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区”横生 “域”见美好
——谈地方性美育资源在幼儿园区域游戏中的运用

2022-11-22

好家长 2022年1期
关键词:太仓童谣美育

文 楼 华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强调:“要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因此,幼儿园在区域游戏中运用地方性美育资源,通过引入、挖掘、渗透、传承等方式,从幼儿的真实兴趣出发,在亲身体验中多渠道感知、在分享交流中多途径表达。地方性美育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幼儿丰富游戏经验、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还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周围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一、地方性美育资源概述

地方性美育资源主要指幼儿园以及园所周边一切有助于幼儿获得丰富的艺术体验,有利于幼儿建构艺术经验的环境资源、人力资源、地域文化资源的总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的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因此,幼儿园区域游戏中充分挖掘、利用地方性美育资源,不但有助于传承与发扬本土文化,而且特色鲜明的美育资源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重塑幼儿创新的热情。

二、幼儿园区域游戏中引入地方性美育资源的必要性

(一)课程改革的需要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尝试学习,并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因此,持续变化的环境是幼儿不断联结外部世界、扩展和叠加经验的一种方式。课程游戏化改革以来,教师越来越关注身边的教育资源,从日常生活出发,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幼儿在感受与欣赏、交往与表达中玩出童趣、玩出精彩、玩出快乐、玩出自我,从而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体现园本课程的实施

幼儿园园本课程大都以幼儿园的现实环境和基本条件为背景,以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成长需求为出发点,以教师为主体多方共同建构的课程。太仓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古迹众多,蕴藏在生活中的美育资源比比皆是。郑和宝船、亭台楼阁、太仓童谣、昆曲等,都是园本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资源。教师要充分挖掘、运用这些地方性美育资源,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享受每天,在主动探究、亲身体验、交往合作和表达创造中不断获得新经验。

(三)凸显区域游戏的价值

区域游戏是教师有目的地提供相应游戏材料,支持幼儿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和摆弄为方式的自主性学习活动,是幼儿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往、分享表达的重要途径之一。

许多教育实践告诉教师,幼儿在区域游戏中通过观察、质疑等方法,发现问题,并通过分析问题,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积极挖掘地方性美育资源,并运用于区域游戏中,不断帮助幼儿丰富体验、积累经验,最终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

三、地方性美育资源在幼儿园区域游戏中的运用

地方性美育资源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幼儿情感上的沟通和学习兴趣的产生。对我园幼儿来说,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园林漏窗等都是熟悉的景物。由于现代的多元信息大幅冲击幼儿的眼球,幼儿对身边的乡音、乡情、乡景熟视无睹。如何让幼儿主动发现身边事物的美,嗅到生活的清新与美好,主动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我园尝试在区域游戏中运用地方性美育资源,引导幼儿积极投入地方性美育资源的学习和探究中,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帮助幼儿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培养其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引入地方性美育资源,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我园地处美育资源丰富的江南小城,背篓箩筐、石磨蓑衣、芦苇稻草、树枝树叶、瓶罐瓦缸、碎布毛线等随处可见。因此,在日常区域游戏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时,教师可有意识地与幼儿共同收集、整理这些资源,并将它们以各种方式呈现在班级的区域里。环境中,造型各异的瓦缸成为美术区中放纸的工具;长短不一的稻草成为生活区里编织的材料;大小不同的箩筐成为科学区中筛漏实验的对象;绽放的芦苇是自然角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游戏中,姿态多样的瓶罐在幼儿的巧手装扮下成为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五彩斑斓的碎布在幼儿的创意拼贴中变成了一幅幅灵动的作品;粗细不同的旧毛线在美术区中与颜料相遇,化身作画工具、在生活区中与树枝相遇化身彩色帐篷。幼儿在与地方性美育资源的亲密接触与互动中,产生了新认识,探索欲在心中萌芽、生长,并促使他们质疑、探究、发现。

这些地方性美育资源在区域游戏中的使用,打破了幼儿固定思维,不仅帮助幼儿充分感受美的真实存在、发现多元的美,激发了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激情。

(二)挖掘地方性美育资源,丰富幼儿的学习方式

懂得艺术,也许需要穷极一生,但探索艺术,却始于童年。太仓因为有水,从而桥多。州桥、皋桥、井亭桥、金鸡桥、长安桥、德兴桥等这些形态各异的桥梁,见证了江南小城演变的时空片段,也塑造了太仓人的气质。因此,教师充分挖掘独源价值。日常生活中,教师鼓励家长带领幼儿寻访“太仓的桥”,通过“小脚走太仓”的形式,摸桥头的石狮,数桥墩的数量,比桥洞的大小,量桥的长短,等等感受桥的结构特点,丰富幼儿关于桥的经验。

回到教室里,教师引导幼儿在区域游戏中搭建自己喜欢的“太仓的桥”,记录下每座“太仓的桥”的特征,讲述每座“太仓的桥”的故事。教师通过支持幼儿持续投入活动,进行深度学习。在建构桥的过程中,幼儿学习了平衡、对称、形状和设计等内容,评价了自己和他人的建构作品,从中发展艺术审美,促进独立创造与想象力的发展;在记录桥的过程时,幼儿尝试用图像、文字、符号表达自己的意思,努力保留自己的过程性思维,展现自己的个性化思想;在讲述桥的故事中,幼儿学习梳理、总结、表达,在相互倾听、互相介绍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也促使幼儿将零散的知识经验不断整合。

(三)渗透地方性美育资源,拓展幼儿的创作实践

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造条件,让幼儿有机会接触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支持幼儿自发的、多元的艺术创造。身处江南水乡,幼儿身边的园林数不胜数,在日常的参观游玩时,幼儿发现了很多“唱戏人”,有时在亭子里,有时在舞台上,有时在小河边。“唱戏人”的衣服、妆容都很特别,幼儿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区域游戏中的昆剧社也由此诞生。

在视听阅读区中,幼儿通过欣赏昆曲中的经典桥段、翻阅昆曲的绘本故事,用绘画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和问题,在倾听、交流、互动中感受昆曲的魅力;在服饰制作区中,幼儿用多种材料制作不同角色的服装,并尝试在布上进行花纹刺绣,用扭扭棒、毛球等制作头饰,在商量设计、创意制作中感受昆曲服饰的多样;在表演装扮区中,幼儿尝试用脸彩棒在自己脸上绘昆曲妆容,在穿戴服饰、模仿兰花指、设计动作中感受旦角的妩媚多姿、花脸的粗狂豪放;在建构戏台区中,幼儿通过观察戏台参照图,发现了戏台的多样性并在反复尝试、不断调整中选择合适的材料并进行搭建;在自主探索区中,幼儿在敲打、摆弄中认识昆曲的演奏乐器,感受“水磨调”的一板三眼、柔漫悠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地域文化元素与区域游戏巧妙结合,从引领者变成尊重幼儿意愿的支持者和推动者,让幼儿能真正体验昆曲的“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传承地方性美育资源,优化幼儿的艺术经验

幼儿的审美具有可塑性、不稳定性等特点,传统的地方性美育资源不仅能激发幼儿持久的审美兴趣、避免幼儿的审美偏差,还能增进幼儿对家乡的了解。

“太仓童谣”大多描绘了当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对幼儿来说,它是浸润本土文化与地方特色氛围的一个载体。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曾经被几代人接连传唱的童谣,也逐渐湮没在岁月的光阴里。但偶尔的几声乡音就能勾起幼儿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在区域游戏中开辟了“童谣阁”这一区域,邀请家长来园助教,让幼儿在听童谣、学童谣、唱童谣、表演童谣的过程中感受太仓闲话的魅力。

例如,《孵小鸡》是一首短小的童谣,深受幼儿喜爱。在助教奶奶们的带领下,幼儿边念边玩,不仅学会了童谣,还充分感受到太仓方言的特色,为童年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而在童谣《你叫啥》中,教师通过图片暗示的形式,让幼儿在问答中学习童谣、创编童谣,激发幼儿参与、表演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有着无限可能的“童谣阁”里,体验着交往的愉悦、合作的愉悦、表演的愉悦,使童谣真正走进幼儿心里。

《指南》中提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的艺术经验不是“教”出来的,是在宽容的、开放的、丰富多彩的艺术过程与互动场景中自然习得的。地方性美育资源在区域游戏中的运用,让游戏材料“活起来”,游戏内容“亮出来”,激发了幼儿的学习热情,更让幼儿在游戏中领略地方传统文化蕴含的悠久历史和人生哲理。

猜你喜欢

太仓童谣美育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论公民美育
“我为太仓写首诗”全国现代诗创作大赛获奖名单
快乐童谣
我的第二故乡
巧用一条线解决一类题
美育教师
用一座太仓替你还债(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