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研究

2022-11-22梁丽红

保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双创应用型融合

梁丽红

(保定学院 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这意味着二者在理念和内容上的相融,可相互支持,形成联动[1]。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创业意识和能力为导向,与“以能力为导向,素质教育为根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存在内在的一致性,重在培养学生的通用性、创新性和实践能力。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成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1.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高校可通过“专创”融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及专业能力,输出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保障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实施。

2.应用型高校办学目标定位要求使然

教育部2014年度工作要点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转型发展背景下高校要以为社会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办学目标。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转变“重学轻术”的观念,把重心放在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上,使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能胜任本学科相关领域岗位。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专业教育重在培养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较强实践能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更有利于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可以更好地实现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目标。

3.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的途径选择

为了进一步推动转型发展,很多高校以专业为依托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赛训结合等途径入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改变授课方式、完善评价体制,不断深化专业教育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效果。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为应用型高校深化专业改革拓宽了思路。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都强调素质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一条深化专业教育改革的有效路径。

4.创新创业教育深化的动力所需

没有专业内核作为支撑,创新创业教育将是无源之水。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依托高校科研、教学等资源,用创新创业教育带动专业教学改革,用专业教育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成果。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绝不是培养几个与专业教育毫无关联的创业者,这样的创新创业缺乏长足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实现“专创”教育深度融合,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长远发展的动力所需。

(二)可行性

创新创业教育侧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专业教育是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其专业领域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门性教育[2],虽然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专业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为社会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与创新创业教育是一致的,其培养过程会产生联动效应,具有可行性。

创新能力培养已被纳入应用型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学生能力的培养可分为专业技能培养和通用能力培养两种,纵观应用型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能力作为一种通用能力已被列入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为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提供了理论必然性和可行性。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内在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决定着二者融合的可能性。双创教育作为通用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专业能力的提升,有效拓宽专业教育的发展空间,提升专业教育的实用性,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专业教育也可以促进双创教育向纵深发展,为双创教育的长足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动力保障。

二、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路径

应用型高校承担着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任,其价值取向体现行业性,培养目标体现创新性,课程设置体现复合性,培养过程体现实践性。这些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相契合,把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可以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创新教学方法,把双创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并加强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各项措施有效落地。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把大学生双创能力的提升纳入培养目标

把双创能力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中,要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观,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作为对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3];要明确双创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要树立意识为先、能力为重、专业为核、双创为器、创新为基、创业为果的理念,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结出的硕果[4];要找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点,专业不同,双创教育融合的切入点和培养目标也应各不相同,如偏技术性专业更看重技术创新,管理类专业更强调制度创新,新兴产业更关注理念创新,根据专业特点找到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2.进一步完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把双创课程有机融入到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接受创新理念的熏陶,提升创造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实战能力。

双创课程要切实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首先,围绕双创知识的传授、意识的激发,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沙龙、讲座,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双创意识。其次,以专业课为载体,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融入到专业课堂的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同时,启发学生将创新创业活动与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第三,依托专业实践课开展各类双创活动,以赛事、项目、专题训练等形式促进项目孵化,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际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第四,创新创业理念贯穿全部课程,从教学大纲制定到课堂教学组织再到考核评价,都要紧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3.完善循序渐进的培养阶段

人才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校要把双创教育逐步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助力专业教育实现转型。大一阶段通过双创知识的传递和意识的激发,让他们找到“专创融合”的切入点。大二阶段则可以结合专业知识、岗位要求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拓展思路、打开视野,关注专业痛点,同时把专业的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素养内化为个人行为准则,实现创新思维与专业思维的融合。大三阶段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基本具备,重点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把想法通过专业的实验、实训、项目、赛事等形式付诸实施,解决实际问题,训练实际操作能力,完成创新能力与专业能力的提升。大四阶段可以把前期的想法、项目进行孵化,输出成果。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不能墨守成规,要及时创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

(二)坚持创新理念引领,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

1.根据培养目标,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实际依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承载单元[5]。“专创融合”背景下教学大纲该从哪些方面进行修订?又该如何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校教师要明确课程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情况,依据课程具体的教学目标,分析出课程支撑了哪些人才培养目标,各部分教学内容如何实现支持、支撑力度如何,尤其关注对创新能力和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支撑情况;要秉承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创新思维,更新教学内容,融合学科前沿观点,引入新鲜案例,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实际,用专业理念解决实际问题;要了解教学条件,做好教学设计,教学开始前,教师必须有明确教学目标,做好学情分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设计出适合的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加强实践教学,合理分配课时,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有大量的实践操作才能实现,既要加大课上的实践学习比重,还要充分利用课下教学中的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2.创新教学方法,盘活教学活动

教师要主动改革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成果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首先,革新教学理念,加强思想渗透。教师要牢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时时渗透,事事渗透,把创新知识、创新理念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除传统的板书、PPT外,网络课程、智慧树、超星等教学平台、各种学习小程序等教学资源极大丰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组织情景模拟训练、组间对抗赛、实际案例解析等各式各类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例中学、做中学,盘活课堂教学活动。第三,加强实践教学,加大课上实践环节,充分利用课下完成实战演练、赛训结合、项目培育等活动,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能力试探性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从专业视角出发开展创新探索、创业实践。总之,只有引导学生课上课下动起来,在实践中锻炼动手能力,才能培养出符合国家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3.重视过程性考核,优化教学评价方式

注重过程性考核,着重考核学生结合实际案例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深入改革考试内容,提高创新性的、实践性的、灵活运用的题型的占比;其次,加大过程性考核的力度,如“N+1”考核模式,过程性考核N,不得少于3次,任课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其分值占比上调至70%;第三,灵活考核方式,除去常见的书面考试,课堂实景考核、项目展示考核、答辩考核、学生互相出题-做题-判题等方式均可应用于过程性考核中,根据课程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4.加强教学监督与反馈

教学监督与反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检查应用型人才目标是否达成、“专创”融合效果的重要手段。一是建立双创视域下教学考核标准,根据各级文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新的课程考核标准、专业建设标准,做到监督有依据,考核有标准。二是建立畅通的多方反馈通道,教学质量监控部门可以通过教师督导获取课堂教学评价,通过教师代表获取教学资源信息,通过学生信息员获取学生的学习效果信息,掌握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进程及效果反馈。三是建立持续改进的教育机制,通过监督与反馈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逐步有机融合,助力专业教育改革深化,推动高校的转型发展。

(三)保障体系建设

1.师资保障

第一,融合双创教育理念,培育创新型专业教师队伍。督促教师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培育双创理念,提升双创教育教学实力。第二,组建导师人才库,实行双导师制度。遴选一批具有相关职业背景、教育经历、经验丰富的教师,外聘一批企业家、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创业成功人士等水平高、实战能力强的外聘教师,组建双创教育导师人才库,尤其在赛训结合、项目孵化时,双导师制能有效确保项目的专业性和可行性。第三,加强产教融合,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通过到企业挂职、进修,让专业教师真切了解行业特点、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2.平台保障

学生只有在真实的场景中才能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切实提高实践水平,充足的实践平台是必要保障。其一,规范实践教学平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开放的实践教学环境,促进平台共享,保障学生课上课下都能实现做中学,行动中思考,实践中创新。其二,建设一批新型虚拟仿真实验室、实训中心、创新实验室等,促进学生接触学科前沿技术、社会发展实际,在实训、实验、实践中实现知识向技术、技术向能力的提升转化,在创新中实现项目挖掘、孕育和孵化。其三,成立各类创新创业类组织和社团,鼓励感兴趣、有想法的学生跨专业组建团队,举办各类沙龙活动,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平台。

3.政策保障

健全的政策可以从制度层面保障“专创”融合的顺利进行,并以“专创”融合为抓手促进高校应用型专业的建设。第一,成立系统的组织机构,发挥协同作用。创新创业教育推广的一大难点在于多头领导,各个部门都负责一部分,却难以顾全大局,各二级学院内部也无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只有从上到下成立系统的组织机构,互相协同,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下沉到一线师生。各二级学院必须高度重视,成立教研室,经常开展教学研究,与专业内容相结合组织各种讲座、沙龙、赛事、项目训练等。第二,改革相关管理制度,支持在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鼓励教师带队参加各类双创比赛,对于获奖师生在职称评审、评优评奖时予以政策支持,设立相关奖学金,允许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为学生项目孵化提供相关场地、人员、资金支持,项目孵化时间可认定为参加实践教育时间等。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和倾斜。第三,创新创业活动纳入学分管理。规定最低修习学分,保证常规双创教育落地;创新创业课程在课时认定上可乘相关系数,鼓励教师把双创教育融入日常专业教学;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项目成果予以学分认定、累计和置换,鼓励学生由常规的实践活动向创新实践活动倾斜。

4.经费保障

学校通过在财务预算中划拨、从社会上募集等途径筹集充足资金用于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建设双创基地,为学生双创项目孵化提供场地支持;加快实践平台建设,为学生培养提供技术支持;聘请行业学者、产业专家、培训校内教师,为双融合提供智力支持;增设校级双创项目课题,提供研究经费,提高教师理论水平;鼓励师生参加实践活动,加强后勤保障,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必然而可行的,双创教育可以通过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条件保障各个环节,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引领,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以教学方法、评价方法改革为工具,以教学条件为保障,实现双创教育理念的传输、思维的训练、能力的提升,深度融合到专业教育中,培养出具有创新理念和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双创应用型融合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考试管理策略研究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融合》
破次元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