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于核心素养教育的小学语文教育的探讨
2022-11-22隋晓芳
隋晓芳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陵阳街道中心小学 山东日照 276500)
一、核心素养对未来社会人才影响深远
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家庭与学校之间关于教育问题产生的分歧屡见不鲜,家、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人们开始不断深思采取何种培养手段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未来社会,甚至在满足个人自我需要的同时还能推动社会发展[1]。这样的素养需要学生具备哪些核心能力呢?面对形形色色的人与人的关系,怎样的情感态度才能让他们处理起问题来更加游刃有余呢?一系列引发的问题使我们认识到,在科技知识作为生产力的推动下,全球经济进入飞速增长的时代,而这样的快节奏发展伴随而来的是雨后春笋般的各种新的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民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规律就是人民活动的规律。简而言之就是所有的社会问题都是人类活动的问题,解决社会问题就是要解决人的问题,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才是我们最应该重视和解决的。近年,我国大学毕业率虽然逐年上涨,但是我国高精尖人才还是有流向国外趋势,同时高级技工人员的缺失也造成了市场人才饥荒。通过这两点不难看出,我国目前在人才教育和培养上大多数把力量集中在了教授知识学科上,而忽略了对人的情操和品行的教育,使很多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被国外的高薪或丰富的物质条件吸引,从而放弃了自己的底线和国家的荣誉感。而另一方面则是大量的高考生通过高考进入综合类大学,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能获得一份稳定且风光的工作,都想要没有风吹雨淋的工作环境,而这样的大学生在中国比比皆是。与此同时,各大企业工厂又急缺技术工种人才,觉得工人没前途,都不愿意去学习职业技能,导致很多机件生产企业无法高能完成生产。此类现象的发生都和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只重形不重神的教育活动有关。父母让孩子好好学习只为了能上高中,然后考个好大学,以后飞黄腾达。老师让学生好好学习是为了教学目标和任务。因此,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显得格外重要。核心素养代表了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多功能的,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
教育拆开来看是两个字“教”和“育”,教:传授技能知识、讲解和宣讲;育:则是对一些行为和习惯的培养。但从字面意思来看,教育的重点不单单是知识的讲解和传授,更是一种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古人重视人生的正本伊始,而《易经》也早已用我国古老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重视“童蒙养正”——启蒙教育就是要以培养人的道德品行纯正为目标。而这种思想在经历了3000年历史的检验后,与近年来我国教育制度改革中提倡的关于核心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不谋而合。“童蒙养正”就是要教学生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社会、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更要懂得恩德。不但要教学生学会技能知识,更要修习品行,培养心智,而这才是进行核心素养教育的本质[2]。
二、核心素养是综合素质的体现
1.核心素养是多重能力的体现
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行动主体能动者与生活环境脉络的情景进行互动的过程,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行动实践智慧[3]。基于此,提高核心素养首先是提高学生本体对学习的掌控力,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经过联想和逻辑将两种或更多的学科知识进行重新关联整合,找出逻辑关系进行记忆或分析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触类旁通。我们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这一本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成就感。
2.核心素养更重视必备品格培养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对学习的掌控能力,就需要在进行核心素养培养时注意强调跨学科整合。目前,学科之间的融合渗透已经成为国际上培育学生具备核心素养的一种主流趋势。我们往往错误地认为核心素养是关键能力的体现,其实核心素养是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爱因斯坦说过:“优秀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加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伟大的性格。” 所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仅是单纯地培养其关键能力,更是培养一种必备品格,如责任感、事业心、顽强的意志力、坚韧不屈的性格、良好的处事心态和团结合作的精神等,在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双重作用下,核心素养才能获得综合效应[4]。
3.正视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之间的冲突
学科素养与核心素养之间是有一定矛盾冲突的,如何解决好这一矛盾呢?不同的学科素养与核心素养之间形成的矛盾不同,如“语文核心素养”是应该从学生出发,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科层面的转化,还是应该从学科逻辑和体系出发培养的学生应具有的素养?正因如此,在实践中必然会产生两体系间相互隔离、脱节的情况,进而产生了价值认识上的混乱。因此,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的一些核心素养的实践教学多少具有一些盲目性,但也正是我们基层教师需要探究和发展的项目。
4.融合核心素养的学科素养改进
核心素养要落地最直接的方法是植入课堂。课堂教学必须依据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进行,教师在植入核心素养的同时要先理顺核心素养的真意,然后结合每一个孩子不同阶段的能力水平进行分析和调整学科素养的内容,进而解决课堂教学存在的与核心素养培养相悖的问题。
三、核心素养应用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情境性,同时核心素养的培养又是通过每一节课每一单元的课程设计来执行的。而学科知识的教学也是通过具体各单元的设计来进行的。教师如果在具体教学中缺少全局观念,不能从结构化的单元设计的高度来考虑每节课程的教学,会造成学生只学到零碎的知识而并不知道知识从哪里来,为什么要学,什么样的知识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学会之后怎么用。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主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更新颖的知识结构和外面的大千世界,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打开格局。对于刚刚开始接触语文学习的学生来说,核心素养不仅仅能够激发孩子的大脑思维,还能够有效的帮助和促进小学生的心智发育,这样能够培养孩子们独特的思维方式。不仅如此,教师通过设计情景,还可以调整孩子们的学习心态,以及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例如,教师适当加入国学内容和历史人文的背景,通过利用故事和情境给孩子们代入感,让他们去感受历史人物当时的心境,做到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古人很早就已经开始重视孩子的心理和品质教育了,如今,我们更应把小学的思想道德教育与思维方式教育相结合,使孩子们将来能够带着感恩、快乐和自信进入社会。
四、构建新的语文课堂方式
1.核心素养背景下构建新的语文课堂方式
教师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根据课本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文章、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有效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能够更迅速地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技巧和情感,并在熟知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的同时养成发散思维的模式[5]。除有效的引导思维方法外,教师给学生的语文学习构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也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式。在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学生会通过自己的联想和发散思维找到自己的观点,进而主动取证来表达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观点,即便是在学习中遇到一些难题,学生也会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大胆的表述自己的观点。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构造了相对开放的空间,符合核心素养下小学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学形式的转变目标。教师可在课上引用分层教学,将学生根据不同能力、不同年纪和性格分成组,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进行讨论。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的是全班的学生,在课堂教学的短短的时间内,不可能满足全部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分层教学的方式可以在课堂中做到因材施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有效的方法。
2.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效地结合当前时代的特点,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充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散思维。因此,如何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做到的。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读、写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结束以后读一些课外的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让孩子们在阅读的时候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悟出一个道理。从而培养了孩子们善于动脑、勤于思考、乐于发问和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学生同时会受到课外阅读内容的熏陶,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应用丰富课外阅读的形式,提升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文学修养,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体现了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目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着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能力上的提升,同时注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整体的把控,既要做到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又要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打造全新的小学语文课堂。
五、核心素养背景下发挥国学文化优势
我们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要得益于我们的祖辈始终没有放弃“国学文化”的传承教育。小学语文教育活动中除了要对课本知识进行结构调整内化外,重点还是要放在让学生多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上,这个文化可以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可以是一种技能和情感的传承。国学教育以校本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我们要学会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能够顺利的融会贯通,例如:国学与语文、品德、活动课、班会课、中队课、音乐、信息、美术、体育等课程的整合;引导学生联系地理、历史、自然等知识学生要首先读懂诗意,在用心体会在特定情境下诗人的心境。积极用绘画表达理解内容、用音乐配合诵吟,用表演再现情景等多种形式辅助学习。通过形式多样的有机融合,在各个学科之中渗透国学经典知识,更为有效地推进了国学教育课程化发展,全方位提升了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同时,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使学生在教学中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认同感,并主动承担起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
结语
我们既要将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合理化融合,又要提高对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教师构建出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而达成提高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目的。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要完全显现出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让核心素养可以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贯彻始终,把“教学”升华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是建立在学科育人独特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行驶在高效高速的学科教学之路上,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核心素养还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各学科教学将实现统筹统整。这时语文学科中比如“语言素养”,它就并非专属语文一家。在数学学科的解决问题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美术课程中都会通过语言素养进行学习和理解沟通。现代社会中,人们有效交流的非文字信号能力也是“语言素养”。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个巨大挑战。首先要转变观念——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科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 ;首先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