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锦秋湖诗咏综论
2022-11-22邢培顺
邢培顺
(滨州学院 人文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3)
宋元以前,鲁中南山区北流诸河,由于受到黄河的阻隔,在博兴、高苑、新城一带低地汇聚成大片的水域。《汉书·卜式传》载:“会吕嘉反,(卜)式上书曰:‘臣闻主愧臣死。群臣宜尽死节,其驽下者宜出财以佐军,如是则强国不犯之道也。臣愿与子男及临菑习弩、博昌习船者请行死之,以尽臣节。’”[1]2627可见,此时博昌地面水体浩大,可以练习水兵,并可直达海表。此时未有湖名,元中统年间,当地人于博兴东南城上筑亭,取苏东坡《和文与可洋州园池三十首·横湖》中“卷却天机云锦段,从教匹练写秋光”的“锦”“秋”二字,命名为“锦秋亭”,并以“锦秋”命名城外之水,于是始有锦秋湖之名。元代著名方志学家于钦在其所著《齐乘》中首次记载,其中说:“锦秋亭,博兴东南城上,中统间邑人所建,取坡诗命名。盖齐地菑、时、般、泺众水潴为马车渎,以入海。博兴宛在水中,舟楫交通,鱼稻成市。昔常过之,爱其风水绝类江南……其鲈虽小,亦四腮,不减松江,有莼菜。齐人皆不识,目鲈为豸鱼云。”[2]767后来水域逐渐萎缩,形成了大小不等、形状各异而又彼此连通的众多湖泊,它们又大都有自己的名称,其中水域最大的是锦秋湖和麻大湖,由于二湖相连相通,人们往往混称为锦秋湖,这是因为锦秋湖之名富有诗意,本身即能引起人们美好的想象和感受。
湖区人民靠湖吃湖,同时也不断进行着湖区的建设,他们不仅修建了各种堤坝、桥梁,方便出行,而且在形胜之地建造了众多的亭台馆阁,使风景美丽的锦秋湖,具有了越来越浓重的人文气息,也使锦秋湖一度成为北方名胜之地,被称为“北国江南”。
锦秋湖风光秀美,物产富饶,交通便利,不仅吸引了大量游人、商贾,它更是文人骚客游览赏景、雅集宴饮、抒情写怀的理想之地。历代众多文人流连于锦秋湖胜景之中,留下了他们的深情赞歌,其中不乏像王士禛、宋琬这样顶流的大作家。据不完全统计,时至近代,其中仅写锦秋湖的诗词歌赋就有百余首。这些作品形象地反映了锦秋湖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物产风俗、人们的生活场景,尤其反映了文人们各自的精神面貌和情感色彩,值得人们作一全面的探讨和论述。总括起来,这些作品主要反映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多角度描写了锦秋湖美丽的风光
锦秋诸湖,水体相连,芦苇丛生,荷叶满目,或晴或阴,或日或夜,景致不同;春夏秋冬,各异其趣。李元伟在其《锦秋书院记》中说:“况凭栏绕砌,笔架山头,金秋亭畔,春草青青,夏荷菂菂,秋月澄潭,冬山满雪,与夫云霞之敛散,鱼鸟之飞潜,四时百物之景,一皆读书乐也。”[3]386尤其是秋冬之际,景色格外清爽高朗,令人心旷神怡,李元伟在其《改建锦秋亭记》中说:“每当风霜高洁,潦水澄清之候,偕客二三临眺其上,城睥西障,东畴一望无垠,惟见黍稷稻粱,稂稂蕃熟,白蘋红蓼,黄叶丹枫,渲染成彩,湖光天光,碧色互相映衬,而鸿雁一声,历落点次于青冥之中。”[3]387又如王士禛在其《池北偶谈》记载:“康熙戊申,予邑北锦秋湖中,冰立如山,高可数丈许,岩洞林峦皆具,千峰万壑,宛转关通,远近走观之,入其中者,如在深山,而表里洞彻类晶玉,旬日始消。”[4]1279文人们因锦秋湖美景而来,他们首先欣赏和体验的是锦秋湖优美的自然风光。最早将锦秋湖美景诉之诗咏的是元人于钦,其《金秋亭》云:
霜风收绿锦,万顷水云秋。海气朝成市,山光晚对楼。舟车通北阙,图画入南州。且食鲈鱼脍,吾盟在白鸥。[2]767
于钦,字思容,祖籍文登,后客居青州。他才思敏捷,博学多闻,是著名的方志学家、历史地理学家,官至中书省兵部侍郎。他为山东廉访司照磨时,山东一带连年饥荒,曾察访滨县、无棣等,赈济灾民。他有感于山东方志欠缺,于是搜罗资料,实地考察,写成《齐乘》。此诗即载于他所著的《齐乘》中。锦秋湖连通小清河,于钦时常从济南乘船经小清河至博兴,再经时水至索镇,然后上岸回其老家青州。故而他对这一带的自然环境、风土民情尤为熟悉,这一点从其诗中也看得出来。诗歌先写秋日的湖面,继写早晚景色之不同,再写南北环境之差异:北面多河,舟车通往各地;南面则是一派风光如画的水域。最后通过赞扬锦秋湖物产的富饶,抒写自己的心志:鲈鱼固然美味,然能与我心灵相契的却是湖中自由飞翔的白鸥。
清人范承俊的《游锦秋湖》,较全面地描绘了锦秋湖、麻大湖的景色:
锦秋亭畔见新秋,十里湖堤任远游。行到汀州最深处,冲烟飞去一沙鸥。
稻花深碧藕花红,万字桥边曲水通。好是村前烟树里,一竿摇飏酒旗风。
两岸垂杨浅水滨,微波冲起碧粼粼。横塘一带家多少,但见莲花不见人。
生长湖边不计年,小舟常系绿杨烟。消闲睡起无多事,卖得鱼儿换酒钱。
麻大坡前秋水深,倚莲亭畔晚风侵。侬家自棹扁舟去,满地芦花何处寻。
藕花亭榭蓼花汀,秋水长天一片青。借问夷光何处住,教人错认是西泠。[5]117
范承俊,字苏山,沾化人,道光元年恩科举人。诗歌前两句点出游览时间和方式,“任远游”总领全篇。从万字桥到横塘,从锦秋湖到麻大湖,游踪依稀可见。描写有景有人,有动有静,通过一幅幅画面,将一个美丽祥和、充满生机活力的锦秋湖完整地描绘出来。
清初人白誉的《题沧州亭仲冬次韵》则描写了锦秋湖冬天的景象:
一派清波冻朔风,环亭叶落树皆空。闲看采藕湖边立,人在冰壶玉镜中。[3]381
沧州亭位于博兴东关南偏三元庙旁,四周环水,亭名取“人境沧州”之意。于亭上观湖,别有一番情致。此诗写冬日于亭上观看湖上景色,又是一番景象,虽有北国冬日的萧瑟空落,然湖上仍生气勃勃,风景如画。一个“闲”字,大大提升了诗的意境,使人忘记了北方严冬的空寂寒冷,使气氛生动活络起来。
锦秋湖自然风景优美,其点缀于各地的亭台馆阁又为其增添了人文气息和历史沧桑感,它们构成了锦秋湖胜景的有机组成部分。站在高敞的亭台上,别是一番景致和感受。如王象艮的《金秋亭》:
常伴鸥眠暮与朝,莼鲈满载雨潇潇。江南烟景差相似,想象苏堤跨六桥。[3]377
王象艮,字伯石,又字思止,号定宇,王士禛堂祖父。明万历间以明经为南京国子监典簿,官至姚安府同知。去官归乡后,在锦秋湖畔鲁连陂筑锦秋庄,优游美景之中,畅怀烟霞之外。锦秋亭建于元代,后再毁再建,是博兴名胜中之名胜,“博邑名胜遂为第一”,是游客的必游之地,许多作家留下了歌咏名篇。这也是王象艮兄弟子侄时常聚游的地方。此诗前两句说明自己时常游览锦秋湖,对那里的物产风景充满喜爱与留恋;后两句赞美锦秋湖景色风物如同江南,可以与杭州相媲美。
再如清初人王启后的《咏依莲亭》:
卜筑烟霞里,苍茫一望迷,绿荷低水面,芳草满平堤。古篆呼童拨,新诗倩客题。夕阳渔唱晚,疑在竹林西。[3]381
依莲亭仅为锦秋湖边一茅庐,为邑人王生元禧所建,虽简陋无比,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幽静洒然。王生啜茗赋诗,陶咏其间,怡然自得,四方君子多为其题诗。王启后乃王象艮孙辈,常随先辈聚游锦秋湖,其诗紧紧抓住依莲亭的环境特点,不仅描画了周围景色的美丽、幽静,也赞扬了主人的性情高洁。
路允亨的《登朱衣阁》则不仅描绘了湖景之美,又赞扬了博邑人文之盛:
湖水茫茫一鉴开,落霞孤鹜影徘徊。半天书阁依城出,十里渔船破浪来。选胜谁陈金谷赋,吟诗欲效柏梁台。莲花深处仙风起,隐隐朱衣论楚才。[3]382
朱衣阁位于博兴城东关南偏三元庙以东,遥对城西的向杰阁,地势高敞,巍然雄峙。从这里可以俯视全湖,遥望诸山水。诗歌抓住这一点,描画了锦秋湖的全景和远景。首联写站在朱衣阁上极目远望时的景色,颔联写出朱衣阁之高敞及视野之开阔,颈联第一句用金谷雅集之典,第二句用汉武帝柏梁台联句之典,说明朱衣阁环境优越,是文人游赏欢会、吟诗作赋的理想之地。尾联用“朱衣点头”的典故,祝愿博邑人才辈出。
二、描绘了博邑人民鲜活生动的生活场景
博邑人民勤劳智慧,淳朴善良,民风淳厚。王象春《北湖游记》中说:“舟西行六七里是荷菱最盛处,环合数百顷,下不见水。水花种类繁多,都有清馥,不但莲香已。采莲惟取白菂,其深红、浅粉者,便委弃狼藉。渔人诧见游客,竞献鲜美,给以钱,摇首不顾。从索鲈鱼,曰无之。索豸鱼,则柳穿荷裹,不可胜用。就烹,味迥异诸鱼,信足为张季鹰抛一官也。”[3]383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水域,爱护着它,建设着它。锦秋湖物产富饶,鱼鳖虾蟹、鹅鸭飞禽、藕稻菱芡应有尽有,他们也形成了在北方颇具特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颇具地域色彩的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所有这些,都在文人的笔下有较为鲜明全面的反映。如蔺裔青《利建桥道中》:
千顷云罗一抹烟,渔家簇簇稻场边。晚来收网入前渚,拂落芦荻花满船。[6]574
蔺裔青,字宪苍,号理轩,博兴人。乾隆二十九年(1764)恩科举人。此写家乡风景,故觉格外亲切。利建桥位于小清河上,在博兴城南十二里。此是在桥上所看到的情景,前两句写远景,后两句写晚景。写出了锦秋湖作为水乡的典型场景。
再如毕梦举的《湖中晚兴》:
矮屋如鳞次,溪边不掩扉。家家鹅鸭熟,各自晚来归。
不见芦中人,但闻烟际舻。薄暮起东风,片云带凉雨。[6]362
毕梦举,字野亭,新城人,乾隆时诸生。新城北临锦秋湖,故作者熟悉那里人们的生活状况。前一首写人们的家居生活和饮食习俗。后一首写人们的生产劳动形态,宁静美好,充满诗意。
王士禄《锦秋湖竹枝词》则较全面地描绘了湖区人民的生活和劳动场景:
后槽水落晚霜浓,竹沪新施接败葓。一夜海潮拥蟹至,朝来几担入城中。
湖畔家家理钓筒,斜风细雨晓濛濛。惊看龟甲冯洲出,望去才知是背篷。
朝朝罩矠向鱼矶,罢钓归船傍夕晖。完爨时闻虾蚬气,一双笭箵挂烟扉。
解指湖中鹅鸭城,几年睥睨与波平。一雨水官三十里,并将凫雁作湖声。
鲁连陂边春水生,安排渔具下烟汀。渔家小妇双鬟绿,晓日门前理钓罾。
桃花春涨鳜鱼冯,晓日穿波下钓罾。忽看晴空点雪坠,绿蒲深处立鱼鹰。
如镜湖波清且幽,荻芽菱叶雨中抽。无数盐舟杂钓艇,绿杨一道接湾头。
岸痕几寸记沙洲,入夏山矶水不收。荇叶荷茎都没却,只余一寸是青丘。[3]378-379
王士禄,字子底,号西樵山人,新城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工于诗咏,作诗崇尚孟浩然,以诗法教授诸弟,皆有所成。其弟王士禛成为清初文坛领袖。新城北临锦秋湖,其兄弟子侄常游湖上,故而对这里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非常熟悉。这八首竹枝词描绘了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场景,鲜明真切。诗中的描写有静景有动景,如“后槽水落晚霜浓,竹沪新施接败葓。一夜海潮拥蟹至,朝来几担入城中”。有大景有小景,如“鲁连陂边春水生,安排渔具下烟汀。渔家小妇双鬟绿,晓日门前理钓罾。”多角度地反映了湖区人民生活和劳作的场景,展示了迥异于北国一般普通百姓生活的独特风貌。
不言而喻,这些诗词歌赋都是文人们的创作,反映的是士大夫们的生活体验、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他们从不会深入百姓生活,了解他们的辛劳和悲苦、穷愁与绝望,反映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情感愿望。王世贞的《博兴止宿即景》表现的是另一番情境:
下博城空生晩烟,黄茅白苇秋茫然。鱼鹰猎水贪不定,雁奴践更穷可怜。岂无西郊干走马,亦有东陂宽放船。醉人眼鼻捩轩冕,耐可杖头挑百钱。[3]377
王世贞,字元美,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他是著名的“后七子”之一,主张诗学盛唐,抒写真情。嘉靖三十五年至三十九年(1556—1560),他任山东按察副使青州兵备使,此诗应即作于此时。锦秋湖白天的美丽和光鲜淹没在黑暗中,夜晚的锦秋湖只剩下劳作的辛劳和生活的悲酸。这首诗写出了锦秋湖的另一面,写出了辛劳穷窘的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十分难得。
三、借锦秋之酒杯,浇自我之块垒
锦秋湖姿态万千,春夏秋冬,景色不同,是文人理想的赏景抒怀之地。不同的作者,因其际遇的不同,描绘了不同色调的锦秋湖,展示了各自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各自的人生遭际和命运追求。魏休庵《驻马听二则·游锦秋湖》有云:
酒伴诗俦,短棹孤航喜共游。轻移野浅,漫转横塘,缓泛中流,西湖何处不须求。东坡到此谁能勾,水底船头。又天光云影闲攒辏。
一叶渔舟,万顷茫然锦浪流。重开芰荇,压倒菰蒲,触散浮鸥,涵晴带雨雨相投。浓往艳抹原非认,大展吟眸,又天涯几点遥山秀。[3]377
魏邦基,字休庵,号方石、一笑叟,生活于明后期。他是博邑一闲散书生,史称他“少力学,义命自安,不求仕进”。姿态万千、游鱼飞鸟的锦秋湖,正可以作为他的心灵栖息之地。曲中用词“漫转横塘”“天光云影闲攒辏”,正反映了这种闲适的心境。而“万顷茫然锦浪流”“涵晴带雨雨相投”“又天涯几点遥山秀”又有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味。
唐梦赉的《泛锦秋湖》则表达了士大夫的另一种际遇和情感:
十载云湖寄客思,秋风短棹尚嫌迟。东山小草终何济,西塞桃花定几时。种树拟遮红蓼岸,买歌新制竹枝词。名香清磬无余事,高枕兰桡信所之。
垂老林泉计始成,谁能尘市了余生。将营山水为三窟,须获丹铅当五城。庐岳争如长白远,潇湘何似锦秋清。卜居应号黄冠子,拼与乾坤一叶轻。[7]165
唐梦赉,字济武,别字豹岩,号岚亭,淄川人。其名、字用商武丁梦得贤相于傅岩的典故,可见其志向之远大。他于顺治六年(1649)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顺治八年(1651)授检讨,后因上书谏阻皇帝将《玉匣记》《玄帝化书》等荒诞之书译为满文,同时上书批评谏官张煊、阴润等人之过失,陷入朝中党争漩涡,被罢免官职,时年26岁。归乡后,他一方面优游山水,闲情自适;另一方面仍然关心国计民生。这两首诗即较准确地反映了他的这种看似矛盾的心情。第一首写出了他去官后的轻松愉悦:“名香清磬无余事,高枕兰桡信所之”。第二首写自己游览清丽的锦秋湖,似乎终于找到了生命的归宿之地。两诗表达的意绪看似轻松、超脱,实则蕴含着沉痛与愤懑、悲伤与不甘。诗中意蕴的矛盾即其人生出处矛盾的反映。
再如王士禛的《泛锦秋湖》:
逸兴爱秋水,孤帆凌暮寒。江湖多素侣,飘泊任渔竿。易尽郫筒酒,难忘楚泽兰。花山青十里,落日放篷看。
白鹭可怜色,翩翩过稻陂。荻花经雨落,枫响入秋悲。信美真吾土,新凉况水湄。西勾桥上月,应系故人思。[8]242
新城王士禛,乃清初文坛领袖,倡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神韵说”,极大地影响了当时和后世的诗歌观念和创作理论,他的诗歌创作实践了他的诗歌主张,泛化意象,叙述、描写超脱于实迹,空灵洒落。第一首通过描写秋游的过程抒写自己内心深处难以排遣的萧瑟苍凉之情,虽曰“逸兴”,然“江湖多素侣,飘泊任渔竿”,洒落中掩饰不住怅惘悲凉。第二首通过悲凉的景物描写,抒发了似乎是念友怀朋的悲伤情感,“西勾桥上月,应系故人思”,颇有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味。诗歌朦胧洒脱,玲珑剔透,意象混融无迹,不拘于实迹而情可体味,写景明丽而旨趣难测。
此外,如宋琬《王西樵客游武林,曹顾菴赋词志喜,属予和之》其八:
归去来兮,东皋下,锦秋湖涨,有不腆,敝庐海曲,年来多恙。避地人辞金马后,游仙伴我方壶上。羡氷桃,火枣大如瓜,麻姑饷。微雨过,清溪漾,行乐耳,提壶唱。喜儿童学灌,山妻能酿。处士三间容膝屋,仙人九节齐眉杖。恨衰年,脚疾耳将聋,新来状。”[9]70
为老朋友代言,祝愿老友王士禄归老林下,优游于仙境般之锦秋湖,过上仙人般悠闲自在的生活,安度余年。
四、赏景怀古,兴迁变无常之感慨
博邑是一片古老的土地,这里曾是殷商方国薄姑故地。《史记·周本纪》载:“成王既迁殷遗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曰:“薄姑故城在青州博昌县东北六十里。薄姑氏,殷诸侯,封于此,周灭之也。”[10]133又是姜太公始封之地,并一度作为齐国的都城。《史记·齐太公世家》载:“(齐)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当周夷王之时。”[10]1481此后,作为齐国的核心地带,构成了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里文化发达,人才辈出。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这里也留下了异彩纷呈的名胜古迹。层层累积的文化记忆,使这座古城具有了历史的厚重感。前来游览锦秋湖的骚人墨客,在欣赏锦秋湖美景的同时,也不免要做一番历史的巡礼,体验历史变迁的无常和人生命运的难以测度。如杨继盛《望湖怀古》:
名湖落居会城西,华日锦云笼罩奇。高柳喜迁莺出谷,亭祠时待凤来仪。李白吊咏鲁仲连,苏轼横赋锦秋诗。慕容鹅鸭两千年,鸣聒犹在阴雨里。[3]375
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直隶容城(今河北容城县)人,出身贫寒,力学成才。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及第,任南京吏部主事。后迁为兵部车驾司员外郎,上《请罢马市疏》弹劾严嵩党羽仇鸾,被贬为狄道典史。一年后起用为山东诸城县令,后改任南京户部主事,上《请诛贼臣疏》弹劾奸相严嵩,受到残酷迫害,终至冤死。后谥“忠愍”,百姓为之立祠祭祀。杨继盛曾任诸城县令,此诗当是其时所作。诗歌前四句称颂锦秋湖之美,后四句怀古抒情。“李白吊咏鲁仲连”,是指李白的《古风》其十“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11]101鲁仲连是齐国著名的性情高洁、风骨高亮之士,李白引为同调,作者也一样引为同调,其铮铮铁骨甚至远过于鲁仲连。“苏轼横赋锦秋诗”,是指苏轼《和文与可洋州园池三十首·横湖》“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卷却天机云锦段,从教匹练写秋光。”[12]635查慎行注云:“《名胜志》:‘横湖在洋县城西,远望若匹练之横,故名。’”熙宁八年(1075),苏轼表兄文与可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第二年,苏轼探望表兄,兄弟同游洋州风景,此为苏轼应和之作,因此,它与锦秋湖没有关系。也许是暗合,也许是好事者取苏诗之字命名此湖。总之,此传说在民间流传甚盛且久。“慕容鹅鸭两千年,鸣聒犹在阴雨里”,在锦秋湖岸有鹅鸭城,又称慕容城,传为南燕皇帝慕容超养鹅鸭的地方。史称慕容超“继已成之基,居霸者之业,政刑莫恤,畋游是好”。[13]3186据传慕容超喜食锦秋湖之鹅鸭,特地在此筑城饲养,后来南燕迅速灭亡,无人管理的鹅鸭饥饿难耐,聒噪不已,至今每逢阴雨天气,犹闻鹅鸭鸣叫之声。实则锦秋湖水域古已形成,其地水草丰美,十分适合鹅鸭的生长,长久以来不仅家家养鹅鸭,有时官府也大规模饲养,它已经成为当地人民重要经济来源和鲜明的生产生活特色。
再如清人朱兰的《锦秋湖怀鲁仲连》:
锦秋足菱荇,烟水横千亩。缅怀高蹈人,古今谁与偶。秦劫岂天留,六国空束手。慷慨布衣雄,奇气横斗牛。咄嗟射书时,十万西师走。功成弃不顾,蹈海宁遗垢。吁嗟孰因人,对之颜可厚。堂堂七尺躯,有骨谁不朽。今来寻旧居,斜日挂高柳。高风渺难追,独酌湖边酒。[14]740
朱兰,字香祖,历城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副贡生,官安西直隶州州判。鲁仲连墓在锦秋湖南岸(今淄博高青县境),曾经墓体宽阔高大,是著名的名胜古迹,也是文人经常凭吊的所在。此诗叙述了鲁仲连的历史功绩,赞扬了他出类拔萃的才气、义薄云天的志趣和卓荦不群的气概,表达自己无限的仰慕和敬佩之情。可以说,鲁仲连是齐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说:“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10]2459传记主要叙述了他的两件功绩,一是折服新垣衍,义不帝秦。对此司马迁说:“于是平原君欲封鲁连,鲁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10]2465二是射书说服燕将,收复聊城。对此司马迁说:“聊城乱,田单遂屠聊城。归而言鲁连,欲爵之。鲁连逃隐于海上,曰:‘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10]2469文后司马迁评论说:“鲁连其指意虽不合大义,然余多其在布衣之位,荡然肆志,不诎于诸侯,谈说于当世,折卿相之权。”[10]2479鲁仲连也是司马迁看重和欣赏的人物,在鲁仲连的身上体现了齐文化多方面的特质。
新城人徐夜的怀古诗意蕴更为丰富深刻,其《锦秋亭有怀》曰:
博昌耆旧日凋零,怀古来登天畔亭。鸿迹偶然留剩雪,鸥盟惟可问漂萍。秋光到水全收绿,山色浮空欲坠青。好醉韩公垆畔酒,东风吹梦不曾醒。[15]162
徐夜,字东痴,后改字嵇庵。他是王士禛的表兄,两者关系亲密而出处异志。王士禛号阮亭,徐夜号嵇庵,一学阮籍与新朝虚与委蛇,违心侍奉新朝廷;一仿嵇康刚肠嫉恶,坚决不与新朝合作。徐夜言行一致,入清后不再出仕,坚拒清廷的博学鸿词荐举,曾隐居锦秋湖畔。又漫游各地,探访同道,并与反清志士交往密切。这首诗首联感慨人事的变迁,交代登亭怀古的缘起。颔联前句用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之诗意,其诗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12]90-91感慨人生际遇的偶然性和命运的难以琢磨。后句应该是反用于钦《锦秋亭》“吾盟在白鸥”之意,意谓“鸥盟”也已成为陈迹。颈联尾联慨叹世事愈下,只好饮酒沉醉以纾缓内心的痛苦。徐夜有很强的故国情结,并曾与反清志士顾炎武等人交往密切,有反清复明的愿望和行动,眼看清政权日益巩固,复国大业希望渺茫,其内心之焦灼痛苦可以想见。
再有他的《锦秋湖》:
一泓秋水挂城隅,秀送莼鲈入市沽。东海浮沉宜问鲁,南州图画想来苏。全吞云梦胸何有?几点岚烟见得无。欲驾扁舟学范蠡,并将名姓隐陶朱。[15]158
这首怀古诗也同样反映了徐夜复杂、苦闷的情感。首联写锦秋湖景色秀美,市肆喧闹,但这些似乎都与自己无干。颔联前句用鲁仲连义不帝秦典故,表明对新朝的态度;后句用苏轼写湖之美的典故,表明自己是用美景暂慰苦闷的心灵。颈联前句用司马相如《子虚赋》之意,后句用李贺《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诗意,表达自己的彷徨郁闷之情。尾联说自己想学范蠡驾扁舟游走五湖,隐名埋名,以远离世俗的烦恼,可是又如何能够呢?
此外如清人王允榛《锦秋湖竹枝词》其四:“芡渚菱塘四望平,慕容遗迹水纵横。儿童能说前朝事,笑指当年鹅鸭城。”其五:“青冢前头草似烟,三贤祠畔水连天。游人吊古归来晚,趁得临村放鸭船。”[6]592能够将自然风景与名胜古迹有机结合起来,写出了锦秋湖的风韵神态。总之,文人们的怀古诗,不仅较准确地反映了齐文化的特点和博邑地方的风土民情、精神风致,也深刻准确地映射出文人们的内心世界和生命体验。
五、文人雅集,纷奏黄钟大吕
锦秋湖景色美丽,风光四季不同,晴雨各异,是文人游赏的理想之地。清初文人李焕章在其《锦秋八友记》中叙述同游之乐时说:“期花之花朝,上巳清明,夏之清和端午天,猎秋之七日,中秋之九日,轻舸短棹布幕帷,设尊罍,置乌皮几、鼎彝、书画、焦尾、云和、箫笛之属。自吕家埠、金刚堰、诸葛庞居士庄、鹅鸭城、清凉寺,吊鲁连墓,忆颜处士故址。放舟东下,堤岸桃柳,波心芙蕖,钓游鳞,采莲芡。清溪举卮酒痛饮,逸兴迸发,与醉月、友莲拈韵为古近体,抚背朗吟,拟罚金谷酒数;东村、梅谷功坐稳;友萝、野笠伸纸随意作大小幅。坐中渔阳鼓起,檀板吴歈声,要渺振林木,则友莲诗罢而歌也。鹤招以八十老人,朱颜白发抚寒碧应之。惠风研旭,奇云变幻,零露坠空,芦花拂面,雨意迷蒙,晴光荡漾,《诗》所谓‘厌厌夜饮,不醉无归’也。”[3]387
最典型的是新城王氏,兄弟子侄时常聚游锦秋湖,诗酒唱和。王象春、王象艮、王士禄、王士禛、王启后等一家几代人都有有关锦秋湖的文学作品传世,作为文坛领袖的王士禛在他的不同著作中考证博昌史地典实,描绘湖区奇异风景,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有关锦秋湖的文史资料。
描写文人雅集、同游之乐的作品往往篇幅比较大,叙写全面,内容比较丰富,如成永健的《锦秋湖赋》、魏休庵的《驻马听二则·游锦秋湖》、顾铎的《游锦秋湖歌》、李焕章的《锦秋湖同人泛舟赋》等。《锦秋湖同人泛舟赋》是一篇规模较大的作品,文前有序言交代游湖的缘起和同游之人;正文首先将锦秋湖放置在齐鲁大地的背景上,描述它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而后描写锦秋湖的美丽景色及得名缘由、史籍对它的记载;然后叙写名士之聚集,集中描写了召集者博邑教谕钱伯衡的高洁性情;接下来叙述名士们同游的过程;最后描写游览之乐,名士们各逞才艺,气氛融和,场面热烈,情与景达到了高度的和谐。其中对游览过程的描写,笔势变换,十分生动:
至则布茵席,设尊罍,结嘉宾,邀胜侣于泛酒之艇、载酒之航。理桂棹,荡兰桨,吸茎露,酌金浆。倾座上之杯,浮水中之觞。尔乃络绎属玉,载飞载扬。瞩鸬鹚,睇鸳鸯,鱼鸟争波,蘋藻成行。莲芷之勃勃而尽吐,蒹葭之青青而未苍。一天露拂,十里荷香。尔乃北望锦秋之亭,西吊诸葛之庄。抵金刚堰之旧踪而燕赏,过清凉寺之遗址而黯伤。历居士村而徘徊,游鹅鸭城而彷徨。经颜斶之故居而溯洄,拜鲁连之古墓而激昂。[3]389
这一段描写,写出了游览的过程和情态,有动有静,语言随描写对象的变化而变化,长句与短句相间,散句与骈句对映。韵调和谐,缓急相间,金声玉振。
再如顾铎的《游锦秋湖歌》:
八月二十日游湖,诸弟并内弟及诸侄在焉,酒边乐极作歌。
弟镗弟澜与存礼,侄也曰楠又曰椿。内弟安子惟邦直,相随拏舟湖水滨。胡天八月秋将老,夏时难比秋时好。秋波澄兮秋气清,夏时蕴隆蒸人倒。我乘秋来篙师欢,采芰为衣荷为冠。凉云流兮不风雨,芰难败兮荷难干。欸乃一声湖雁起,凉烟不动湖光紫。百鸟双双浅水边,渔舟两两芦花里。隐隐西南山色豪,湖光争与南山高。波镜还飞红玉粉,水仙犹著白云袍。澜劈莲房声扒扒,我衣觉薄添之袷。存礼船头坐采茭,镗也执弓弹水鸭。楠椿旁执侄礼恭,但笑老子衰颜红。内弟之弹如镗弹,弹去水鸭飞无踪。我扣船舷歌白云,歌声一发湖云裂。歌工笑我声太高,天地低昂日明威。复命歌工奏凤笙,龙笛画鼓秋天空。川光接顾殊不暇,清商那解声西东。呜呼湖兮久不遇,贩儿市子朝夕聚。商妇谁参琴操禅,落霞岂有王勃句。我愧非苏又非王,闲情原受水云乡。每欲买屋湖上住,诗不值钱将何偿?呜呼扶桑日出兮,湖波卧虹湖气起。雾兮湖天口口有,时骖虬兮上天宫。湖口游衍兮东海东,河伯为驱兮天吴御风。自今伊始兮高人是崇,尚其远夫醉红裙之俗子兮,与不识字之白丁。[3]375-376
顾铎,字孔振,博兴西隅人。幼有才名,明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曾任山阴县知县、汝宁知府、刑部主事等职。晚年归老林下,建藏书楼,披读不辍。此歌记录其与兄弟子侄同游锦秋湖的情景。小序说明作歌时间及作歌缘起。正文前四句交代同游之人。“胡天八月秋将老”至“水仙犹著白云袍”十六句描写秋天时节锦秋湖的美丽景色。以下至“清商那解声西东”十六句描写同游诸人的行为动作,他们有的采茭,有的弹鸭,而我则放声高歌。歌声高亢入云,由于太过忘情,以至于竟顾不得声调了。兄弟子侄与湖的关系是物质索取,而自己与湖则是心灵交契,这就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最后慨叹美丽的锦秋湖久不遇知音,只有贩儿市子穿梭其间,却无王勃辈为之揄扬。自己渴望能购屋常住湖畔,可惜无此财力。便只能色授神与,做精神上的知己了。全诗四句一转韵,叙述描写形象生动,音调和谐优美,雅俗共赏,可以见出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
美丽富饶的黄河三角洲是一片既古老又年轻的土地,勤劳淳朴的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和智慧建设着这片土地,创造了既作为齐文化有机组成部分、又有鲜明独特地域色彩的文化成就和民俗风习。锦秋湖恰似镶嵌在鲁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发出璀璨鲜亮的光彩。这里不仅景色优美,物产丰富,而且是小清河水运的枢纽,游人如织,商贾云集,形成北方一道特殊的风景,被称为“北国江南”。可惜的是,锦秋湖已经干涸,锦秋亭也早已倾颓湮灭。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环境,改造环境,庶几锦秋湖能重现昔日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