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2022-11-22李劲
李 劲
(徐塞小学 安徽阜阳 236158)
“双减”意见指出,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充分发挥作业的功能。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真正做到减负增效,就需要设计科学、有效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思维、形成素养。作为一名一线小学语文教师,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提出小学语文作业应多元化设计的思路。
一、小学语文作业布置要点分析
在学生的任何学习阶段都离不开作业,尤其是语文作业,语文学科作为一切学科的基础来说,其将一直伴随学生的一生,而小学作为学习的初级阶段,作业的重要性也随之体现。众所周知,语文在小学中主要的教学内容就是认字、读字、写字以及运用汉字进行相应的文学类活动,而其作业的布置对于巩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师课上教学内容的讲解,学生对其进行理解和吸收,而布置相关作业则可以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初步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对课后作业的完成也可以再次巩固课上内容,确保知识的牢固。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布置主要是围绕实用性和理论性两点展开,一切语文作业的布置和设计应以理论作用和实践作用为主,并针对学习任务,适当减小学生的压力,将其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提升,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理论性作业布置的要点在于教师应将课上所讲课文进行全面剖析,将文章中心内容、文章结构、文章背景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课文的意义和创作背景,教师再加以引导。而在课程结束后,教师需要布置相应的理论任务,其作业任务就是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让学生阐述文章创作的道理,并以规范的语句进行论证。而针对实用性的语文作业设计要点来说,其需要教师将课上所讲的知识进行汇总,让学生在课后完成对应的习题和语文写作,培养其整体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其成绩的提高,为其带来自豪感。语文作业的设计和布置需要教师围绕先进的理念,以科学的设计方式,给学生安排合理的作业,确保其可以有效接受语文知识。
二、对当前语文作业问题的反思
当前,很多学校和教师对作业的功能认识不够全面,给学生造成了过重的学业压力、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一)重书面作业,轻实践操作
长期以来,一线语文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上许多学校努力追求升学率,造成很多教师总是习惯布置一些形式单一、内容死板的书面作业,很少会让学生完成一些实践性作业。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蜜蜂》这篇课文后,很多教师为了巩固课内知识,往往只是布置抄写词语、完成《练习册》等书面作业。对于这样的作业,大部分的学生都缺乏兴趣,往往只是机械应对。长此以往,这样的书面作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没有任何效果,还会影响学生提升语文素养。
(二)重教材内容,轻综合贯通
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容易受到教材的束缚,不敢越雷池半步,只是习惯布置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作业,往往忽视了一些综合性作业的布置。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这篇课文后,很多教师都会布置学生完成生字注音、看拼音写词语、读课文等机械重复、索然无趣的作业,没有将语文学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弱化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还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分析
(一)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学生的行为有四个层次,依次是被动性行为、自发性行为、自觉性行为和自动性行为。这四层次是依次递进的,实际上也解释了习惯养成的四个阶段。语文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通过反复练习逐步养成的相对稳定的、自动化的学习行为倾向和方式,是一个人学习态度和方法经常化的行为表现。好习惯成就好孩子。作业是培养学生语文良好习惯的有力抓手。比如语文作业都要写字,应该要求学生做到提笔就能把字写正确、规范、端正,力求美观,培养学生的耐心、持久力和热爱汉字之情。再如语文作业的布置要促进学生养成每天坚持读课外书的好习惯。语文学习的特点是厚积而薄发。小学是读书的黄金时期,学生记忆力好,“双减”后又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读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时间,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读整本书、读整批书,让学生徜徉书海,吸收丰富的营养,丰厚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丰富作业形式,增加体验性生活化设计
在“双减”政策影响之下,为在课后高效掌握学习内容,教师需要在作业设计环节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更为丰富的作业形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作为一门“无处不在”的学科,在学习方式和特点上显著区别于其他学科。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课堂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课堂内容在生活中的运用与实践。单一,机械化的作业形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悖于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理念。作业布置要考虑学科特点,也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用更为丰富的课后实践活动补充单一的作业形式。例如,“找找街道上、牌匾中的错别字”要比“改正这段话中的错别字”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背诵台词、表演课本剧”的方式要比“背诵默写课文”更能得到学生的喜爱与认可。设计作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例如,“画出你想象中的春天并围绕这幅画讲一个故事”,这种作业形式既考查了学生的主题创作能力,也考查了学生的看图说话与逻辑思维能力,颇受学生欢迎。语文学科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可以通过“小组作业”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设计作业要围绕“立德树人”理念,教学生做事,也教学生做人。体验性、生活化的作业形式是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全新尝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活学活用的课程目标。
(三)由总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
“双减”意见中提道:“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想达到上述要求,需要在作业评价方式上做出改变。总结性评价在日常的作业评价方式中占了主要部分,教师往往用等级或者分数来评价学生作业的情况,可见教师更关注的是作业的结果而非过程。要转变这个观念,就需要让教师将视角转移到学生作业的过程之中,对学生的作业过程进行评价,再结合作业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细心观察学生的作答情况,发现作业过程中学生的良好表现,并且进行及时的记录和点评,经过一段时间的记录,再利用等级或者评语等方式来评价学生作业的过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后期还可引入学生的互评、家长的评价、教师的评价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让整个评价的过程更加地客观和直观,让参与的主体更加多元化。
(四)提高学生自主能力
作业过程实际上是从有教师指导的课堂教学,过渡到没有教师指导的自主学习的过程。要布置一些综合性、开放性的语文作业,让学生学会制定可行目标、合理分配时间、优化学习方法、自我反思总结,通过阅读书籍、查找资料、询问别人、实践探究、深思熟虑等方式,自主去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主体地位。在自主探究中,学生的思考力、实践运用能力和创新力都在提高。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时,课前可先组织学生观看猫、鹅、鸡等小动物视频,观察、了解它们的性格特点等,并安排他们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检索等方式收集这些小动物性格特点等相关资料。课中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分享彼此收集的资料和观察结果。课后将观察过程、资料收集、比较阅读中获得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这一过程既全面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又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小动物,更加喜爱小动物,以及让学生知道如何饲养小动物等。教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通过领悟父亲与作者的对话,明白做人的道理,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有用”“体面”等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还需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社会里,应该怎么做才能既体面又有用?你有没有打算做到这一点?如何做到这一点?设计这道作业题,不仅仅为了完成书面练习,也不只是将其作为学生合作交流的一个问题,而是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促使他们做真正的自己、做有真实本领的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完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后,可设计这样的作业:观看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实拍视频、摄影图片和《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等电影,思考问题。当下,我们迎来盛世辉煌,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能为祖国的发展做点什么贡献?这种将当下的语文学习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合起来的作业设计,能让学生通过“重温革命岁月”感受革命先辈为革命胜利前赴后继的一幕幕感人画面,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亲力为
学生的作业,老师必须亲力亲为,即亲自设计、亲自做过、亲自批阅。不管是口头作业还是书面作业,老师必须先做过且做得正确,质量才不会低,效果才不会差。还在师范学校念书的时候,就听宁志芳老师介绍她的备课经验——“对着镜子朗读课文数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后来又听于永正老师介绍他的备课经验——“课后的生字,要读一遍、写一遍、查一遍(字典)”。朗读、生字词都如此,其他自不必说。
(六)不超标
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实施教学并评估教学效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而课程标准的要求又直接反映在教材中。因此,严格按照教材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实施教学并评估教学效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学如此,作业也不例外。然而,我们在“五项管理规定”专项调研以及平时下校听课中发现,老师拔高要求、超标超教材教学和设计作业的现象相当普遍。例如,一年级汉语拼音单元的教学,课时作业就要求“我能看图,用拼音写句子”“看图,把句子补充完整”。(一上教材直到语文园地八才安排了一次“新年快到了,给家人或朋友写一句祝福的话吧!”更何况,汉语拼音教学,不要求“给汉字注音”,不要求“用拼音代替不会写的字”。)比如,二年级老师就在课堂上讲“本体”“喻体”“比喻词”之类,并布置相应的作业,直接把七年级的要求“下沉”到二年级。(原来,二上语文园地四“字词句运用”编排“下面的事物像什么?看谁想得妙,说得多”。)如此超标超教材的作业,给学生带来的只有紧张、压力、茫然和“校外补习”。因此,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设计作业,杜绝“揠苗助长”,是“减负增效”的基本要求、保底要求。
结语
总之,“减负增效”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问题,学校和教师要将减轻课业负担、提高课堂实效作为改革的着力点。因此,教师要从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兴趣、需求出发,创新作业形式,丰富作业内涵,分层设计作业,最大限度地拓展孩子的学习空间。这样,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