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文山三七产业发展模式及路径分析
——以文山三七产业科技园为例

2022-11-22郑红梅

云南农业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文山园区企业

全 伟,严 娟,郑红梅

(云南省农村科技服务中心,云南昆明 650021)

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是中国较早发掘使用的名贵药用植物。2002年7月中国标准化协会组织有关专家,在文山州审查三七的使用、栽培历史,确认文山州是中国三七原产地,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文山三七”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成为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三标”——文山三七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文山三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统一标识已联用于文山三七产品。2018—2020年文山三七产品参与云南省绿色食品牌10大名品评选,连续3年在“十大名药材”中排名第1。目前文山三七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90%以上,占世界80%。

产业园区建设是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的有效途径。为了扩大文山三七等中药材的地域优势,提升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示范和技术辐射源,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优化和组织管理创新,培育和壮大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构建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推动农业创新创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加快一二三产产业融合,促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在文山州委、州政府主导下,建设文山三七产业园区。

2020年6月1日,文山州委、州政府于正式颁布实施《文山三七发展条例》,标志着文山三七产业正式步入法治化轨道。围绕三七种植基地、加工、市场、流通、科研、服务六大平台建设,组织开展行业标准研究、龙头企业培育、产业园区建设、科技项目攻关、地方品牌打造等工作,推进以三七为主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努力把文山三七产业打造成为世界三七中心,成为云南省中药材的一张靓丽名片,如“云花”一样享誉全球。

1 园区建设情况

文山三七产业园区于2000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是云南省重点特色工业园区之一。2012年根据州政府扩权强园要求,划归文山市政府管理,成立了“文山三七产业园区管委会”,2014年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7年市委、市政府在三七产业园基础上,申报成为云南省科技厅的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018年创建为国家科技部的农业科技园区。

文山三七产业园发挥文山州和文山市的三七资源优势,突出全产业链发展,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科技支撑、市场运作”的建园方针,按照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3个层次建设,2000年开始建设,经过不断调整修编规划,目前核心区总体规划面积1741 hm2,按照“一园二区一中心”的总体格局(即:新平坝片区、登高片区和三七国际交易中心)和进行规划建设,目前新平坝片区112 hm2已经建成,登高片区按照产城高度融合、服务功能完善、空间布局合理的原则进行规划,以打造“三七全产业链”为目标,形成三七生物医药科研、加工、国际商贸、仓储物流、生活配套、三七文化打造为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型国家特色生物产业示范基地,整个片区分期开发建设,其中首期开发面积400 hm2的基础设施按照水、电、路、排污、通讯、通气及场地平整等“六通一平”配套建设,现已竣工投入使用,规划总面积12万m2的标准厂房项目建设完成;加快推进“三个中心”——三七标准化初加工中心、三七收储销售物流配送中心、三七现代交易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三七现代交易中心现入驻销售企业达80户,仓储物流中心2万m2;文山三七国际交易中心已经建成,总建筑面积5万m2,分A/B/C 3个区域,其中B/C为交易区,主要进行干货交易。

园区已累计完成投资近203202.4万元,其中:市级财政投资11286.7万元,招商引资入驻园区企业投资191915.7万元。

2 园区功能定位及带动三七产业发展情况

2.1 核心区定位及功能

核心区建成以三七等特色中药材为主,集政策、科研、精深加工、物流、线上线下销售为一体的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

2020年底,园区核心区内共有以三七原料为主的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5户,新(在)建项目10个,其中重点龙头企业19户,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户,获得三七花茎叶特色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5户;获得GMP认证企业13户,园区企业有三七药品批文63个,保健食品批文18个,日化产品18个,特色食品24个,其中获得三七保健食品批准证书企业9户。园区企业与省内外18家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建有三七科研研究机构1个。

核心区企业共获得授权专利181件(发明专利授权9件),获得“三品一标”产品总数为49个,地理标志产品1个,有机产品14个,绿色食品产品23个,无公害农产品11个,注册地理标志产品1个,拥有驰名商标1件,著名商标23件,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省级地方标准、州级地方标准36项,其中: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1项,省级地方标准23项,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3项,中国中药协会团体标准5项,文山地方标准2项。

2.2 示范区功能与作用

示范区规划面积273.5 km2,包括文山市全域,建设以三七为主的产业示范基地,开展农业科技成果与先进的生产模式示范推广,进行产业孵化和优质农产品的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三七种植面积达1013.33 hm2,包括一定规模的企业基地及专业合作组织45家,已建成三七高品质药园1个,多品种中药材高品质药园3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中药材种植科技示范园3个,三七种植示范区建成三七品种选育基地66.67 hm2,有机三七种植示范基地284.67 hm2,三七种植示范基地800 hm2,全市三七规范化种植技术推广达85%以上,三七种植行业组织化程度和基地标准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示范区是核心区内孵化的三七主要科技成果向外扩散及转化应用的区域范围,是核心区的承接平台,体现了核心区对区域三七产业的带动功能,结合农业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提供可以在广大农村地区复制的经验和示范,促进三七产业提质增效。

2.3 辐射区功能与作用

辐射区主要发挥核心区、示范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示范对区域三七产业的支撑作用,并在最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促进当地传统三七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农户,全面提升区域性农业的整体效益。

文山市以外的7个县作为辐射区域,共有三七企业基地和合作社25户,建成三七种植示范基地4033 hm2。建立完整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和技术培训体系。辐射区建成涵盖优质种业服务、农业高效种养技术服务、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服务、农业产业发展商务信息推介、发展和经营模式推介体系,实现以技术支撑和模式示范的方式,作为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发展的示范样板。

2.4 一二三产融合情况

第一产业三七种植业主要分布于文山州的7个县(市),属于示范区和辐射区,共有三七企业基地和合作社约70家,种植面积约5046.67 hm2,形成了七花、特安呐、高田、苗乡、天士力、七丹、苗心康、童心三七等一批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并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基地企业及专业合作组织,三七种植行业组织化程度和基地标准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以构建现代三七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基础,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组合供应链,主要由一产带动二产和三产发展,通过种植带动园区核心区加工、电商、物流、商贸流通、餐饮、文化、旅游的二三产业发展,不断培育壮大市场经营主体,提升三七的附加值和品牌效益,2020年第一产业实现产值77.8亿元,第二产业实现产值13.7亿元,第三产业实现产值16.38亿元。

3 综合效益情况

3.1 经济效益

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核心区三七产业园区完成总产值107.88亿元,核心区企业上缴税收4565万元,全市三七规范化种植技术推广达85%以上。

三七流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计545户,主要集中在文山三七市场。其中,获得GSP认证流通企业5户,2019年三七流通企业销售三七原料1177.9万kg、三七花59.79万kg、三七茎叶27.55万kg,实现销售收入28.94亿元。

以三七国际贸易中心为平台,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制药公司和大型中药材交易市场,在文山市开店采购中药材,形成中国最大的世界知名三七贸易市场,文山三七原料产品已进入全国20个主要中药批发市场,三七营销网络覆盖全国,三七产品已进入全国主要城市的医院和药店销售,全国有423家生物医药企业产品原料来源于三七。

园区运用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和省级电商试点县工作成果,深化与阿里巴巴淘宝、天猫和京东等电商平台合作,打造三七电商品牌(企业)商城或旗舰店,实现三七电商提质升级,2020年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三七系列产品收入2.91亿元。

3.2 社会效益

三七科技园区产业化的主导模式是“企业+基地+农户”,2020年,园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742元,比2018年增加2206元;比非园区高800元,核心区企业提供就业岗位2311人,开展三七技术培训7479人次,带动农户13296人。通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一是提高了科技覆盖率,加速了科技研发进程,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不断加强,科技覆盖率不断提高,良种覆盖率超过9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6%;二是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通过先进技术推广和示范,龙头企业带动,提高了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三是增加了就业机会;四是提高了土地产出率。

4 存在问题

4.1 创新人才不足,科技水平不高

园区内大部分企业创新型人才不足,科技水平不高,三七产品销售还处于大量原料销售阶段,产品精深加工少、产业链不长、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

4.2 缺少资金

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投入不足;另外,近两年受经济下行影响,投入下降,制约了产业化的发展。

5 发展路径对策

5.1 健全机制体制,落实优惠政策

一是要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对园区开发管理机构,赋予相应的管理权限,统筹协调和管理园区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园区日常管理等事宜;二是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园区管理模式,牢固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提高服务质量,特事特办,减少中间环节,全面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审批和“一条龙”服务;三是要打造基地的软环境,增强基地集聚力、投资吸引力,要针对不同的项目,在市级权限范围内,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土地、环境等宏观管理手段,对来园区投资企业的办征、土地、税收及生活配套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做出明确的规定。借助国家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力度的机遇,积极争取重点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的项目投资。

5.2 创新招商理念,加强产业招商

要积极把握“一带一路”倡议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三七产业的有效对接,通过各种渠道,向外宣传园区和各项优惠政策,运作、包装、策划一批重大项目,突出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项目招商,吸引更多的市场前景好、发展后劲足、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三七及关联企业和项目;创新招商引资方式,要针对规划产业,依托中介组织、专业机构开展招商活动,推行专业化招商,向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并重招商转变,要增强招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3 抓好产业聚集整合,提升品牌价值

持续打造绿色三七品牌。一是深入推进“三标”联用。落实《文山三七“三标”联用实施方案》,扩大“三标”使用率和覆盖面,进一步提升三七产品价值和品牌形象。二是从三七种子、种苗、种植、加工、产品研发、流通、销售等环节打造和树立一批品牌,坚持文化与产业相结合的原则,开发三七养身馆、体验馆、旅游产品,用三七文化推动三七产业获取更高效益,努力打造“中国三七之都”。

5.4 围绕园区建设,强化服务意识

围绕项目建设中的行政审批、土地需求、融资担保等问题,对所有入园项目严格执行市级重大外来投资项目“一章制”“集中审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制度,促进项目快速落地、投产达效,园区管委会要严格落实“一线工作法”,为企业提供“保姆式”和“菜单式”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需求。

5.5 强化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与省外农医类大院名校合作,建立研发和推广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科研体制;帮助园区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优先支持园区企业承担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和试验示范性基地建设,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把园区建成技术创新的示范区。

5.6 加大人才引进和技术培训力度,为园区提供人才保障

充分利用科研机构、各类经营主体等各类培训机构进行针对性培训,围绕高水平人才激励、科技人才孵化、职业农民人才培训,为园区发展培育更多的人才,构建园区人才供需信息库,搭建人才开发公共服务平台,为园区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优化人才结构,促进失地及返乡农民的创业与就业,培建园区梯次人才开发与利用机制,鼓励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人才孵化、培训,联动农业、教育、劳动等多家部门,整合农科教资源,重点围绕主导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相关环节岗位操作规范和技术技能要求开展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吸引高素质人才来园区就业和创业。

5.7 持续提升三七基地发展水平

一是加大三七标准化种植推广,加大《文山州三七种植技术规程》宣传推广力度,鼓励推行GAP等标准化种植管理,加强三七标准化种植技术培训,充分发挥种植企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的示范作用,带动整个三七种植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升文山三七标准化种植水平;二是推进高品质药园建设,加强以三七为重点的中药材基地建设发展,培育高品质药园建设工作。

5.8 持续提升三七品质

一是加强三七产品质量监测,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对照三七相关质量标准,加大检测力度,对入市交易的三七产品质量进行随机抽检并及时公布,对不合格产品实行惩戒,实施常态化有效监测;建立文山三七产品质量检测数据库,构建三七质量监测体系。二是推进三七打假维权,构建常态化的市场监管和品牌打假维权机制,严厉打击以次充好、以小充大、染色裹泥、掺杂使假等不法行为,建立违法经营“黑名单”制度,保障入市交易的三七产品质量安全可靠。

5.9 加快推进三七交易市场整合

要加大三七交易新老市场整合力度,按照三七原料实行“统一仓储、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识、统一销售”管理原则,推进文山三七交易市场的整合工作。

5.10 完善三七产业发展配套政策

一是积极推进三七产业发展基金设立。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支持和鼓励各类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共同设立三七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三七产业发展。二是加快推进企业退城入园。制定土地置换、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有序推进文山三七加工企业退城入园工作步伐,切实发挥园区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

猜你喜欢

文山园区企业
诗与象
诗与学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