倾向于选择传统的大水漫灌讲授式说教式教学,教学内容的实施重理论传授,轻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启发、实践效果评定。加上大数据时代,学生对自身个性的张扬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主体的传统思维、固化内容等方面发生冲突的案例比比皆是,使精准思政教育的内容与时代要求严重脱节,精准思政教育实施的深度和广度更面临严峻挑战[3]。

3.方法之困:传统而单一的思政教育方法与新时代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间的不匹配

当前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形式,在各高校的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精准思政”理念的有效实施,不仅能整合各类教育主体的优势,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还能推动学校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创新,从而进一步推进学校层面的发展和改革。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调整教育方法则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助推器。

如何改进固有思政教育中的大水漫灌式、说教式、大锅饭式的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度?如何紧跟时代步伐,对标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打破思政教育的时空限制、引入新模式获取学生的日常信息、针对性地开展课内外思政教育?如何有效解决思政教育中教学和管理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一普遍现象,针对性地实施教学管理方案,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个性特征的精准把控和关爱?这些问题都值得像笔者这样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展开方法层面的深层次探究,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二、精准思政理念融入“思政+专业课”双课同行模式的方法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育类型,有效推动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化,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输出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同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在这样一堂非技能性课程中吸引学生注意力、在筑牢学生理想信念的同时又能助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呢?本文仅以本校烹饪专业学生中实施“精准思政”理念的教学实施效果为例,提出以下四种方法[4]。

1.理念精准,推进实施

现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是立德树人,实现育人目标,更需理念先行。教师必须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树立正确理念、精准研判,教学管理各端均需树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理念设计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同时全面把握精准思政的要求,明确教育主体是以学生为本,将其作为学校各项育人工作的出发点[5]。

例如,在研读本校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后,我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需掌握的基本技能有了大致了解,与专业教师达成共识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际中有意识涉及与其专业对应的理念——如,健康中国、工匠精神等,从理论层面重点展开讲解,让学生逐步认识到思政课和专业课并非对立关系,思政课也并非纯理论的说教课堂,从而加深与专业相联系的认知[6]。

2.内容精准,优化供给

教学实践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给学生的“供给端”质量——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把控,是实现育人效果的先决条件。通过精准思政理念的融入,课堂跳出了传统枯燥死板的教学设计,还关注了学生的困惑、专业特征、学段层次,回应了学生的关注点,在专业课实践设计过程中融入了更多思政元素,学生获得了真正的参与感。一节普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含金量更高、主体参与度更强、思辨精神得到了广泛的体现、知识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大大的提升[7]。

在烹饪专业学生教学实际中,在设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我针对烹饪专业西餐实务课程中“供给侧”是什么、现状如何、如何提升供给端质量,让学生制作调查问卷,展开实地调研,了解原材料供应商,通过多样的活动设计,学生打破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内容的偏见,与专业知识融入后让课堂“活”起来了,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3.方法精准,协同育人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这也给新媒体融入高校“精准思政”实践指明了方向。当下,高校学生正处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他们易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更是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和服务对象,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法选取时,可以适当降低面对面说教式教学、单一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借力当前学生的学习、生活大环境——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媒介来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达到课前课中课后目标。在对烹饪专业学生开展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我借助了云班课平台发布资料让学生进行课前学习,发布了中国大学慕课App上一些与烹饪专业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后自行寻找与供给侧相关联的要点,并引导学生在问卷星上设计问题、分析后台数据,再结合虚拟现实技术VR全景图,让学生对实践场景拥有多样性的选择。

同时也借助了系部招生办、教务系统的后台大数据,从入学成绩、生源等方面对该专业学生的共同点和个性特征展开了分析,借助云班课App中学生的数据对每个学生形成了学业数据、学风数据的汇总表,全方位把握学生的整体情况。这也得益于信息技术发展为开展“精准思政”实践提供的便利条件。

4.情境精准,强化目标

精准思政理念融入“思政+专业课”双课同行模式的实施场景,不应当局限在专业课和思政课两类课堂教学中,而应跳出思维限制,将课内外的思想政治育人场景有机结合,让家庭、社会等更多主体参与到育人环节,让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构建多维融合的育人场景。在精准把握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学生学习成长规律、学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做到思政工作与教学工作相融合、显性育人与隐形育人相结合、主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专业课在生活中也可以充满思政温度和高度,而脱掉了说教外衣的思政课也变得十分接地气。

例如,在烹饪专业的教学中,我了解了学生现阶段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学情,和专业课老师和高年级学生沟通后,让学生试着将之前的供给侧理论及创新理论成果运用到生活实际,为家中的长辈设计一道菜,并试着动手给自己的家人做一做。这样的教学实践设计激发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在深入理解之前讲解过的健康中国理念后,他们的设计更加得心应手,在操作过程中也贯穿了学生对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的弘扬。

结语

“精准思政”理念融入日常教学,关于“精准”的系列论述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的有效尝试。从教学实施者的角度,对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思政素养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教学手段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发展方向;从教学对象的角度来看,这一理念适应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精准把握了教学对象的知识需求、心理需求和思想特征,对高职院校展开针对性的立德树人工作提供了积极的指导。因此,在今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作为思政教师,要充分把握时代特征和教学规律,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让“精准思政”理念在思政+专业课双课同行模式中得到更为广泛且实际的运用。

猜你喜欢

专业课思政精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洞”察脱贫——“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录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提醒”,促使干部“自励”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