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路径探析

2022-11-22

山西青年 2022年17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黄 婷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8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已不仅仅停留在生理上的健康层面,心理健康越来越被关注,尤其是青少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1]。在此背景下,2018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近年来,新冠疫情的影响、就业压力的增大、人际关系的困扰等因素,使得高校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逐渐增多,高校应及时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和相关配套设施,分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有效改善大学生由于心理疾病导致的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根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研究中心主任肖苒的一项调研显示,29%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状况,其中有7%为中度抑郁,2%的大学生甚至患有重度抑郁。在目前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的快节奏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很容易沉湎于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缺乏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面对人际关系、学业竞争、考研、找工作等多重压力的夹击下,他们的情绪更加矛盾和复杂,也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各种心理问题[2]。

大学生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3]可见当代青年对祖国发展的重要性。然而在当代大学生中,嫉妒、焦虑、迷茫等情绪蔓延,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等心理疾病的发生率也较过去明显增多。我们今天要培养的人才,是需要符合时代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要实现良性全面发展,心理健康必不可少。所以,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探讨如何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也是高校直面的迫切课题。

二、当代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归因分析

(一)大学生压力较大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方方面面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会大环境已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社会节奏加快、生活更加便利、生活质量更高的同时,人们感受到的方方面面的心理压力也较过去大了很多。当前社会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与矛盾也变得更加频繁与尖锐,一些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当中产生摩擦,因而引起了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有效地疏导或者解决,那么就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4]在学生群体中,除了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外,主要表现为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

近年来,高校的本科、硕士、博士都在不同程度的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也年年突破新高。据教育部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毕业生人数为820万人,2019年毕业生人数为834万人,2020年毕业生人数为874万人,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909万人,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超过1000万人。每年的求职人数都在大幅上升,而市场上的就业岗位相对来说并没有那么多。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很多中小微企业受到影响,市值规模不断缩小,因此倒闭的中小微企业也不在少数。经济不景气也加剧了毕业生求职的压力。

同时,毕业生为了规避不稳定的因素,将目光瞄准了考研和考公务员。这也是近年来考研、考公务员热度不减的原因。因为大量毕业生加入考研、考公务员大军,研究生和公务员考试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此外,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在不断提高,部分大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还需学习其他的技能知识。例如外语专业的学生,只学会一门外语,已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还需学习经济、IT、英语、新闻传播等其他专业的知识,才能找到一份较为理想的工作。所以,大学生在完成平时课业的同时,还要准备考研、考公务员等竞争较大的考试,学业上的压力较之前增长了不少。

学业和就业上的压力,是在校大学生主要面对的两种压力。如果不能很好地排解压力,学会与压力共处,则产生心理问题的概率就较高。

(二)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较弱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较弱,是现在出现心理问题较多的一个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好,国民经济条件普遍上升,现在的大学生从小生长在不愁温饱的环境中,父母也将他们保护的很好,在学校中老师也不再严厉责骂他们,学校食堂的饭菜种类更多、味道更好,宿舍也基本安装空调,有独立卫生间。所以相较于过去的大学生来说,现在的大学生饮食居住条件更好,父母及老师对待他们的方式也更多体现出人文关怀。

然而,正是这种良好的成长环境,导致了大学生较为脆弱的心理。因为从小没有接受过太多的挫折,且大学之前,都是在父母和老师的安排下读了小学和中学,除了学习之外,不需要他们过多操心其他事务。但是,进入大学后,大学生除了基本学习外,还有生活、人际关系、社团活动、毕业就业等一系列事务,除了被动学习之外,更多的是要主动去思考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如何做好自己的人生选择,而这些对于习惯了义务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并不能很快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迷茫、焦虑、盲目攀比的情绪就会出现,影响人际交往,影响心理健康。而挫折教育的缺席,使得大学生无法很好地正视、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不知道如何去和负面情绪和解,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采取错误的做法,最终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

(三)原生家庭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在心理层面尤其如此。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出现心理问题,并不是因为在大学中受到刺激导致的心理疾病,而是原先潜在的心理问题在大学这个的环境中暴露出来了。笔者在一线学生工作中,发现很多患有抑郁症的同学,其病因都跟儿时原生家庭有关。在父母多打骂、父母离异、家庭成员关系冷淡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学生,为人心思敏感、多疑,心理不阳光,戒备心强,被害心理严重,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不信任他人,会觉得他人的某些行为是针对自己,把他人当做假想敌等等。原生家庭导致的心理问题,已超越了负面情绪的范畴,是一种更深层的负面情感,日常谈话、疏导已不足以疗愈,需要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治疗心灵创伤才能得以根本缓解。所以,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需要对其原生家庭给予关注,了解了学生的成长环境,才可能分析出其所显现出的心理问题的真正成因,也才能够对症下药,取得较好的治疗成效。

(四)高校心理中心发挥作用有限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关注,教育部下令在各高校中开设心理健康中心,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在传授心理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讲解一些调节情绪的技巧,并且还设有心理诊室,供大学生预约咨询。自高校设立心理健康中心以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缓解起到了一定的帮助。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普及有效降低了心理疾病的发病概率,心理咨询也能将一些负面情绪及时扼杀,每学期的心理筛查也能筛选出一部分有潜在心理危机的学生,使得学院的辅导员老师们能够提早对学生进行关注,起到一定程度的预警作用。

然而,在一线学生工作中,心理中心发挥的作用仍然有限。心理健康中心的教师们理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预约量大的时间段可能还会招募兼职人员,对于一些重症学生的咨询指导,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有的甚至引起学生反感,不再前往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还有待创新,需要进一步加大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真正吸引学生学习心理相关课程,避免成为“水课”;还有,心理筛查的准确性有待提高,有时心理中心反馈的心理危机预警名单,错误地将心理正常的同学筛选了进来,而真正被诊断为抑郁症的同学却没有被筛查出来,就会造成关注目标的偏差,无法真正起到预警作用。虽然此种情况只是个例,但也说明心理健康中心还有需要加强的一面。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改善路径

(一)个人层面加强心理调适能力

大学生应主动加强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知识,除学校教授的课程之外,还可多阅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学会正确、客观地应对自身的情绪,理性看待负面情绪,而不是刻意回避。情绪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有错误的认知。

当今大学生生活阅历尚浅,经历的挫折也较少,遇到问题就容易钻牛角尖,想不开。人的认知,一方面来源于书本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来源于生活体验。所以,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大学生也应积极走出室外,走出课堂,体验不同的生活。这一方面,高校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大学生应积极主动抓住“三下乡”、支教团、与合作院校交换交流项目、学生社团、运动会等多种多样的机会,在实践中加深对自我的认识,丰富人生阅历,锻炼品格。同时也要提高分辨能力,对网络上流传的观点要有甄别意识,否则容易被网络偏激观点带偏,影响价值观的形成,也会加深焦虑、浮躁等不良情绪,影响身体健康。并且在生活中,还应保持健康的作息,多运动,清淡饮食,身体充满活力,也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

(二)高校层面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高校应持续改善心理健康中心的服务职能。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应避免传统的理论灌输,而应积极引进新颖的、国际前沿的心理实验,在课堂上让同学们积极参加,感受实验带来的心理变化,使同学们加深对心理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也更加能激发大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在学校价值文化中,学院精神和价值、学风、校风等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应当营造出一种追求真善美、尊重个体创造、科学民主的价值氛围[5];其次,在师资上,应不断加强心理学专业教师的配备,多启用责任心强的专业心理教师,减少临时招募兼职教师的数量,同时应持续开展心理专业教师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心理专业素养,提高心理育人成效。如此在心理咨询方面,也能提升咨询疗愈效果,而不是一味转介至专科医院,才能真正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发挥作用。

(三)国家层面加大对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宣传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大多都不是在大学校园里引起的,而是在其过去的人生经历中就埋下了种子。可能是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也可能是在中小学受到霸凌导致的。首先,针对原生家庭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家可加大宣传力度,号召父母们学习青少年成长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以期在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能更多地呵护到孩子的心灵,改掉不良的教养方法。2022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旨在提醒、号召家长们依法正确履行监护责任,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其次,针对中小学发生的霸凌行为,国家可通过法治途径加大惩戒力度,对施暴的学生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对校方也给予处罚并通报,如此才能使施暴方真正认识到行为的错误之处,学校也会加大对抵制校园霸凌的教育,校园霸凌现象才能得到有效遏制,也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损害。

四、结语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面对的课题,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课题。妥善处理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面对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现象,高校应主动探索,不断升级更新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方案,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人生意义教育,创新心理健康课程讲授方式,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同时,国家层面应通过法律手段加大宣传和惩戒力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