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草药防治仔猪腹泻研究进展

2022-11-22赵玉龙史万玉

猪业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草药仔猪肠道

王 霄 ,赵玉龙 ,史万玉 ,2*

(1.河北农业大学中兽医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省兽医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0;3.瑞普(保定)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河北 保定 071001)

近年来我国养猪业持续发展,生猪存栏量逐年增加。但我国的生猪养殖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造成我国养猪水平落后的原因有很多,仔猪死淘率长期居高不下,便是首要因素之一,而各种原因导致的腹泻则是造成仔猪死淘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前,我国养殖场防治仔猪腹泻的主要手段是在饲料中添加一定剂量的抗生素或化学合成药物。然而,长期使用这些药物不仅会增加病原菌产生耐药概率,还会损伤仔猪肝肾,导致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进而对其他病原更加易感。

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兽)医药在人类和动物机体的保健和疾病防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也为防治仔猪腹泻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来,在中兽医理论的指导下,临床应用传统中草药来预防和治疗仔猪腹泻取得了明显效果。文章将就中草药防治仔猪腹泻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1 仔猪腹泻现状

仔猪腹泻是生猪集约化饲养条件下的一种典型的仔猪常见病,其由多种病原体以及不同有害因素刺激诱导引发,以大便次数比正常情况增多及排出的粪便性状有所改变为主要特征。该病流行区域广泛,一年四季均可感染发生,尤其秋冬季节高发。在我国,虽然养猪场的饲养环境和治疗条件有所改善,但仔猪感染该病的概率和患病仔猪的死亡率仍然较高。实际饲养中,仔猪腹泻常表现为多种因素交叉感染,难以进行临床精准诊断和进一步防治,造成仔猪大量死亡,严重地影响了养猪效益。研究发现,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中,由于仔猪腹泻造成的死亡数目占到生猪死亡总数的30%~40%,年龄越小的仔猪在出现腹泻症状后的死亡率越高。

2 中兽医对仔猪腹泻的认识

2.1 发病机理

传统中兽医学认为,引起动物腹泻的原因主要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多与外感湿邪有关,内因常与脾胃功能失调相关。仔猪由于其脾胃的功能仍未发育完全,抵抗外邪及调节自身稳态能力不足,所以,内因是引发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脾胃互为表里,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胃为阳明燥土之腑。脾在里,主升而喜燥恶湿;胃在表,主降而喜湿恶燥。脾胃功能虚弱的仔猪很容易被外界湿邪入侵,导致受纳和运化水湿过程失调,体内的湿热相互结合,诱发消化吸收功能紊乱,最终侵袭大肠,进而发生腹泻。

2.2 辨证论治

腹泻属于中(兽)医“泄泻”的范畴。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仔猪泄泻可被分为寒湿、湿热、伤食和脾虚等几种类型。临床选用中草药进行治疗时,需区别不同症状类型选择不同的药物。

2.2.1 寒湿泄泻

病因:仔猪寒湿泄泻多由外感寒湿之邪引发。例如,仔猪饥饿渴极,采食冰冻饲料或饮用冷水;天凉阴雨,猪圈阴冷潮湿,导致脾胃受寒都能诱发该类腹泻。

主证:仔猪发病迅速,肠鸣如雷,泻粪如水,有的表现腹痛;腹泻仔猪食量骤减,日渐消瘦,畏寒怕冷,精神萎靡,体温正常或稍微降低,尿少而清,脉搏沉细而微弱。

病证分析:胃肠受寒,冷气冲击而出现肠鸣;冷气凝滞而表现腹痛;大肠受寒,传导失常,表现泻粪如水;寒邪损伤阳气,表现畏寒怕冷,耳鼻发凉,甚至体温偏低。

治法:此种类型腹泻,治宜温中散寒,化湿利水。可选理中散(党参、干姜、白术、甘草)加减,或胃苓散(猪苓、茯苓、泽泻、桂枝、白术、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和大枣)加减进行治疗。另,寒湿较重者可适量添加炮姜、砂仁和肉桂等以驱寒化湿;食滞肚胀者可加枳壳、神曲和木香等以消化积食;泻下剧烈者可加车前子、泽泻和乌梅等以强力收涩止泻。

2.2.2 湿热泄泻

病因:仔猪湿热泄泻多由外感湿热之邪引发。例如,仔猪误食腐败变质发霉饲料以及病原菌或病毒侵染,都能诱发该类腹泻。该证型多见于急性细菌性或病毒性肠炎。

主证:腹痛,粪便稀薄,黄褐色居多,甚则脓血混杂,气味十分腥臭,体温多升高,口干舌燥,口渴痰饮,小便短赤,脉滑而数。

病证分析:湿热之邪蕴积肠道,导致肠道气血阻滞,故表现腹痛;湿热下注,大肠传导机能失职,导致腹泻;湿热之邪伤及气血,血热妄行,导致下痢脓血;热邪蓄积体内,故表现体温升高,进而伤及津液,导致口干舌燥,口渴痰饮,尿短赤。

治法:该类腹泻治宜清热利湿。可选用白头翁散(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四黄止痢颗粒(黄连、黄芩、黄柏、大黄)等成方制剂,也可依据症状的不同,采用黄连、白头翁、葛根、白芍、木香、半夏、生姜、石膏、寒水石、厚朴和苍术等加减组方。

2.2.3 伤食泄泻

病因:仔猪伤食泄泻是由于过量饮食导致的。投料过多,饥饿仔猪贪食多饮,造成胃肠积食,消化受阻甚至停滞,脾胃运化失调,形成异常泄泻。

主证:仔猪食欲不振,卧立不安,多呕吐,腹部胀满,触摸腹部有痛感,腹泻,过料(便内有不消化饲料残渣),酸臭难闻,脉象沉实。

病证分析:大量的饮水和进食,导致食物在中焦停滞,致使脾胃不能运转,食物难以被消化。积滞的饲料在消化道中腐败发酵,未经充分地消化吸收即合污下降,排出体外而成泄泻。

治法:该类腹泻治宜消积导滞,和中渗湿。可用曲糵散(山楂、麦芽、神曲、厚朴、青皮、枳壳、苍术、陈皮、甘草)加减治疗,也可应用山楂、莱菔子、神曲、白术、谷芽和竹茹等加减组方。

2.2.4 脾虚泄泻

病因:仔猪脾虚泄泻多由脾气先天不足导致。

主证:腹泻仔猪精神沉郁,形体消瘦,被毛凌乱,喜卧无力,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带有不消化饲料残渣(俗称“过料”),多于食后泄泻,舌质偏淡,苔薄腻,脉细弱。

病证分析:脾气虚弱,运化能力不足,水谷未经充分运化即被排出体外,故表现腹泻、过料;水谷精微不足,气血生化无源,故表现精神沉郁,形体消瘦,被毛凌乱,喜卧无力;病猪气血不足,脾胃进一步虚弱,因此久泄不愈。

治法:该种类型腹泻治宜益气健脾,消食止泻。可用参苓白术散(白扁豆、白术、茯苓、甘草、桔梗、莲子、人参、砂仁、山药、薏苡仁)加减,或用健脾开胃散(党参、白术、茯苓、神曲、炒扁豆、炙甘草、山药等)加减,煎服。

仔猪腹泻有虚实之分,其中湿热泄泻和伤食泄泻为实证,寒湿泄泻和脾虚泄泻为虚证。治宜“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实证,仔猪体质较强,体内正气不虚,但强大的邪气仍然入侵,于是出现正邪相争。只要应用祛邪方药将侵入机体的邪气驱出,病情即可好转直至痊愈。仔猪的湿热泄泻治宜“清热利湿”,伤食泄泻治宜“消积导滞”就是这个道理。虚证,多是由于正气不足,导致仔猪抵抗力降低、脏腑机能减退(心、脾等脏腑气虚)时所表现出的证候。所以,虚证常以扶正为主。在扶正的基础上适当辅以祛邪之法,即扶正兼祛邪即可显著收效。寒湿泄泻治宜“温中散寒,化湿利水”,脾虚泄泻治宜“益气健脾,消食止泻”便是扶正兼祛邪的具体体现。

3 中草药防治仔猪腹泻的作用机理

3.1 直接抑制或杀灭病原体

有些中草药在兽医的临床应用中体现出了较好地抑制诱导仔猪腹泻病原体的活性和干扰其繁殖的功效,说明这些中草药中的有效部位或作用成分能够调控细菌、霉菌等的新陈代谢进程,更改它们内部关键酶和生物膜的相关功能,抑制细菌、真菌的繁殖和病毒的复制,进而直接杀灭这些诱导仔猪产生腹泻的病原体。

研究发现,由白头翁、苍术、黄连和诃子等中草药组成的复方,在体外对从猪场的腹泻仔猪肛门拭子采集和分离的腹泻病原菌、大肠埃希氏菌和猪霍乱沙门氏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该方剂对腹泻仔猪具有清热解毒、燥湿健脾和收涩止泻的药效。此外,此中草药复方中还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对仔猪发挥滋养肠道,促进消化的作用,从而对仔猪腹泻起到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3.2 提高仔猪的免疫力

我国古代医者特别注重人及动物机体自身的“免疫力”,如《素问·刺法论篇》提出的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传统的中(兽)医学将人和动物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及其防御和清除各种有害因素侵袭的作用称为“正气”,也就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谓的免疫力;而将能够干扰机体正常机能活动,破坏机体内部和机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对平衡状态的各种产生损伤作用的刺激统称为“邪气”。“邪气”无处不在,只有机体自身的“正气”充足,才能够抵御各种“邪气”的入侵,进而维持机体健康状态。

中(兽)医从整体观念出发,应用中草药,通过扶正祛邪,调节机体内部阴阳平衡,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现代免疫药理学研究发现,中草药具有保护动物免疫系统免受损伤,促进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以及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提升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研究发现,采食添加了千里光超微粉饲料的仔猪血清中IgG、IgA和IgM含量显著上升。说明千里光超微粉的有效成分能够提高仔猪体液免疫水平,激发和调整猪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和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从而显著减少了腹泻的发生概率。

3.3 抑制炎症

已有众多试验证实,许多中草药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功效,如金银花、黄连、黄芩、板蓝根、菊花、茵陈、柴胡、连翘和穿心莲等。在这些中草药的提取物中,含有能够抑制炎症反应的苷类、多糖和生物碱等活性物质。中草药抑制炎症反应的具体机制有很多,例如知母总多糖和雷公藤醋酸乙酯提取物等可以调节动物体内炎性介质的产生和分泌,粉防己碱和旱莲草水煎剂等通过调节下HPG轴的激活状态来抑制炎症反应。

常见的炎性介质有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黏附因子等。它们中的大部分由炎性细胞合成和分泌,并能与炎性细胞相互作用,共同参与到动物体内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根据功能的不同,炎性介质被分为促炎介质和抗炎介质两种。中草药可以通过下调促炎介质及上调抗炎介质的合成和分泌发挥抑制炎症反应的功能。另有研究报道,中草药提取物柴胡皂苷可以上调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激活水平,增加皮质酮的合成和分泌,提高其在动物血清中的浓度,进而发挥较强的抑制肉芽肿的功效。

3.4 调节胃肠道微生物平衡

仔猪的胃肠功能虽然尚未发育完全,但其胃肠道内的微生物种群已经趋于多元化,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在正常状态下相对独立而稳定的微生态系统。寄生于仔猪胃肠道中的主要菌群有益生菌也有致病菌,包括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和魏氏梭菌等。这些菌群共同生活在一起,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按一定比例形成一种生态平衡。例如,如果仔猪消化道内的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占据优势,就能够阻碍一些有害菌和条件性致病菌的生长繁殖,减少腹泻和其他胃肠道疾病的产生。相反,如果菌群平衡出现失调,有害菌群便成为胃肠道内的优势菌群,便会极大地压制益生菌的功能,引发各种疾病,以腹泻为主。

我国传统的中草药具有调节胃肠道菌群结构的作用。它们维持和调控仔猪胃肠道各种细菌种类、数量和比例的平衡,促进肠道屏蔽功能的形成,进而更好地提升机体正气,抵御外邪的侵袭。张超等从仔猪出生后14 d至断奶阶段,在教槽料中添加0.5%的参苓白术散,结果发现参苓白术散可显著降低仔猪肠道的普氏菌、拟杆菌属、Blautia菌属、普拉菌属和丝杆菌菌属的占比,提高Succinivibyio、Parabacteroides和Paludibacter菌属的占比(尤其对仔猪消化吸收有促进作用的乳酸杆菌的比例提高的最为显著),减少腹泻的发生。

3.5 提高肠道内消化酶的活性

动物消化道内消化酶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对饲料里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仔猪的胃肠和胰脏合成消化酶的能力有限,分泌到胃肠道内的消化酶的活性也较低,容易导致对饲料消化吸收不充分就被直接排出体外,然后产生腹泻症状。

陈国顺等研究发现由当归、山楂、黄芪和马齿苋等11味中草药组成的方剂可以显著增强仔猪肠道内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等消化酶的活性,使小肠更加充分地消化和吸收食糜中的蛋白质,用于促进仔猪生长发育,完善脏腑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另有实验表明姜黄素和牡蛎多糖具有激发肠黏膜上淀粉酶和二糖酶等活性的作用。活化的二糖酶可以催化食物中的多糖转变为易被吸收的单糖的消化分解过程,加速糖类的吸收和利用,有效减少可为致病菌生长和繁殖提供营养的大分子淀粉的残余含量,进而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这些中草药均可通过提高仔猪肠道内常见的消化酶的含量和活性,提高饲料的消化率,进而提升机体抗病能力,达到预防和控制仔猪腹泻的功效。

3.6 缓解腹泻症状

多种有害因素均可刺激动物的胃肠道黏膜,干扰肠腔内的Na+向肠黏膜上皮细胞转运的过程,增加大肠内水分的含量,使肠道蠕动速率加快,功能亢进,进而发生腹泻。一些常见的中草药则可以通过抑制肠道的蠕动来减轻动物腹泻程度。研究表明,中药苦参、风轮菜和水蓼均可有效减少番泻叶诱导的小鼠腹泻的次数。这些药物缓解腹泻的机制可能与其缓解番泻叶引发的肠蠕动亢进,促进肠道对水分和钠离子重吸收的作用有关。

除了抑制肠道蠕动以外,许多中草药具有双向调节肠道功能的药效。因此,兽医临床上应该依据仔猪腹泻的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中草药制剂进行治疗。例如,大黄可以促进肠道有毒物质的排泄,同时兼有显著的抗菌功效;食用油脂和蜂蜜能够缓解泄泻程度;山楂和莱菔子等提升脾胃消化功能,同时也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乌梅、金樱子和五倍子等中草药则可通过收涩肠道发挥止泻作用。

4 中草药防治仔猪腹泻的问题与展望

中草药具有多靶点、多药效、毒副作用小、无有害残留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天然优势,再加上长久以来我国的中兽医工作者们不断进行试验研究和临床实践,逐渐完善并形成了一套运用中草药预防和治疗仔猪腹泻的基础理论和诊疗经验。尤其在近些年,通过运用现代药理学技术手段,系统地研究了能够有效缓解仔猪腹泻的中草药的有效部位、有效成分和其部分作用机制。

然而,就防治仔猪腹泻的现实状况而言,在应用中草药进行防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生猪规模化养殖的背景下,仔猪的腹泻病也经常呈现群发的现象。然而发病仔猪往往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病程进展等也不尽相同,致使猪场兽医很难做到对每头猪进行具体的辨证施治和对症下药。其次,目前对中草药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临床药效的验证方向,而对于药物的药理、毒理以及药效等方面研究的不够深入。针对中草药药效的试验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缺乏大量临床扩大试验数据的支持。此外,中兽药的给药形式比较单一,制剂工艺相对落后,新兽药的研发力度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目前市场上在售的中兽药以散剂和汤剂为主,仔猪出现腹泻后必须通过灌服给药,在规模化猪场中难以推广。这就需要中兽医工作者继续以中(兽)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充分吸收现代医学先进理念和利用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不断开发更多有效缓解仔猪腹泻的新型中兽药。

猜你喜欢

中草药仔猪肠道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植物性饮食或能让肠道更健康
春季仔猪白肌病如何防治
三味中草药 消炎效果好
仔猪强弱悬殊 要及时调整
秋冬季仔猪保暖措施有哪些
注意预防仔猪腹泻
中草药在口腔护理中的开发应用
世界肠道健康日 关注便秘用药(下)
夏季谨防肠道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